数字教材下,初中语文笔记整理、归纳的实施策略
——以文言文复习为例

2022-09-29 03:03郑哲
成长 2022年10期
关键词:笔记整理文言文

郑哲

青浦区实验中学 (上海市 201700)

1 问题的提出

2013 年9 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启动了“上海市中小学数字教材实验项目”,根据数字教材实验项目研究的整体进程设计,2014 年9 月开始进行数字教材学校应用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2012 版)》中指出,“笔记”一词的意思是“听课、听报告、读书时所作的记录”。整合笔记的过程是一个由感知转化为联想、分析、综合,再转化为文字表达的复杂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体参与在这个完整的思维过程中,体现了学生在记笔记时的主体性特点,学生在筛选、分析、归纳信息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思维品质得到提升。数字教材的现有功能中与“笔记”相关的有“做笔记”功能。学生可以在阅读的同时,在数字教材上做笔记。一是可使用画笔圈划相应内容,类似于在纸质教材上用笔进行圈划。二是针对教材相应内容,插入批注,可输入文字,也可插入图片,类似于在纸质教材上或笔记本上做记录。另一个功能是“流转笔记”功能,应用数字教材可以实现师生间的笔记流转。对于预习作业、课堂问题、内容整理乃至课后任务,教师都可以通过数字教材发放给学生,学生在完成任务并将结果储存于自己的数字教材中后,亦可以将结果上传给老师。

做笔记应该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常用的对课堂内容进行精细加工的学习策略。近些年关于笔记的研究基本上都赞成笔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学习。因此,笔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笔者在初中语文一线教学实践中,发现做笔记对中学生来说是仍有一定困难的。他们虽然能抄录老师的板书、老师的语言,多数情况下能把自己听课过程中的思考整合在课堂笔记中,但笔记往往是分散在数字教材阅读器中,缺乏系统的归纳和整理,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回顾与复习,不利于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品质,不利于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为了帮助学生提升记笔记的质效,指导学生进行笔记的归纳与整理,笔者借助数字教材软件和希沃、智学网等智能平台整合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了实践探索。下面笔者以“文言文复习笔记的整理、归纳”这节课为例,对数字教材下,初中语文笔记整理、归纳的实施策略进行阐释。

2 教学案例及基本策略

2.1 课前-思维导图和知识卡片

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但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很难将每一节课所教授的知识之间建立起深厚的联系,他们的知识都是零散的、碎片化的,往往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建立联系,从老师的教而言,就必须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他们把知识联系起来的能力,要求学生定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尝试将数字教材和希沃平台中的“思维导图”和“知识卡片”工具引入课堂教学,将纷繁复杂的语文知识以直观的、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并鼓励他们在课前预习和复习课前自主绘制思维导图或知识卡片。在课内文言文复习课前,大部分学生从不同维度绘制了自己的课内文言文思维导图。有的学生聚焦于文言文常见的语法现象,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倒装句等,有的学生从课内古诗文的文学文化常识维度自由选择思维导图或知识卡片的绘制。

在文言文笔记整理中,引导学生分类归纳,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巩固。以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一语法现象为例,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个词在不同古文中出现的不同意思,提醒学生加以积累,灵活运用。遇到易错字,引导学生关注音同、形似的字,放在一起进行辨析比较。在对文言文和诗歌的整理时,可以根据内容、主旨、作者、朝代等进行分类,形成连贯的知识网。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真正参与到笔记的整理与归纳中,实现自主学习,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逐渐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2 课中-表格比较、板中板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首先利用数字教材数据分析的功能,引导学生发现课前的思维导图和知识卡片整理还不足以帮助他们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尤其是比较阅读能力。课前的笔记整理、归纳还处在较低的思维层级,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继续完善。接着,出示“文言诗文比较阅读笔记整理”的表格,请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合作完成表格。在学生讨论、分享过程中,运用希沃“板中板”功能相机展示学生课前整理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充分扎实的基础积累是深度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比较阅读选准比较点,建立对比的思维,能是我们的复习不仅仅停留在前线的知识点的记忆上,在比较意识的牵引之下,我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表格、思维导图的运用,给学生提供思考支架,让学生把头脑中的混乱思维路径进行梳理,填写表格是让学生把思考路径变得直观可视化的过程。学生对学生进行点评分析,使得其他学生与之产生对话,其他学生也能对同学的分析产生思考。大家在对结果进行讨论中,学生的思维也能达到评价与鉴赏。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在为学生课后笔记的梳理、归纳做铺垫,见下表1、图1。

图1

2.3 课后-笔记上传、笔记流转

课后作业中,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课堂上学到的笔记整理归纳的方法,补充完善课堂笔记并上传笔记,完成笔记流转。自主学习指学生依据一定的目标,采取相应的策略获取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反思已有学习成果的循环过程。自主学习强调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完成笔记,搜索各类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复习并整理课堂学习结果,完成练习并反思主要问题。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数字教材中记笔记和笔记流转功能无疑为促进个性化教学和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性。

3 结论分析与思考

从课前、课中到课后,教师运用思维导图、知识卡片、比较表格、板中板、笔记上传、笔记流转等策略,实现了运用数字教材对学生进行文言文复习笔记的整理归纳的指导。整个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对学生笔记整理归纳进行指导,既给学生提供了笔记整理的支架,也给学生提供了整理笔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可操作性。课后,在学生上传的笔记中,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的笔记完全突破了课堂所提供的笔记整理形式,有图文结合的形式,有学生使用Mindmaster 思维导图app 画出气泡图、鱼骨图等多种形式思维导图,学生的笔记整理呈现出不同风格特点。可见,他们不仅能吸收课堂上的方法,其个性化和主动性也有明显提高。

欣喜至于,仍有许多思考。对学生上传、流转的笔记如何进行二次指导?学生课堂笔记的整理和归纳还存在怎样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呢?针对初中语文课堂笔记的整理、归纳的实施策略还有哪些呢?如何将纸质与信息化相结合,总结出笔记整理可行的一套方法?笔记整理与课堂目标、单课目标、单元目标有关系,数字教材下,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笔记的整理和归纳等问题仍然值得继续研究。

4 结语

爱因斯坦曾说:“什么是教育?当一个学生毕业离开学校以后,假设他把老师教给他的知识全都忘光了,那最后剩下的,就是老师对他的教育成果。”这成果不是别的,就是良好的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语文是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一门学科,在我们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直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最终达成启发学生心智,提升学生能力的教育目的。记笔记、对笔记进行整理归纳正是这样一种有益的学习习惯。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有效整合、深度融合,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猜你喜欢
笔记整理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我的自然笔记(一)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整理“房间”
爱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