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文艺作品演播的变化和发展探析

2022-10-03 10:14衣小岑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新媒体平台变化发展

摘要:文艺作品演播是深受大众喜爱的一种有声演播形式,同时也是播音与主持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文艺作品演播在新媒体平台得到广泛推崇,并在体裁上不断拓展形成有声演播的更宽广的概念和态势。相对于文艺作品演播,有声演播包容性更强,新媒体平台上许多非专业出身的演播爱好者也加入演播者阵容,丰富了受众的视听世界,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因非专业出身而导致演播不够规范的弊端。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媒体平台的崛起,文艺作品演播需不断提出新要求,符合受众的审美体验和追求,并结合自身特点和新媒体平台相融合,打造出符合自身定位和受众需求的新模式。文章利用调查法、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文艺作品演播的现状和未来的变化发展进行探讨和研究,旨在使文艺作品演播在新媒体背景下更具专业化和时代感。

关键词:新媒体平台;文艺作品演播;有声阅读;变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4-0171-03

一、文艺作品演播的界定、分类和演变

(一)文艺作品演播的界定

文艺作品演播是指利用艺术语言表达的各种手段将文艺作品的文字语言变为有声语言,使之艺术地体现或再现出来,通过广播电视发射达于受众的创造活动。演播体裁涉及散文、诗歌、寓言、童话、小说、广播剧、影视配音的一项艺术语言表达工作[1]。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表演,也不同于一般的播音主持,但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播音主持与表演相关技巧的应用与融合。

文艺作品演播因具有专业性,在体裁的界定上较为严格。除体裁的界定以外,演播中的“演”指具有一定的表演成分,“播”展现播音专业的播讲技能和技巧,要求演播者在播的过程中有角色的饰演,但又不能沉浸于夸张的舞台表演,演的过程更要侧重于播讲,服务于播讲,既要生动形象,又要恰如其分。

(二)文艺作品演播的分类

文艺作品演播是学习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必修的主干专业课程。对学生有一定的基本功要求:有声语言的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中的内、外部表达技巧等,对学生的艺术素养、舞台演播能力亦有要求[2]。其在体裁上可分为散文、诗歌、寓言、童话、小说、广播剧、影视配音。

相对于目前新媒体平台的有声演播概念,文艺作品演播定位更精准,有声演播的内容更宽泛。例如,新媒体有声演播可涉猎评书、相声等曲艺内容,或百家讲坛等课程内容,但从规范化来讲,具有播音主持专业背景的优势,可以将文艺作品在体裁上进行系统的分类和深入的学习。能使演播技巧更专业、内容理解更深入。散文、诗歌、寓言、童话、小说属于传统的文学体裁,在有声演播中应用比较广泛,散文、诗歌需要在演播中注重节奏和韵律,给人美的享受。寓言、童话基于受众以儿童较多,要求声音更灵动、鲜活。小说、广播剧及影视配音三者由于人物丰富,情节变化多样,需要对人物内心和情感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几种体裁在学习和演播中并不是相互孤立、独立存在的,需要演播者相互借鉴,灵活运用。在有声语言表达技巧上,如停连、重音等的使用也不是单一的,需要基于情感基调、情节情境的发展来选择,并反复循环运用,以达到惟妙惟肖的演播效果[3]。

(三)文艺作品演播的演变

早期的文艺作品演播只能通过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播出,演播形式较为单一,传统媒体演播平台的局限性、演播时间的固定性和演播内容的有限性使文艺作品演播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传统媒体时代,文艺作品演播者大多是专业的演播从业者,即便如此,演播平台的单一性和演播创作上的局限性,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艺作品演播的发展。对受众来说,由于收听平台的单一性和选择的有限性,很难做到随时、随地、随机、随自身需求筛选和收听内容。

如今随着新媒体演播平台的发展,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演播媒介,如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云听等。新媒体演播平台的崛起,使文艺作品演播的概念拓展到了有声演播这个更宽泛的演播形式[4]。如上文提到,除固定的体裁外,还加入了评书、相声等曲艺方面的体裁以及如百家讲坛等课程方面的内容,不仅促使诸多专业的文艺作品演播创作者积极创作,还激发了很多新的创作团队和个人演播爱好者,针对不同风格和类别,进行满足大众不同需求和喜好的演播,极大地丰富了演播内容,拓展了受众的选择空间,使收听变得更快捷、方便、自由、灵活、随性。同时,新媒体平台还可以直接与受众互动,能够直观地接收受众的反馈,使创作者可以根据受众的喜好在最短时间内判断和甄选创作内容,由此更加有助于演播作品顺应时代需求和受众需求发展。当然,在此过程中存在的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会出现演播者演播能力参差不齐、影响演播效果和文化信息传递的现象,甚至出现演播人员速成培训的情况。因此,文艺作品演播在新媒体平台应该结合时代要求,同时发挥自身的专业化优势,打造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色。

二、文艺作品演播未来的变化

(一)注重阅读“碎片化”现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很难有较长的时间阅读纸质内容,而在新媒体平台进行有声阅读的时间大大增加。由于阅读时间的零散性和随机性,更多人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碎片化阅读。所谓碎片化阅读,是指利用短而不连贯的时间片段进行简短而少量的文本阅读。其特点是阅读模式不完整、断断续续,由此会给人碎片化阅读可能导致人们缺乏思考,淺阅读盛行的印象。

一个时代的发展必有其特征,既然人们的阅读时间因时代发展而不同于以往,人们也要作出相应的改变,采取符合当代需求的新型阅读手段。首先要求演播者在选择和演播作品的过程中进行设计和规划,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设置一些“短平快”演播内容,以符合碎片化接收模式。例如《365读书》在喜马拉雅平台上的演播形式,每期的播读内容都只有十几分钟,如《欧·亨利:精确的婚姻科学》《创造优质的汉语》《何不以书画的眼光看宇宙》等,内容短小但丰富,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内容进行碎片化阅读,以开阔视野,或获得片刻的阅读享受。但美中不足的是,《365读书》演播过程中,部分演播者对声音的处理和技巧的运用,以及语音面貌上都有不足之处。应进行专业化的学习和处理加工,给听众更好的视听审美体验。

(二)注重演播形式的伴随性

伴随性最早是针对广播的定义提出的。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人们在收听广播时可以边听广播边做其他事情,这时的广播是作为“背景媒介”出现的;二是指广播可以私人化地贴身收听,可以随时随地收听,因此又具有“贴身媒介”的功能。

如今利用新媒体平台收听各种体裁和内容演播作品,也具有伴随性特征。人们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不断阅读和积累。而伴随性体现的是无处不在、随用随取的特点,符合当代人的需求和新媒体时代多元性和随机性的特点。受众既可以欣赏散文、诗歌等美文,达到心灵的放松和愉悦,也可以在洗碗或运动健身时,选择收听连续性比较强的小说和广播剧。例如,在喜马拉雅、蜻蜓FM等平台上,仅广播剧就划分为都市、奇幻、武侠、仙侠、言情、架空等。其以丰富多彩的内容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然而广播剧的演播,因剧情复杂、人物众多等特点,对演播者的要求相对较高,演播者要深入理解作品背景、年代、人物特点及性格偏好,有时还要一人分饰不同的角色,以及需要进行独白、对白的处理等。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是很难驾驭的,因此播音主持人员在学习文艺作品演播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对广播剧演播的练习和作品研究。

(三)注重演播的前瞻性与开拓性

电影《功夫》里有一句“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可见,速度是习武之人或习武行业所追求的突破和极致。对于文艺作品演播未来的发展,也可以借鉴这句话来概括演播的前瞻性和开拓性。在当今时代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只有前瞻性、开拓性以及创新才是发展和立足之本,文艺作品演播想要在演播行业有一席之地,就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受众需要,在内容和演播形式上具有前瞻性和开拓性。放眼全球,演播行业被人们称为“耳朵经济”的复兴。2019年,英国《泰晤士报》以德勤年度技术和媒体趋势预测报告为消息源报道,全球有声书市场2020年将增长25%,达到40亿英镑(约合363亿元人民币),可见演播行业正迎来发展的春天,因此在内容和演播质量上都有更高的要求。

1.进行年龄及兴趣爱好的系统分析和划分

每个投向市场的产品都有其定位和目标人群,不是除目标人群以外的人一定不会选择此类演播产品,而是通过精准定位,更好地对标目标受众群体。文艺作品演播播出的作品要在新媒体平台锁定目标受众,才能进行精准定位,拥有广阔的市场。

例如,近几年非常火热的针对少年儿童的演播平台“凯叔讲故事”,通过精准定位儿童市场和收听受众人群的特点,打造出适合该年龄段人群的演播产品,演播者王凯曾是传统媒体行业的一名资深主持人,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较高的素养,在新媒体少儿演播平台大获成功。刘晓丽在《论儿童有声读物精品化的实践路径——以“凯叔讲故事”为例》中提出,“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印刷时代的文字限制,对于尚处于懵懂阶段的儿童,他们无法独立阅读文字,且基于先天的好奇心时常注意力不够集中,依赖文本的知识传播效果较弱。而有声读物充分发挥声音这一介质,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儿童学习,加入活泼有趣的音乐以增强内容的感染力,在声音传递的过程中帮助儿童认识事物、理解世界。此外,有声读物不受时间、地域、环境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反复收听学习”[5]。

2.跳出国内市场俯瞰全球

播音主持相关专业还开设了双语播音专业,除中文外,可以具备其他一门或几门语言的播讲能力,根据专业特点开设除中文作品以外的其他国家语言作品的演播,如经典的国外文学电影电视作品《福尔摩斯》《一个人的朝圣》等都是很好的取材范本。

3.根据需要培养人才

文艺作品演播自诞生之日起,赢得了一批又一批听众的喜爱,这是文学与大众媒介结合产生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各种文学样态与广播相互选择结出的果实,而且这一果实与新媒体这片土壤联结,一定会越来越成熟。

新媒体日新月异,要求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紧跟时代步伐,打造更多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当下一些演播平台开始培养速成演播人员,以五天规范普通话、一个月可以进行专业有声演播、月收入可观等噱头进行宣传。从播音主持专业角度来讲,无论是标准的普通话语音,还是专业的内外部技巧的学习和培养,抑或是“情气声”的训练,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演播行业这一速成乱象值得重视。

三、文艺作品演播未来的发展

(一)更具人文关怀

这里所指的人文关怀,是无论在声音的塑造上还是所选的内容上,都能够更具人性的声音,即更贴近人物形象、更符合大众审美的声音。因此,必须规范演播市场,从艺术的角度对演播者和演播作品提出更高要求,而不应让速成演播培训扰乱文艺作品的演播环境。其中,喜马拉雅、蜻蜓FM等新媒体平台有一些比较优秀的演播作品值得推荐,如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广播文艺小说联播委员会和北京文艺台等联合制作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以及由王更新演播的《明朝那些事儿》等,都是深受大众喜爱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不但能感受到文字要表达的内容,演播者的播讲也十分娴熟,入情入景,为文字增添了灵魂与人文气息。当然,这里也并不是否认所有演播爱好者的演播创作,喜马拉雅平台演播者“道法自然”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演播者“越读你听”的《三个火枪手》同样深受大众喜爱。演播作品中蕴含的人文关怀,能够让不爱阅读的人爱上阅读,让喜欢阅读的人通过收听演播更加热爱阅读。

(二)获得审美体验

美是人类不懈的追求。食物能让我们解决温饱问题,而用什么餐具装食物让我们在温饱之外获得了美感。在制作演播作品时,除内容的甄选、语音的规范、声音技巧等外,还会加入音乐、音效、无语言表情声音等元素,以及片头、片花、片尾等来丰富整个演播作品,这一系列的设置不但能使作品更加完整,而且好的元素的加入会给人更多美的感受与体会。在一些作品中,人们会对音乐和音效的设置有不同的审美判断,但无论如何,在音乐和音效的选择要符合作品的整体风格,以及把控情节节奏,如电闪雷鸣、嬉笑怒骂、奔跑抽泣等音效或无语表情声音。除音乐和音效的选择外,配乐和音效素材声音的大小也是需要注意的。例如,如果是现代作品或外国作品,较少用民乐的丝竹管弦配乐;如果是比较舒缓和温柔的情节,就不适合用恢宏和强势的配乐。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文艺作品演播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面临挑战,这要求播音主持专业的学习者不断拓展,具备前瞻性和开拓性的慧眼,拥有娴熟的声音驾驭能力以及深厚的文化積累,同时还要探索新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受众的需求,要不断精进,让文艺作品演播不断更迭,有更美好的未来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罗莉.文艺作品演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35-36.

[2] 席妍.如何应用自媒体开展传媒教育:以《文艺作品演播》为例[J].传媒教育,2017(10):11-10.

[3] 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156-157.

[4] 刘亮,陈德楠.新媒体时代有声读物提质研究[J].新兴传媒,2021(9):10.

[5] 刘晓丽.论儿童有声读物精品化的实践路径:以“凯叔讲故事”为例[J].出版广角,2020(15):369-370.

作者简介 衣小岑,硕士,讲师,上海立达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研究方向:播音主持艺术。

猜你喜欢
新媒体平台变化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9到3的变化
这五年的变化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新媒体时代下三、四线城市台如何打造品牌移动新闻客户端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关于加强高校新媒体平台管理的几点思考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新闻宣传思想工作
鸟的变化系列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