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面对的语言暴力及防治策略

2022-10-06 02:31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受访者暴力青少年

朱 颖

(湖州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如何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是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近年来,语言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给社会大众敲响了警钟。语言暴力发生在青少年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受暴者的心理发展,还表明施暴者心理发展出现异常现象。对此,教师、家长、学校都应进行反思,减少语言暴力,为青少年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一、语言暴力的现状与概念界定

(一)语言暴力问题现状

我国已出台各种法律法规来遏止行为暴力的发生,但隐性的暴力问题仍大量存在于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给其身心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徐栋在《校园“语言暴力”的情况分析与应对》一文中指出,有91.1%的学生认为自己遭遇一次、二次或者多次的“语言暴力”,只有8.3%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遭遇过,有0.6%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有没有遭遇过。[1]

国内关于语言暴力的研究集中于校园中的中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研究结论一般集中于语言暴力的产生原因、类型、相关影响及相应对策等。本文主要以青少年学生(14—18岁)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遭受的教师、家长与同学的语言暴力,着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同学关系。

(二)语言暴力的概念界定

王承君认为,“语言暴力”指通过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导致他人的精神和心理遭到侵犯和损害,属于精神伤害的领域。[2]在不同的环境下,语言暴力可分为校园语言暴力、家庭语言暴力、网络语言暴力等。杨金东认为语言暴力的构成应具备三个基本要素:采用了口头或书面的语言形式;存在语言暴力的施暴者和受暴者;无论施暴者有意或无意实施语言暴力,只要其语言对受暴者造成伤害,就构成语言暴力,反之则不构成语言暴力。[3]综上所述,本文将语言暴力定义为一方使用谩骂、侮辱、嘲笑等口头或书面语言形式,对另一方的心理、性格等方面造成伤害的行为。

二、青少年面对的语言暴力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1.调查目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语言暴力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本文计划对遭受过语言暴力的学生进行深入走访,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产生的原因与影响,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以期对遭受过语言暴力的青少年做好安抚和疏导工作,促使社会对青少年的成长投入更多的关注。

2.调查对象

采用访谈的调查方法,在校园工作人员和社会工作者的支持下,共计选取10名遭受过语言暴力的青少年展开研究。选取的10名学生具体信息如表1。

表1 10名受访者具体信息

(二)访谈设计

在访谈中,通过与调查对象进行深入交流,收集相关的信息。根据受访者的回答,及时调整访谈内容,以便收集更多信息。在进行访谈前获得监护人以及教师同意,采取匿名的方式,并告知该访谈全程录音。

访谈步骤设计如下:第一步,从受访者的人际关系出发,引出受访者遭受语言暴力的经历,例如:“你平时和身边的人相处得如何?”第二步,采取半结构式的方式,逐步引导受访者表达自己对语言暴力行为的理解,了解受访者在遇到语言暴力时的主观感受,以获得受访者在遇到语言暴力时的应对态度信息,例如:“可以谈一谈你对语言暴力的理解吗?”第三步,让受访者谈一谈在遭受语言暴力之后所发生的一些变化,更全面地分析语言暴力对受访者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你觉得老师、父母或者同学对你说了这些话之后,你有什么变化吗?”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受访者对“语言暴力”的理解

笔者询问10名受访者对“语言暴力”一词的理解,受访者各抒己见。综合来说,每一个人的理解都包含了以下几个因素:其一,用口头语言的形式加以表达;其二,施暴者多为社会关系较为亲近的人,如父母、老师、同学等;其三,表达效果较为负面,会对受访者造成一定伤害。

2.语言暴力发生的情境分析

这10名受访者遭受的语言暴力发生于亲子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且以上三种环境是可交叠的。在亲子之间,有7名受访者表示经常在家里遭受父母的语言暴力,原因是学习成绩差、贪玩和达不到父母的要求等;在师生之间,有4名受访者表示自己曾经历过任课老师的语言暴力,原因是成绩不理想、上课不认真听讲、外貌外形条件不好等;在同学之间,有4名受访者表示经历过同学的语言暴力,原因是成绩差、外貌外形条件不好、地域歧视问题等。

3.语言暴力的负面影响分析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语言暴力现象对受暴者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总体来说,受暴者在遭受语言暴力后,很难保持正常的心态,在性格、心理状态、学习成绩三个方面发生变化。

(1)产生习得性无助

成长中的青少年往往会因为多次的语言暴力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根据著名心理学家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某个行为所作出的解释或原因可总结为6种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运气好坏、任务难易、身心状态和外部环境。[4]长期经历语言暴力的青少年,更容易对自己进行消极归因,将失败的原因更多地归结于自身能力太低,从而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等方面产生绝望感,形成习得性无助。

(2)影响心理健康

张大均指出,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而持续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一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情感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并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潜能和社会功能。[5]在语言暴力的环境下成长,受暴者的心理负担过重,自尊心受挫,自信心降低,极易产生以下心理问题。其一,人际关系问题,如社交恐惧。长期遭受语言暴力,受暴者为了自我保护,产生逃避心理,形成一种“被孤立”的状态,又或者因为过度自我保护容易与人发生肢体冲突最后演变成校园暴力事件。其二,生活适应问题,如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长期生活在语言暴力的环境中,受暴者得不到关心与爱护,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失去兴趣和信心,缺少足够的动力。其三,自我意识问题,包括受暴者对自身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关系不能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3)造成人格缺陷

在社会化过程中,各种负面因素不同程度地阻碍着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使青少年人格缺失某种健全组成要素而呈现出亚健康状态,即处于人格健全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人格缺陷状态。在语言暴力的成长环境中,受暴者会逐渐变得自卑、孤僻、悲观、自负、多疑。遭受语言暴力的学生比在积极环境中成长的学生更易出现此类问题。

三、青少年面对的语言暴力产生的原因

(一)教师压力过大与综合素养缺失

1.部分教师压力过大

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仅面对教书育人的职业压力,也面临自身发展的压力。职称评定、行政发展、绩效考核等繁重的任务使教师心理和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引发部分教师利用暴力语言训斥学生。

2.部分教师综合素养缺失

教师的素养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一些教师只将教育工作看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忽视了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出现职业道德失范行为。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未意识到自身言行的导向作用,对学生实施语言暴力就是部分教师综合素养缺失的表现之一。

(二)家长教育理念落后与教育焦虑加剧

1.部分家长教育理念落后

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模仿而来。据郑苏皖的研究,幼年时期经常遭受上一代语言暴力的家长训斥孩子的频率(22%)远远高于幼年时期未遭受过上一代语言暴力的家长(7.5%)。[6]部分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忽视孩子全方面的发展。家庭语言暴力的行为存在着代际传承性,用偏激的语言教育孩子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一思维定势是产生语言暴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2.部分家长教育焦虑加剧

教育焦虑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情绪,家庭的教育投入资本、家庭氛围等因素对教育焦虑具有一定的影响。[7]在教育投入资本较弱的家庭中,家长拥有的教育资源有限,期望子女通过教育改变生活状态,进而加剧对子女学业成绩和未来发展的教育焦虑,而焦虑会引发教育方式的异化。和谐的亲子关系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其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和心理支撑,为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多的帮助,有助于抑制家长教育焦虑。

(三)青少年语言认知偏差与性格异常

1.青少年语言认知偏差

青少年的语言认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认知理论认为,青少年语言习得经历了“经验—编码—转化”三个环节,即青少年语言能力发展与其在环境中获得的经验有关,这些经验被编码到青少年思维中,使经验转化为头脑中的词语表征。[8]恶意的绰号词就是青少年将环境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思维编码、发生错误转化的结果。青少年在心智上尚未完全成熟,不能意识到暴力的语言会对他人造成直接或间接的伤害。

2.青少年性格异常

性格是由多个人格特征组成的复杂心理结构,是个体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9]青少年时期是形成稳定性格的关键期,受自然、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青少年时期也是出现性格异常的危险期,具体表现形式有自私、嫉妒、叛逆、自卑等。性格异常的青少年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易输出带有负面影响的语言,习惯性地对同伴使用具有攻击性的语言,其目的在于自我保护或寻求他人关注。

四、青少年面对的语言暴力的防治策略

(一)教师教育助力学生发展

教师要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明确自身责任与义务;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准确把握教育学生的语言艺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10];同时,要正确看待学生所犯的错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学校应注重教师素质教育,将教师语言规范监督常态化;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二)家庭教育关注子女成长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良好的教育方式和家长的言行举止、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对儿童心理的成长和良好性格的养成有重要的作用。家长要注重和谐家庭氛围的建立,与孩子平等对话,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下成长;多涉猎心理学知识,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通过鼓励的方式给予孩子更多信心,培养其抗挫折能力;加强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共同为孩子创造积极的成长环境。

(三)个体教育促进意识强化

青少年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对施暴者和受暴者都应进行针对性教育。对施暴者来说,这类行为表明其心理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的状态。对受暴者来说,语言暴力现象直接或间接伤害其心理。学校与社会应定期开设“反语言暴力”的活动和宣讲会,帮助学生提升对语言暴力的敏感度,全面认识语言暴力,勇敢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且能够增强有效应对语言暴力的能力;对情节严重的情况应及时进行干预和介入,对受暴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帮扶,减少语言暴力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对施暴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

猜你喜欢
受访者暴力青少年
今天,你休闲了吗?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认识亚健康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反性别暴力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暴力的班长
暴力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