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型资助体系的内涵探析与实践启示

2022-10-08 13:07吕贤旺吕贤花
教育评论 2022年9期
关键词:成才资助困难

●吕贤旺 吕贤花

自2007年起,我国在高等教育阶段逐步建立了“奖、贷、助、补、减”等多元化的资助政策体系,资助渠道不断拓宽,资助形式逐步完善,资助标准逐渐提高。统计数据[1]表明,依2020年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项资助政策,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学生3678.22万人次,资助资金1243.79亿元,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我国高校现行学生资助体系以保障型为主,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有效的经济和物质保障,但对于学生思想包袱、能力培养与心理困惑等方面,尚未完全构成全方位支撑。[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面临的不仅仅是生存问题,更重要的是发展问题,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关键性问题。因此,切实转变资助工作方式、加强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创新与发展研究,对解决当前资助工作困境、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型资助的内涵和必要性分析

(一)发展型资助的内涵与特征

发展型资助是未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新思路[3],发展型资助建设研究在国内处于起始阶段。纵观国内外文献,发现学者多从现实意义出发,将焦点集中在当前资助育人体系的瓶颈,探讨资助育人新途径。学者王中对指出,从激励的视角看,发展型资助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由学生自主设定发展目标及计划,学校提供经费支持与指导并进行结果考核,从而促进学生发展目标实现。[4]季枫认为发展型资助模式坚持以贫困生为本,以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应该重视发挥经济困难学生的主体性,并建立一定的行为约束机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和扶助。[5]梳理发展型资助的内涵特征,发展型资助有别于保障型资助,它更加注重人的发展需求,侧重于能力素质提升;从公平和效率上讲,发展型资助是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础上,以成长成才为导向,着眼于资助对象的全面发展,为日益增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量身定制的一种精准资助。这种资助保证了当前资助体系的良性运行和资助工作的育人效益,促进了资助方式的转变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全面发展。

综合来讲,发展型资助实质是在“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下,以解决资助对象的发展可能与内在要求之间存在的矛盾为导向,通过激发资助对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构建主客体良性互动机制,最终实现双赢。从宏观上讲,发展型资助强调精准资助,是从教育角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路径。从微观上说,发展型资助既保证了经济困难学生获得的资助金额与家庭经济困难程度、个人的努力和发展状况相匹配,又解决了这部分学生思想负担、心理困惑和能力欠缺等问题。发展型资助具有个体性明显、匹配度完好、持续性强烈的鲜明特点,其兼顾保障性和发展性功能。[6]因此,推进发展型资助建设对于保障教育公平、资助精准化发展与学生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发展型资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1.保障高层次教育公平,推动发展型资助势在必行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主战场,高层次教育担任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任,其中教育公平恰恰是最基础的准则。传统的保障型资助体系以物质经济资助为主,解决了经济层面上的诸多困难,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失衡,深层次的教育公平更为亟需。高校作为培育高层次人才的主力军,其资助育人体系的目标应该发生转向,应该由“上得起学”转向至“上好学、学好业、走好路”,这恰恰是新时代所要追求的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以全面发展为核心、注重教育质量和实质公平、致力于构建公平而有质量的新教育理念,是新时代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体现。[7]因此,发展型资助聚焦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向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拓展,是由点向面的转变,其弥补了经济发展不均衡对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利影响,提升了资助精准性,进而最大程度地保障教育公平。

2.推动个体发展及资源优化配置,构建发展型资助功不可没

一方面,人的思想归根结底来源于个人的物质生活状况,来源于其所处的政治文化环境。任何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或多或少面临着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他们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所占生产资料有限,长期贫困容易导致他们产生冷漠、自闭等不健康心理,他们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更多的帮助和扶助,渴望被认可,渴望成长成才。另一方面,资助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高校资助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高校应争取使有限的资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达到社会效益和人才培养效益最大化。因此,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全面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增强当代大学生诚信自强意识,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人文关怀,树立助学成长成才典型,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资助资源优化配置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3.完善资助育人政策体系,彰显发展型资助引领功能

资助育人管理工作是高校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生活诉求的重要渠道。从高校层面来讲,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大多停留在经济层面上,此举措有效保障了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但传统的学生工作强调资助工作者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困难学生的基本发展诉求,资助行为本身所具有的超越经济层面的育人功能却没有被充分意识到。发展型资助将有形的物质帮助与无形的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因此,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学说和教育教学原则及规律的科学理念,有利于完善资助育人管理工作,有利于完善现有资助政策体系。

4.推进高校精细、精准化管理,构建发展型资助非常重要

精细化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分工细化对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要求,精细化管理有助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学校的运行效率,提升学生的自我内在感知。高校精细化管理涉及到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无论从个体来讲还是整体而言,精细化管理均需要尊重群体性发展规律,注重个体差异,核心是以人为本,最后达到降本增效的目标,而当前资助管理工作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重共性、轻个性”等问题。因此,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类型的困难学生量身定制其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划,利用数据化管理和管理信息化,促进资助育人工作向精细化、数据化和全面化发展。

二、高校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内涵辨析

从国家层面讲,学生权益涉及到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问题,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更是教育的本质追求。高校资助管理工作要服从高校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这一根本任务,尊重以人为本基本原则,以科学发展观、需要层次理论等为依据,通过构建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思维更新为基础,模式创新为途径,实践出新为目标的多维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见下图)。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才能发挥出最大的综合效益。[8]

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内涵架构图

由上图可以得知,发展型资助体系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耦合的关系,其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尊重个体成长成才意愿,以实现个体全面发展为切入点和落脚点,注重在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探求多种教育方式方法,通过“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相结合,实现“助人——自助”高层次高质量的育人长效机制。这是一种由注重结果导向、低层次需求到关注过程性指导、高层次需求的教育管理观念的转换,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推进资助育人质量提升。

(一)人才培养是发展型资助体系的核心要义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职能之一,培养高素质、综合性的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更是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核心要义。多年来,党和国家将“科教兴国”始终放在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上,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人才培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之奠基性工程,可以说人才培养是检验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发展型资助体系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任务,坚持人才全面发展,创新方式,将资助和育人有机融合起来,推动高校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更进一步。

(二)理念更新是发展型资助体系的重要基础

资助育人理念是资助工作的基础,是人们对资助工作及其发展的本质性的认识、态度和观点,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与社会教育的全过程,影响着资助工作精准化、有效化,进而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传统的保障型资助育人更多注重基本生活保障,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构建应坚持立德树人,树立以人为本的资助理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受助学生成才为宗旨,充分研究与尊重受助者的个性与学习方式,并以此提供精准化资助、个性化资助,有效提升资助工作水平,拓展资助育人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实现资助育人理念的转换升级。

(三)模式创新是发展型资助体系的主要内容

成才动机的唤醒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激发困难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提高应对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在这过程中,政府、高校、社会作为资助育人工作的主要层面,要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育人成才”具体目标,协同创新资助模式,积极创新资助育人形式,着眼构建立体多维资助育人体系,通过设立多样化资助方式、结构调整和方式方法创新,如学术育人、素质拓展、创新创业、专项培训等多样化内容,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的良好品质,促进“输血型”资助模式向“造血型”资助模式有效转向。

(四)实践出新是发展型资助体系的重要目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展型资助遵循学生工作规律、个体成长成才规律,推进资助工作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充分挖掘整合高校及社会优势资源,围绕社会实践、公益服务等方向,以“发展型资助”理念为引领,以品牌性实践活动为主线,以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学习技能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为目标,科学制定困难学生评价帮扶反馈机制,多元化多路径制定帮扶政策。例如,通过计入社会实践学分、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创立公益实践团队等方式,开展励志成才典型宣传、专题讲座、公益服务等实践活动,不断完善发展型资助体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综上所述,发展型资助体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框架内,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服务于高校培养综合人才这一根本任务,以经济困难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将理念更新、模式创新和实践出新三者有机耦合、有效衔接,始终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发展型资助的育人功能、创新功能和引领功能,为我国培养优秀人才。

三、推动发展型资助体系的实践路径与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指导,创新资助育人新理念

资助育人工作是贯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育人理念的重要抓手。[9]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应更加关注资助精准性与个体匹配度,注重过程性能力培养与育人价值塑造的双重效应,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第一,完善顶层规划设计。伴随着新时代高校争创一流、实现内涵式发展的要求,高校应该以“三全育人”为指导,将发展型资助体系建设纳入到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针对发展型资助体系的总体目标、发展任务、改革措施等方面进行通盘考虑,落实各方责任,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从顶层设计上推进发展型资助体系与教育事业协同联动发展。

第二,建构资助育人课程体系。高校要整合学校必修与综合选修课程,从面到点由上而下地对发展型资助工作加强宏观指导,通过构建资助育人课程体系、心理援助体系、创新创业指导体系等多个层级,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和榜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客观地进行自我分析和环境分析,实现发展型资助育人本质目标。

第三,创新资助育人工作理念。以学生需求为根本宗旨,以问题为导向,贯彻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要打破传统的资助思想,尽快完成从“扶贫式资助”等不求回报的物质保障型资助观念向需求导向的“发展式资助”“能力提升类资助”工作理念的转变。要统一思想认识,实现工作重心由“资助”转向“资助和育人”有机融合;通过开展将资助与培育人才相结合的理论研究,为全面推进以育人成才为核心的发展型资助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二)整合新时代丰富资源,建构资助育人新模式

发展型资助不仅关注经济扶贫,而且更加强调心理扶贫、技能扶贫与个性化发展。传统的保障型资助较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缺乏生产资料,与周围环境缺少沟通,锻炼机会少,容易形成“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因此,要打破这种状态,需要整合新时代丰富资源,创新资助育人方式方法,积极创造发展平台,建构资助育人新模式。

第一,创新项目式资助方式。高校应当从学校层面出发,与周边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进行合作,拓宽各种社会资助渠道,并结合困难学生自身特点和专业特长分级分类,推行青年学生人才计划、领航计划等,通过社会实践、技能培训、创新创业等实践载体,引导学生申报相关的创业型和专业项目研究,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相关项目研究,以项目式资助方式充分挖掘学生专业素质潜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二,鼓励发展参与式资助。参与式资助模式以资助育人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资助质量为核心,通过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推动资助管理新模式。它主要依托基金会与高校合作来实现资助,通过资助主要载体平台,例如某社团、某学社等,找准资助对象结合点,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良好的成才空间和发展机会,具有针对性高和精准性强的特点。这种新模式在一些高校已经开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

第三,注重运用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新媒体为信息整合、查找提供了更好的渠道,新媒体渗透到大学生生活中,其动态传播强化了主流意识。新媒体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创新了宣传方式、管理方式、平台基础等,为资助方式转变提供了便利条件。高校要主动策应青年学生的需求,结合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根据新媒体的特点变化,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微信、微博等现代信息平台,开展及时互动、形式多样的资助方式,打造易于学生接受的新模式新方法。

(三)推进完善制度建设,提升资助育人新成效

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教育公平,事关社会公平。资助制度建设在学生资助工作创新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实践意义,因制度不完善或者不健全常常影响资助育人效果。应当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各项资助制度体系功能,推进发展型资助体系的效应最大化。

第一,完善困难认定机制。全面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从源头建立认定三级指标体系,采取民主评议、量化评估、大数据分析、信函索证、个别访谈、电访家访等方式,并通过与学生签订诚信协议,重点接触、实际考察或者抽查困难学生生活实际状况,建立动态式困难学生档案,通过数据交叉比对、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成长发展“精准资助包”[10],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精准度。

第二,建构科学评价机制。要坚持学生成长成才、以生为本的评价原则,坚持以责任情感意识、创新实践能力、成长成才比重、社会贡献度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把握个体发展循序渐进性和成长阶段性的特点,科学确定评价标准,全面准确评价困难学生个体发展的成才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建立健全学校评价、同学内部评价、第三方评价的评价体系,开展多层次差别化评价,大力推进资助育人取得新成效。

第三,规范化过程管理制度。紧紧围绕国家资助精神相关文件、政策以及资助工作中总结凝练的有益经验做法,进一步完善国家三金、生源地助学贷款、校内资助政策、临时困难补助政策、资助档案管理、监管监察措施等各项内容,推动建立科学、完善的学生资助过程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推动资助过程管理规范化、高效化、精准化,切实推进资助育人工作取得新实效。

猜你喜欢
成才资助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双减”助力均小学子成才之“四个词语”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选择困难症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做合格母亲 教子女成才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到让孩子成才,必须先教孩子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