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2-10-09 02:31郭嘉玮郑州西亚斯学院河南郑州451100
公关世界 2022年18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思政

文/郭嘉玮(郑州西亚斯学院 河南郑州 451100)

引言

如何全面且深刻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各专业课程且做到润物无声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管理学科门类的专业基础课是帮助企业未来管理者科学的选人、用人、育人、留人。为了使学生在正确价值观和思想政治观的引导下承担起个人及企业的社会责任,教师则需要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协同并进。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响应教育部提出的“三全”育人理念的要求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

一、思政融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必要性

1.从学生角度: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人力资源管理》是基于将“人”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去研究、开发、培养及激励的一门系统性管理课程。一方面,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将走进国家机关或企事业单位中承担起重要的基础人事工作,如招聘、培训、绩效管理等。这类基础性工作直接影响着组织的人员素质,组织中的人员素质又决定着组织的兴衰成败,而国家的富强繁荣又依靠于各类组织的高效配合。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广义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发生了扩展。人力资源管理者也开始负责战略部署、文化构建、承担企业社会责任(CSR)、关注弱势群体、维护职场道德等重要工作,这意味着学生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对国家有强烈的认同感及崇高的职业道德才能构建并管理好一支正能量的团队从而助力新时代中国的繁荣昌盛。另一方面,本课程面向的群体在很多高校中已经不仅局限于管理专业的学生,而是作为一门通识课供全校各专业学生选修。因此,在这样一门通识课中融入思政元素去引导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脚踏实地、主动担当、回报社会是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

2.从教师角度:有利于形成德育教育的正向循环

将爱国主义德育教育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本身对专业教师而言就是一次挑战。教师在“课程思政”、“三全教育”等新教学理念的引领下,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与学生在课堂上发生思想上的碰撞,这对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均具有促进作用,不仅实现了“教书”,更实现了“育人”的更高目标。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礼后,拥有具备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道德、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教师的成就感和职业满足感也会显著增强。教师通过课堂这一主渠道实现了自我价值,激励着其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教学效果日益增强,从而形成德育教育的正向循环。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实施的现实阻碍

1.教师思政教育意识薄弱

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思政改革仍处于初级阶段,一线专业课教师对于如何在专业课中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缺乏深入思考,对于课程思政的理念存在片面化的理解。部分教师仍停留在重知识轻德育的老思想,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的教育范畴,忽视了专业课重要的思政育人功能。因此在教师的思政德育意识没有提到相应高度、教师的积极性没有被有效激发的情况下,专业课就无法真正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2.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不成体系

在实践教学中,多数教师对于思政元素的挖掘仅停留在表面,在融入时缺乏灵活性,片面地认为课程思政仅仅是在课程中机械的加入与时政相关的内容,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结合得过于生硬且不成体系,这就导致教师对于每章节的德育目标并不明确,思政教育往往是泛泛而谈。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虽将思政教学列入教学大纲,但在实践教学中不够重视且缺乏应用,课程思政仅是纸上谈兵。

3.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主动探索意识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科目,但在目前民办院校的教学中本课程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多采用讲授知识为主、穿插案例为辅的讲授模式。而对于学生实训教学的部分较为缺乏或流于形式,但正是有更多参与感和主动性的实训能带给学生更强的正向德育作用。同时,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课程的内容侧重点针对性较弱。因此目前这样的单一教学模式使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参与度低、积极性低,从而课程思政的转化效果不佳。

三、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的改革路径探索

1.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思政素养

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落实有赖于教师的全员参与。对于处在课程思政全面推广的现阶段,为了确保思政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师在独立备课后,可通过教研室教师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会的方式将课程每章节所挖掘出的思政元素要点进行整理和重新设计,系统的确定每章节的德育教学目标和思政点。同时学校可开展多样的培训讲座和教学竞赛来提高教师的思政意识和专业教学素养,通过名师讲座、在线网络慕课、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直播等资源协助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提高对时政的敏锐度,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切入点,利用好每节课的前五分钟对时政新闻进行短评,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政意识。

2.系统确定各章节德育目标,更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活动

明确各章节德育目标是保障《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顺利进行的关键性因素。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应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更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但不论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还是选修本课程的外专业学生,他们终将走入工作岗位成为“管理”员工或“被管理”的人,而学生可以通过课程中各章节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各阶段思政德育元素的渗透,成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

3.深入挖掘《人力资源管理》思政元素

因学科的特殊性,本课程具备先天且丰富的思政资源优势,而教师对思政要素的深度挖掘和系统提炼是课程思政教改落到实处的根本出路。人力资源管理涉及的有关人才选用育留的科学管理思想与所提倡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重叠之处,如公正、诚信、守法等。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把传统文化和美德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知识中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信、责任意识、职业道德等。

教师应在系统的德育目标的指导下,以每章节的知识点为抓手,将挖掘出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的解读后解码为具体化的素材和案例,创造实训的机会将思政内容自然地融入课堂中去,充分发挥专业课的德育功能。例如,在“人力资源规划”模块中,通过国家层面的规划来培养全局意识和增强爱国爱党的情感,比如介绍党的十四五规划的内容。在个人层面上可以通过引用《论语》中孔子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来阐述规划的重要性,并引申到现代大学生常有的拖延症,鼓励学生提前做规划,提醒学生要有前瞻的意识。在“职务分析”模块中,从撰写职位说明书这一知识点引申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分小组共同为一个机关单位的岗位编写职位说明书,再通过小组演讲的形式阐述合作的整个过程及成果。对于“招聘”模块,其中在讲解组织形象是影响招聘的重要内因之一时,可列举具有正面形象的中国企业,并具体举例他们是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提高组织形象进而影响招聘活动的。比如在“十三五”规划期间,许多企业承担起脱贫助农的社会责任,在整个社会的努力下,我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通过具体企业在扶贫助农中具体措施的宣讲,让学生提高责任意识、激发爱国情感。另外,除了宣导正面形象的企业外,反面教材的宣导同样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特别是对于价值观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向学生介绍那些深陷欺诈、食品安全、挪用公款等有违法律有违道德的企业案例,对学生起到警示作用,进而延伸至在招聘时不仅要关注员工的才能更要关注其职业道德。在“培训”模块中,通过分析在复杂国际形势下信息时代的各企业战略变化,比如华为等,培养学生终生学习和勇于突破自我走出舒适圈的意识。在“绩效”模块中,通过从社会学角度解读绩效定义入手,即“绩效是每一社会成员按照社会分工的角色所承担的一份职责”,让学生了解到若受惠于社会就需回报社会。

四、结语

新时代下,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是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培养、管理人才的课程承担着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育人责任。这要求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思政素养,通过深度挖掘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思政素材,培养出适应新时代中国发展要求的高水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管理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国企改革中政工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融合推进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电信管线资源管理系统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有趣的动物
人力旅行
强化国土资源管理,调控土地交易行为
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