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政治经济学于大学生化育路径的创新性思考

2022-10-09 02:31时梦雅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徐州221000
公关世界 2022年18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经济学思政

文/时梦雅(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徐州 221000)

一、研究背景

1.国内外研究现状

梳理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发现,现阶段研究紧跟国内大学生思想变化与行为偏好,多注重新文化、新思想、新业态与传统教育观念的有机结合。即偏向于研究新兴流媒体、外来文化等外部因素对于当代大学生思维的影响,却较少从大学生思维本源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选材以及内容着手。因此,作者认为在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加重政治经济学内容,培养当代大学生科学理性的思维本源尤为重要。吴江在《对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系的认识》一文中,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源入手,就其边缘化的原因出发,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盛正国在相关文献中也引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至关重要”。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经济学均是通过日常语言来表述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政治经济学更是将其中关于人性的元素量化性描述,指导人们做出更加科学、有效率的裁决。

作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学术界对思政教育与政治经济理论结合的研究较少,且理论研究明显多于实践研究。并且对于一些非经济专业学生来说,经济思维的培养及运用开端较难,鲜少有此类引导性、基础性研究,缺乏可迁移性。

2.名词解释

与专业课程教学相比,除经管专业与政治经济学相关专业学生外,其余学生能够接触到政治经济学的机会较少,专业性较弱,这也间接导致了学生无法形成科学的经济学思维、正确的世界观念以及做出科学的决策与判断。在学生的认知中,表面性的思政教育会导致学生深知其需要对教师做出什么样的回应,但是此类富含道德伦理与经济关系的行为本源是什么,学生又是否会真的付诸实践并未可知。因此相较于基础通识教育,政治经济学对于当代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极大地推动作用,可以使学生知其本源,从未真心实践。

相对于直接性的书本式教学来说,隐形的化育更能减少部分学生因学业厌倦导致的心理抗拒,隐形的化育可以是透过一个日常的小案例引出科学的分析和对比,从而有目的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从而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进行思维本源的普遍教育。

3.调研分析报告

笔者通过于所在高校进行的《经济学思维需求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88.75%的学生表示希望学校开展经济学基础课程,并且在88.75%的学生中,有51.69%的学生希望通过正规课程学习经济学知识,14.15%希望通过班会或讲座学习,33.64%希望通过微信推送等碎片式学习方式学习相关知识。

图1 学生希望开展经济学基础课程意愿情况子母饼图

其中就“您是否通过任何形式学习过经济学知识”与“是否觉得经济学知识能对自己日常生活带来帮助”的交叉分析结果显示,84.62%的非专业学生表示没有过经济学知识的学习经历但认为经济学知识能对自己日常生活带来帮助。调查结果显示,75.84%的学生认为自己存在理财上的困惑与知识需求,在个别访谈中有学生希望学习一些经济学的知识从而使自己能够在生活中科学的衡量日常选择的成本与收益,从而帮助自己进行科学的决策。

二、政治经济学化育功能的必要性分析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也在不断变革,由于社会经济成分、思维观念、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激发了广大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自立自强、竞争协作等意识,使得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运用面临着崭新的社会形势与任务。而政治经济学思维则是包含了对人性的因果规律探讨,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推理路径权衡利弊,引导政治经济学的使用者做出最有效率的选择。

1.网络碎片化讯息深入大学生思想本源

现阶段,抖音、快手等新兴流媒体逐渐占据青年人休闲时间,其通过短小、有冲击力的视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青年人的阅读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此类短视频的特点可知,这些短视频常通过制造冲突、粉饰画面、精练信息等使观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直接信息,这会间接导致习惯于观看此类小视频者缺乏专注力,并且本能地抗拒长篇的文字阅读。并且,一些短视频通过设定剧情、表演的方式吸引眼球,用“鸡汤”的方式深入观者思维,使观者深信与此。大学生处于青年人主观思维、道德观念养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世界的认知相对单纯和简单,因此也更容易被诱导。

因此,当代大学教育需要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入手,引导学生更加理性思考,培养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如此,政治经济学就成为培养经济学思维,构建多角度思考,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理论可以引导学生更加理性的面对生活,进而用批判的眼光区分愿望与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大学生在面对碎片化信息时的辨别能力,引导当代大学生摆脱惯常状态下经验和直觉的控制,从而习惯于利用科学思维辨别信息对世界作出反应。

2.应考思维长期占据学生逻辑原点

对于大部分当代大学生甚至是青年人来说,经历过高考压力后的青少年习惯于填鸭式的输入式教育,在吸收知识时习惯于接受结果而缺乏过程性、原理性的思考与探索,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惰性思维,这也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做事缺乏思考,习惯于从网络中寻找固有答案,却忽略外部环境或内部因素差异,也常常导致实际结果与预期不符,甚至会因此将效果偏差的原因归结为“运气”,缺乏原因和环境分析的反馈性思考。而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常用培养方案中的《大学生就业与职业规划》、《大学生创业规划》等课程多以案例教学为主,未向学生深入剖析经济原理与市场规律,使得相关政治经济学原理未能成为大学生思想意识本源,使学生在日常生活或在进行经济决策时缺乏科学性,增加大学生成长成本,导致学生在面对择业、求学等未来选择时迷茫无措。

而利用政治经济学的决策方法对于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可以说是最容易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环节。好的经济学思维不在于追求某种单一维度的效率最大化,其追求的是在各种选择中的成本、收益平衡,通过理解社会关系及经济运行的规律,明确其决策相对应的具体成本和收益,从而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行为选择。

3.课程教师专业能力素质影响教学效果

目前除经管类专业学生外,其余非专业学生接触到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机会多为大学生必修课《大学生就业与职业规划》《大学生创业规划》等思政课程,而此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多为专职辅导员或行政工作人员,但辅导员专业要求较为宽松,在我校相关调查研究中,仅有14%的辅导员老师具备专业经济学知识,这也直接导致了对学生进行科学经济学教育源的缺失。

而学生另一接受政治教育的方式即为专业课教师在正常授课中的课程思政内容。课程思政是旨在将以往单纯的思政课教育转变为覆盖各专业、各学科、各课程体系的大思政和大德育,将“课程育人”提升为“全课程育人”。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是进一步结合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运用得当可以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在专业教学中,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元素能够很好缓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之间的“疏离感”,使学生将专业知识学习同价值观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思维本源并将其融入专业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完善育人路径。但对于部分专业教师而言,如遇教师的政治经济学能力不足,课程融通能力不够时,就容易导致课程思政教育浮于表面,不能达到思政化育本质效果。

三、大学生思维成长化育方式的对策与建议

由于大学生群像特色鲜明,教育实操中的方式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对大部分学生而言,直接性的学业灌注会使学生产生抗拒感并应付了事。反观目前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娱乐项目——王者荣耀(某一手机游戏)已经独傲市场。某项调查中显示参与调查的学生中47.59%经常玩王者荣耀。对于学生来说,游戏是一种简单快捷的社交方式及自我肯定的外部工具。因此当代教育可以借鉴微信、手游、抖音等朋辈影响下的宣传推广方式,使政治经济学在内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成为一种利用人际关系网在学生中传播的潮流。

1.激活朋辈式化育体系,探索师生共育思政途径

分析王者荣耀等类似手游可以看出,此类游戏除放松身心的本质属性外,其对于青年人的吸引力还在于轻社交(即可以随时随地不见面交流的团体参与性)和通过从游戏中完成小阶段任务到整场任务再到人物升级给青年人带来的持续性成就感甚至是群体认同感。不打游戏的同学很容易被其他同学孤立,或者失去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机会。因此,高校需要积极探索、寻求高度适配便捷化、快节奏、碎片化的空闲式教育,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做到简单操作即可社交的病毒式传播和无可复制的思维黏性。可以通过将思政知识品牌化,开发小游戏、小程序等等,使得学生在空闲时间完成政治经济学的解密探索,并制作文创用品等校园周边,在平时的校园德育活动中增加认同感。

此外,也可利用建立大学生思政宣讲团的方式,用青春的方式进行讲述, 以学生兴趣为主要方向,采用时下年轻人喜爱的模式,如vlog、短视频等,并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降低学生对于传统说教的抗拒心理。

2.打造隐形化育体系,培养学生辩证思考惯性

教育一直讲求“因材施教”,也就是要结合时代背景、学生群像进行教育工作。由当代大学生亲自投稿参与的90后、00后大学生群像短片《大学生声》中提出当代大学生向往自由和新鲜感,包括活动的自由和思维的自由,高考教育体系之外的世界是新奇的、急需探索的,他们希望通过独立并且有独特见地的观点证明自己,也就是说当代大学生对知识是渴求的,并且相对于80、70后来说,他们是丰裕的一代,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去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们相信选择权在自己手里。当代大学生爱“鸡汤”且容易自我代入,但对于政事却多围观不陷入。

也因此,针对学生碎片化的学习习惯,高等教育也应顺应时代特色打造全方位德育体系,在课程思政的基础上利用网络主阵地,进行线上和线下的有机联动,增加平时性的思政教育,比如在第二课堂中增加经营类模拟课程,在学团辅导中增加学生参与感,将思维惯性从“我需要怎么办”向“我要怎么办”转变,从自身发展角度培育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培养未来思维,以点带面健全全方位德育价值体系。或是在学校生活超市、食堂等校园内的市场环境中增加经济学小常识的宣传板,学生可以在等待时汲取相关知识并在经济行为中思考、实践,从而隐形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规则问题及其产生根源进行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并认识遵守规则所产生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3.建立精准性化育体系,对标需求进行针对性教育

对于学生而言,其从大一进校到毕业时的思维会经历巨大变化和成长。所以大学生思政教育需要精准对标,对于化育的方式和内容进行分阶段选择。对于新生来说,90后、00后大学生群像中显示低年级学生的关键词为“不安、期待、好玩”,他们经历的是角色转变的独立性适应期,更需要从心理上接受一个陌生的生活环境,需要更多的关注其良好学习及生活习惯的培养,帮助其明确学习动力,进而制定一个科学的目标来适应大学生活。所以,可以从政治经济学论述中选取有关规则意识的阐述及相关根源进行针对性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并认识遵守规则所产生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培养正确思维原点。而毕业年级的学生则需要倾向于权衡、选择相类似的职业规划教育,通过成本收益的权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科学决策方法。进而引导当代大学生摆脱惯常状态下经验和直觉的控制,在日常的就业、选择等生活中明确其决策相对应的成本及收益分配,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关系及经济运行的规律,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形成立体、科学、真实的世界观、价值观。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经济学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经济运行预期稳定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政治经济学式微了吗?
《导言》和《序言》的区别
雷人的经济学原理
第二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现代政治经济学》教材出版座谈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