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事磨人:构筑成长共同体
——“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2-10-09 05:33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上德校区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25期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研修名师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上德校区 叶 柱

当前流行一句话——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这句话道出了“抱团前行”的意义。具体到“教师专业成长”领域,“一群人”可以是“师徒团”成员,可以是“教研组”同僚,可以是“研修班”学友,也可以是“工作室”伙伴。近年来,为充分发挥名师资源的潜在价值,切实推动一线教师的学术精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大力支持“名师工作室”的创生与运行,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实践的持续深入,有关“名师工作室”建设方面的经验成果也日趋丰硕。本文中,笔者将以工作室主持人的视角,结合“浙江省绍兴市叶柱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实践,围绕“立事”“磨人”两个维度,做些分享。

一、精准“立事”:工作室建设的关键任务

工作室的组建,大多是从“建章立制”开始的。这确实非常重要,“凡事预则立”,工作室得以有序、高效、稳健地运行,离不开以“实施章程”“考核方案”为核心部件的规章制度的指引与护航。这方面,本文不做赘述。那么,在工作室的建设中,还有哪些事特别重要,需要精准地“立”起来、有效地“做”下去呢?个人以为,主要有下面五件事:

(一)共树朴素信念:支撑成长的“大事”

一群人,确实可以走得更远,但前提是“持有共同的信念”。工作室的人员组建,大多是导师与成员间的“双向选择”,这对于凝聚人心、共树信念是很有利的。在绍兴市叶柱名师工作室内,大家早有共识:从导师到成员,彼此都是“成长合伙人”。这就是说,导师虽施引领、提点之力,但并非单向付出,成员的鲜活反馈及研修实践所呈现的亮色,同样能给导师以启迪。至于成员间的“合伙人”关系,则更是不言而喻。套用流行语,工作室以“成长合伙人”为名,旨在传递“在一起,向未来”的信念。至于怎样做好“成长合伙人”,工作室做了如下诠释,为高远的信念注入了朴素的内涵。(以下内容引自工作室公众号)

(二)力推品质阅读:贯穿研修的“好事”

工作室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阅读”是不能辜负的“大好事”,对涵养积淀非常重要。因为有了“一群人”,工作室背景下的专业阅读与个人常态化阅读还是存在差异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其一,阅读书目,更“优选”。除了支持每个人的“私家”阅读,工作室还可以围绕某个核心研究主题,组织持续性、卷入式的专题阅读,促进全体成员对该领域的系统认知与深度了解,提升理论水平。俗话说,“多一个人就多一双眼睛”,阅读书目可由导师推荐,也可由成员们筛选确定,群策群力,确保“优选”。其二,阅读过程,更“能动”。伙伴在侧,相互激励,对于推进阅读进程很有裨益。倒不是非得“每日签到”“进群打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强化“大家一起在阅读”的整体氛围与个体意识。其三,阅读所得,更“精深”。一个人的阅读理解或许富有个性质感,但也可能肤浅、或有偏差。这时,依托工作室的阅读分享活动,能帮助个人理解“淘沙成金”,更接近豁然通达的高阶水平。例如,绍兴市叶柱名师工作室围绕“常态课的深度学习”这一核心视角,全体学员递进式地“共读”了两本专著,前一本“偏通识”,后一本“彰个性”。每本书阅读完毕后,精心编排“分享帖”,并通过公众号推介,引发全体学员更广泛的学术探讨。

(三)做强问题探究:提升素养的“实事”

看到“探究”二字,我们马上会联想到“做课题实验”“搞专题研讨”。确实,它们都是工作室得以正常运作的可靠路径及重要载体,教师能在实践探索中切实撼动专业思考。先说说“课题实验”。为凝聚合力,工作室最好能确定一个团队研究课题,来引领日常各类研修行动。课题内容,不宜“照搬”导师之前已经成熟的项目(至少应根据成员现实有所调整),也不可“想当然”地草率拟定,全体成员应该基于对教改形势的清晰认知、对已有基础的准确梳理,做出客观研判,确立课题指向。与此同时,欢迎并支持各位成员继续拥有自己的“个人研究项目”。再说说“专题研讨”。无论是课例观摩,还是案例分享,或者其他形式,要切忌“东放一枪,西射一箭”,要基于工作室运行的全阶段进行通盘谋划、系统设计,凸显整体性布局,保障研究进程的连贯性与实效性。

值得一提的是,“课题实验”也好,“专题研讨”也罢,我们都要丢弃“轻车熟路”的模式化及“涛声依旧”的重复感,努力创生别样形态。尤其要强化“问题”意识,以问题引领项目起步,用问题贯穿研究过程,凭问题梳理实践心得,把对“问题”的发现、提出与探讨,作为研修工程的核心追求,逐步提升全体成员的“问题”素养。

(四)研琢个人主张:擦亮品牌的“要事”

笔者一直认为,教师成长的过程,就是依托日常实践,促进“个人教学主张”从模糊到清晰、从泛化到聚焦、从单薄到丰厚的过程。而事实上,众多的教师并不清楚“自己的教学主张究竟是什么”,如果非要言表,也只会笼统说出“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探究式教学”之类的“普通话”。因此,工作室要基于总体研究方向,引领每位成员梳理、明晰、确立自己的“个人教学主张”,并鼓励其持续跟进、不断探求,这是一件极具意义的“要事”。当然,这个过程会有些“艰难”,主人公在“确立主张”时的纠结与煎熬,是可想而知的。但在笔者看来,这个“盘点—取舍—深化”的过程,本身就“-满了”成长。绍兴市叶柱名师工作室自启动起,每月请一位成员分享“个人教学主张”。每期的分享帖,包括“主张描述”“实践例证”“同伙观点”及“导师点评”,篇幅虽然不是太长,但“智慧含量”蛮高,有利于帮助大家在日常教学的“平凡之路”上唱响“真我好声音”。

(五)加强服务双赢:促动发展的“暖事”

在其他行业,工作室常以“创意生产”为目的,拥有客户,服务大众。而本文所讨论的工作室,则重在自我修炼及团队发展。当然,工作室作为名优骨干教师的“集散地”,本身就有“辐射四方”“带动周边”的职责与使命。并且,“外部传递”也有利于“内部成长”。因此,工作室应竭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外面”沟通,与“世界”相融,为共创“万紫千红”的教研美景做出努力。对全体成员来说,去偏远山村学校支教,有助于重温职业初心、强化教育情怀;与其他工作室或教研团体“联谊”,有利于见识“他山之石”、激活发展动能,实现新的突破;力所能及地参与本区域课程资源的开发,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助力“双减”背景下的学科提质,能扩展工作室的影响力,提升每位成员的专业获得感。

总体而言,若“立”好以上五件事,工作室建设的常态过程便能得到基本保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增强“互联网+”思维,充分借助技术手段与平台力量,营造更为开放、多元、敞亮的研修环境,加速工作室的现代化发展。

二、扎实“磨人”:工作室建设的核心视角

“立事”,旨在构筑工作室运转的框架,确定好格局、路径与线索,从而更好地实现“磨人”的目标。事实上,在第一部分对五件事的阐述中,已然涉及了“磨人”的诸多场景与部分策略。在此,再做些原则性的扼要补充。

(一)提升“主持人”的领导力

工作室为什么要名师来领衔?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仅仅是因为名师自身的业务素养比较高吗?其实不然。如果一位名师只对“自我成长”富有心得,而不愿或不善给“他人成长”提供建设性的支持,就不适合成为工作室领衔者。既然工作室以“团队集体发展+学员个体进步”为己任,那么主持人除了素养超群,还必须有领导力。

工作室的主持人应该具备怎样的领导力呢?这是个众说纷纭的话题。有研究认为,工作室主持人应该具有“指导教师能力”“团队引领能力”“驱动变革能力”,笔者表示赞同。结合绍兴市叶柱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历程,笔者深有体会:调动学员紧密凝聚、踊跃投身研修活动的激励策略,平衡最新研究动态与学员客观需求的权衡意识,尽量保证每次活动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谋划技术,帮助成员突破“瓶颈”、克服疑难的指导能力,等等,都是领导力的必要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作室建设的过程,也是主持人持续磨炼、不断提升领导力的过程。

(二)锤炼“每个人”的专业度

基于工作室建设过程的教师成长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成人学习”的过程。有文献指出,成人学习者具有清晰的“自我概念”,以主观需求为特征,以已有经验为基础,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受内在动机的驱动。因此,在工作室运行过程中,要努力激发每位成员作为成人学习者的自主成长潜能,团队可以提供必要支持,但绝不能扼制空间,甚至包办替代。

比如,在研修初始阶段,让每位成员制定兼具发展性与操作性且言之有物的“自我成长规划”,有利于其明晰发展目标、增强内驱动力;进行课堂诊断时,无论教学成败,均必须由上课成员先进行充分深刻的客观反思,留足“自我审视与改造”的空间,再由导师进行引领、伙伴给予建议;每当完成一次公开课展示或特别得意的常态教学后,建议成员们化“现场”为“实录”,整理成“课例”,既是过程积累,也是鲜活成果;每次研修活动中,强化全体成员的职责分工,确保人人有任务、个个能落实,并让全体成员养成在事后“撰-活动感受并分享”的习惯。当然,在每位学员踏实行进的过程中,作为领衔人,既要及时发现特色亮点加以鼓励,也要适时“短兵相接”式地给予诊断、提点及修正,导在关键处,力推真成长。

(三)呵护“所有人”的进取心

工作室成员尽管都比较优秀,但每个人原先的基础不同、经验各异、风格有别,于是,在研修过程中会出现“少数成员分外闪亮、多数成员相对普通”的现象。当然,这属于有梯队、有层次的发展形态,是好事情。对主持人来说,要尽量避免“一刀切”,充分尊重每位成员的差异与个性,并努力推动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彼此提携。要注意的是,绝对不能因为有些成员特别出彩,主持人便“眼里只有他(她)”,而无视其他成员的存在感、进取心及所付出的努力。无数事实表明,个人的幸福感除了主观努力,很大程度上来自所在集体对自我的接纳、认同和重视。因此,在以“磨人”为核心视角的研修旅程中,工作室要始终秉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底线思维,牢固树立“人人都在‘C位’”的基本原则,支持每位成员向着“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发展目标不断前进。

猜你喜欢
名师工作室研修名师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浅议"名师"
带一支团队 抓一批项目 出一批成果
关于中职学校组建“名师工作室”的一点思考
名师工作室环境下,发展英语教师共同体科研能力的策略探讨
名师读意林
“过程设计”提升校本研修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