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战后事宜初探
——以第二次灵州之战为例

2022-10-09 03:53刘佳鹏李英豪
军事历史 2022年2期
关键词:长编元丰宋神宗

★ 刘佳鹏 李英豪

学界目前对北宋战争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研究内容多集中于战前、战时等方向,而对战后关注较少,甚至未有着墨。①冯先知编著:《中国历代重大战争详解:宋代战争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沈琛琤:《北宋神宗朝对西北的经略——以战略决策与信息传递为中心》,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范芸滋:《北宋战争动员研究》,河南大学历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曾瑞龙:《拓边西北:北宋中后期对夏战争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曾瑞龙:《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田昭林:《中国战争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以上著作和论文涉及北宋各个阶段的战争,内容虽全面但不深入,且研究战争也多集中于战前和战争整体过程,对战后事宜未有相关着墨。众所周知,完整的战争研究应该包括战前、战时、战后三个过程,如果仅仅对前两者进行关注,显然会对整个战争认知不够全面。为此,笔者以第二次灵州之战战后事宜为探讨对象,对北宋战争结束后所发生的史实进行研究,以补战后研究薄弱之处。同时探讨以下几个问题:第二次灵州之战是失败还是成功?北宋战后内容具体包含什么事宜?北宋是否存在战后事宜制度?以求教于方家。

元丰四年(1081)战争史称宋夏第二次灵州之战,北宋五路大军入境西夏。中路高遵裕率大军一度抵达灵州城下,然因为后勤不足、将帅不协、西夏坚壁清野等多方因素,最终五路大军并未达到预期目标。五路大军的撤回,意味着此次战争的结束,最终战争以宋方未达到战略目标而告终,战争此时进入战后阶段。从现有史料分析,北宋第二次灵州之战战后内容包括撤退事宜、防御事宜、休养事宜、赏罚事宜、反思与总结五个方面。

一、撤退事宜

(一)留军殿后

元丰四年十一月辛丑,高遵裕率环庆、泾原两路大军攻灵州十八日“不能下”。西夏方面遂“决七级渠以灌”,环庆、泾原两路大军随即被淹,高遵裕见灵州已无法攻破,加上粮食短缺等因素,于是下令两路大军撤退。撤退过程中,高遵裕下令泾原钤辖刘昌祚殿后。刘昌祚“手剑水上,待众济然后行”①《宋史》卷349《刘昌祚传》,北京:中华书局,第11054 页。,成功掩护了两路大军撤出主战场。随着两路大军的撤退,西夏也派遣军队“追袭之”。十一月乙巳,西夏兵追上刘昌祚率领的殿后军,后两军交战于“隘口”,高遵裕见此情况,派遣“六宅使俞辛等领兵应援”刘昌祚的殿后军。虽然此次战役使得“(俞)辛及使臣任诚等三人战没”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0,元丰四年十一月乙巳,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726 页。,但最后也成功击败西夏的追兵,掩护了环庆、泾原两路主力大军的撤退。

(二)派兵接应

如前文所述,刘昌祚所率殿后军在“隘口”与西夏追兵交战时,高遵裕就派遣“六宅使俞辛等领兵应援”。最后成功击败了西夏追兵,使得两路大军成功退回环庆和泾原两路,但宋方派兵接应力度远不止于此。元丰四年十一月丙午宋神宗担心环庆、泾原两路久攻灵州未破,于是下诏河东路大军王中正“将所部兵马除已过河更不追还,于延州简不随种谔出界兵及河东兵共三万人以上,速自环州洪德寨入”援助高遵裕,且要求王中正“应援两路之师,迤逦退归,务在持重”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0,元丰四年十一月丙午,第7728 页。。不久,宋神宗再次下诏延州知州沈括言:“缘庆、渭之军暴露日久,人饥力疲,须得外来生兵为助,杀逐救援贼马,通活粮道,未论攻城利害,且全两路之师,整阵南归,已为上计。今种谔已回军并塞,分诸将于保安军及管下城寨歇泊,朝廷已专遣使臣厚赐赏赉,必可鼓奋士气,旋便思用。宜速谕谔来德靖驻扎。趱移诸将并赴西路休息,饱给饭食,候使人至,犒设讫,接续举军,西去环州洪德路应接两道大军,并力杀逐见屯贼马。”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0,元丰四年十一月庚戌,第7733 ~7734 页。宋神宗要求沈括与种谔的鄜延路大军在补足后勤,休养调整后即刻出发接应和援助高遵裕率领的两路大军。

(三)合理的撤退路线

除去留军殿后,派兵接应外,宋方还制定了合理的撤退路线。据目前笔者所掌握的史料来看,第二次灵州之战两路大军的具体撤退路线,史书并未有明确记载。但从旁及史料仍可知宋方军队撤退有合理的路线。元丰四年十一月丙午,宋神宗下诏高遵裕曰:“环庆、鄜延大兵久顿灵州城下,粮道艰阻。令高遵裕如已收复灵州,即分遣将兵开通道路,猝未可破,即同泾原兵夫从环州路迤逦移寨并边,别议措置。回师之际,务在部分严正,其左右贼须痛杀戮。已令王中正部领大军应接,更在审度机便施行。”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0,元丰四年十一月丙午,第7728 页。此诏书中,宋神宗要求高遵裕如果已经收复了灵州就遣兵开通道路,如果没有,就率领两路大军选择环州路的官方道路撤退到陕西边境,并且要求高遵裕在撤退过程时,大军要整齐有序,阻击和痛杀追击的敌人。

不难看出,北宋军队在第二次灵州之战的战后撤退过程中,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相应的计划和策略,宋军的撤退不仅留军殿后、派兵接应,还有合理的撤退路线,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严密有序。

二、防御事宜

第二次灵州之战是北宋主动发起以攻取灵州为目的的战争。此次战争,北宋共派五路大军,分别是河东路的王中正,鄜延路的种谔,环庆路的高遵裕,泾原路的刘昌祚,熙河路的李宪。五路大军虽然最终未能达到攻下灵州的战略目标,但也攻下了西夏不少城池和军事要点。因此五路大军撤回陕西边境后,宋方就开始了战后的防御事宜。

(一)修筑军事要点

宋方战后防御事宜首要任务是修筑军事要点,然宋方修筑工作并非是对所有的已经攻占的城池进行修筑,而是选择具有战略价值的军事要点。如元丰四年十二月戊午鄜延路行营经略司上书宋神宗曰:“本司收复横山一带州寨,已随事经画,委官权勾管;所须兵马,见亦据逐处事势差发。”即请求宋神宗派兵防御已经收回的州寨,并且派遣专员勾管这些州寨。宋神宗随即下诏复言:“经略司差定汉蕃兵马前去银州防守事,勘会本州虽名为州,而城守之具百无一有,既非可制贼死命之所,又非为进攻巢穴之渐,徙縻军马,守之安用?显是全不计较向去得失、确的利害,止欲成就拓土虚名。”神宗拒绝了鄜延经略司的请求,且要求种谔“仰除米脂、细浮图或招降下吴堡、义合系有守具去处,须差人守把外,余未得差兵前去,止依近降指挥,一切放归诸寨易得粮草去处,候犒设讫熟令歇泊”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1,元丰四年十二月戊午,第7739 ~7740 页。即是证明。

为修筑这些军事要点,以达到防御之目的,宋方可谓是不余遗力。元丰四年十一月癸卯到元丰五年二月乙卯,宋神宗不断下诏指挥边境军事要点的修筑工作。指挥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筑城及军须,并先本路计置,阙或非所产,令都转运使应副”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元丰五年二月乙卯,第7777 页。,“陕西路建置城垒,合用之物甚多,其有从京师及他路应副者,宜令逐路转运、经略司速具名数以闻”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0,元丰四年十一月庚戌,第7733 页。,即修筑所需材料如果不够,可让转运使应副,而转运使可从全国调拨。

二、“计度版筑之具,以俟春暖兴作”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0,元丰四年十一月癸卯,第7725 页。,即修筑时间可等到春天进行。

三、“新复城寨、招降人口,委沈括完葺照管,若有疎虞,当行军法”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2,元丰五年一月辛亥,第7771 页。、“回军至塞门寨,差崇班宋玠提举修完已毕,权委侍禁贾昌运、唐宗寿。依奏差候满二年,令本路经略司保明闻奏,与迁官酬奖;宋玠减磨勘二年。”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1,元丰四年十二月丁卯,第7744 ~7745 页。新修复的军事城寨差专门官员提举,并要求好好照管,对政绩优异之人给予奖赏。

四、“熙河路洮河与黄河通接,如可作蒙冲战舰运粮济兵,令李宪计度”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元丰五年二月甲寅,第7777 页。,“熙河兰州西使城今已修葺戍守,其间有须增置堡寨、通接道路,令经制司相度施行外,其以东地分,即未得别展托。昨降鄜延、麟府路行营经略措置司依图画地分,清荡河南。”⑧《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1,元丰四年十二月丙寅,第7743 页。即要求修筑过程中,如果发现有可据守和可防御的据点,可“相度施行”。

面对这些军事要点,宋神宗可谓高度重视,他不仅对修筑军事要点的材料、时间、人员、办法等等进行了详细的指挥,甚至还对军事要点的战略价值作出了评估。

(二)边境防御

前文所述,宋神宗拒绝了鄜延经略司提出的对所有收复州寨进行防御的请求,选择了可以防御的军事点,如米脂、细浮图、吴堡、义合即是。然宋方的防御工作不只是四寨。元丰四年十二月甲子,鄜延路经略司上书言到本路兵马多被河东路王中正给挑选带离,导致边境城堡空虚。于是请求宋神宗,如果遇到西夏入侵陕西边境,请允许“发义勇、保甲守城”且要求“官司不得差雇占使,违者以乏军兴论”宋神宗“从之”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1,元丰四年十二月甲子,第7742 页。。此后宋神宗担心西夏军队偷袭陕西边境,于是下诏“经略司选刺事得力之人,厚与金帛,务令深入”,即要求边境经略司派间谍深入到西夏打探消息,且要求边境经略司所有守城官员“日夜部勒兵马,严作守拒,不管缓急,勿失枝俻,落贼奸便”⑩《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1,元丰四年十二月戊辰,第7745 ~7746 页。。元丰五年二月乙亥又下诏“经略司严诫城守,密伺贼马所在,悉行讨戮,即毋为轻易,致落奸便”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元丰五年二月乙亥,第7791 页。,再次强调边境的防御工作。宋神宗除下诏让加强边境的防御工作外,还同意陕西边境的经略司,如果受到西夏的攻击和入侵,即可“选兵将、使臣,度轻重大小,随宜仇复”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元丰五年二月丙子,第7791 页。,但也要求要“知虚实”不要陷入敌人的奸计。

可以看出,宋方战后的边境防御工作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点。一、防御重要的军事要点;二、关注敌人的行动;三、严备边防;四、随时反击。以上四项内容,构成了宋方战后严密的边境防御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宋朝可以抵制西夏报复和减少边境损失。

三、休养事宜

宋方的战后休养事宜,就相关史料来看,有军队休养、百姓休养两个方面。

(一)军队休养

五路大军返回边境后,宋方就开启了军队休养的战后事宜。元丰四年十一月甲辰宋神宗下诏熙河路李宪“旋师本路,安养士气,品第功状以闻。应行营汉蕃将士,作番次厚与犒设”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0,元丰四年十一月甲辰,第7725 页。,要求李宪对返回本路大军士兵,进行整顿休养,提高士气,上报立功将士的功劳,并设宴和犒劳军队的将士。

元丰四年十一月丙午种谔上书言鄜延路大军回塞。宋神宗对此指出鄜延路“兵马暴露日久”,要求种谔“安养士气,缮治器甲,葺补衣装”。此后种谔令“士兵各归元驻扎州军城寨,蕃兵并汉蕃弓箭兵分擘于近里有粮草州军屯泊,其运粮夫皆放散”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0,元丰四年十一月丙午,第7727 页。,进行休养事宜。

除去以上两路外,其他三路军队休养的情况也多是如此。元丰四年十一月丙午泾原路的沈括上书宋神宗言本路将士出兵征伐,正逢冬季寒冷之际,士卒多寒且长期饥饿,因此希望朝廷能够下诏予以休养。宋神宗随即下诏:“本路行营之师,自出境以来,逢贼大小战斗,未尝伤沮,迄今保全南路并塞。其士卒适当凝寒之际,加之尝抱饥馁,其于勤劳忠荩,可嘉甚矣。若不俾遂休息,以待将来之用,则气力必须衰堕,伤其壮勇之心。”神宗派遣御药院勾当官刘惟简代表自己到泾原路慰问和安抚士兵,赐将士“银”和“茶药”。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0,元丰四年十一月丙午,第7727 页。一月后即元丰四年十二月戊午,李宪请求赴开封奏陈再次讨伐西夏的计划。宋神宗下诏拒绝,指出“今士卒冻殍之余,民力疲曳之后,若非乘时充养其气,亟休息之,则异时贼攄忿而来,准何御得?尔宜究心安抚全補之,以代他日之用,边务当禀者,且附递覼缕以闻”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1,元丰四年十二月戊午,第7740 页。,要求李宪好好地休养军队,鼓舞士气。面对高遵裕所带领的环庆路大军,在未能攻下灵州,达到光复霸业的功绩情况下,宋神宗不仅未惩罚此路大军,而且在军队回塞之后立刻下诏,“行营以师老食尽,知难久留,退军南来,未为深罪。当且疚心全葺罢敝,安抚士众以图后效”,要求高遵裕好好安抚士兵。同时,宋方要求军队休养和防御事宜两者兼顾,不可舍其一。如元丰五年二月庚午宋神宗给沈括的诏书中写道:“方用兵未艾,正当爱惜财用,其新复城寨,尤宜百端省费,乃可万全,保据无虞。当无事时,切勿妄增戍守兵马,一则伤财,一则疲力。”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元丰五年二月庚午,第7788 页。不难看出,宋方的战后军队休养主要内容是休养生息、整顿士气、歇泊就粮等。

(二)百姓休养

军队的基础是百姓,战争必然会影响到普通百姓,宋神宗也针对百姓的休养生息施行了相应政策。宋神宗于元丰四年十一月丙午下诏指挥种谔“安养士气,缮治器甲,葺补衣装”时,也同时下诏种谔将随军的“运粮夫皆放”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0,元丰四年十一月丙午,第7727 页。。运粮夫非宋朝的正式军队,他们都是被迫应征服役的百姓,负责运送粮食供给前线军队。宋神宗在下诏军队休养的同时,也下诏放散这些运粮夫,以使运粮夫得到休养。在元丰四年十二月丁巳宋神宗下诏指挥熙河路的李宪“大军已入并边西归,刍粮自可于所由仓场勘给,元随行人夫显为无用”,且言“除委的须赖为使之人,余并放散,各令宁家”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1,元丰四年十二月丁巳,第7738 页。,不仅要求放散这些人夫,同时要求除必须所留之人外,全部让其回家休养。

除让运夫休养外,宋方还会对涉及战事各州、路之百姓进行抚慰,其休养内容包含下诏安抚、减税、不征发役等。如元丰四年十二月丙寅,环庆路经略司负责人之一的胡宗回上书言:“本路义勇、保甲赴环、庆州等处守御,今大军已回,乞放令歇泊。”宋神宗下诏应其所求,并要求环庆路的临路泾原也按此等方法执行,由此“应役夫及百姓,指挥到尽放散”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1,元丰四年十二月丙寅,第7743 ~7744 页。,百姓以及役夫得以休养。又如元丰四年十一月己酉宋神宗下诏言:“闻自军兴以来,关内民颇有偏弊之处,人情震惧,多全室逃亡。缘今朝旨其已经差夫之户,更不差发,虑未有大吏究宣恩诏,致此惶骇不安。其令李承之速往陕西诸路安抚告谕,民苦于调发而非军兴所急者,悉蠲之。”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0,元丰四年十一月己酉,第7731 ~7732 页。宋神宗不仅多次下诏宣恩,还派出特使李承之到陕西诸路宣告。而关于其他两项休养内容,宋神宗也多次下诏亲自指挥。如元丰五年二月癸丑诏“陕西诸路应经出界死亡义勇、保甲、人夫,系本户正身者,与免夏秋二税两料”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元丰五年二月癸丑,第7776 页。以及“百姓转饷日久,若不亟使休息,必妨异时准用”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1,元丰四年十二月丁巳,第7738 页。,都是关于减税和休养的指挥。又如元丰五年二月,秦凤路的提点刑狱康识上书指出熙河路在开拓之初,百姓有“所借牛、种借助等钱及承地认欠之数,近诸州军依例检举督索”,于是他请求宋神宗下诏“方此休养,望令倚阁,候岁丰日依料次送纳”,宋神宗随即下“诏与展限二年”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元丰五年二月丁卯,第7786 ~7787 页。。针对部分州县长官的刻峻之政,宋神宗也多下诏“科率之物名件不一,内亦有非军中要急使用。方陕西供军用度,公私艰急,若更非理耗费,何以枝梧?”并指出“除军中委的要用之物方得科买制造外,敢此外配率及耗费官钱收买,当重行黜降”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5,元丰五年四月戊辰,第7821 页。。

通过以上内容的梳理和探讨,可知宋朝在战后的休养事宜,包括了军队休养和百姓休养,其中军队休养主要有休养生息、整顿士气、歇泊就粮三者,百姓休养主要有下诏安抚、减税、不征发役三者,无论朝廷的具体目的是否真是在于休养,但百姓和军队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所受益的。

四、赏罚事宜

宋方在完成撤退、防御、休养等内容后,便开启了战后的赏罚事宜。

(一)奖赏

元丰四年十一月丙午,鄜延路大军回塞后,宋神宗随即下诏沈括让转运司准备“钱、绸绢各六七万贯、匹已上”⑧《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0,元丰四年十一月丙午,第7727 页。,以备犒赏军队。元丰四年十一月丁未种谔上书鄜延路大军出征时所立功将士等功状,其推赏达四千人,宋神宗随即下诏指挥,“赐谔银、绢各二千匹两”,“杨元孙转两官,依旧寄资。穆衍等七员各迁一官,选人依条比附施行。汲光、徐勋赐章服。军主簿并获级诸军等依格酬奖”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0,元丰四年十一月丁未,第7730 页。,对种谔上书的人员进行奖赏与升迁。熙河路的李宪是当时五路大军中立功较多的将领,宋神宗于元丰四年十二月乙丑下诏赐李宪“银、绢各二千,降敕奖谕”⑩《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1,元丰四年十二月乙丑,第7743 页。,后李宪以“贼未复,烽堠未宁”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1,元丰四年十二月己巳,第7746 页。拒绝宋神宗的奖赏,但宋神宗仍旧赐予,以示奖赏。泾原路大军右侍禁鲁福,征伐中杀敌勇猛,史书记其杀敌时“遇贼,凡三站,重伤”,宋神宗对此下诏“福临难奋勇,力战重伤,在使臣中实不可多得”于是授予鲁福“合门祗候”并“赐绢百匹”。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1,元丰四年十二月戊寅,第7750 页。除下诏奖赏外,宋神宗还派遣亲信到陕西前线慰问和奖赏将士。元丰四年十一月丁未,“遣勾当御药院刘惟简往延州赐行营经略副使以下茶药,传宣抚问汉蕃将士,及等第支赐禁军都指挥使钱七千,绢七匹,都虞候以下有差,其下军卒亦赐绢或绸一匹”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0,元丰四年十一月丁未,第7730 页。。这种由皇帝遣使慰问,就如皇帝亲临,给士兵的激励不仅仅是物质奖赏,更是精神上的鼓舞。

以上是对五路大军将领的奖赏,宋方的奖赏对象还包含未出战的百姓、后勤负责人员以及出战的士兵、外族首领。百姓方面,元丰五年三月乙酉宋神宗下诏指挥“开封府界大保长,虽未尝立功者,各迁一资,庶可鼓舞百姓,使人人乐于公战”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4,元丰五年三月乙酉,第7795 页。。史料中的开封府与陕西前线战场相距近千里,但由于战争,他们也被迫参与其中,虽然他们到前线未曾立功,宋神宗也给予了他们“迁一资”的奖赏。后勤人员方面,延州知州沈括,为鄜延路大军的后勤上宣力颇多,永兴军知军事吕大防,在“镇安所部协力边事”上也是颇有功劳。于是宋神宗在元丰五年二月丙寅下诏沈括与吕大防并由“龙图阁待制”升迁为“龙图阁直学士”,以奖赏两人应副边事之劳。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元丰五年二月丙寅,第7784 页。外族首领方面,主要是西夏西部方面的董毡、阿里骨、鬼章等人。他们在宋方派遣五路大军征伐西夏时,也从西面夹击西夏,并取得一定成绩。于是宋神宗在元丰五年二月癸酉下诏“西蕃邈川首领、西平军节度押蕃落等使董毡封威武郡王,赐金束带一、银器二千两、色绢䌷三千匹,岁增赐大彩五百匹、角茶五千斤;阿里骨为肃州团练使,鬼章甘州团练使,心牟钦氈伊州刺史,各赐金束带一、银器二百两、彩绢三百”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元丰五年二月癸酉,第7789 页。,分别对董毡、阿里骨、鬼章进行了奖赏。士兵方面,宋神宗多次下诏奖赏,且尤为关心。如元丰五年正月癸卯下诏指挥“立功士卒,依格不待朝命推赏者,其亟施行讫奏。所加赐绢,仍须亲视,恐有杂恶及主者受赇。盖本路用兵以来,累经推赏,人情久则生怠,其下常得以伺隙作奸,方今正宜督察,不可怠于事始也”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2,元丰五年一月癸卯,第7764 页。,要求对士兵的奖赏,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针对士兵遇到的赏罚不公,宋神宗亲自下诏让士兵“可以尽情伸吐”,边境大臣就确实立功之人“保明奏闻,不得少有稽滞”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元丰五年二月癸亥,第7782 页。,如果士兵在战场死去,各路转运司给其家“绢十匹”⑧《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元丰五年二月癸丑,第7776 页。。

(二)惩罚

就目前史料来看,宋方惩罚的对象主要是将领和负责后勤的长官,主要集中于上层,对百姓以及其他群体未有涉及。五路大军将领分别是李宪、高遵裕、刘昌祚、种谔、王中正。其中李宪、种谔两人,宋神宗多次下诏奖赏,与两人形成明显对比的就是对高遵裕的处罚。元丰四年十二月丁卯宋神宗下诏,“岷州团练使高遵裕帅泾原、环庆之师攻取灵州无功,及不能讨杀外援贼党并节制泾原,致师人逃溃,降为西上合门使,就差知坊州,西上合门使、果州团练使刘昌祚,东上合门使、英州刺史姚麟,战兵、弓箭手逃溃数多,各降三官,并就差为永兴军路钤辖;内藏库使,忠州刺史彭孙护粮草为贼抄劫,不能御敌,致军食乏,贷死为东头供奉官、熙河路准备差使,寻添差金州监当,令泾原路差人监伴前去”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1,元丰四年十二月丁卯,第7744 页。,对高遵裕、刘昌祚、姚麟、彭孙护分别进行了惩罚。仅仅一个月之后,即元丰五年正月辛丑,宋神宗再次下诏对高遵裕进行贬黜,“降授西上合门使,知坊州高遵裕责授郢州团练副使,员外本州安置”⑩《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2,元丰五年一月辛丑,第7762 页。,高遵裕彻底地被闲置。如果说被处罚的高遵裕等人是上层将领,那么元丰五年二月甲寅的诏书就波及到各阶层将领。诏书指出:“将领官所部兵,除死事及因伤而死外,会计亡失数,如及二分,追一官;二分半,二官;三分半,四官;四分,五官;四分半,六官。免勒停,差遣依旧。其降官至奉职,各罢将、副差遣。令曾布据出界时分隶将领官所部及失亡数,并应夺官人名位以闻。其鄜延、泾原、秦凤、熙河、河东路取会亡失数,准此。”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元丰五年二月甲寅,第7776 ~7777 页。此份诏书对五路大军将领所率领的军队出界后的损失,进行了详细的惩罚。最后五路大军在此诏书指示下进行统计,并上报朝廷。宋神宗依此对相关将领进行了相应惩罚,五路大军中的“赵定、高栋、种诊、孙咸宁、戴嗣良、贾办、李祥、刘玉各追一官,徐镇、任端、桑湜、贾德用各两官,俱千、刘珣各追四官,张免、成恭各追五官”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4,元丰五年三月己亥,第7805 页。。

后勤人员的惩罚,主要是赵卨。赵卨当时是河东路转运使,负责王中正大军的后勤。然赵卨在应副河东大军后勤过程中,多次馈挽不继河东路大军。于是宋神宗以赵卨“应副馈挽不如法及稽违朝旨”,下诏赵卨“落天章阁待制,追两官,免勒停,知淮阳军”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元丰五年二月己未,第7781 页。。除赵卨外,也有部分负责后勤运粮的官员被惩罚,如马申、胡宗哲因为“运粮不继,有妨进讨”,宋神宗下诏令秦凤等路提点刑狱公事杜常“枷项取勘”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1,元丰四年十二月戊辰,第7746 页。二人。士兵方面的惩罚主要是针对军前的逃卒,即逃兵。宋神宗下诏指挥到“殿前、马步军司,军前逃回首身人免决。尝出界,降料钱,填开封府界、京东西将下,节级降长行,仍押赴军前宣效,六军分配车营、致远务、东西窑务。未尝出界人,并分配陕西五百里外,内禁军充本城宣效,六军充牢城”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元丰五年二月丙辰,第7778 页。。针对不同情况的逃兵,给予了不同的处罚。

通过以上宋方战后赏罚事宜,可知宋方的战后赏罚内容并非毫无头绪,也非杂乱无章,而是有迹可循。奖赏方面,宋方的奖赏群体从将领到百姓,甚至到外蕃首领,可谓不遗一人。惩罚方面,宋方主要惩罚将领和地区负责长官,而对其他如百姓、士兵等未有相关涉及,即使有,也是对战争中产生了消极影响的逃卒予以惩处。

五、反思与总结

反思与总结是宋方战后事宜的最后内容,就第二次灵州之战的战后总结内容来看,主要有皇帝以及士大夫、军事将领两个群体。

(一)皇帝

据目前所收集掌握的相关史料来看,并未有宋神宗对此战明确而具体的个人认识,但从当时的一些诏书以及与大臣对话内容,仍然能够看到此许端倪。第二次灵州之战结束后,时判河南府文彦博给宋神宗上书言到战争所带来的危害,并谏言宋神宗不要再次进行战争。宋神宗随后在元丰五年二月丁丑下诏给文彦博答复:“朕涉道日浅,昧于知人,不能图任将帅,以天锡可乘之时,上为祖宗殄灭一方世仇,深用厚颜。爰自六军还塞,将士已惮劳,黎民已告病,今日之势,岂复可远举深入哉,惟固境自全而已。近特命于泾原制置者,第使之城数亭障,制贼冲轶耳,非复有前日图也。所以张大其名,若入讨之为者,盖兵法有之,用而示之不用,不用固有示之用。庶或可震之,来威寻盟,则朝廷因得复羁縻之也。”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元丰五年二月丁丑,第7792 页。此份诏书中,宋神宗给文彦博表达了以下几点,一、为政不足;二、知人不善,失于用人;三、六军疲劳;四、增黎民之苦;五、安静保民,不再征伐。这五点姑且不论是否出自宋神宗内心真实想法,毕竟可抚文彦博之议。但就其内容来看,无疑是宋神宗对此次战争的反思与总结。特别是为政不足、知人不善两点,很直白地反映了宋神宗对自己在这次战争中失误的反思与所需承担的战争责任。

(二)士大夫

时判河南府文彦博在战争结束后就上书给宋神宗:

臣窃闻陕西用兵之后,公私蓄积,大抵殚耗,丁壮运粮从军,夏麦多不下种。大兵虽还,边备不可轻弛。切虑向去军民粮食不充,缓急无以计置,谓宜讲求汉、唐故事,水陆转输,以备乏绝。臣守藩当路,近闻岐、雍间粟麦之价今已腾踊,若至春后,必多流亡;兼闻关陕人户,昨经调发应副军期,不遗余力,死亡之余,疲瘵已甚,亦皆觊望德音。傥顺青阳,一霈恩宥,因而有所蠲复,或并及河东诸郡,兹实陛下盛德之举。仍愿亟诏诸郡,申严斥堠,专为守御之备,养威练卒,振卹伤残之民,在今之宜,无以易此。……兴动大众,弥历累月,馈挽不赀,诸路之民疲于供给,将士尽忠竭力,为朝廷奋不顾身,间关死亡,冲寒冒苦,备极勤劳。臣以谓国威既已振矣,将士之力亦已殚矣,百姓供馈亦已竭矣,为陛下今日之计,正当劳徕将士,安抚百姓,噢咻其疾痛,补完其疮痍,使得苏息,按甲养威,以全前日之胜。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1,元丰四年十二月壬午,第7753 ~7755 页。

观文彦博所上扎子内容,其主要目的在于希望宋神宗对外不再兴兵征伐西夏,对内休养生息、宽恤百姓等,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士大夫不希望朝廷再次进行战争,而是休养生息、以施仁政的愿望。

如果说文彦博的上书内容仅仅是对战争宏观上的反思,与战争直接相关的内容较少。那么权发遣泾原路转运副使叶康直,以及权发遣环庆路转运判官李察的奏书就是直接针对第二次灵州之战。叶康直奏书言:“臣伏思兵势贵聚而恶分,莫若诸路并进,相为犄角,则贼兵易以殄灭。”李察奏书言:“攻取之计,若先得横山,则山川险阻、人马族帐已失其所恃,灵州虽存,其实孤垒,指日可下。”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2,元丰五年一月庚子,第7762 页。叶康直、李察二人针对第二次灵州之战未能剿灭西夏的原因进行总结,而这些总结最后被宋神宗“并诏留俟”,可见其总结内容受到宋神宗的重视。

环庆路转运司在元丰四年十二月癸亥也上书总结道:“攻灵州半月,频经寒冻。自离灵州,日有贼兵追袭,为贼伤杀十过二三。士卒乃敢攘夺公私之物,至剥取军员衣服,生埋掩之,并自去巾栉辫发,诈为蕃兵,追夺财物;军器什物弃毁满野,多烧兜牟以造饭,枪杆、弩樁、箭笴、鼓排之类皆以充薪,所持兵刃则以采柴木,无不钝缺。凡此皆属军政,本司不当侵预,不敢便施行。若不密奏,则缄默之罪恐难逃逭。”又言:“伏闻朝廷下高遵裕领环庆、泾原两路兵退归并边,别议措置。窃见遵裕识虑昏浅,动失事机,喜怒轻肆,赏罚谬滥,凡有功将佐多遭摧沮,士心不伏。昨深入贼境,全不肯痛行讨荡,仍节制将士,遇贼接战,限定步数,不许追击,有过所限,遂遭庭辱,欲行军法。缘西贼战斗,兵势稍沮,必即退却,既不许乘胜追击,于理无复大捷,以致贼势猖獗,了无成功。”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1,元丰四年十二月癸亥,第7742 页。该扎子对环庆路大军出征后的情形进行了还原,并且指出两路大军的主帅高遵裕昏聩无能,错失战机等罪行。

除去以上士大夫主动的总结外,宋神宗还亲自下诏各让边境将帅和使臣进行总结上报朝廷。如元丰四年十二月乙卯宋神宗下诏言:“诸路大军出界,虽各有斩获贼级,克复城寨,今并回师入塞,然兴、灵未拔,贼之根本犹存,既经讨荡,贼必谋报,须当预图制其侵寇及向去可以破灭之计。令诸路经略使与出界帅领同转运司官,据昨入贼界见闻利害,共议将来攻守长策以闻,毋得互有形迹,或但为空言,致朝廷不见事实。”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1,元丰四年十二月乙卯,第7737 页。也由此可见,宋方对战后反思与总结的重视。

(三)军事将领

军事将领的反思与总结,主要是高遵裕。高遵裕作为五路大军唯一抵达灵州城下的将帅,因为未能完成攻下灵州的战略目标,最终被贬。他不仅是灵州之战的亲身经历者,更是受害者。其总结较为客观与深刻:

大军径趋灵州,会合两路兵至城下,自丁亥并力攻击。缘灵州城广阔,守御备具,近城贼兵万数不少,日夕与诸将分头竭力,且攻且战,虽屡获首级,然独坚城未下。至庚子,贼决黄河水浸营,难于驻留。两路转运司元计置一月粮草,合大兵出界一月,以羌人于清远军、韦州、鸣沙川、烽火平以来多出兵邀击粮道,驿递不通,彭孙兵护泾原摺运粮草,为贼抄略,诸军缺食,士有饥色。今若不统令大兵先讨除抄略之寇,使道路通快,然后攻取,即恐官军坐致疲敝,加以冬寒日甚,别致生事。臣已于两路总管、将副等议定统兵通活道路,迎接粮草。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1,元丰四年十二月戊午,第7738 ~7739 页。

此扎子中,高遵裕对未能攻下灵州的原因总结了四点,分别是:一、灵州城坚,守备完整;二、灵州西夏兵多势众;三、西夏决黄河,水淹大军;四、后勤不足,如粮草短缺、粮道不通等,以上内容仅仅是高遵裕对灵州未下的总结。

此后不久即元丰五年正月辛丑,高遵裕被彻底闲置,于是他再次上书对整个第二次灵州之战进行了总结。高遵裕言:

臣熙宁初获对便殿,尝进横山之议,不幸种谔暴举,遂误事机,继而王韶建议青唐久为秦亭之患,每至防秋,结连诸寇,有窥蜀之心,而辖氏鼎分,有可乘之势。臣适当秦凤兵行,戍守古渭,特蒙驱策,与王韶上凭圣算,易武胜为镇洮,即领军事,既开河西,又总兵制。及景思立全军覆没,臣在岷州,新城有必陷之形,帅府有不救之议,而臣奋张死力,粗振军律,复蒙拔置禁卫,领帅熙河。以臣不才,数干吏议,废而复起,常恐孤奉国恩。今者,以环庆之节将陛下天讨之威,以两路军马破覆巢穴,正在此举,而臣稽留天诛,不副神武之略,罪当万死。然覆辙可以为后举之戒,臣得昧死言之。昨至庆州,精卒壮马悉为林广选去,本路九将之兵,老弱相半;又所得开封府界及京东、西十一将,逼期至军,困于道涂,人气未复,一不胜也。群牧司所给新马,百匹中可战者不过二三,二不胜也。大军启行,器械未备,师次授兵,不暇简阅,甲胄重大,弓弩坚强,中下之军皆不为用,三不胜也。李察计运寡谋,多用驴畜,前则窒军行,后则费营护,四不胜也。五路并入,本出圣谟,独臣以环庆、泾原之师直抵灵武,而诸路之兵,中路不进,五不胜也。又议者,罪臣不能破贼外援,力下东关,盖东关贼之饵兵,军法勿食。刘昌祚,裨将也,利在一战;臣主帅也,务全三军。盖灵州至东关四十里,仍阻七级渠,主客异势,难保万全。昌祚亦知利害如此,今日特以偏词藉口,自计保全。又李察以夫驴运粮,而安行中军,未尝亲临大寨。夫众都无部勒,弃抛粮草,望风遁归,因乘西贼奔冲,并指为抄略之数。初抵瀚海,贼马坌至,李察临敌畏怯,因失包指,自言丧手,及不知所乘马之存亡,突入中军,问汉兵败未,皆传以为笑。窃恐昌祚、察辈偶以今日避祸得效,不改故态,他日上误国事,故一为陛下言之。

纵观高遵裕所上扎子,正如李焘所说事实一样,“遵裕所言西师不胜之形,颇得事实”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2,元丰五年一月辛丑,第7762 ~7763 页。。由此可以认定,高遵裕所上扎子是一次较为全面的反思与总结。整个扎子中高遵裕对灵州之战前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指出自己统领两路大军是情非得已。然后指出了自己失败的五个原因,分别是将兵羸弱、战马不精、盔甲器械不堪、运粮不及、大军失期,可谓指出了此次灵州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以及将帅不才、失协的原因。就以上内容来看,高遵裕虽然将责任推脱于各种外在原因,却也“颇得事实”。

宋方的战后反思与总结,就以上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对战争失败的原因、战争所带来的伤害两个大方向上。失败的原因多由边境将领和边境士大夫进行反思总结,而战争所带来的伤害多由朝中士大夫进行总结。但无论来自何方,宋方战后存在反思与总结却是事实。

六、结语

第二次灵州之战后,从北宋的视角来看,整个战争并未完全结束,而是进入了战后阶段。其中包含了撤退事宜、防御事宜、休养事宜、奖赏事宜、反思与总结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北宋战后事宜整个处理过程。灵州之战究竟是失败还是成功,如果仅仅从狭义角度即灵州是否被元丰五路大军攻下来判断成功与否,那么第二次灵州之战无疑是失败。但如果从广义角度即压制西夏来判断,那么第二次灵州之战是成功。即使以宋方战后事宜探讨来看,元丰四年战争对宋方而言并未有失败感。《宋史·神宗三》载元丰五年正月辛亥,即五路大军回军陕西一个月后,宋神宗下诏“再议西讨”②《宋史》卷16《神宗三》,第306 页。,也证明宋方并不认为元丰四年对夏战争以失败而告终。③籍勇:《论北宋攻城战——以元丰五路攻夏战役为中心》,《西夏研究》2010年第3 期;聂丽娜:《高遵裕与元丰四年灵州之战》,《宁夏社会科学》2015年第1 期;雷家圣:《高遵裕与宋夏灵州之役的再探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 期。上述三篇论文从狭义角度进行判断,均认为第二次灵州之战以失败告终。以灵州之战战后内容来看,宋方战后内容至少包含了撤退事宜、防御事宜、休养事宜、奖赏事宜、反思与总结五个方面。宋方战后事宜远不止于此,还有待继续探讨与分析其他种类战争。从战后事宜制度来看,宋方虽然在制度上并未明确颁布相关制度和诏书,但就宋方在战争结束后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操作内容中,应是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战后事宜制度。因此就上述而言,对宋方战后事宜的研究,不仅可以重新审视相关战争,也可以加强对宋方战后内容了解,更可以对宋方某些未成文的制度进行考察。

猜你喜欢
长编元丰宋神宗
赵振铎先生学术年表长编
读《郭沫若年谱长编》的几点思考
略谈《郭沫若年谱长编》的价值及有待完善的地方
研究成果发布 宋代广西造币技术世界领先
略论王安石变法中神宗与王安石关系的变化
元丰五年宋朝进筑横山杂考——兼论《种太尉传》中的一些问题
元丰时代的皇帝、官僚与百姓
宋神宗的处下
地方军事资料长编如何向军事志稿转化
“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