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闻框架”理论的“女司机”媒介形象建构研究

2022-10-10 01:10刘胜华
中国地市报人 2022年9期
关键词:女司机新闻网新闻媒体

刘胜华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私家车已经不再是少数人才能拥有的奢侈品,作为便利交通工具的私家车开进越来越多的家庭。根据公安部2021年7月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全国机动车与驾驶人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2.92亿辆,汽车驾驶人数量达4.31亿人。[1]结合2021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人口普查结果,这个数据表明,大约每5位中国居民中,就有一位拥有属于自己的汽车。在私家车数量增长的同时,对于“司机”这个群体的关注度也持续上升,然而,“司机”在公众的认知中却被自然地分为“男司机”和“女司机”两个群体,媒体对于“女司机”的报道大多也刻意突出对“女司机”负面形象的描述,如“女司机把油门当刹车”“女司机误挂倒挡”等,[2]“女司机”理所当然地被贴上“技术差”“不靠谱”等标签,“女司机”群体由此被戏谑地称为“马路杀手”,[3]网络上出现“珍爱生命,远离女司机”等调侃性的网络语言。然而根据中国司法大数据服务网2020年8月6日发布的社会治理类专题研究报告“交通肇事罪特点和趋势(2016.1-2019.12)”显示,交通肇事被告人为男性的占比为94.60%,女性占比为5.40%,女性驾驶人2016年至2019年平均万人发案率为0.25,男性驾驶人平均万人发案率为2.20,是女性驾驶人的8.8倍。[4]这项数据表明,“男司机”比“女司机”发生交通事故的频率更大,“女司机”的形象是被严重污名化的。

将“女司机”等同于“马路杀手”带有强烈的性别歧视色彩,在传播学领域是“媒介与性别”的研究范畴,自1978年传播学正式引入我国,传播学的学科研究范围一直在不断扩展,出现了“健康传播”“性别研究”等多个分支领域,随着女性主义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中的渗透,性别的刻板印象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5]

本项研究旨在通过媒体对于“女司机”的新闻报道框架进行分析,探究“女司机”新闻报道的特点及倾向,以期促进“女司机”媒介形象的改善。

本研究想要解决的问题有:

1.在时间维度上,媒体近几年关于“女司机”的报道有何特征?

2.2018年12月“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发生后,媒体关于“女司机”的报道有何变化?

3.随着女性权力的不断凸显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在内容维度上,媒体报道中“女司机”是否依然被污名化?

4.在负面报道中,新闻媒体所采用的报道话语有何特征?

一、文献综述

(一)新闻框架

框架即人们认识世界、把握世界所采用的认识结构,特定的框架可以帮助人们对具体事物进行认识和解释。框架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西方兴起的传播理论,其概念最早可追溯至人类学家贝特森。1974年,美国学者戈夫曼在其《框架分析》中将框架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由此,这一理论概念逐渐进入社会学、传播学、语言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领域。[6]新闻框架也称媒介框架,是指新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通过语言、文本的组织和呈现,将客观现实进行转化生产,对于客观世界的新闻现象进行认识和解释,从而影响公众的一种机制。由于不同的新闻媒体都有自身的市场定位,因此框架在新闻报道中是不可避免的存在。新闻框架实际上是戈夫曼框架思想的延续和发展。[7]在我国学术研究中,学者李希光等人于1996年出版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一书最早采用了框架理论进行分析,认为美国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国事务中带有强烈偏见,采取“妖魔化”的框架进行新闻报道。[8]本文运用新闻框架理论,对所抽样整理后的182篇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将新闻媒体对“女司机”的报道分为正面、负面、中性三个维度,分析新闻媒体对“女司机”的报道特征,得出短时间内的数据结论。

(二)女司机形象

女司机形象指公众对于女司机的认知形象判断,而公众对于女司机的形象认知大多来自新闻媒体,因此,女司机形象即指新闻媒体通过报道所呈现出来的关于女司机的形象,这种形象是与新闻媒介的报道框架相关的,即被新闻媒体建构出来的形象,因此女司机形象必然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主观性。很大程度上,女司机的媒介形象与现实形象是不相符合的,因此新闻媒体的报道对公众对女司机形象的认知产生了一定的误导,对于女司机形象的研究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且有价值。在中国知网以“女司机形象”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国内对于这一领域的探索较少,因此本研究具备一定的探索空间。

二、研究样本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

本研究样本取自中国新闻网。中国新闻网由中国新闻社主办,属于中央级重点和权威的网络媒体,其新闻内容比较丰富,而且时效性强。作为主流媒体机构,中国新闻网拥有广泛的用户群体以及稳定的新闻浏览量,因此,本次研究决定选择中国新闻网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中的新闻报道对“女司机”媒介形象的呈现。

基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认为中国新闻网符合本次研究的需要:第一,中国新闻网开设有多个新闻频道,旗下开设30多个分支网站,是我国主流新闻网站之一,和海内外众多新闻网络媒体建立长期的供稿关系,通过对国内外新闻事件全面、快速的报道受到用户青睐,赢得良好口碑,并且,中国新闻网平台对于“女司机”的相关报道较全面,保证本次研究结果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第二,中国新闻网平台可以通过关键词以及时间范围进行新闻检索,为本次研究的新闻搜索和数据抓取提供了便利。

在时间跨度上,由于2018年12月发生了涉及“女司机”的“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因此本次研究结合这一事件,选取了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完整的三年时间,通过对中国新闻网平台中标题含有“女司机”的新闻报道进行关键词搜索,使用八爪鱼采集器进行大数据抓取,共抓取到230篇新闻报道。对于抓取到的样本数据,通过以下两方面进行数据过滤和清洗处理:第一,剔除纯图集、视频类型的数据样本;第二,剔除新闻标题以及新闻内容存在重复情况的数据样本。通过数据处理,将每篇文章按照编号、新闻标题、消息来源、报道时间、新闻内容五个部分进行数据排列,最终共得到182篇关于“女司机”的新闻报道。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以中国新闻网中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所有关于“女司机”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大数据采集器进行数据文本抓取,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根据研究目的,进行文献检索与筛选。通过对中国知网上所有关于“女司机报道”与“女司机形象”的文章进行检索和阅读,排除内容重复及关联度不高的文章后,共剩余16篇文章,由此可见,对于这一问题的已有研究并不多,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通过对16篇文章的详细阅读,确定本次研究的重点方向及创新之处。

其次,通过对中国新闻网上抓取到的研究样本进行量化分析,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同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新闻报道的具体内容进行文本分析,梳理媒体报道中的女司机特征,进行报道时间维度的分析以及特殊媒介话语的框架研究。

三、研究发现

(一)研究问题1:在时间维度上,媒体近几年关于“女司机”的报道有何特征?

将183篇新闻报道按照时间段进行分类,共分为12个报道周期。通过SPSS22统计分析软件绘制折线图,生成关于报道周期的分布图。

图1 总体报道周期分布

从图1可以看出,2018-2020年三年以来,其中2018年以及2019年关于女司机的新闻报道数量基本持平,而2020年的新闻报道数量锐减,究其原因,主要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导致新闻媒体无法进行线下采编,信息来源减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直是全世界的热门话题,新闻媒体的报道议程紧紧围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展开,对于其他主题和类型的新闻报道数量锐减。

(二)研究问题2:在近三年内的特殊时间段,媒体关于“女司机”的报道有何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新闻媒体对“女司机”的报道并不是呈平稳状态的,而是上下波动,究竟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众所周知,每年3月8日是妇女节,以及2018年10月28日发生了与“女司机”相关的“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因此,研究者将2018年、2019年、2020年这三年的新闻报道时间拆分开,绘制2018年的报道时间分布图,再将每年四个周期的报道数量分别相加,绘制折线图。

图2 2018年报道时间分布

图3 近三年总体报道时间分布

通过图2可以看出,2018年10月28日所在的这一时间段内,关于“女司机”的新闻报道数量确实占大部分比例。在图3中,每年3月8日妇女节所在的第一报道周期内的“女司机”新闻报道数量也占大部分比例,通过收集到的新闻内容来看,3月8日附近几天关于“女司机”的新闻以正面报道为主。由此可见,媒体对于“女司机”的报道也会受到突发事件及固定节日的影响。

(三)研究问题3:随着女性权力的不断凸显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在内容维度上,媒体报道中“女司机”是否依然被污名化?

将报道倾向分为正向、负向、中性三种类型,运用SPSS22统计分析软件,对182篇新闻标题和新闻内容进行分析,从输出结果来看,关于新闻媒体对“女司机”的报道,总体上负面报道居多。

图4 新闻报道倾向

从图4可以看出,对于“女司机”的新闻报道,正面报道为57篇,占比27.9%;负面报道为99篇,占比48.5%;中性报道为26篇,占比12.7%。新闻负面报道占主要部分,但对于“女司机”的正名报道数量也占相当部分。

(四)研究问题4:在负面报道中,新闻媒体所采用的报道话语有何特征?

将从中国新闻网平台中筛选出的99篇关于“女司机”的新闻报道进行文本分析,总结出每一篇报道的关键词汇,利用词云生成软件,制作关于“女司机”负面报道的话语分布。

图5 报道话语词云分布

从图5可以看出,在负面报道中,对于“女司机”的描述方面,无证驾驶、错把油门当刹车、醉酒驾驶、干扰执法、违法停车居多,以及逃逸、谩骂、逆行等,涉及驾驶技术差、违反法律规定等方面占多数,同时也有个人素质较差等。

四、结论与讨论

(一)负面报道占一定比例,正面报道呈上升趋势

以往的研究中,学者普遍认为,公众对“女司机”的形象认知带有严重的歧视心理,[9]“女司机”无形之中就被冠以“马路杀手”的罪名。[10]而媒体在这其中起到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新闻媒体经常曝出“女司机”交通事故、违法乱纪等负面报道,并且在新闻标题和正文中突出强调司机性别,引起网民对“女司机”的讨伐和网络暴力,“坐实”女司机“马路杀手”这一称号。[11]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统计数据可以发现,在对“女司机”的报道中,尽管近三年的负面报道占比48.5%,但正面报道也占比达27.9%,并且报道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由此可见,现阶段关于“女司机”的新闻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对于“女司机”乐于助人、专业技术强、具有顽强拼搏精神等正面形象的渗透,避免制造性别对立和歧视,修复“女司机”的媒介形象。

(二)新闻报道框架中的“反向议程设置”属性凸显

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研究中心大众传播效果非常经典的理论之一,其核心即大众媒体对某一事件的报道量越大,则该事件越容易成为公众认为的当下最重要的问题。[12]而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扩张,大量挤压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因此,传统媒体不得不追随新媒体的传播逻辑,新媒体平台中产生的热点话题反过来成为了传统媒体的报道热点,形成新媒体——传统媒体的“反向议程设置”。如属于女性的节日“妇女节”,每年都会登上各个新媒体平台的热搜,传统媒体在当天也会报道和妇女节相关的内容,涉及“女司机”的就必然是对其形象的正面宣传,如本次研究所搜集到的“女司机”乐于助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正面新闻报道。再如2018年10月发生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此事件中涉及“女司机”,最先在网络平台传播,而后各大传统媒体争相对其进行跟踪报道。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下,近几年对于“女司机”的媒介形象报道有了些许改变,对这一群体的正面报道不断增加。要改变公众对“女司机”群体的刻板印象,需要新闻媒体强化对“女司机”的正面报道,在负面报道中尽可能不刻意制造性别对立与歧视;同时,“女司机”群体自身也应该提高驾驶技能,改变“马路杀手”这一刻板印象。

猜你喜欢
女司机新闻网新闻媒体
雪中放牧新风景
“95后”动车组女司机的首个春运
一片狼藉
“滑冰”
河北“全覆盖式”对各级新闻媒体进行财政支持
温馨提醒
现代社会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与监管
女司机到底靠不靠谱?
就剩一百元
新形势下新闻媒体在群众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与传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