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结合拉伸训练对足底筋膜炎患者 足部功能改善的研究

2022-10-11 07:39王家瑞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2年19期
关键词:膜炎筋膜手法

马 滨,王家瑞,刘 强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山东省总队医院康复与理疗科,山东 济南 250014)

足底筋膜炎的典型症状为足底疼痛,尤其在晨起下床时,足跟中部会产生剧烈刺痛,活动休息后缓解,但随着患者运动、活动量增加,疼痛感也随之加强。目前临床多采用口服抗炎药物、足弓支持、局部封闭、体外冲击波等保守治疗方式治疗该疾病,其中体外冲击波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长时间使用易使患者产生耐受性,且该项疗法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治疗效果并不显著[1]。近年来,临床将推拿手法与拉伸训练联合应用于足底筋膜炎的治疗中,其中推拿可通过刺激皮肤组织和穴位改善血流循环,软化僵硬粘连的筋膜,加快病灶处代谢速度,清除疼痛物质,进而缓解炎症反应[2];而拉伸训练可以使足底肌肉恢复弹性,解除足底紧张、痉挛状态,两者联合治疗可在最大程度上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3]。本研究分析了推拿手法结合拉伸训练对足底筋膜炎患者临床疗效与足底筋膜厚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山东省总队医院收治的120例足底筋膜炎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35、25例;年龄18~65岁,平均(41.51±2.80)岁;病程2个月~7年,平均(3.61±1.14)年;病足部位:左足15例,右足45例。观察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32、28例;年龄19~68岁,平均(42.32±2.59)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3.59±1.12)年;病足部位:左足19例,右足4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骨科疾病临床诊疗技术》[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经临床检查确诊为足底筋膜炎者;站立、行走、活动时足跟部疼痛严重,跟骨负重区内侧存在明显压痛点者;触诊发现足跟部肿胀或皮下组织存在脂肪纤维块者;无发热或其他炎症症状者等。排除标准:入组前3 d服用过抗凝药物者;病灶处存在皮肤溃疡、开放性损伤、足跟部软组织感染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合并出血倾向者;妊娠、哺乳期妇女等。本研究经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山东省总队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体外冲击波治疗,治疗方法如下:首先通过查体确认患肢压痛点,在疼痛部位用染色笔作出标记并均匀涂抹耦合剂;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仪(Storz Medical AG,型号:MASTERPULS MP 200),将治疗仪探头与疼痛部位紧贴,调整设备参数,将频率设为10~12 Hz,压力设为100~200 kPa,冲击次数设为3000次,1次/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推拿手法结合拉伸训练治疗,推拿:嘱患者呈仰卧位,找到肌肉粘连或结缔组织僵硬部位,采用弹拨手法对结节处来回拨动,每个疼痛部位按压15~20 s后放松,反复按压5次,共治疗5~10 min,然后选择阴陵泉、照海穴、三阴交、涌泉穴、昆仑穴、太溪穴、承山穴及然骨穴,每个穴位按压15~20 s放松,1次/d。拉伸训练:足部放松,在地面上放置网球或其他轴状物,使患者轻踩,微微加重踩压,并来回滚动,活动脚趾到足跟部,促进足底伸展放松,5 min/次,1次/d;足底屈肌牵拉训练:患者取坐位,患侧足部微微抬高,两只手将脚趾牵拉,足部维持屈曲状态,坚持20~30 s后放下,5组/次,1次/d;胫前肌伸拉训练:患者取坐位,患足一侧下肢微微屈膝、屈髋,将患侧搭在健侧腿上,足尖尽可能背伸,牵拉胫前肌,坚持20~30 s后放松为1组,5组/次, 1次/d;小腿三头肌伸拉训练:患者取站立位,双脚保持一前一后,双手扶墙与肩部同宽,前脚与墙面间隔10 cm,后腿屈膝下蹲,以小腿三头肌有明显拉伸感为准,坚持20~30 s后放松为1组,5组/次,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并于治疗后随访12周。

1.3 观察指标①治疗12周后依据《徐振坤筋骨疾病诊治精要》[5]中足底筋膜炎的相关评定标准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效:患者行走、站立、活动能力基本恢复正常,疼痛感消失;有效:行走、站立、活动能力有所好转,疼痛症状改善;无效:患者行走、站立、活动能力、疼痛感无改善,甚至随病程加重,疼痛感加强。总有效 率=显效率+有效率。②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日本东芝,型号:APLIO 500)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12周的足跟骨与筋膜结合处足底筋膜厚度,足底筋膜厚度越厚提示患者病情越严重。③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12周通过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学会评分系统(AOFAS)[6]对两组患者足部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估,选取其中3项指标:足部疼痛(40分),功能和自主活动、支撑情况(10分),最大步行距离(5分),分数越高则说明患者足部恢复情况越好。④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12周,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SAS)[7]、汉密尔顿抑郁量表(SDS)[7]对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进行评估,两项评分总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检验;经K-S检验证实符合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相同时间点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足底筋膜厚度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2~12周观察组患者的足底筋膜厚度均呈降低趋势,且治疗后各时间点观察组显著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足底筋膜厚度比较(±s , mm)

表2 两组患者足底筋膜厚度比较(±s , mm)

注:与治疗前比,*P<0.05;与治疗后2周比,#P<0.05;与治疗后4周比,△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治疗后2周 治疗后4周治疗后12周对照组 60 5.23±0.815.18±0.774.95±0.32* 4.88±0.29观察组 60 5.24±0.75 4.84±0.35* 4.53±0.47*# 4.08±0.24*#△t值 0.070 3.114 5.722 16.462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AOFAS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12周,两组患者的足部疼痛,功能和自主活动、支撑情况,以及最大步行距离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AOFAS评分比较(±s , 分)

表3 两组患者AOFAS评分比较(±s , 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AOFAS: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学会评分系统。

组别 例数足部疼痛 功能和自主活动、支撑情况 最大步行距离治疗前 治疗后12周 治疗前 治疗后12周 治疗前 治疗后12周对照组 60 21.56±6.52 24.26±4.54* 3.54±0.65 6.20±1.52* 1.28±0.31 3.05±0.12*观察组 60 21.33±5.29 34.53±3.51* 3.55±0.61 8.39±0.24* 1.31±0.42 4.45±0.09*t值 0.212 13.862 0.087 11.024 0.445 72.29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两组患者心理状况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12周,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心理状况比较(±s , 分)

表4 两组患者心理状况比较(±s , 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S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组别 例数 SAS评分 SDS评分治疗前治疗后12周 治疗前治疗后12周对照组 6044.78±3.2821.16±3.48*45.85±3.1920.19±3.25*观察组 6043.99±3.2415.33±3.62*45.74±3.2212.51±3.07*t值 1.327 8.993 0.188 13.306 P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当足跟部承受过大压力时,足部生物力学平衡被破坏,跖腱膜承受的负荷超出生理负荷,则容易损伤足部功能,长期发展还会诱发各种炎症疾病,导致足跟部组织纤维化、功能性退变等,进而发展为足底筋膜炎。若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跖筋膜将逐渐产生痉挛,造成受力点持续损伤,甚至引起筋膜、韧带纤维撕裂,附着点骨骼钙化、骨化等,逐渐形成骨刺,严重影响患者预后。临床上经常使用保守治疗对足底筋膜炎进行干预,其中体外冲击波通过热效应与机械效应加速局部血液循环,进而改善患者足部功能,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且操作简便;但部分患者治疗效果有限,尽管症状有所缓解,其并不能完全解决患者足部生物力学潜在的生理异常 问题[8]。

推拿手法主要通过反复按压疼痛部位来软化僵硬的足底筋膜,使疼痛部位放松,减小肌张力,在推拿的过程中可产生热能,加快足部血液循环,提升机体代谢速度,消除炎症因素与致痛物质,缓解足底筋膜肿胀[9];拉伸训练的实施则能够促进肌肉弹性的恢复,合理平衡足底结构的肌张力,避免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的痉挛状态,有效促进踝关节淋巴组织与血流循环,两者联合治疗可快速控制机体的炎症反应,消除增厚的足底筋膜纤维,提升患者足部功能[10]。本研究中,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2~12周观察组患者的足底筋膜厚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推拿手法结合拉伸训练对足底筋膜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且可降低足底筋膜厚度,促进疾病恢复。

另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12周,观察组患者的AOFA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推拿手法结合拉伸训练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足部功能,并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分析其原因在于,推拿手法具有缓解痉挛、活血通络的功效,治疗过程中肌肉粘连与结缔组织僵硬部位得到了充分活动,患者步行功能得到改善[11];而结合拉伸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脚趾的活动范围和踝关节的弯曲程度,因此相较于单纯的冲击波治疗,其通过督促患者进行自主训练来改变机体病灶处周围的化学介质,抑制疼痛信息的产生与传递,从而抑制神经末梢疼痛感,更快速地促进了机体康复,患者心理状态也会随疼痛的减轻而改善,负面情绪随着治疗效果的提升而缓解,所以该项联合疗法可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达到理想的协同作用,最大化提升临床 疗效[12]。

综上,推拿手法结合拉伸训练对足底筋膜炎的治疗效果显著,不仅改善了患者的足部功能,还减轻了患肢的疼痛程度,缓解负面情绪,有助于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建议临床推广与应用。

猜你喜欢
膜炎筋膜手法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拟人手法真多情
筋膜枪是“放松神器”吗
筋膜枪,真的那么神奇吗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画与理
“网红”筋膜枪有用吗?
七步洗手法
跑步健身须坚持足底筋膜炎添乱要设防
老来爱运动要防足底筋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