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od技术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2022-10-11 07:39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2年19期
关键词:肢体脑梗死针灸

王 攀

(枝江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湖北 宜昌 443200)

脑梗死的发生与脑部供血、供氧障碍、脑细胞死亡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上会产生肢体麻木、言语障碍、口眼歪斜、头晕头痛等表现,严重的还会出现肢体功能障碍。中医认为脑梗死属“中风”范畴,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平素气血两虚,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气候剧烈变化等,以致脏腑功能失调,半身不遂,偏枯不用,肢软乏力,语声低微,言语不利,面色萎黄或见肢体麻木,患肢浮肿,舌淡紫或有瘀斑,舌淡苔白,脉细涩或细弱,气血逆乱,风夹痰瘀,扰于脑窍,窜犯经络发为中风,故治疗应以化痰行瘀、活血通络为其主旨[1-2]。针灸治疗脑梗死有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启闭固脱之功效,可促进患侧肢体的淋巴回流,降低患侧肢体的肿胀程度,促进肢体功能的早期恢复[3-4]。 Rood技术是在特定的皮肤区域内,利用轻微的刺激或表皮温度刺激,激活皮肤感受器,而促使患侧肢体血液通畅,从而使神经肌肉功能恢复[5]。相关研究报道,上述两种治疗方法可协同作用于大脑运动皮层,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6]。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Rood技术治疗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对患者血清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CH-L1)水平的影响,并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枝江市人民医院2020年3月至2021年4月期间入院进行治疗的68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和研究组(34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3、11例;年龄45~73岁,平均(55.3±4.8)岁;基底节区、脑叶、后循环、其他病变分别为14、10、6、4例。研究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1、13例;年龄43~71岁,平均(55.1±4.7)岁;基底节区、脑叶、后循环、其他病变分别为16、8、5、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纳入标准:本研究纳入的患者均与《神经外科疾病诊断标准》[7]中的脑梗死诊断标准符合,且患者入院后均实施脑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者;均为首次发病者;伴有运动功能障碍者等。排除标准:伴有脑血管内肿瘤、脑出血者;进展性卒中与短暂性脑缺血者等。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本研究,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采用卧床休息,另外依据患者病情实施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治疗[8]。于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取三阴交、极泉、委中、尺泽及内关穴,常规消毒后进针1~1.5寸(1寸=3.33 cm),留针30 min/次,1次/d[9]。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Rood技术治疗,包括拍打刺激表面皮肤、刷擦患侧肢体、冰袋冰敷、牵拉肌肉、加压肌腱等。①拍打刺激表面皮肤:叮嘱患者身体放松,取俯卧位,并从患者踝部向臀部拍打,缓慢牵拉其下肢肌肉,降低其肌张力,保持30 s,放松10 s。②刷擦患侧肢体:利用软硬适宜的毛刷在患者大腿后侧皮肤来回刷动3~5 s,同时叮嘱患者进行主动收缩腘窝肌,然后休息1~2 s。③冰袋冰敷:以5次/3~5 s的频率将冰袋放置在患者大腿后侧,同时叮嘱患者主动收缩腘窝肌,然后用毛巾轻轻蘸干,避免冰化成水,直至皮肤微红。④牵拉肌肉:使患者由俯卧位转为仰卧位,手握患者大腿,向其髋关节方向用力,然后再对其髋关节挤压,降低肌张力,保持10 s后放松5 s。⑤加压肌腱:协助患者由仰卧位转为四点跪位,对其股骨肌腱附着点进行持续加压,保持30 s后休息10 s。以上操作按顺序治疗,40 min/次,1次/d。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1个月,之后再随访1个月。

1.3 观察指标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10]评分。采用NIHSS(0~42分)评估治疗前及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值越低则表明其神经功能缺损越轻。②Barthel指数(BI)[11]、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12]评分。采用BI与FMA评估治疗前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肢体功能,两项评分总分均为100分,治疗后分值升高,提示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的恢复越好。③简明健康状况量表 (SF-36)[13]评分。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生活质量,SF-36(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每项总分100分,分值越低提示生活质量越差。④血清细胞因子。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2 mL,离心时间设置为10 min,离心转速设置为3000 r/min,离心后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血清S-100β、NSE、UCH-L1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使用S-W法检验计量资料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NIHSS、BI、FMA、SF-36评分及血清S-100β、NSE、UCH-L1水平)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而多时间点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NIHSS评分相较于治疗前均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 表1。

表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s , 分)

表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s , 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与治疗后比,#P<0.05。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后1个月对照组 34 25.5±2.1 15.8±2.0* 10.5±1.5*#研究组 34 26.3±2.0 10.2±1.2* 6.6±1.0*#t值 1.609 14.000 12.614 P值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BI、FMA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BI、FMA评分相较于治疗前均升高,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BI、FMA评分比较(±s , 分)

表2 两组患者BI、FMA评分比较(±s , 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BI:Barthel指数;FMA: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组别 例数 BI评分 FMA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4 41.3±7.452.3±5.1*42.7±7.653.9±4.7*研究组 34 42.1±7.666.0±4.6*42.1±7.569.0±3.0*t值 0.440 11.631 0.328 15.791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SF-36评分(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相较于治疗前均升高,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s , 分)

表3 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s , 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SF-36:简明健康状况量表。

组别 例数 社会功能 躯体功能 角色功能 认知功能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4 66.0±4.9 74.0±4.6* 62.1±3.2 70.9±3.0* 64.0±4.0 71.3±3.3* 64.1±3.4 72.0±3.3*研究组 34 66.9±4.3 79.8±4.6* 61.9±4.0 80.0±3.5* 63.7±4.5 81.1±4.8* 63.7±3.8 80.3±4.5*t值 0.805 5.199 0.228 11.511 0.291 9.810 0.457 8.67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两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S-100β、NSE、UCH-L1)相较于治疗前均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s , μg/L)

表4 两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s , μg/L)

注:与治疗前比,*P<0.05。S-100β:星形胶质源性蛋白;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UCH-L1: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

组别 例数 S-100β NSE UCH-L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4 4.0±1.0 2.0±0.6* 31.0±5.0 19.9±4.2* 1.0±0.3 0.8±0.3*研究组 34 4.3±1.3 1.0±0.4* 32.1±4.8 10.0±1.1* 1.1±0.1 0.3±0.1*t值 1.067 8.086 0.925 13.296 1.844 9.22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若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随疾病进展患者感觉、运动功能易发生障碍,使其日常生活受到限制,久而久之会出现肢体瘫痪,故需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临床治疗脑梗死患者主要是以恢复梗死区域血液供应、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为目的,但单纯采用常规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且无法避免西药治疗产生的不良反应,不利于患者远期 预后。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观念,通过辨证论治分析病因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治疗。中医认为脑梗死其病位在脑,病机为痰浊瘀血痹阻经络,使气血不能周流,清阳之气不得舒展,进而出现肢体运动功能障碍[14]。针灸治疗能够促进患者大脑血液循环,调节机体神经递质,加速机体运动功能的恢复;针灸三阴交、极泉、委中、尺泽及内关穴可发挥醒脑开窍、疏通血气、舒筋活络的作用[15]。另外,针灸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的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从而抑制红细胞聚集、降低血细胞压积,达到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细胞供氧,促进脑细胞恢复功能的目的[16]。Rood技术主要以肌肉功能康复为治疗目的,对患侧肢体肌肉、关节等部位进行有效刺激,并将刺激传至神经、脊髓、大脑运动皮层,使肌肉功能得到恢复[17]。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研究组患者BI、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表明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在针灸的基础上联合Rood技术治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使患者生活能力、肢体功能提高。

S-100β、NSE是目前临床报道较多的神经损伤因子,当脑局部发生缺血缺氧后,上述因子经损伤的神经细胞膜进入到细胞外,再进入到外周血液中,故当发生脑梗死时,该水平会升高;临床常用的判断神经损伤生物标志物是UCH-L1,因机体发生脑损伤后,会导致血 - 脑屏障功能减弱,引起细胞膜功能损伤[18]。Rood技术通过拍打刺激表面皮肤、冰袋冰敷刺激皮肤,使冲动从肌腱、肌腹传入脊髓,再通过γ神经元传至肌梭,通过刺激位置和方式不同,对肌肉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加速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的恢复[19-20]。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而血清S-100β、NSE、UCH-L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表明Rood技术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可减缓神经损伤进展,有效保护神经元功能,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Rood技术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不仅能使神经功能得到改善,还能使生活能力、生活质量与肢体功能进一步提高,减缓神经损伤进展,有效保护神经元功能,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肢体脑梗死针灸
依达拉奉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脑梗死怎样治疗
肢体语言
针灸
肢体写作漫谈
面试六禁忌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56例
《中国针灸》杂志2000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