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关节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情况及对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分析

2022-10-13 14:25宁志峰
黑龙江医药 2022年17期
关键词:股骨颈假体股骨头

程 锐,王 文,宁志峰

吴川市人民医院骨三科,广东 湛江 524500

股骨颈骨折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见于老年人,近年来,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交通业和建筑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增高[1]。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主要手段,但由于老年人体质特殊,进行手术需要考虑费用、术后恢复、创伤等问题[2]。人工股骨头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主要手段,不同术式的近远期疗效是当前临床高度关注的内容。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0月吴川市人民医院骨三科住院治疗的23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术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0月吴川市人民医院骨三科住院治疗的23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双盲随机抽样法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15例。观察组女48例、男67例;年龄62~79岁,平均年龄(70.62±5.47)岁;骨折分型:69例GardenⅢ型、46例Garden IV型;受伤时间2~11 h,平均受伤时间(6.52±2.01)h;受伤原因:39例交通事故、51例高处跌落、25例其他;骨折位置:70例左髋、45例右髋;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65例I级、50例II级;体质量42~90 kg,平均体质量(66.62±8.46)kg。参照组女50例、男65例;年龄64~78岁,平均年龄(70.69±5.42)岁;骨折分型:62例GardenⅢ型、53例Garden IV型;受伤时间3~10 h,平均受伤时间(6.54±1.96)h;受伤原因:42例交通事故、50例高处跌落、23例其他;骨折位置:67例左髋、48例右髋;ASA分级:67例I级、48例II级;体质量44~87 kg,平均体质量(66.51±8.41)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纳入标准:均符合、满足《成人股骨颈骨折诊治指南》[3]中对“股骨颈骨折”诊断标准;年龄≥60周岁;均为首次骨折;无器质性病变;均为自愿参与此项研究。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营养不良、重度贫血者;存在酒精、药物滥用史者;合并恶性肿瘤者;近期存在重大手术史、创伤史者;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症者;存在麻醉、手术禁忌证者;病理性、陈旧性骨折者;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中途从此项研究退出者;合并血液、免疫、内分泌系统疾病者。

1.2 方法

观察组:全身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患者,协助患者采取侧卧位,将患侧露出,在髋关节的外侧做一切口,将皮肤、皮下组织等逐层切开,暴露髋关节囊,分离粘连的关节,在小转子以上1.3 cm处截骨,对股骨颈残端进行修整,将股骨头取出,清除髋臼窝的软组织,扩大股骨髓腔,测量股骨头直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人工股骨头、骨水泥性假体或生物型假体,前倾假体10~15°置入,观察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以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手术部位,给予负压引流、缝合切口,术后72 h内可将负压引流管拔除。参照组:协助患者采取侧卧位,局部麻醉患者,在髋外侧做一切口,进入臀中肌、阔筋膜张肌间隙,切开关节囊,逐层将皮下组织分离,将股骨颈暴露,观察股骨颈的骨折部位,有无周围组织损伤,对于损伤部位及时修整,将股骨头取出,测量股骨头直径,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人工股骨头假体,将假体前倾20°置入,进行手法复位,以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手术部位,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两组患者均在术后1个月评价手术效果。(1)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2)临床疗效以Sander髋关节评分量表评定,Sander评分≥90分,无疼痛感为显效。Sander评分在60~89分,疼痛症状减轻为有效。Sander评分<60分,疼痛症状无变化、无好转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4]。(2)Harris评分:包括屈伸、畸形、步态、距离、功能、疼痛六部分,总分是100分,髋关节功能与得分呈正相关性,90分以上为优良,80~90分为较好,70~79分为尚可,低于70分为差,髋关节功能恢复越好,最终计分越高[5]。(3)视觉模拟自评量表(VAS)评分:无、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疼痛对应区间分别是0分、1~3分、4~6分、7~9分、10分,疼痛程度越重,最终计分越高。(4)血清炎症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ELISA法检测以上指标。(5)并发症发生率:统计假体无菌性松动、关节内感染、假体脱落、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关节僵硬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情况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情况(±s)

组别参照组(n=115)观察组(n=115)t值P值手术时间(h)2.26±0.26 1.26±0.13 36.891 0住院时间(d)18.29±3.62 12.19±1.34 16.947 0术中出血量(mL)428.29±25.66 231.26±15.06 71.015 0术后引流量(m L)159.26±17.47 92.16±4.37 39.958 0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39%,与参照组的95.65%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 例(%)

2.3 两组患治疗前后Harris评分和VAS评分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Harris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arris评分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rris评分和VAS评分情况(±s) 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rris评分和VAS评分情况(±s) 分

组别参照组(n=115)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115)治疗前治疗后Harris评分VAS评分49.33±4.16 76.29±6.92 7.62±1.54 4.62±0.94 t参照组(治疗前后)值P参照组(治疗前后)值t观察组(治疗前后)值P观察组(治疗前后)值t组间值(治疗后)值P组间值(治疗后)值49.26±3.62 77.33±6.59 35.807 0.892 40.035 0 1.167 0.244 7.66±1.49 2.06±0.41 17.831 0 38.860 0 26.770 0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指标情况

观察组治疗前血清TNF-α、IL-6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指标情况(±s) ng/mL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指标情况(±s) ng/mL

TNF-α IL-6组别参照组(n=115)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115)治疗前治疗后19.62±3.62 45.62±4.52 23.62±4.52 76.62±10.62 t参照组(治疗前后)值P参照组(治疗前后)值t观察组(治疗前后)值P观察组(治疗前后)值t组间值(治疗后)值P组间值(治疗后)值19.71±3.59 25.62±2.01 48.148 0 15.404 0 43.357 0 23.71±4.41 46.92±7.14 49.243 0 29.659 0 24.888 0

2.5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4%,低于参照组的9.5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例(%)

3 讨论

据不完全统计,髋部骨折中股骨颈骨折占50%以上[6]。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解剖结构特殊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在床上跌下、下肢突然转动、平地滑倒、骨强度降低等轻微能量损伤下容易发生骨折[7-8]。另外,老年患者合并较多的基础病,例如慢阻肺、高血压、糖尿病等,手术风险和难度较大,骨折之后恢复时间较长,对日后骨折部位愈合极为不利。保守治疗股骨颈骨折疗程长、见效缓慢,且容易发生骨折部位不愈合等并发症,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发生股骨头坏死,安全性较差,死亡率较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主要手段,具有功能、解剖重建作用,改善髋关节功能,缓解疼痛感[9]。对于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近远期疗效、安全性在当前临床仍旧存在争议。

全髋关节置换术虽然存在手术复杂、出血量多、引流量多等弊端,但具有稳定性强、疗效显著等优势,患者可及早开展功能锻炼,有助于髋关节功能快速恢复。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恢复快、出血量少、引流量少、创伤性小等优点,但容易出现磨损、疼痛等情况。本研究结果表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疗效相当,但创伤性较小。分析其原因如下:全髋关节置换术所用的生物型髋臼假体可以更好地匹配髋臼窝,与骨融合,提高髋臼稳定性,但由于创伤性较大,术后容易出现DVT、关节内感染等并发症,安全性较差。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操作方法简单,可改善髋关节功能,及时纠正髋部畸形,缓解疼痛感,提高股骨外部环境的稳定性,尽可能恢复髋部的血供,提高机体抵抗力、免疫力,加快切口愈合及受损组织修复。两种手术方法在恢复髋关节功能方面疗效相当,但均需要及早给予康复功能,改善全身血液循环、新陈代谢,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尽可能降低DVT等并发症发生率。在任庆雄等[10]研究中,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观察组术中出血量(238.13±53.27)mL、住院时间(17.45±2.95) d均低于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对照组(357.91±62.21)m L、(19.44±3.12)d,与本研究结果接近,证实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股骨颈骨折治疗中出血少、恢复快。

综上所述,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纳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术后并发症更少,安全性较高,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具体身体状况、病情等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股骨颈假体股骨头
基于真实世界证据的人工髋关节假体临床使用研究
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例手术室细节护理应用效果观察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舒适护理用于股骨颈骨折病人中的效果评价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应用MRI、CT诊断的价值差异研究
人工智能手部假体
股骨头坏死可不手术治疗吗
体隆鼻前后要注意什么
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
小心醉“死”你的股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