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人力资本支撑现代产业体系能力及对策研究

2022-10-13 06:16张风君于晓庆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产业结构内蒙古

张风君,于晓庆

(1.内蒙古民族大学 人事处,内蒙古 通辽028043;2.内蒙古民族大学 附属医院,内蒙古 通辽028000)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经济总量提升带来的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国家目标从追求经济总量变为提升经济质量。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强调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目标,充分体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人”作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关键因素,是生产关系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本与产业体系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

在该领域研究中,国内外学者主要基于内生增长理论(The Theory of Endogenous Growth)模型研究人力资本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关于人力资本与产业发展的相互影响方面的研究也仅限于产业结构升级,较少从人力资本对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能力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国内学者郭晨琛的硕士学位论文《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力资源配置的互动关系研究》[1]、陈建军的论文《人力资本异质性与区域产业升级——基于前沿文献的讨论》[2]等侧重研究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熊虎的硕士学位论文《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匹配度及其经济效应分析》[3],张桂文、孙亚南的论文《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演进耦合关系的实证研究》[4]等研究了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双向关系。一些学者以特定的区域为研究对象,以内蒙古为对象的研究多见于人力资本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例如:张昭俊、李佳轩、王秀丽、许志攀的论文《内蒙古人力资本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互动研究》[5],王秀丽、张昭俊、王雨晴的论文《内蒙古地区人力资本与经济高质量增长耦合协调分析与政策建议》[6]等均从人力资本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互动耦合关系角度进行研究。关于人力资本与产业发展的研究,仅有徐娟从内蒙古人力资本同产业结构升级的矛盾及成因角度进行了分析[7]。因此,关于内蒙古人力资本对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能力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内蒙古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状

(一)产业结构的高端化

1.内蒙古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近年来,内蒙古大力发展服务业重点领域,积极推进新型工业产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优化农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产业结构的融合和调整有力支撑了现代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截至2020年年底,内蒙古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高,达到48.8%。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发挥了主要支撑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三次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但是内蒙古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截至2021年年底,内蒙古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4%。非煤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0%,占比达57.7%。新产业增长较快,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2%,高新技术业增长22.4%。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1.3%[8,9]。从各行业重点领域发展情况来看,内蒙古地区新材料、生物、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基础比较好,技术先进,有地理优势和鲜明的产业特点,促进形成了呼和浩特光伏和云计算、中高端乳品产品、包头稀土工业、通辽蒙药开发、赤峰生物医药等一批产业链较为完善、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品牌和特色产业集群。

(二)产业体系的智能化

2021年,美元对人民币的平均汇率为6.4512;内蒙古2021年人均GDP 为人民币85422 元,折合后约为13241美元。对照美国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Hollis B.Chenery)的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标准,内蒙古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社会阶段(9000美元至16600美元),产业发展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这与内蒙古自治区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是分不开的。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2022年2月28日发布的《内蒙古自治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内蒙古自治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21.3%,从地区分布上看,西部信息化水平高于东部地区,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的信息化水平位居前三名。

内蒙古自治区以传统资源型产业为主,高技术产业占比较小。2021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2.4%,按行业类型划分,高技术产业利润基本全部来源于医药制造业;其他高技术制造业方面,除了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实现利润略有盈余之外,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等均为亏损。

(三)产业体系的绿色化

内蒙古自治区在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同时非常注重绿色化发展,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据统计,2021年,内蒙古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3.4%;产业内部结构由“一煤独大”向多元化发展转变,结构优化带来明显的节能成效;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比上年下降2.8%,其中七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下降3.4%;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新能源发电规模达到1050.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5.7%,占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的比重为17.6%,较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废气中的污染物排放量也在急剧减少。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达327 天,比例高达89.6%,远超全国水平;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7.9%[8,9]。

(四)产业体系的服务化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服务业增加值达8914.8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高于第二产业0.6个百分点,内蒙古自治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3.5%,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4.6%。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服务业就业人员达1242万人,占全区就业人员的比重47.3%[8,9]。

内蒙古自治区2016年至2021年服务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见图1。

图1 内蒙古自治区2016年至2021年服务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

内蒙古自治区服务业的发展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内蒙古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分布主要集中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例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业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例如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国有龙头企业在规模以上服务业中占据主导地位,非公服务业企业规模偏小,企业亏损面仍然较大,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等。

二、内蒙古人力资本发展现状分析

(一)内蒙古人力资本规模及年龄结构

2021年年末,内蒙古自治区常住人口为2400万人,比上年减少2.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637万人,乡村人口为76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8.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为332万人,占比上升至13.8%;老年人口抚养比达到19.1%,15岁至64岁人口增速缓慢,说明内蒙古自治区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内蒙古地区2021年人口年龄结构及抚养比,见表1。

表1 内蒙古地区2021年人口年龄结构及抚养比

(二)内蒙古人力资本存量

本文采用中央财经大学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1》中的数据,该报告采取Jorgenson-Fraumeni 收入计算法核算全国各省区市人力资本存量和劳动力人力资本(数据区间为1985年至2019年)。内蒙古2019年人力资本存量9841(单位为十亿元)①,虽然从1985年至今逐年增长,但是在全国范围内仍然处于落后地位,而且25岁至45岁劳动主力人力资本位次更低。

中国2019年各省区市人力资本存量,见图2;中国各省区市25 岁至45 岁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比率,见图3。

图2 中国2019年各省区市人力资本存量

图3 中国各省区市25岁至45岁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比率

(三)内蒙古人力资本层次结构

本文以就业人员中本科及研究生的比例代替创新型人力资本比例,用高中及大专学历人员比例代替技能型人力资本比例。内蒙古2016年至2020年人口受教育程度占比,见图4。

图4 内蒙古2016年至2020年人口受教育程度占比

图4数据显示,内蒙古人力资本层次水平在逐年上升,技能型人力资本占比增长较为快速,文盲率逐渐降低,创新型人力资本比例增长速度缓慢。

(四)内蒙古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内蒙古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趋势,见图5。

图5 内蒙古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趋势

2007年至2020年内蒙古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数据表明,内蒙古产业结构已从“二三一”结构转变为“三二一”结构。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内蒙古自治区2017年的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占比。从业人员比重随产业结构演变而变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人员占比逐渐降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逐渐提高。从比较劳动生产率来看,三产比较劳动生产率都体现了稳中有升的态势,其中第二产业波动较大,可能与内蒙古产业升级政策导致第二产业人员大量流入第三产业有关,进而导致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出现下降的趋势。

(五)内蒙古人力资本城乡二元结构

内蒙古城乡就业呈现城镇就业人口数量递增、农村就业人口数量递减的态势,明显出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的趋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逐年上涨,增速超过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依然保持在1.5倍左右,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显著高于城镇,显示出内蒙古人力资本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

三、内蒙古人力资本支撑现代产业体系能力分析

(一)人力资本层次结构无法满足产业现代化要求

针对内蒙古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创新能力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2021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显示,内蒙古的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在倒数第二位。提升创新能力,需要大力引进和提高创新型及专业技能型人力资本比例。内蒙古人力资本存量和层次的水平比其他省份低,同全国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内蒙古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及专业技能型人力资本比例相对较低,文盲比例相对较高,不利于内蒙古自治区进行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中国2021年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见图6。

图6 中国2021年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

(二)人力资本产业分布不合理

内蒙古2021年的产值结构及就业结构数据表明,内蒙古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明显偏差:第一产业就业结构滞后于产值结构,第二产业产值结构远远超过就业结构,第三产业在总体上大体相当。这表明,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内蒙古自治区经济二元结构明显。

2020年内蒙古与全国人力资本投资,见表2。

表2 2020年内蒙古与全国人力资本投资

内蒙古各盟市之间的产业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一直是西部优于东部。表4数据显示,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阿拉善盟的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非常小,但是大量剩余劳动力未进行转移,导致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非常低;内蒙古东部地区资源匮乏,产业发展比较落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仍然较高,近年大力推广特色农牧业、蒙医药、新能源产业等,使东部地区比较劳动生产率稍有提升。

(三)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不够

通过中国及内蒙古人力资本投资对比分析可见,内蒙古在健康、教育、科学技术、交通费用投资方面处于较低水平,教育资源比较贫乏。表4数据显示,内蒙古在教育资本投资及科学研发方面的投入相对比重较小,普通高等学校数量相对较少,不利于内蒙古自治区培养高层次人力资本。

(四)人力资本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内蒙古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日益加快,也加快了内蒙古人力资本引进和培育进程,制定了相应的经费支持政策,例如“千人计划”、“万人计划”、“511”、“草原英才”、“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三区”人才扶持计划、“鸿雁行动”计划,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才引进和流动实施办法》,通过推出蒙速办App等方式优化营商环境。内蒙古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比较落后,工资水平比较低,公共服务设施和教育资源不够先进,人才外流现象明显,人才引进工作困难重重,人力资本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内蒙古实行资源开发型发展路线,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对创新型人力资本产生了挤出效应,导致更多的优质人才外流。

四、提高内蒙古人力资本支撑现代产业体系能力的对策

(一)重视人力资本积累,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内蒙古人力资本层级结构处于较低水平,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人口比重较低。加快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必须提高创新型及专业技能型人力资本的比例,内蒙古应当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增加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投入,拓宽资金渠道。高校一直存在教育经费和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政府在增加教育经费和科研经费投入的同时,也要扩宽融资渠道,例如将民间资本引入人才教育,发挥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还可以促进教育的市场化竞争,进而提升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水平。

第二,加强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重点扶持和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优势学科,深入推进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举措,全力支持各高校建设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为内蒙古自治区培养更多高层次人力资本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第三,创新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机制。内蒙古应当创新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制定人才引进和流动实施办法,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增加急需人才的薪酬,探索“年薪制”或者“协议工资制”的工资制度,实行“聘期目标考核制”的激励机制;创新引进人才模式,重点引进科研团队和知名科研院所到内蒙古自治区设立研发机构,开展重大项目联合攻关、战略咨询等活动。

(二)促进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动态匹配

1.短期内重视技能型人力资本的积累

内蒙古短期内以资源型产业和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为主要经济增长点,现阶段对中等层次的人力资本即技能型人力资本的需求比较大。内蒙古应当重视国家今年提出的高中及职业中学的分流政策的落实,重视对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培养,重视校企合作事项。

2.长期内重视创新型人力资本的积累

随着资源的枯竭和环境被破坏,从长远角度思考,内蒙古必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逐步构建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内蒙古应当采取“内培外引”的人力资本提升策略,在外引角度需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优化公共服务,吸引外来人才为内蒙古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在内培角度应当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普及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高内蒙古的创新创业成效。

(三)将老年人力资本开发提上日程,解决人力资本供需矛盾

内蒙古老龄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出生率却在降低,标志着内蒙古人口红利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就是劳动力的短缺。政府必须及早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树立弹性退休理念,将弹性退休制度化,完善与之相匹配的老年再就业市场。为了使老年人适应社会的发展,政府应当重视老年人力资本的培育,我国老年大学目前存在学习专业与科目同就业脱节的情况,内蒙古应当在老年大学增加同再就业相关的专业,除了接受老年学校的专业知识教育之外,老年人还需要通过社区和社会组织接受二次开发和二次培训。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我国劳动力的价格优势和数量优势逐渐消失,以往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培育我国产业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重要途径,是在技术、人才、投融资、服务等方面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园政策体系,从整个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和增强区域持续创新能力的角度制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通过整体布局,突出重点,集中资源,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本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力和支撑,对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提出符合内蒙古发展实际的人才发展规划,才能推动我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注 释]

①中央财经大学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中国人力资本研究系列报告》(2017年至2021年)。

猜你喜欢
内蒙古自治区产业结构内蒙古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内蒙古钢琴教育的“忧”和“思”(上)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贸促系统举办展会计划
内蒙古:笼罩在年味中的村庄记忆
七十为作家集体祝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闫锡聪
荷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