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经产母猪妊娠期背膘厚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2022-10-14 06:01龚建军顾以韧杨雪梅雷云峰钟志君吕学斌何志平
养猪 2022年5期
关键词:死胎产仔数母猪

王 言,陶 璇,龚建军,顾以韧,杨雪梅,梁 艳,雷云峰,钟志君,吕学斌,张 涛,何志平

(1.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动物遗传育种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66;2.齐全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 遂宁 629000)

母猪的繁殖性能包括总产仔数、产活仔数、仔猪初生重、初生窝重、泌乳力等指标,优秀的繁殖性能可显著提高猪场的生产成绩、经济效益,如何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是养殖行业长期探索的课题。母猪的繁殖性能受到营养水平、分娩季节、饲养管理和胎次等因素的影响[1-2],营养水平对母猪尤为重要,妊娠期间营养不足会使母猪总产仔数降低、仔猪初生重下降,而妊娠期过多的营养将引起母猪体况过肥,导致难产[3],其中背膘厚是反映母猪营养水平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母猪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储备情况,常常作为监测母猪体况、健康情况的工具。已有研究报道,母猪妊娠不同时期背膘厚对母猪繁殖性能有影响[4-6],在母猪妊娠不同时期保持不同的背膘厚,从而提高母猪繁殖性能是可行的。考虑到群体特异性,不同品种或品系猪在不同繁殖阶段的背膘厚不能使用同一个标准,本研究以长大经产母猪(2~5胎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母猪妊娠不同时期背膘厚的测定和部分繁殖性能的统计,探讨长大经产母猪不同妊娠时期背膘厚对繁殖性能的影响,为实际生产中母猪精准饲养管理和背膘控制提供参考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2月在齐全农牧公司桂花楼房猪场进行,选取1 453头长大经产母猪(2~5胎次)作为研究对象,在第2次发情时进行配种,在配种当天、妊娠30 d、60 d、90 d和110 d时进行背膘厚测定,并对其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弱仔数、死胎数、初生窝重等产仔性能数据进行统计。

1.2 方法

使用兽用B超仪LN-9300B(辽宁汉德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背膘测定。测定时,使母猪自然安静站立,选择猪背部最后肋距背中线6.5 cm处的左侧垂直背膘厚(P2)作为测定点,剪毛涂植物油后测定,待B超仪显示图像稳定后读取数据并记录。根据妊娠各阶段背膘厚测量情况,将母猪配种时、妊娠30 d、妊娠60 d的背膘厚分为5组:第1组背膘厚≤14 mm,第2组背膘厚14~16 mm,第3组背膘厚16~18 mm,第4组背膘厚18~20 mm,第5组背膘厚>20 mm;将母猪妊娠90 d、110 d的背膘厚分为5组:第1组背膘厚≤16 mm,第2组背膘厚16~18 mm,第3组背膘厚18~20 mm,第4组背膘厚20~22 mm,第5组背膘厚>22 mm。

1.3 统计分析

原始数据通过Excel表格进行整理,使用SPSS Statistics 17.0软件对母猪妊娠不同阶段不同背膘厚的繁殖性能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母猪繁殖性能的统计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P<0.05表示差异显著,P<0.01表示差异极显著;母猪不同时期背膘厚与繁殖性能的相关性采用SPSS Statistics 17.0软件进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经产母猪配种时背膘厚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由表1可知,母猪配种时不同背膘厚间的总产仔数、弱仔数、初生窝重差异不显著,但随着背膘厚的增加,总产仔数有增加的趋势。第5组的产活仔数、健仔数显著高于第1组和第2组(P<0.05),第5组的初生个体重显著低于第1组和第2组(P<0.05)。经产母猪配种时背膘厚>16 mm时繁殖性能较好。

表1 经产母猪配种时背膘厚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2.2 经产母猪妊娠30 d时背膘厚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由表2可知,第5组总产仔数显著高于第1组、第2组、第3组,第4组、第5组的产活仔数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健仔数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初生窝重各种差异不显著,第4组和第5组的初生个体重显著低于第2组(P<0.05),第5组弱仔数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死胎数随背膘厚增加呈降低趋势。综合考虑,经产母猪妊娠30 d时背膘厚在18~20 mm繁殖性能较好。

表2 经产母猪妊娠30 d时背膘厚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2.3 经产母猪妊娠60 d时背膘厚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由表3可知,经产母猪妊娠60 d时,不同背膘厚对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初生窝重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第5组弱仔数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4组,第5组死胎数显著低于第1组、第2组、第3组(P<0.05)。经产母猪妊娠中期,背膘厚不宜过高(≤20 mm)。

表3 经产母猪妊娠60 d时背膘厚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2.4 经产母猪妊娠90 d时背膘厚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由表4可知,第4组的总产仔数、健仔数显著高于第1组、第2组、第3组(P<0.05),第4组产活仔数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第5组的产活仔数显著高于第1组、第2组(P<0.05),第4组、第5组的弱仔数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第1组、第2组、第3组,第4组、第5组死胎数显著低于第1组、第2组(P<0.05),第4组初生窝重显著高于第1组、第2组(P<0.05),初生个体重组间无显著差异。经产母猪妊娠后期背膘厚>20 mm时繁殖性能较好。

表4 经产母猪妊娠90 d时背膘厚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2.5 经产母猪妊娠110 d时背膘厚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由表5可知,第4组总产仔数最高,产活仔数也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第4组健仔数显著高于第1组、第3组、第5组(P<0.05),高于第2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第5组的弱仔数极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1);第4组、第5组死胎数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第1组、第2组、第4组初生窝重显著高于第3组、第5组(P<0.05);初生个体重第1组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4组,第5组最低、极显著低于其他4组。经产母猪临产时,背膘厚在20~22 mm时繁殖性能最佳。

表5 经产母猪妊娠110 d时背膘厚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2.6 母猪背膘厚与繁殖性能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6可知,母猪配种时、妊娠30 d时的背膘厚与产活仔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母猪配种时、妊娠90 d、妊娠110 d背膘厚与死胎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母猪配种时、妊娠30 d、110 d时的背膘厚与初生个体重呈显著负相关(P<0.05)。

表6 经产母猪背膘厚与繁殖性能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经产母猪妊娠不同时期的背膘厚对产仔性能的影响不同,所以对不同妊娠阶段的母猪,应将背膘厚控制在不同的标准,从而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

穆光远[2]认为配种时母猪保持中上等膘情为宜,Amaral等[7]认为配种时母猪背膘厚为18~23 mm时的产仔数、活仔数显著高于其他组,刘斌等[8]认为母猪配种时背膘厚保持在15.5~20 mm时,能够增加产合格仔猪数,且背膘厚增加,死胎数有降低趋势。这与本研究中经产母猪配种时,背膘厚>16 mm组别的产活仔数、健仔数大于背膘厚≤16 mm组别,且随背膘厚增加死胎数下降的结果一致;本研究中,母猪配种时不同背膘厚组别的初生窝重无显著差异,但背膘厚>20 mm时初生个体重低于背膘厚≤16mm组,可能是由于在初生窝重差异不大的情况下,高背膘厚组别的产活仔数增加造成的。

张景锋等[6]认为随背膘厚的增加,母猪妊娠30 d时产活仔数和健仔数出现增加的趋势,陈永岗等[9]认为母猪妊娠28 d时,随着背膘厚的增加死胎数减少,本研究中也有相同趋势。李浩等[5]认为母猪妊娠前期(配种后30 d)背膘厚显著影响总产仔数与产活仔数,17~19 mm背膘厚的母猪总产仔数与产活仔数最高,赵云翔等[10]认为母猪妊娠30 d时背膘厚在18~20 mm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最大,与本研究中母猪妊娠30 d背膘厚>18mm的两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高于背膘厚≤18 mm组别的结果类似。有研究表明,瘦素对早期胚胎发育、着床过程和维持妊娠有重要作用,低瘦素水平不足以促使母体分泌足够的雌二醇以维持生育,会导致着床率降低[11-12],此外,有研究表明,瘦素浓度与背膘厚呈正相关[13],说明低背膘厚会影响早期胚胎发育和着床,从而影响产仔数。陈永岗等[9]的研究结果表明,母猪妊娠28 d时高背膘厚组(19~22 mm)的弱仔数最多,这与本研究结果中背膘厚大于20 mm组的弱仔数极显著高于背膘厚≤20 mm组别的结果相符,母猪妊娠前期(0~30 d)饲喂高能量水平饲粮导致体重过高,会影响子宫腔蛋白质水平和胚胎内雌激素的水平[14-15],这有可能增加弱仔的概率。

本试验结果显示,经产母猪妊娠60 d时背膘厚对产仔性能无显著影响,但背膘厚>20 mm组的弱仔数显著或极显著高于背膘厚<20 mm组别,可能是因为背膘过厚会导致脂肪在子宫组织沉积,不利于胎儿的发育[10],此结果与李浩等[5]认为妊娠中期将母猪体况调节或维持在适中水平(背膘厚15~19 mm)有利于其繁殖性能的发挥类似。

研究表明,进入妊娠后期母猪体况偏瘦不利于其繁殖性能的发挥,母猪生育能力一定程度上随体况上升而提高[16]。本试验妊娠90 d时的结果也遵循这个趋势:妊娠90 d时背膘厚>20 mm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都优于背膘厚<20 mm组别,死胎数也低于背膘厚<20 mm组别。本试验妊娠110 d时,背膘厚在20~22 mm组的繁殖性能最佳,背膘厚>22 mm组的产活仔数、健仔数低于背膘厚20~22 mm组,且初生窝重显著低于其他4组,可能是因为母猪妊娠后期背膘过厚会影响母猪身体的各项激素水平,导致机体发育紊乱,进而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17]。

本研究中,在母猪配种时及妊娠前期背膘厚和产活仔数呈显著正相关,结合母猪配种时、妊娠30 d时繁殖性能结果,提示在长大经产母猪配种前后背膘厚大于16 mm为宜,妊娠30 d时,保持背膘厚稳定增加达18~20 mm;妊娠中期(妊娠60 d)的背膘厚与繁殖性能无显著相关性,不同背膘厚的繁殖性能数据显示,妊娠中期背膘厚不易过高,维持在小于等于20 mm为宜;妊娠后期(妊娠90 ~110 d)母猪在为分娩后的哺乳做准备,且母猪背膘厚与死胎数呈显著负相关,故妊娠后期母猪需保持较好的膘情,但母猪临产时(妊娠110 d)背膘厚与初生个体重呈显著负相关,结合妊娠90 d、110 d不同背膘厚的繁殖性能结果,妊娠后期母猪背膘厚控制在20~22 mm最佳。

猜你喜欢
死胎产仔数母猪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不同胎次和产仔季节对母猪产仔性能的影响及窝产仔数分布研究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母猪补血的必要性
如何防治母猪乳房炎
猪人工输精产仔数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
苏姜猪RPL10a假基因第2外显子多态性与产仔数的相关性
中国减少死胎速度仅次于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