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技能大赛管理模式探讨

2022-10-14 05:55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集训技工大赛

叶 飞

(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0)

技能大赛是检验职业教育成果的重要途径,广大技工院校通过参与各类技能大赛活动,充分展示技工院校的教学成果,增强技工院校间的合作交流。近几年,技能大赛开始趋于常态化,开展比赛的项目以及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展,更加贴近技工院校的办学需求,对技工院校的教学改革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从参赛情况来看,目前技工院校技能大赛管理模式还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导致训练效果不佳,参赛成绩不理想,这些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得到解决。

一、技工院校参赛管理现状

职业技能大赛是加强技能人才培养选拔、促进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是检验技工教育成果的试金石。当前国家正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活动,职业教育领域正逐步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能否通过大赛取得优异成绩成为衡量技工院校教学质量和办学实力的关键,但院校在争取优异成绩、提高办学质量的同时,对参赛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只通过对获奖选手、教练团队进行物质奖励来提高师生参赛的积极性。据了解,部分院校已开始设立“青苗班”“竞赛班”,以求遴选出最优秀的选手参赛,这种以点带面的模式正被各院校所接受,但参加技能大赛是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工程,随着院校对参赛工作的重视和对参赛成绩的关注,仅通过简单的奖励方式无法获得更多的教学成就和参赛成果,亟须建立规范、协同、便捷高效的管理模式专门用于竞赛组织管理。

二、技工院校当前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

广大技工院校虽然非常积极地参与技能大赛,但很大部分是仓促应对,从收到比赛通知到决定是否参赛,这种常规性的工作思路、流程往往耽误了宝贵的训练时间,尤其是一旦决定参赛,并没有安排专人进行组织、调度和管理,也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流程和选拔体系,加之竞赛类别多、种类繁杂、工作要求高,整个组织管理缺乏合理安排,往往是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将参加技能大赛当成是一项任务或者考试,各项工作表现出了明显的临时性、仓促性,训练时间短,组织管理不到位,导致集训安排不合理,无法取得理想的比赛成绩。

(二)缺乏赛教融合

目前不少技工院校存在日常教学与技能大赛相互分离的情况,缺乏有效的融合。技工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般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导向,对照用人企业的标准进行课程教学,这种教学过程与技能大赛内容虽然存在交叉点,但是缺乏系统渗透,更没有深入对接,赛教分离和赛学分离的问题十分突出,选手在备赛训练中,需要对相关课程内容重新进行梳理和系统学习,进一步压缩了选手集训的时间,无法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三)资源分配不均

技工院校的竞赛管理往往采取分割管理的方式,导致学校教学资源无法平等地分配,例如,技能大赛的标准要高于常规教学标准,在这种情况下,院校为了能够积极配合参赛选手集训,会调配最优秀的教师团队进行教学及实训,而其他学生则只能利用剩下部分的教学资源进行学习,这种情况在一些师资力量原本就比较弱的技工院校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日常教学的质量和进度受到了直接影响,参赛集训选手的能力明显提升,其他学生的技能水平则一般,最后导致受学能力参差不齐,学生技能有高有低,没有技能水平的整体提升,优秀学生的选择面就越来越窄,无法持续取得更多的成绩。

三、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后期管理模式的改进建议

针对当前院校技能大赛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有关院校应更加重视技能大赛在促进学校师资水平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以及办学能力提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来解决问题,将参加技能大赛的目的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真正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标。具体来讲,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责任

为保障技能大赛选手遴选、培养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有条不紊地开展赛前集训,院校应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责任,形成从遴选选手到参加大赛的完整管理模式。在资金供给、师资倾斜、训练保障等方面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在学校相关财务制度、教学制度、实训管理制度、奖励制度等方面对赛事管理责任进行明确[1],确保赛事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院校应择机成立竞赛工作领导机构(如图1),全面负责赛事的综合协调、技术保障、集训管理、后勤保障等工作,做到多极联动、共同发力,在保证各部门权责分明、工作流程清晰、可行性较强的情况下,确保参赛集训工作高效、顺畅。

图1 竞赛工作领导机构大体框架图(以竞赛工作委员会为例)

(二)科学施训,增强交流,实时检验集训质量[2]

院校应对频繁举办的赛项进行梳理,对新设置的赛项进行研判,择优参加。对频繁举办的赛项常规性参与,有力烘托赛教结合、赛训结合、赛改结合、赛促结合的良好氛围,对新设置的赛项可结合专业优势选择性参与,有力带动专业发展,同时也较容易取得成绩。一旦确定参赛,必须快速建立集训队伍,科学施训,对训练的过程和质量进行监管。专业基础好、学生技能素质高的院校可实行集训选手优胜劣汰制,依托班级、系别、学校三个层级对集训队员进行梯次选拔,同时发掘一批有潜力、肯上进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集训采取常规集训和赛前集训相结合的形式,同时安排培养对象进行陪训,以保证集训队伍、教练团队的延续性,在集训过程中要组织“周小结、月总结、季攻关”,集训方案要针对选手做到量体裁衣,通过定期考核的方式,对学习能力差、技能水平低的选手进行淘汰,适时引入培训对象进入集训队伍,提高集训成效。

(三)适时建立奖惩机制,进一步调动参赛积极性[3]

技能大赛作为高技能人才竞技的舞台,势必对指导教师、参赛选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选手集训的学习难度和强度也远超普通课程,院校应发现和培养一批责任心强、时间充裕、精力充沛和敢于挑战的教师来培养和发现选手,为鼓励广大师生积极报名参加技能大赛,适时建立参赛奖惩机制,对于教师可将日常训练课时纳入教学课时统一管理,对获得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二等奖的可按基础课时上浮一定比例的方式予以奖励,条件优越的学校还可设置其他物质奖励;对于参赛选手,可采取适当减免学费、给予一定生活补助等形式进行奖励。为做到奖惩分明、力求实效,对因集训工作不积极、日常管理不严格等原因造成比赛成绩不理想的,可采取下浮基础课时的方式给予一定的处罚。只有做到公平施训,赏罚有度,才能充分调动教练团队、集训选手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技能大赛对于技工院校的师资培训、专业建设和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建立更加稳定、切实可行的赛训管理模式,才能发挥出各方面的优势,才能在全国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猜你喜欢
集训技工大赛
2021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赛前集训
从技工到英雄
技能大赛赛前集训中各要素的关系研究
对新时期技工院校班级管理工作的思考
全国优秀乒乓球青少年大区集训竞赛模式研究
技工与专家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说谎大赛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
一道国家集训题的简证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