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奋进这十年
——苏区振兴发展背景下的赣州教育高质量发展侧记

2022-10-16 15:34雷杰能通讯员陈小兵
江西教育 2022年33期
关键词:赣州市赣州学校

□本刊记者 雷杰能 通讯员 陈小兵

2012 年6 月28 日,这是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日子,《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出台,赣州教育从此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开始了跨越式发展的新征程。

十年发展不寻常。2022 年6 月16 日,赣州市举行苏区振兴发展十周年教育专场发布会,亮出了一份沉甸甸的赣州教育十年发展成绩单:

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1.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7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3.27%。公办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90.8%,比10年前提高58.64个百分点。具有招生资格的中职达标学校占比95%,高出全省15 个百分点。高校规模仅次于省会城市,市属、驻市大中专院校12 所,在校生18.33万人,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苏区振兴发展政策的实施,给赣州教育带来巨大的政策红利,助推赣州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构筑教育发展政策新高地

总有一份温暖如约而至。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有着光荣传统的赣南苏区人民再次迎来历史性时刻——《若干意见》的出台,赣南特殊的地位、特殊的贡献、特殊的困难,得到国家特殊的支持。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赣州市教育部门紧紧抓住历史机遇,谋划教育振兴大计,加强对接汇报,争取教育部等国家部委以及省级层面情系赣南、倾情相与,为赣州量身定制了国家、省级层面的具体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扶持政策,构筑了赣州教育发展政策高地。

2014 年,教育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联合签署《关于共建赣州市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的意见》,顶层设计部省共建试验区并给予特殊支持。自2016 年起,连续3年召开了部省共建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了一批事关赣州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明确全面贯彻落实部省共建意见,加大支持力度,项目资金给予倾斜支持。据统计,十年来,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在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学前教育奖补等多个项目给予赣州5%资金支持,赣州所有县(市、区)全部被纳入“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中央资金支持范围。2012年至今,累计支持赣州中央教育项目资金104.10亿元。

2014年,教育部拉开了为期8年的对口支援上犹县工作的序幕,分年度落实了一批支援项目,先后选派5 名干部到上犹挂职。教育部副部长孙尧批示协调华中师范大学及其第一附属中学支持上犹县教育发展,协调北京、上海、洛阳等地名校与上犹中小学建立对口帮扶,协调安排全市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到全国名校跟班学习、挂职锻炼。

这一系列特殊扶持政策,让赣州教育快速崛起、高质量发展。

纵深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共和国摇篮,是红都瑞金一张耀眼的红色名片;现如今,教育是瑞金市的一张新名片。2020年上半年,瑞金市一次性开工建设16所城乡学校,规划用地8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1亿元,有力地扩充和优化了城乡教育资源。

像瑞金市一样大手笔写好教育均衡发展奋进之篇,在赣州成为一种新常态。赣州市上下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教育投入不管有多大都不为过。《若干意见》出台后,赣州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教育部、省政府以及省教育厅,支持赣州教育发展的配套政策、扶持资金、重大项目密集落地。

赣州市适时启动印发了《赣州市城乡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上下同心打了一场教育均衡发展攻坚战。

赣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孙传忠介绍,2012年以来,赣州市整合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校舍安全保障、“全面改薄”“能力提升”和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等各类资金近148 亿元,新(改、扩)建校舍1132 万平方米,改造校舍危房230.60 万平方米,改造薄弱学校3827 所,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项目1994 个,校舍D级危房全面消除。经过十年的发展,现在赣州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最漂亮的房子是校舍、最美的环境是校园、最安全的地方是学校”已变成现实,办学条件有了大的飞跃。

赣南客家传统建筑风貌的新式教学楼、明亮宽敞的教室、崭新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这是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赣州市蓉江新区潭口石禾小学,这样美丽的学校在赣州已成为标配。

“以前每到孩子上学、放学时段,学校门口道路拥堵不堪,交通安全成了我们家长的心头之痛。现在好了,县里出资将中国工商银行营业门店收回给学校扩建校舍和新建校门,教室不拥挤了,校门口宽敞了,家长们再也不用为孩子上下学的安全担心了。”寻乌县实验小学的一名家长对政府花钱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打心眼里高兴。

寻乌县城区可谓寸土寸金,要解决“大班额”和学校“三个面积不足”的问题何其难也。寻乌县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第一追求,政府出钱“买单”,将紧邻几所学校的矿管局、中国工商银行寻乌支行、赣南果业等省管、市管单位办公场所列为棚改项目,把土地无偿划拨给学校,让县城5 所小学、3 所初中成功实现了扩容改造。

寻乌县教科体局局长赖义红为记者算了一笔教育投入账:为使义务教育学校“20 条底线”达标后再提升,2017年以来,寻乌县财政累计投入6.03亿元,完成120 所义务教育项目学校建设,建筑面积23.28万平方米,改扩建城乡学校20所,新建校舍面积达11.81万平方米,运动场升级改造46个,改造面积达24.60万平方米,校园环境整治项目71个,校园文化建设48所。

通过十年的砥砺奋进,赣州市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见成效。2018年全市全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认定。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56 人以上的大班额占比由2016 年的21.59%下降到0.68%,全市化解大班额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

“屏幕前的同学们,这里是莎莎河河劳动实践基地,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丰收节,请跟随老师一起来看看哪些水果丰收啦!”这是赣州市沙河镇龙村小学的黄老师通过专递课堂在给赣州市城区学校的孩子们上劳动教育课。

赣州市章贡区教师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陈旭军告诉记者,龙村小学是沙河镇的一所偏僻村小,以前信息技术装备几乎为零。借苏区振兴发展的东风,公安部为该校师生捐赠了电脑,工信部帮助该校建起了AI 活动中心,两个国家部委的对口支援让这所偏僻的村小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带来了教育质量的大提升。

在章贡区,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利器。该区倾情打造“三个课堂”,即以建设高效“专递课堂”为先导,以推进“名师课堂”区域网络研修为主线,以打造优质开放的“名校网络课堂”为目标,形成名校名师牵头的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有针对性地开展“赣教通2.0”“专递课堂”“智慧作业”等应用技术培训,助力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如今,在章贡区的任何村小,孩子们都能和城区学校的学生一样,学习到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通过‘专递课堂’有效解决了乡村学校师资不足、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问题,许多偏远山区的孩子因此受益。”陈旭军高兴地说。

赣州市始终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实施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顶层设计、机制创新、融合应用。2016年以来,中央电教馆已连续4年在赣州举办“支援赣南苏区教育信息化振兴国家级培训班”,每年根据赣州需求突出一个主题,900多名骨干教师、教研员及教育管理者在家门口参加国家级培训,个个受益匪浅。

江西省教育技术与装备发展中心4年来先后在石城、信丰、南康、定南等县(区)举办全省中小学信息化培训现场会,并开展送培到县(区)活动;组织本土名师赴会昌、石城、南康、大余、崇义5个县(区)进行了“互联网+”订单式送培活动。

十年来,数字赋能有作为。全市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19.3台(国家标准每百名学生15台),学校互联网接入率100%。坚持“云、网、端、用”整体推进,全力推进教育城域网建设,通过建好建强全市基础教育网络、大力普及互联网应用、积极推广“专递课堂”教学教研新模式,缓解村小、教学点缺师少教、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等问题,让乡村孩子享受同城市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打造职业教育“赣南高地”

2021 年,赣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打造赣南革命老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若干措施》,提出20 条举措,助力赣州职业教育快速崛起,赣州职业教育再次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苏区振兴发展十年,赣州加快释放苏区振兴政策红利,抢抓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新机遇,找准新定位,落实新举措,推动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在加大对接地方产业发展的同时,赣州着力建设三大区域性职教高地:中西部地区德技并修技能人才的培养高地、全国职业教育培根铸魂的育人高地、革命老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高地。

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县,近年来服装产业异军突起,全县现有纺织企业3000 多家,从事纺织服装行业人员约30万,占该县常住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2021 年全行业产值高达600 多亿元。在于都的制衣生产车间,制作一件衣服只需要3至6分钟,每天都有近百万件衣服生产出来销往世界各地。服装产业的数字化,正成为于都服装制造业的新时尚。

产业升级呼唤技能型人才,于都县舍得拿出真金白银来办职业教育,现有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于都县职业中专”)、县科技学校、县新长征技工学校、赣州工业技工学校4 所职业及技工类学校,全县初中毕业后升学的学生中,进入中职学校以及就读五年一贯制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8000余人,占比47.4%;县内外就读中职学校学生2 万余人,占比43.1%。各职业学校先后开设服装设计与工艺、电子、会计等20 多个专业,较好地服务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于都县职业中专办学以对接全县首位产业和园区产业人才需求为首要职责,强化服装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为了扩大于都县职业中专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于都县在争取中央专项资金1000 万元的基础上,共筹资4亿多元异地新建占地面积300多亩的于都县职业中专,工程分3期完成,并努力向高职发展。新校园于2020年4月8日投入使用。目前,学校建有三大专业群,其中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在读学生数达2300余人,已成为赣州市职业教育十大特色专业之一。

赣州市教育局职成科负责人介绍,按照“每个县(市、区)建设一所以上骨干示范作用的公办中职学校”总体要求,赣州市原办学条件和基础较为薄弱的上犹、于都、寻乌、宁都、会昌重建了中职学校(技工学校),一大批职业学校通过新(改、扩)建改善了办学条件。全市现有职业教育支持现代农业等5个省级特色专业(群),到2022年底,全市将新增3至5个省级特色专业(群),建设20个左右市级示范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1所省级高水平专业职业院校,加快建成若干所高职学院。目前,赣州市中职学校(不含技工学校)生均占地面积34.23平方米(国家标准生均33 平方米),生均设备值4454 元(国家标准生均3000元),职业教育“赣南高地”已现雏形。

地处赣闽粤三省交界处的寻乌县,资源富集,物产丰饶,素有“中国蜜橘之乡”“江南水电大县”之称。在苏区振兴发展的进程中,寻乌县依托资源优势加快经济发展,并确立了“县域发展教育先行、脱贫攻坚职教助力”的工作思路。寻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积极作为,把“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本地脱贫攻坚”作为学校的特殊使命,在培育产业、培养人才、推动脱贫致富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学校以服务脱贫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重点,大力培养技能实用型人才,先后开设了柑橘种植、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建筑工匠、特色小吃制作、月嫂培训、工艺品制作、保育员、安全生产技能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课程,满足不同产业、群体的就业技能提升需求。

柑橘一直是寻乌县的传统支柱产业。学校把培养柑橘种植、推广、营销人才作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先后培养2万余名柑橘种植能手。

通用设备制造是寻乌县着力打造的首位产业。近年来,学校有针对性地开设了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电气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等7 个专业,为当地首位产业培养了5000余名实用型人才,成为推动首位产业快速发展的加速器。

此外,学校把电商培训作为精准扶贫的切入点,培训大量的电商人才。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寻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受表彰之列,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这是江西省教育系统唯一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也为寻乌县以“零漏评、零错退、满意度99.2%”的成绩实现全县脱贫贡献了职教力量。

在苏区振兴发展的大潮中,赣州市各县(市、区)都围绕产业办职教,依托中职学校大力开展创业技能培训,帮助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全市打造省级中职达标校37 所,实现每个县(市、区)均有一所起示范引领作用的中职学校,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力提升服务市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全市第一所市属本科高校赣南科技学院获省政府批复,和君职业学院获批填补了赣州市没有民办高职院校的空白。

同时,赣南职业教育带动脱贫的作用不断增强。如兴国县中等专业学校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能培训和农民工培训,打造了“兴国表嫂”“兴国工匠”“兴国能人”三大品牌。安远中等专业学校创办了安远名小吃培训中心,参培人数达7236人。

脱贫攻坚展示教育新作为

苍茫赣南,纵295 公里,横219 公里,地扼赣闽粤湘之要冲。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曾上演过一出气壮山河的中国革命史诗;现如今,这里打响了一场脱贫攻坚的人民战争。

赣州市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牢记初心与使命,自觉将脱贫攻坚视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赣州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胡敦祥说:“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部门责无旁贷。在迈向整体消除绝对贫困这一千年梦想的征程中,赣州市教育人强化使命担当意识,积极为脱贫攻坚奉献教育人的力量。”

扶贫先扶智,赣州市连续6 年积极争取省教育厅给予赣州市高考招生降分录取、定向培养大学生政策,通过落实国家专项、地方专项、苏区专项和高校专项定向招生计划,增加了赣州市贫困家庭考生上大学的比例,增加了贫困地区孩子上大学的机会,有效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同时,赣州市积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2012 年起,依托赣州广播电视大学,每年培养农村大学生800余人。这部分学生毕业后回到所在村就业,不仅自身脱贫致富,而且为整个贫困村脱贫提供了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

紧紧围绕《若干意见》和省、市关于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等相关文件要求,赣州市全面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成效的巩固拓展,扎实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构建了从学前到大学、从公办到民办、从农村到城镇全覆盖的资助体系,形成了以政府资助为主导、社会民间资助为补充、学校资助为辅助的全方位资助渠道。

胡敦祥介绍,“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贫失学”是赣州市委、市政府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并不断加大政府资助的力度。自2012 年以来,赣州市学生资助政策不断完善,资助标准不断提高,资助力度不断增强。在落实上级资金基础上,市、县(市、区)财政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提标,确保了应助尽助。十年来,全市累计资助学生527.77万人次,发放资助资金44.17亿元。

人口大县于都县注重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出了资助工作特色做法。2018 年,该县在全省首创将生源地信用贷款点前移至乡镇。除城区办理点外,根据全县人口集中及交通状况等因素,在黄麟、银坑、禾丰增设了助学贷款办理点,辐射周边乡镇,基本上确保了学生在25 公里范围内有贷款点,这一做法给学生、家长带来方便,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自2009年生源地助学贷款开办以来,于都县办贷人数和累计发放贷款金额一直名列全省第一,累计贷款回收率名列全省前列。

在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赣州市努力让资助工作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全市各县(市、区)把“资助育人”的工作目标融入资助工作的全过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全市各学校广泛开展家贫志坚、勤奋刻苦的典型资助人物事迹的宣传工作,传递正能量;开展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将诚信、知恩、感恩教育融入其中;开展心理咨询,进行精神资助和心理资助,疏导贫困生因家庭贫困造成的自卑、压抑等不健康心理问题,让他们拥有愉悦、开朗的心情。

队伍建设赋能教育振兴

公开数据显示:十年来,赣州市中小学及幼儿园专任教师增加3.85 万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大幅提升。全市现有中小学(含小学教学点)、幼儿园及中职学校7000多所,在校生超过200万人,配备专任教师10 多万人。为解决幼儿教师编制不足的难题,通过全市统筹调剂、备案制解决,确保每所公办园有一定数量的编制,逐步实现幼儿教师同工同酬。全市共核定同工同酬的备案制幼儿教师15124 名、编制3023 个,这一创新做法得到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又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十年来,赣州教育能够高质量发展,得益于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赣州是教育人口大市,也是农业大市,老少边穷地区多,教师配备难度大,但赣州市能因地制宜,把扩数量、提素质、活机制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2012 年以来,赣州市争取教育部支持招聘“特岗计划”教师15229 名、“三区人才支教计划”教师4884名、学前教育巡回支教志愿者3474名,实施国培计划为赣州免费培训教师16.4 万人次,培养赣州籍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395名。这不仅为县级财政减轻了负担,也为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6年以来,全市面向边远山区学校定向培养教师3597 名;招聘农村义务教育“特岗计划”、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计划教师7304名;在全省率先试点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全市有1.1万余名教师、1214名校长进行了交流轮岗;开展了远程培训、国培计划、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校长教师培训等,每年培训各级各类农村学校教师1.8万人次。

2017 年7 月16 日,来自赣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蓉江新区等地的160 名乡村小学教师齐聚赣州国际企业中心,在此接受为期一周的免费培训。这是赣州市启动“精准扶智,慧满赣南——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的首批培训教师。根据安排,到2020年全市有2000名乡村小学教师免费接受此类培训,以提升农村学校的师资水平,有效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风景这边独好”的会昌县,在盘活教师存量、建立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新机制等方面有特色举措。会昌县在教师配备上专业结构性矛盾曾一度非常突出。会昌县教科体局副局长唐迎春说:“以问题为导向,我们以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个实招破局。所谓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指‘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建立一种奖优罚懒的新机制。”

会昌县在摸清教师专业结构家底的基础上,梳理出各学科教师的相关数据,精准解决学科教师不足的问题。该县教科体局人事股股长赖日高解释说:“‘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首先要解决缺什么老师补什么老师的问题。譬如针对全县音体美教师紧缺问题,县里大量引进音体美教师,从根本上解决把音乐、体育、美术课作‘搭头’的问题。以前学校常规的做法是一个主课教师教一个班的一门‘主课’,再搭上几节音体美等‘副课’,老师也很乐意这样,因为‘副课’不要批改作业,不纳入考核范围。但这就导致了一个突出的问题:专业教师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为一个教师教两个班的‘主课’比教一个班的‘主课’再搭几节‘副课’更有效率。”为此,会昌县对每位专任教师的任教学科进行专业认定,教师学科专业认定后,是哪门学科的专业教师就教哪门课。

唐迎春接着介绍说,在走完这一步后发现了一个问题:从总体而言,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不平衡,语文、数学教师特多,其他学科的教师不同程度地短缺,接下来就进行调结构、让富余教师转岗的工作,富余教师经过培训转岗后再进行专业认定;如果还出现专业结构性的问题,又进行新一轮的转岗培训,并重新认定其专业学科。“以前各学校大都没有专业思政课教师,绝大部分是通过转岗培训后在进行专业认定后确定的;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彻底改变了以往弱化思政课的现象,思政课的整体教学质量直线上升。”

村小因为教师数量少,不太适应实行教师专业化教学,会昌县就以中心小学为单位推行教师走教制,既解决村小紧缺学科没有专业教师的问题,又实现了“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目前,会昌县正在试水校长职级改革,多层面打通校长上升的通道,激发校长的工作积极性。

同时,会昌县从优化教师绩效考核入手,激活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池春水。“教一门‘主课’的绩效考核系数是1.3,教两个班‘主课’的系数则是1.5,跨年级教两个班‘主课’的系数则是1.8,年终奖金的发放直接与考核积分挂钩,拉大了年终奖的差距。”赖日高说。会昌县每年都会对教师进行专业素质考核,依据高考、中考学科试卷的题型和难度命题,每位教师每年都要参加所任教学科的素质考试,获得90 分以上的免考3 年、80 分以上至90 分的免考两年,60 分以上至80 分的一年一考,60 分以下的一年两考。会昌县制定教师进城考试制度时,在报考资格里就规定,报考者所任教的学科教学成绩一定要达到全县平均分,否则没有报考资格。

一系列新机制的建立让教师的教育情怀常在、教育激情常在。队伍强起来了,教育教学面貌也焕然一新了。

十年苏区振兴发展路,赣州教育人用智慧和汗水写出了“奋进之笔”华美篇章,教育事业发展在赣州市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真正体现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历史新定位。◆

猜你喜欢
赣州市赣州学校
持续做好“后半篇文章:!
——赣州市审计局这样让困难群众感受温暖
赣南老区展新貌剪影
赣州市户外拓展运动开展现状调查*
赣州解放十周年纪念碑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中学三乐文学社
赣州就业扶贫“251”模式成榜样
璀璨的明珠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