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学校教育生态的改变

2022-10-16 15:35叶存洪
江西教育 2022年33期
关键词:双减分数教研

□叶存洪

2021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后,各地中小学校统筹课内和课后两个时段,围绕学校教育内涵与外延的丰富发展,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为深入了解“双减”背景下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政策实施情况,我们于2022 年3~4 月开展了问卷调查,共有4802 名义务教育阶段校长和教师接受了调查。

一、校长和教师对教育质量观的理解较为到位,但对如何实现“减负增效”表现出一定的困惑

超八成校长和教师认同高质量教育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只是“智育”中分数的提高,应该把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从身份来看,校长的认同度略高于教师;从学段来看,小学教师的认同度略高于初中教师。虽然实践过程中“实然”与“应然”尚有一定差距,但经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长期洗礼,特别是“破五唯”“双减”等政策的大力宣传实施,校长和教师的教育质量观正在发生积极变化。长期以来教育“有效益无效率”,我们所谓的“质量好”其实就是“分数高”,而这个“分数高”很大程度上是依靠“5+2”“白+黑”加班加点等得来的。所以,面对“减”量而“增”质、既要有效益更要有效率的质量要求,有部分校长和教师感到困惑、迷茫和不自信。

二、家长焦虑总体上有所缓解,社会及家长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有一定变化

“双减”一年多来,多数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焦虑趋缓,意识到“双减”虽然可能会牺牲“一时”的应试利益,但会换来孩子“一生”的长远利益,正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但也有少部分家长表现得“比原来更焦虑,觉得心里没底”,甚至想利用别人“减”这个难得机会实现“弯道超车”,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味道。原因在于:第一,政策规定要“减”,但升学竞争压力未“减”。面对中考后普职分流、压力前移,有选拔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焦虑。第二,原来有校外培训机构“兜底”,觉得“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但现在校外学科类培训压缩到极限,求“补”无门,“急火攻心”。在社会舆论的引导下,“双减”后社会及家长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有一定变化,单一看分数、升学率的现象有所缓解。

三、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有新探索,更多学校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聚集点在作业改进上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加强,而课堂又是主阵地上的主峰,要实现提质增效,最需关注的是课堂教学。对此,校长和教师多有正确的认知,更多的校长和教师在回答“‘双减’后要实现提质增效最需要关注的问题”时,在课堂教学、作业改革、课后服务、考试检测等四个选项中,将课堂教学放在了第一位。一些学校加大了课堂教学改革力度,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比如,南昌市广南学校、景德镇市乐平九小以课题为抓手,创建思维训练实验室,开设思考力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但总体上看,“双减”以来学校和教师的兴奋点大多在作业改进上。

四、作业减量提质取得了较好效果,且小学整体上好于初中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各学校对作业改进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控制作业数量,创新作业形式,调整作业难度,加强作业指导,优化作业反馈。30.5%的教师认为“双减”后作业有了实质变化,量少质优;56.8%的教师认为“双减”后作业有一定变化,作业量减少了。相应地,学生睡眠、运动、阅读、闲暇时间增加。睡眠时间增加,学生课堂精神状态向好,“特困”的现象改善了;运动时间增加,让学生身心更健康,体力更充沛;闲暇时间增加,学生可以“发发呆”,课余生活更丰富,亲子关系有更多沟通;阅读量增加,学生得以关注课程、分数以外的东西,由“以教材为世界”转变为“以世界为教材”。但作业改革工作各地存在参差不齐现象,原因在于受中考压力的影响,对落实“双减”下的作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五、课后服务开展有声有色,解决了家长的困难,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了多数家长的认可

各地普遍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每周5 个工作日开展课后服务,保障每天不少于2 小时。此外,一些地方还开展了“暑期托管”甚至“周末托管”。通过访谈家长得知,多数家长对学校的课后服务质量表示认可或基本认可,但也有部分家长认为课后服务“主要是完成作业”。64.3%的教师认为学生参加课后服务的兴趣较高或者很高。

但在校时间过长,可能会让师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倦怠。对教师而言,“早七晚六”成为常态,部分教师表示“双减”后对自己孩子的照顾、对家人的陪伴受到一定影响,期望能进一步落实“弹性上下班制”。

六、教师的教研活动时间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些教师认为,开展课后服务对教师集体教研有较大影响。以小学为例,原来15:30放学后,学校就可以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有全校性的学术报告会,有以学科组、年级组、备课组等为单位的教研会,有以项目组、课题组为单位的工作会,等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现在15:30以后很多教师都在班上,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时间开展教研活动已然不易。教研活动是中国基础教育独特的一种优势,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没有校外培训的情况下要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需要教师通过教研持续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教研更是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种情形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猜你喜欢
双减分数教研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一种快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