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三线减张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观察

2022-10-16 03:04王文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20期
关键词:鼻中隔软骨研究组

王文华

鼻中隔偏曲在临床上也被称之为鼻中隔弯曲,当患者的鼻中隔偏离了面部中线,向面部的两侧或者其中的一侧歪曲,或者鼻中隔局部出现突起,从而导致鼻部功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障碍,或者产生了其他的症状,这种情况被称为鼻中隔偏曲[1-3]。对于人体而言,很多人的鼻中隔都存在一定的偏斜,绝对正直的人非常少,而且各种类型的偏曲可能同时存在,当偏曲未导致功能障碍时被称为“生理性鼻中隔偏曲”,但是当偏曲导致患者出现功能性障碍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治疗手段进行修正[4]。临床一般采取手术治疗,在鼻内镜辅助下矫正患者的鼻中隔,对鼻腔的通气情况进行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5]。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鼻中隔黏膜下成形术、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是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式,但以上手术方式对患者的鼻中隔软骨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损害,对鼻腔正常的生理结构造成破坏,在手术过程中无法保留鼻中隔软骨,在手术后会发生较严重并发症,因此需要寻找更加适合患者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6-8]。此次研究以本院收治的100 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鼻内镜下三线减张矫正术的临床疗效,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 年1 月~2021 年6 月间收治的鼻中隔偏曲患者100 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 例。研究组中男24 例,女26 例;年龄34~51 岁,平均年龄(44.32±3.52)岁;偏曲类型:S 型偏曲9 例,C 型偏曲12 例,棘突11 例,混合型偏曲18 例。对照组中男25 例,女25 例;年龄33~51 岁,平均年龄(44.84±3.37)岁;偏曲类型:S 型偏曲11例,C型偏曲7例,棘突13例,混合型偏曲1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所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检查和诊断,符合相关诊断标准。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精神、意识、交流障碍;②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③患者伴有其他系统性疾病。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两组比较,P>0.05

1.2方法

1.2.1研究组 采用鼻内镜下三线减张矫正术治疗,使患者保持仰卧位,在手术前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皮肤和鼻中隔左侧黏膜相交的位置作1 个L型的切口,将黏软骨膜和左侧黏骨膜进行分离,把鼻中隔软骨切开之后将其向后分离,将鼻中隔软骨前缘2~3 mm 宽的软骨条切除。从鼻中隔软骨、筛骨垂直板位置进入鼻中隔右侧,咬除偏曲骨质之后将鼻中隔软骨上下颌骨鼻嵴以及犁骨分离,沿着水平方向切除3~5 mm 的鼻中隔软骨后将上颌骨鼻嵴以及犁骨鼻嵴偏曲去除。如果患者的鼻中隔软骨也存在偏曲,可在鼻中隔软骨位置做切口后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然后进行缝合。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并采用膨胀海绵填塞鼻腔48 h 后取出。

1.2.2对照组 采用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治疗,使患者保持仰卧位,在手术前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后在黏膜和左侧鼻前庭的连接处做切口,将鼻中隔双侧黏软骨膜进行分离,切除鼻中隔软骨,使用咬骨钳咬除偏曲的筛骨垂直板并凿除鼻底上颌骨骨嵴和犁骨,复位双侧鼻中隔黏膜,电凝止血,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创面,确认无活动性出血后缝合切口。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并采用膨胀海绵填塞鼻腔 48 h后取出。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VAS 评分、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指标。采用VAS 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1、3 周的疼痛程度,评分范围为0~10 分,评分越高患者疼痛越严重[9]。疗效判定标准:患者术后鼻炎、头痛等症状消失,鼻中隔偏曲完全消失为显效;术后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鼻炎、头痛发作频率明显改善为有效;治疗后未达到上述标准或病情加重为无效[1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并发症包括鼻中隔穿孔、鼻中隔扇动、黏膜撕裂、其他。临床指标包括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鼻阻力值。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VAS 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周,研究组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VAS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VAS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3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4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研究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及鼻阻力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表5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鼻中隔偏曲通常是由于天生原因或者外伤引起,部分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可以继续观察,不予治疗。如果鼻中隔偏曲出现了鼻塞、鼻出血、头疼等症状以及一系列并发症,如鼻窦炎等,需进行治疗[11]。如果鼻中隔偏曲症状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患者会出现头痛、鼻塞、流黄鼻涕以及面部肿胀感、压迫感等鼻窦炎症状[12-14]。患者头痛比较明显,因为鼻中隔本身和鼻中甲接触,导致神经痛。同时长期的鼻塞患者还会出现打鼾,甚至出现缺氧症状,发生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15]。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就诊,通过检查,明确诊断后鼻中隔偏曲可以进行手术治疗,通常症状会完全缓解。在治疗时,传统的治疗方法可能引起较多的并发症,甚至可能需要进行二次手术,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很多外科医生都可以在保证治愈患者疾病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对患者的伤害[16-18]。鼻内镜下三线减张矫正术就是以此理念为基础,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组织结构的切除量[19-21]。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3 周,研究组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及鼻阻力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鼻内镜下三线减张矫正术有效降低了患者的术后疼痛感,真正的做到了减少损伤的同时提高了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使用鼻内镜下三线减张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效果明显,并发症少,各项指标改善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猜你喜欢
鼻中隔软骨研究组
Wnt 信号通路在膝关节骨关节炎软骨退变的作用
机械负荷对关节软骨代谢与软骨下骨代谢的影响
歪了的鼻梁尽早正过来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鼻中隔偏曲要手术吗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期中考试模拟试题
鼻中隔偏曲,该不该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