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结合吞咽言语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效果分析

2022-10-16 03:04臧丽丽曲竞王笑丰李永吴宝宁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20期
关键词:假性电针饮水

臧丽丽 曲竞 王笑丰 李永 吴宝宁

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属于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患者可出现误咽、进食困难、误吸等现象,如若不及时接受有效干预,随着病情加重,会引起吸入性肺炎、营养失调等,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康复造成极大影响,严重时甚至使其窒息,发生死亡[1,2]。为探究电针结合吞咽言语康复干预治疗脑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效果,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100 例脑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临床资料给予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7 月~2020 年7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脑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 例。对照组男26 例,女24 例;年龄最小60 岁,最大86 岁,平均年龄(63.08±7.65)岁;平均病程(80.52±9.04)d。研究组男27 例,女23 例;年龄最小61 岁,最大88 岁,平均年龄(65.27±8.83)岁;平均病程(81.42±8.16)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纳入标准:诊断为脑卒中,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存在吞咽困难;意识清楚且生命体征均平稳;临床依从性较高;临床资料完整无缺。排除标准:合并意识障碍;合并精神疾病;存在肾、肝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临床依从性欠缺;临床资料不完整。本研究得到医院医疗伦理学会批准,全部患者清楚此研究内容且自愿签订同意书。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两组比较,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具体如下:①口腔干预:每日检查患者口腔有无溃疡、感染,餐后协助患者清除口腔残留食物,漱口;②饮食指导:利用Gugging 吞咽功能表(GUSS)评价患者的吞咽能力,给予饮食指导等相应处理;③心理干预:讲解相关疾病知识,了解其内心想法,并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④舌咽肌群训练:空口的吞咽动作训练;⑤吹气、鼓腮、笑、吮手等喉部内收肌和颞肌训练;伸舌、咀嚼动作等锻炼其舌肌和咀嚼肌,20 min/次,3 次/d。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电针结合吞咽言语康复干预,具体如下:①电针:取穴夹廉泉(双)、翳风(双)、玉液、廉泉、金津、风池(双)、天突、扶突(双)、照海(双)、列缺(双)、合谷(双)、足三里(双),夹廉泉与廉泉选2.5 寸毫针针刺舌根,入针1.0~1.5 寸,并捻转提插3~5 次;金津与玉液予以点刺放血;其中翳风选2.5 寸毫针针刺喉结,入针1.0~1.5 寸,以咽部存在针感为宜;天突直刺,入针0.2~0.3 寸,针尖往下转,往胸骨柄的后方,剩余穴位则选用适宜长度毫针针刺;一号组(风池左侧、夹廉泉),二号组(风池右侧、夹廉泉),三号组(双扶突),将以上三组穴位与电针仪连接,设置为断续波,设置相关参数:频率为2 Hz,电流强度为2~5 mA,留针30 min,1 次/d,6 次/周;②吞咽言语康复干预:仪器选取吞咽言语康复治疗仪,指导患者采用端坐位或卧位,头部摆正,将正极片放于第7 颈椎的颈后,而将负极片放于颈前颌下与环状软骨,有效固定后,仪器启动,评估患者的舌咽肌群损伤情况,仪器设为方波或三角波,频率为7~13 Hz,并结合患者损伤度设置不同的刺激强度,以感到咽部肌肉存在收缩感为宜,并嘱咐患者主动进行吞咽动作,20 min/次,1~2 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干预4 周。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仅干预前后的SSA 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疗效判定标准:治愈:吞咽与饮水试验评分均正常,饮水无呛咳、吞咽困难;显效:饮水试验降低>2 分,且吞咽试验上升>3 分,饮水偶有呛咳、吞咽困难;有效:饮水试验降低1~2 分,且吞咽试验上升2~3 分,饮水饮食吞咽困难、呛咳等表现有所改善;无效:上述标准未达标。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利用SSA评定患者吞咽功能,包括自主咳嗽、意识、咽反射、呼吸等,计为8~23 分;观察患者吞咽水5 ml 的情况,计为5~11 分;观察患者的吞咽水60 ml 的情况,计为5~12 分;总分最高46 分,最低18 分,分值愈高吞咽功能障碍愈重[3]。洼田饮水试验:患者取端坐位,饮常温水30 ml,观察其所需时间及呛咳情况,患者在5 s 内一次性顺利咽水为1 分;咽水分2 次以上,无呛咳为2 分;可一次性饮完但有呛咳现象为3 分;>2 次饮完水,同时有呛咳现象为4 分;完全不能咽下,频繁呛咳为5 分[4]。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两组干预前后的SSA 评分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SSA 评分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SSA评分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的SSA 评分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干预前后的SSA 评分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aP<0.05

3 讨论

为探讨电针结合吞咽言语康复干预在脑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治疗中的效果,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100 例脑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临床资料予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脑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采用电针结合吞咽言语康复干预能提高其临床疗效。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是脑卒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倘若不及时接受有效治疗,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身心健康,还会降低其生活质量[5]。目前,对于该疾病临床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可予以康复训练、电刺激、针刺、中药等方法进行干预,而不同的干预方案疗效不一,综合多种干预手段能优势互补,临床疗效显著[6]。而本研究中,临床对脑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实施常规康复干预,通过饮食指导可避免不能进食患者出现误咽误吸现象;对于可进食者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可确保营养摄入,能避免进食不当引起并发症;口腔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口腔卫生,进一步增强其食欲;开展吞咽肌群锻炼能有效训练患者吞咽功能;给予心理疏导可减轻患者负面心态,提升其治疗信心及临床配合度[7,8]。同时,临床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采用电针结合吞咽言语康复干预,通过电针对患者的廉泉穴进行刺激,可消痰水、舒舌络;金津、玉液穴予以点刺,能清泻热邪、利舌洪音;刺激翳风可起到散内泄热、聪耳通窍之效;刺激风池能壮阳益气;刺激天突可利咽开窍;刺激扶突能医治吞咽困难、咽喉肿痛;刺激列缺和照海具有医治咽喉肿痛作用;刺激合谷可通经活经、止痛镇静;对足三里给予刺激,可起到通经活络、补中益气之效;刺激上述穴位,具有化浊祛痰、利窍通关作用,同时配合电针仪2 Hz,能起到针刺效应和电刺激效应之效[9,10]。本研究结果发现,干预后,研究组SSA 评分(20.17±1.42)分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1.10±0.17)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9.23±1.26)、(2.08±0.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电针结合吞咽言语康复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经现代医学相关研究证实,对上述穴位进行刺激,能有效兴奋环甲肌、咽缩肌、颊舌肌等舌下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导兴奋于上运动神经元之后,能促使大脑皮质调节皮质脑干束,从而恢复发音、吞咽等正常功能。此外,将吞咽言语治疗仪用于吞咽言语康复干预中,通过输出电流,可在言语、吞咽功能神经肌肉作用,能恢复神经功能,收缩肌肉,使吞咽的反射弧重建,进而增强吞咽功能[11,12]。可见电针结合吞咽言语康复干预应用于脑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中有利于康复。

综上所述,电针结合吞咽言语康复干预应用于脑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治疗中,可改善吞患者咽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猜你喜欢
假性电针饮水
排石汤结合电针穴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分析
电针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假性肠梗阻,你要知道
电针联合两色金鸡菊提取物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Vimentin、α-SMA、TGF-β1及p-smad2表达的影响
孕晚期要注意假性宫缩
饮水
3000亿投入,农饮水仍不安全
春季给羊饮水五注意
贯穿缝合并加压包扎治疗假性囊肿切除后皮肤潜行剥脱伤7例
中枢β受体介导电针“曲池”“听宫”穴的降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