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微型小说三题

2022-10-17 07:43河北
金山 2022年9期
关键词:兰兰老汉乡亲们

河北/赵 新

诵读:江苏杨楠

你吃饭了没有

顾名思义,沟里村应该是在山沟里。

真真切切,沟里村确实是在山沟里。

沟里村的人有个生活习惯,不管男女,不管老少,两个人在街面上或者地头上见了面不说别的,第一句话总是问候对方你吃饭了没有,第二句话接着再问你吃的什么饭。有的乡亲细心,或者说责任心强,还要问第三句:没喝口酒吗?这么好的饭,这么好的菜!

于亮觉得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越分析越有问题的问题。于亮是新当选的村委会主任,高中毕业,血气方刚,热情洋溢,做事认认真真,来往账目仔仔细细,25岁年纪,正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好时候。于亮皱着眉头想,我的天!乡亲们见了面,没有别的言语没有其他问候,总是你问我吃饭了没有,我问他吃饭了没有,好像除了吃饭,再没有别的话题!于亮想,吃饭当然重要当然可以问,但也不至于放在首位放在第一句,要是这样,那不成了“吃才”,那不让人笑话吗?

于亮觉得这是个问题。是个问题就不能拖着,还是早日解决为好。

于亮特意召开了村委会委员会,郑重其事地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

于亮说:“尊敬的爷爷,尊敬的叔叔大伯哥哥姐姐们,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我们村的乡亲们包括我们村委会的委员在内,见了面不说别的,第一句话总是问候对方吃饭了没有,吃的什么饭,炒的什么菜,喝的什么酒。这样好吗?这不让人笑话我们沟里村人纯粹是一个又一个的‘吃才’、酒鬼吗?”

会场里有人交头接耳,还有人捂着嘴笑了。

于亮拍了拍桌子,很动感情地说:“我的爷爷叔叔大伯,我的兄弟姐妹们,大家严肃些认真些!不说我们国家这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这么多举世瞩目的伟大业绩,单就我们沟里村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往来,婚丧嫁娶的新风新貌,我们的话题已经丰富多彩!我就想,我们说什么不行,为什么还非要问人家吃饭了没有,吃的什么饭,喝的什么酒。你是想搅合进去,吃一点喝一点吗?”

会场里有人笑了,有人拍了两下巴掌。

于亮很激动地立起身来,语重心长地说:“乡亲们,那是什么后果呢?那不让人家笑话我们眼界狭窄吗?那不让人家小看我们目光短浅吗?严肃地说,那是自作多情、没话找话、没事找事,俗!”于亮握紧了拳头提高了嗓门说,“乡亲们啊,习惯是顽固的,但也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在座的都是沟里村的村干部,不再问不再说这样的废话。”

于亮说请大家发表意见,让大家有啥说啥,别藏着也别掖着。

坐在于亮身边的是于庆中老汉。庆中老汉个头小辈分大,58岁年纪却是于亮的近门爷爷,因了敢说话敢评理敢于仗义执言,被选进村委会当民事调解委员,专门负责调解民事纠纷。老汉也立起身来,敲明叫响地说:“于亮,你先把你握着的拳头放开,这么攥着多吓人啊,让人以为你要打谁两下子或者向谁示威呢。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和意见,也不同意你的说法和做法。乡亲们见了面问问吃饭了没有喝水了没有,是一种传统,是一种礼貌,是一种问候,是一种亲热,是一种关心和友好,怎么会是废话,怎么会是自作多情,怎么会是没事找事?”

老汉也很激动,涨红了一张脸说:“于亮,你是村委会主任,你是咱们沟里村的当家之人,难道你让乡亲们见了面不言不语不闻不问不亲不热,各吃各的饭,各走各的路,各做各的活,各唱各的调调吗?那还是左邻右舍,那还是乡里乡亲,那还是爷爷奶奶、大伯叔叔、兄弟姐妹吗?”

老汉提高嗓门说:“于亮啊,大家为什么选你当村主任,你要好好想一想,别让你的爷爷奶奶、叔叔大伯、兄弟姐妹们失望啊!”

他这一说,会场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还有人呼喊:“好、好、好!”

于亮一看,除了他以外,大家都在鼓掌,老汉自己也在鼓掌。

于亮赶紧说:“爷爷,我不是不让大家说话,我是希望大家眼光看远些,胸怀广阔些,多多关心国家大事、世界大事!”

老汉说:“于主任,吃饭穿衣也是大事,我们也得多多关心。”

于亮说:“老人家,我是您孙子,您别叫我主任啊。”

老汉说:“对不起,如果你不喜欢,我以后就不叫啦。”

会议没有别的议程,结束,散会。

结果乡亲们见了面还是问你吃饭了没有,你喝了一盅没有;还是问你吃的什么饭,你喝的什么酒。日子照旧,问候照旧。

忽一日,县长打过电话来,要于亮到县政府谈谈工作上的事情。于亮不敢怠慢,骑着摩托风驰电掣地赶到县政府时,太阳刚刚出山,时间还不到早晨8点。县长见了于亮,紧紧握住他的手,也不谈工作,也不问冷暖,而是说:“于亮,来得这么早,你还没有吃饭吧?”

县长再问:“于亮,答复我,你吃饭了没有?你在哪儿吃的饭?你吃的什么饭?来县政府办事,你不能饿着肚子啊!”

巧的是,还没来得及说话,于亮的肚子咕噜噜响了几声,替他作了回答。

县长笑了,拍了拍他的肩头说:“于主任,咱们县政府有食堂,我陪着你先去吃饭,吃了饭再谈工作,好吗?”

于亮想起了庆中爷爷的话,他眼里的泪水悄悄掉了下来,一串一串,热热乎乎。

让人笑话哩

诵读:江苏贾米娜

男人哪儿都好,个头儿好,脸面好,脾性好,人品好,人缘儿好,做活好,亲戚朋友交往好,等等等等,就是有一样儿很不好:睡觉时好打呼噜,搅得别人睡不了觉。前些年打就打吧,那时候年轻,精力旺盛,血气方刚,干的是劈山引水的力气活,打呼噜只当是个业余爱好,只当是个“捎带活”。可是现在上年纪了,已经50多岁了,经过几十年的锤炼和提高,那呼噜打得越发汹涌澎拜,山呼海啸,她在他的身边儿,实在备受熬煎。

他打呼噜的时候,她就很生气地拍醒他:“嗨,你醒醒,你醒醒!”

他醒了。他懵懵懂懂地问:“哎呀呀,干啥呀?真讨厌,我正做着好梦,正高兴得手舞足蹈哩,你为什么拍醒我?”

她说:“为什么?你说为什么?你那呼噜打得惊天动地,天翻地覆,霹雷一样响亮,还让不让别人睡觉?别人怎么睡觉?”

又说:“你还手舞足蹈?你手往哪里舞?脚往哪里蹈?你都拍到我脸上了,你知道不知道?”

他非常尴尬,也非常自觉,马上笑了说:“是吗是吗,对不起,对不起。全是梦中的事,我真不知道,我一点儿也不知道。”

她说:“这一回知道了么?”

他说:“知道了知道了,我避免,我克服,我改正。我向你学习,保证睡觉时安安稳稳,安安静静,不打呼噜,不动手动脚。”

他们接着睡。5分钟后他的呼噜重新响起来,其声势如雷霹电闪,万马奔腾,地动山摇。

她很愤怒。她又把他拍醒:“老头子,你听听你听听,你这是改正了么?”

他笑了:“对不起对不起,可是我没有听见。深更半夜,四处安静,正好睡觉,哪里有什么万马奔腾,哪里有什么地动山摇?”

女人很生气:“犯了错误还不承认,你这是什么人品什么人格?”

他恍然大悟。他说:“嗷,我明白了,我知道了,是我又打呼噜了吧?孩子他娘啊,请你原谅我、宽恕我、体谅我,我实在管不了那梦中之事,让你受了委屈受了刺激受了煎熬!”

他又说:“他娘啊,我要是再打呼噜,你就用脚踹我,你就使劲踹我,狠狠地踹我,叫我接受教训,长个记性!”

他把话说到这种程度,可怜兮兮,实实在在,诚诚恳恳,她也没有什么招数,没有什么办法了,他又不是故意的,他也是在梦中,他也由不得他呀。

又想到男人勤劳朴实,待人接物热情厚道,常受左邻右舍的夸奖,在村里威信很高,他喜欢打呼噜,就让他打吧,这又不是原则问题,见不得人的问题,为什么还要抓住不放,黑更半夜难为他,闹腾他?一年四季风风雨雨忙忙碌碌,他也够辛苦、够劳累、够不容易了。

又想,他是家里的顶梁柱,没了他,今后的日子怎么过?

再想,有他有我才是一个完整的家,才是一个温暖的家,他可不能倒!

她索性说:“老汉,我明白了,我彻底明白了,以后该打呼噜你就使劲打,你就放开了手脚打,你就敞开嗓门惊天动地地打,不管你怎么打,我都听着,我都好好地耐心地听着。”

又补充说:“我也习惯了,听你的呼噜就像听歌。”

他很高兴。他很激动。他很幸福。他心里很明白。他说:“老伴儿,谢谢谢谢,谢谢你的宽宏大量,谢谢你的理解和支持,谢谢你的善良和鼓励,有你这几句话,我就丢了包袱没了顾虑,我就大放宽心,可以踏踏实实稳稳当当,一觉睡到鸡叫天明。”

让她感到奇怪的是,因为她光等着他打呼噜,他不打呼噜这屋里太安静太寂寞太死气沉沉,太缺少一点点生动活泼了。这时候她才恍然大悟,老汉的呼噜原来是一首歌,是一首带着汗腥味儿土腥味儿的催眠曲,虽然粗鲁笨拙,却也独有它的奥妙之处。

她悄悄地把他推醒,问他:“我说,你怎么不打呼噜了?”

他说:“想打但是不能打,我只好使劲压制着,克服着。你说我呼噜打得惊天动地,你睡不着觉或者睡不好觉。”

她说:“哎呀,你就那么听话,那么自觉?”

他说:“不自觉点儿行吗,孩子们都在外头打工,家里就咱们两个,你好了等于我好,等于咱们这个家好。”

她想了想也是这个道理。她很感动。她说:“老汉,高兴打呼噜你就打吧,你有这个习惯你有这个爱好你有这个功夫,你好了也等于我好,等于咱们这个家好。”

忽一日他们听说村里的赵成成和李兰兰小两口闹离婚,就是因为成成睡觉时特别能打呼噜,声音如雷贯耳,搞得地动山摇,兰兰睡不好觉,甚至睡不了觉。而成成脾气倔强,偏偏拿着不是当理说,偏偏和兰兰大吵大闹。成成对兰兰说:“你扯淡!你小心眼儿!老子就是喜欢打呼噜,你敢把我怎么着?”又说,“男人打呼噜算什么事,少见多怪,就你李兰兰事多!”

老汉对女人说:“老太太,咱们俩赶快去劝劝他们俩,好不容易走到一起了,怎么能随随便便闹离婚!为了几声呼噜而离婚,那不让人笑话吗,那不是小孩子做游戏吗!”

女人说:“走,我觉得兰兰应该向我学习,肚量大一点儿,脾气柔和点儿,眼光看远点儿,可不能随随便便闹离婚,又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

男人说:“我也要好好劝劝赵成成,有错误,要承认,说一声对不起,给点时间慢慢改,不就花好月圆没问题了么。”

又说:“为打呼噜闹离婚,可是不应该。这是闹着玩儿,让人笑话哩。”

卖桃儿

诵读:江苏张博然

沟里村的五婶和五叔同岁,按虚岁说,今年都是52岁。

他们的院子里有棵桃树。也不知道这棵桃树是怎么出土的,也没留心它是怎么生长的,也没怎么用心用力呵护它管理它,它就悄悄地长高了长大了,悄悄地开花了结果了。于是乎,春天时满院子灿烂,满院子芬芳;秋天时满院子红润,满院子鲜亮!

五婶心里自然高兴,眼看那满树的桃子忽悠悠地红脸了,忽悠悠地睡着了,她出来进去也是轻来轻去,轻去轻来,生怕惊醒了它们,妨碍着它们。

五婶对五叔说:“我说你呀,我得给你提个意见,你以后走路轻巧点儿,小心点儿,那满树的桃子正忽悠悠地睡觉呢,你千万不要惊醒它们妨碍它们!”

五叔笑了:“哎呀,你说得稀罕,那桃儿还会睡觉?”

五婶回答:“不会睡觉也会打盹儿,你没看见它们一个一个忽忽悠悠摇摇晃晃,和你睡觉时的样子差不了多少。”

五叔说不过五婶,只好笑着点了点头,表示你说得好说得对,我赞成我同意。

说话到了农历八月,那满树的桃子忽然掉下来一颗,摔破了那层薄薄的皮。五婶赶紧把它捡起来,用水冲洗干净之后,受不住它的诱惑,就赶紧咬了一口。这一咬,哎呀,差一点点甜死。五婶又让五叔咬了一口,五叔踉跄一步说:“哎呀不好,我差一点点被甜个跟头。”

两个人嘻嘻哈哈,一通开怀大笑。

第二天是农历的八月初八。八月初八正好是本村的集日。吃罢早饭五婶就把一篮子鲜桃摆到了集市上,说是一篮子,其实只有48颗。五婶卖桃也不用秤,一律论个头儿大小成色好坏:大个头儿的加上成色好的一块钱一颗,小个头儿的成色欠佳的一块钱两颗。五婶很认真很细心地挑选了一遍,48颗桃子当中正好有24颗是一等品,可以卖24元;有24颗是二等品,可以卖12元。五婶想,24加12,不多不少正好是个吉利数36元。

在火红的朝霞里,太阳渐渐地升高了。在凉爽的秋风里,集市上人来人往,很快热闹起来了。

偏偏在这个时候五叔风风火火地来到了集市上,大步流星地闯到了五婶跟前。五叔对五婶说:“哎呀老太太,大事不好,大事不好!你快回去吧,春菊的老婆婆慌里慌张找你哩,她说春菊要生孩子了,要你赶快给她帮忙去!”五婶严肃了一张脸说:“你这个糟老头子,人家生孩子是好事是喜事,怎么叫大事不好、大事不好!”五叔说:“怕是难产吧!你早年是咱们村的接生高手,快给人家看看去,跟着一起把春菊送县医院,村里有的是小汽车儿。”五婶说:“好好好,我这就去我马上去,你替我看摊儿卖桃子。你记住,这24颗桃子是头等品,一块钱一颗;那24颗是二等品,一块钱两颗。咱们是现款交易,不给现钱不卖!”

五婶匆匆忙忙走了,摊位上只剩下五叔一个人。

很快就有一位年轻的姑娘来买他的桃子。

五叔不认识这位姑娘。姑娘穿戴很时髦,很洋气,大概是从哪个大城市来的。

姑娘笑着问:“老人家您好,这桃子是您的吗?”

他打了一个愣怔,然后郑重其事地说:“闺女你好。你别叫我老人家,我还不老。这桃子特别特别好吃,是我的是我的。”

姑娘很认真很细心,她从一块钱一颗的摊位上挑选出一颗朝霞一样鲜亮的桃子来,然后说:“大叔,这颗桃子忒好看,我要了。我要拿回家去做纪念,告诉家里人,这是从沟里村买回来的。”

老汉问:“好闺女,你只要一颗么?”

姑娘说:“大叔,对不起,这是买来做纪念,证明我到了沟里村,我只要这一颗,只要这一颗!”

姑娘很俏皮:“老人家,谢谢您,可是您做得了主当得了家么?”

老汉笑了:“你放心,没问题,我们家里我做主。再一说,你婶子也是通情达理胸怀宽广的人,不就一颗桃子么,她可不会难为我。”

姑娘走了,马上来了一位五大三粗的小伙子。小伙子光着头敞着怀,看样子是在附近给哪个老板打工的人。

小伙子抓起一颗桃子上嘴就咬,嘴里嚷道:“哎呀好甜,哎呀好吃,哎呀过瘾!”他很快就把那颗桃子吃完了,神情很兴奋。

五叔赶紧把手伸过去说:“同志,付钱吧。”

小伙子问:“多少?”

五叔说:“你吃的是一等品,该付1块钱!”

小伙子嬉笑道:“叔,我给你做了宣传,说你的桃子特别特别好吃,特别特别甘甜,你该倒给我广告费呢。”

五叔说:“我又没请你给我做广告,你这不是讹人吗?”

正在这个时候,五婶大步流星地回来了。五婶喜气洋洋地告诉五叔,春菊的孩子已经生下来了,是个白白胖胖的小小子儿,她们全家都非常高兴。五婶说:“老汉,咱这桃子不管一等和二等,全不用卖啦,为了答谢咱,春菊一家包圆啦,全都要啦!”又说,“走吧,提上篮子回家吧。”

半路上五叔才突然想起来,他们的48颗桃子中已经少了两颗。他用眼四处搜寻,蓝天如洗,秋意浓浓,明媚的阳光下,集市上人来人往儿呼娘喊,非常热闹非常红火,可是哪里也看不见那个白吃了他的桃子的年轻人。

五叔想,别找了别看了,如果五婶问起来,就自己拿出两块钱,汇报说那两颗桃子已经卖掉了,已经卖掉了!

猜你喜欢
兰兰老汉乡亲们
On the green aurora emission of Ar atmospheric pressure plasma
“团长”何八斤让乡亲们便利购物
为乡亲们奔小康当好“领头雁”
刘老汉笑了
乡亲们叫我“卖光光”书记
让乡亲们“零门槛”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