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双减”落地若干问题研究*

2022-10-17 05:45赵可丽吴晓红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双减社区培训

赵可丽 吴晓红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据研究数据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共有35 项关于中小学“减负”的政策陆续出台[1]。也有学者根据政策颁布主体、政策内容以及政策执行对象,以1949-2018 年为时间范围进行筛选,共筛选出62 份减负政策文本[2]。可见,国家始终高度重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不断出台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和解决,减负行动一直在进行。但近些年来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等怪象频频出现,破坏了原有的教育生态。2021 年7 月2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3](以下简称“双减”)提出,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校外培训服务要进行严格管制与规范,着重减轻学生作业、校外培训两大负担,并强调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这也成为新时代学生减负问题的基本走向。

纵观目前已有研究,“双减”研究的主题多样,但整体缺乏体系研究,“双减”实践存在的潜在困境分析不全,导致探讨的实践路径缺乏层次化、体系化和综合化。基于此,本文尝试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分析“双减”实施存在的潜在问题和破解路径,以促进“双减”政策适度、准确地落实。

一、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双减”落地的价值

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 Theor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在20世纪70 年代提出。该理论重视个体所处的多重系统及其间相互的联系,强调个体与系统、系统与系统之间相互联结的重要意义。Bronfenbrenner 认为个体的发展是通过和周围由远及近相互嵌套的生态环境的互动来实现的,即包括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4],如图1 所示。

图1 生态系统理论结构

微观系统是指能够与个体直接发生行为或精神上互动的环境。学业负担过重的中小学生直接接触的环境主要涉及父母、教师以及社区的同伴群体等。中间系统一般指向于个体直接接触的各微观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如家庭与学校、社区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的交流合作都会对个体产生影响。与微观系统相反,外部系统是指会以某种间接的方式作用或影响个体发展的系统。如地方政策、文化氛围、家庭经济状况和校外培训机构等。最外层宏观系统是指影响个体认知发展与身体成长的整体社会环境,具体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制度、价值观、文化模式、社会阶层等。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理论中不同影响力和作用力的四个层面的系统,可发现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形成必然不是受单维度因素的影响,其影响因素是综合化、多层次的,且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渗透、密切相关,这便需要对从内至外、由小至大系统进行全面系统的思考。因此,这一理论为探讨“双减”落地的潜在困境提供了理论分析基础,为其破解路径提供了实践分析模型。

1.“双减”是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的政策保障

生态系统理论中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宏观系统犹如一颗洋葱,将中小学生从宏观系统至微观系统逐层包裹,承受来自不同系统层面的影响。所谓“减负”,即减轻学生成长过程中额外不必要的负担。但经过认真深思后发现,学生承受的不仅是学业或课业负担,更多是来自家庭、社会的升学压力。学生的成长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睦和国家的美好未来。“双减”的实施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归还学生自由时间,恢复正常的成长空间,落实以人为本的育人导向;“双减”的实施使学生能够有较充裕的时间参与各种有趣的学习与实践活动,挖掘自身的特质和潜力,实现“五育融合”发展。与此同时,“双减”政策还能够通过对社会教育理念、家庭教育观念的改变间接缓解了学生对排名、分数、升学的焦虑,学生身心健康得以保证。

2.双减”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教育公平被赋予不同的含义与意蕴。当前新时代的教育公平倡导优质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拓展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缩短城市、地区、学校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使每一个儿童都可以接受到平等而有品质的教育资源。“双减”将规范校外培训、减轻中小学生校外培训负担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其中明确提出要合理整顿校外培训行业,发挥校外培训机构正向作用,有效助力校内教学质量的提升,并努力完善课后服务制度,指导学生利用在校时间认真地完成作业,以减少学生作业负担。由此可见,一方面,在国家政策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下,全国各地各级教育部门纷纷出台响应“双减”政策的减负举措,对校外培训采取了相应的整改举措与完善措施,推动各区教育资源向均衡化发展回归。另一方面,“双减”文件出台,借助信息技术、多媒体等媒介的传播力量多方位宣传学生减负的必要性,对于改变社会、学校、教师、家长的“唯分数论”倾向,转向立德树人、个性化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价值观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双减”落地是保障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的重要举措。

3.“双减”是修复教育生态的系统工程

生态理论认为,生态是一个系统,通过系统内部各种要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生态[5]。教育生态亦是如此,是一个借助内部循环(家长、学校等)与外部循环(社会环境、教育文化等)来保持自我恒定性与内外平衡态的系统[6]。教育过程就如一部不停运转的机器,其中任何一个部件丢失或者出现故障,都会导致教育生态系统的无法运转。但就目前而言,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身心健康遭到破坏,校内教育质量下降,校外市场侵扰学校教育、破坏教育公平等都是导致教育生态系统失衡的重要原因。而“双减”的落地正是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缓解家庭物质与精神压力,提升校内教师教学质量,转型校外服务行业,助力现代教育,助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化社会环境,多管齐下修复教育生态的系统工程。

4.“双减”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策略

教育质量是一个蕴含多维度、多层次、多主体内涵的概念[7]。从教育质量到高质量,其突出之处就在于强调“发展性”。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导向,是一个事关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战略。而当前教育培养出的学生若只会考试做题、死记硬背,无法内化所学知识为己所用,既无质量又何谈高质量教育!“双减”的价值旨归就是通过对当前教育窄化、功利化现象的有效治理,为教育创造一种良好的生态发展环境,有利于学生个体全面自由地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和身心全面发展,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双减”与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和实践,前者是实现后者的方法和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标和价值旨归[8],两者耦合生成,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助力高质量教育生态发展的打造。

二、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双减”落地的潜在困境

1.微观系统分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所欠缺

(1)家庭教育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康社会的到来,愈来愈多的家庭落入教育优质资源的争夺中,不惜一切财力、物力和人力将孩子放置于校外培训机构的疯狂补课、打题海战的环境中,以应对心仪的优质学校的选拔。家长将自身的升学焦虑强加于学生身上,致使学生休息不足、压力过大,身心发展受到严重损伤。有学者研究得出结论:从2010 年到2020 年,我国中学生一年内认真地考虑过自杀的发生率为16.3%[9]。同时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抑郁症在2019 至2020 年一年期间检出率约40%,其中小学约占10%、初中约占30%[10]。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与反省。

(2)学校教育方面。学校是微观系统中直接影响学生学业负担问题的另一子系统。从学校教育层面,“双减”反映的不仅是优化作业设计问题,更从根本上反映了中国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育质量、教师教学能力、课后服务等深层次问题。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时期我国教育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作为减负主阵地的学校在培养目标方面还有所欠缺和落实偏差。学校没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教师也缺乏教育教学自主权,致使很多教师的精力被非教学任务分散,加之在中高考考试的升学压力推波助澜下,教师便将“题海战术”视为学生短期迅速提分的神器,并走马观花式地选择市面上销售的各种辅导资料,这种“重量不重质”的作业观无疑是学生学业负担徒增的原因之一。此外,学校课后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当前仍有部分学校的课后服务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无味,致使出现占用课后服务时间变相给学生集体补课、上新课的现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者,亦是第一位老师,父母的家庭教育关系到学生教育的各个阶段;学校是学生获取知识,茁壮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质量、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偏差或不足,是阻碍“双减”落地的潜在因素。

2.中层系统分析: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不足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微观系统之间形成的有效联结越多、其稳定性越高,对个体的发展就越有利[11]。家、校、社三方若能保持稳定、有效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则有益于“双减”落实,学生学业负担得以缓解。

近年来,由于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欠缺、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大量涌现等原因,给学生、家长、学校乃至社区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焦虑与负担。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失去协同性。此外,我国的家校社合作一直是采用“以学校为主”的模式,学校占据家校社合作的绝对主导权,家长出于配合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定期参加家校社沟通活动。家长在此模式中参与程度低、主动参与意识薄弱,而社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义务往往被忽视,家校社合作仅在学校与家庭之间进行,社区处于边缘化境地,合作意识淡薄。北师大钟秉林教授强调,“双减”任务的落实,务必需要政府、学校、社区、家庭的协同推进、综合治理[12]。可见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方面势在必行。因此,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不足是“双减”落地的第二重潜在困境。

3.外部系统分析:培训机构趁虚而入

近些年来,一方面由于集团化办学出现,民办与公办教育争夺资源致使教育发展出现不平衡,加之社会的从众心理和评价选拔机制的不完善,家长接受优质教育的热情与欲望的日益高涨,校外培训机构趁虚而入,进入了“野蛮生长”的快速扩张状态。另一方面,出于对资本利润的追求,培训机构选择了异常的培训分数增长策略,以满足家长的私欲,趁机牟取暴利,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引起了社会的更多不满。乘“需”而入的培训机构形式多样、质量参差不齐,严重破坏了教育原有的良好生态环境,干扰教师正常教学的节奏,致使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再次陷入话题危机中,给学生、学校、家庭与社会都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作业设计、考试评价制度、课后服务内容等方面亟待改善,家庭背上沉重的物质压力与巨大的精神压力,社会大众对教育公平产生质疑。除此之外,校外培训的治理与管控是否能够始终奏效,保证不会卷土重来,不会再次打破教育的正常秩序,值得进一步深思。由此可知,校外培训机构的恶意涌入和肆意发展是阻碍“双减”落地外部间接影响的潜在困境。

4.宏观系统分析:政策失衡与文化失调

宏观系统下中小学生学业负担主要涉及国家教育政策、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我国义务教育领域也是这样,即社会大众对良好基础教育水平的要求和基础教育发展不足、不均衡之间的矛盾是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也是教育中众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如教育评价机制的不健全,教师薪资待遇问题等。其次教育功利化、资源的不平衡再次加剧了教育的分层,固化了阶层的流动性,形成了“穷家难有贵子”的论争,加剧了阶层心理的不平衡,导致了“千军万马过一座木桥”的局面,中小学生不可避免地开始面临过重的课业负担。作为最外层环境,宏观系统总是会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影响着教育生态系统内外部、中间和微观层面的环境或影响因素。因此,找出宏观层面潜在困境是“双减”落地至关重要的任务。

三、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双减”落地困境的破解路径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双减”落地潜在困境的分析,本文构建了“双减”落地困境的破解路径体系,如图2 所示。该体系包括微系统层面的新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中间系统层面的“家、校、社”协调合力育人模式,外系统层面更加完善的社会教育环境,宏观系统层面的教育政策保障体系。

图2 “双减”落地困境破解路径体系

1.微观层面破解路径

(1)构建新时代家庭教育“双减”破解路径。加强家长教育,家长要积极参加学校或社会举办的家庭教育讲座、家长开放日等,多与孩子沟通,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愿,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家长要减少与其他家庭孩子成绩比较的功利心和攀比心,勿将自身升学焦虑强加于学生,努力营造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教育氛围。此外家长应与学校教师勤沟通、多交流,形成家校共育模式,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时间,根据学生的兴趣因材施“家教”、扬长避短,推动学生“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发展,个性化发展更加突出。

(2)构建新型学校教育“双减”破解路径。弗莱雷认为,真正的教育不是A 为B(“A”for“B”),也不是A 关于B(“A”about“B”),而是A 与B 一起(“A”with“B”)[13],即好的教育应是建立在多主体平等基础上的藉以世界为中介的对话,注重培养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个体。学校缺失的不是教育能力、教育目标而是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个体发展的正确认知和对待方式。因此,学校需要重新审视内部(教师、教育教学、管理、管理者等)存在的问题,回归“育人为本”角色。学校根据自身办校特色,积极开展课后服务内容校本化研究,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式方法,引入项目化教学等新颖教学模式。此外积极开展教学和作业设计研究活动,争取以减增效、提质培优。教务处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监督减负落实情况。后勤管理处配合与监督学校,保障学生作息与睡眠,确保“双减”实施。建立教育主体多元化,教育方式多样化、教学管理结构化的校内育人场域,力促“双减”政策落到实处。

(3)构建新型智慧型社区教育。社区可以利用AI、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了解每个家庭的教育状况,形成社区家庭教育资源库,通过分析与筛选数据,定制解决方案,设计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方案。与此同时,可以建立基于本社区的关于学生作业或学习内容的资源库,形成类似于校本课程资源且具有特色的社区教育数据资源库,为所在地区教育部门或学校所用。

2.中间层面破解路径

中间层面需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全域育人机制,即构建家庭、学校、社区参与的多层次协作教育体系,拓展家庭、学校、社区的功能边界,运用全方位协作教育模式,形成一条“双减”落地的破解路径。

家庭、学校和社区都要明确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实施素质教育为导向,落实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本着一切为学生身心健康着想的教育原则。强化家庭、学校和社区参与学生减负的专业性和协同性,使各方能够履行各自的职责,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学生减负的效果。要发挥学校主体作用,构筑家校社协同减负新格局,通过控量减负、提质增效还学生发展以“留白时间”,为学生生命成长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家长发挥主力作用与学校、社区联动有助于丰富合作内容。如在学校指导下开展家庭交流会议,主动参与制定子女的学习目标或升学计划。家校还可借助社区力量为孩子发展开辟生活教育实践基地,缓解孩子们在学习上精神压力与学习负担。此外,努力尝试在不同社区之间建立“家庭—学校”线上线下一体化合作平台,联系更多学校进行跨区域、跨学区、跨学校合作,提高社区资源利用率。

3.外部层面破解路径

从政策法规、价值观教育、舆论引导等方面着手,全面塑造和谐统一的社会教育环境,为“双减”实施提供外部系统保障。为进一步落实“双减”的有关要求,同年11 月,市场监管总局等8 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管控校外培训广告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明确要求各级部门开展专项行动,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全面清查线上线下空间内校外培训广告[14],进而严格整顿与规范校外培训市场。因此,政府首先要强化对校外培训机构的严格管制,需要依靠现代化信息技术赋能建立科学的培训机构监管体系,培训机构的资金来源、辅导费用进行公示制度;实行举报有奖制度,若发现虚假宣传、违规收费等乱象给予顶格罚款,形成震慑效应。其次,各地教育部门建立以名校为中心的教育联合体,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和管理方法推广至其他学校,开创城乡学校、公民办学校以及其他各类学校结群协力创优的新局面,最大限度地实现优质资源的高水平平衡[15],保证教育生态圈平衡发展。此外,当地媒体可以利用社区宣传、媒体报道等手段,对填鸭式教育、片面化实质教育等不良教育文化开展批评与抨击活动,积极引导大众树立科学正确的成才观、教育观,共同营造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

4.宏观层面破解路径

宏观层面应首先建立教育政策保障制度。一方面合理分配东西部、城乡间、校际间教育资源,缩小校际间差距,不断优化师资投入、学位配置和升学政策,鼓励民办和公办教育各安其位,相互促进,疏缓择校冲动,创设良好教育生态。另一方面,完善教育评价机制,调整评价标准和依据,改变教育评价方式,破除“唯分数、唯高校、唯学历”的人才录用标准等不良评价风气。其次,构建教师薪资保障体系。“双减”提出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要给予财政补助,教师课余服务绩效应作为职称评定、聘任、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依据。教师流动机制的实施和绩效工资待遇配套政策的实施,也是进一步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重要保障。最后,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法律保障体系。《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正案)》提出了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积极听取未成年人的意见[16]等要求。国家要借助政策文件、信息平台、大众媒体等方式保障中小学生的休息时间、个人意愿等合法权益,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猜你喜欢
双减社区培训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