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后疫情时代的东盟“绿色复苏”:举措、困境与中国角色

2022-10-18 01:43毕世鸿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东盟国家绿色疫情

屈 婕 毕世鸿

【内容提要】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及破坏性影响促使东盟反思其既有的发展模式,“绿色复苏”成为东盟为其成员国打造一个具有韧性、可持续性未来的重要目标。基于此,东盟在成员国层面、地区层面和国际层面均采取了相应举措以促进“绿色复苏”,但举措本身仍存不足。此外,东盟还面临着发展优先于可持续发展、疫情经济刺激方案未附带绿色条款、绿色资金缺口巨大等困境。据此,中国可以通过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助力东盟“绿色复苏”,如加强抗疫合作推动经济复苏,为“绿色复苏”奠定基础;统筹推进“绿色复苏”重点领域合作,深化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绿色投融资合作,弥补东盟“绿色复苏”资金缺口;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助力“绿色复苏”长远目标;以及开展多边合作,减少绿色合作疑虑和阻力。中国与东盟在绿色转型发展上展开合作是面向未来的举措,能为亚太地区甚至是全球气候环境带来积极影响,是对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最佳诠释。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全球蔓延,促使东盟深刻认识到卫生健康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在对疫情做出积极反应的同时,东盟认为疫情背景下的复苏更要着眼于未来,致力于解决更广泛的发展挑战。为此,东盟制定《东盟全面复苏框架》,确立了增强东盟应对未来危机的韧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绿色复苏”也随之成为疫情背景下东盟复苏的重要目标。《中国—东盟关于支持东盟全面复苏框架合作的联合声明》表示支持《东盟全面复苏框架》及其实施计划,该框架将指导双方深化各重点领域合作,共同努力促进社会经济复苏和长期、平衡、有韧性的发展。(1)ASEAN,ASEAN-China Joint Statement on Cooperation in Support of the ASEAN Comprehensive Recovery Framework,October 26,2021,p.6.现有研究认为在疫情恢复阶段,“绿色复苏”有其优势和重要价值,符合东盟未来的发展方向,但仍存在诸多实际困难。(2)相关探讨参见:Melinda Martinus and Sharon Seah,“ASEAN’s COVID-19 Recovery Measures:Missing Opportunities for a Green Future,”ISEAS Perspective,No.92,2021;Monika Merdekawati,“ASEAN’s Road to a Green Economic Recovery,”Eco-Business,https://www.eco-business.com/opinion/aseans-road-to-a-green-economic-recovery/,访问时间:2021年7月6日;Juan Wei and Kim DeRidder,“A Post-Pandemic Green Recovery for Asia,”Asia Foundation,https://asiafoundation.org/2021/04/28/a-post-pandemic-green-recovery-for-asia/,访问时间:2021年7月8日。基于此,本文试图深入探析东盟“绿色复苏”的政策内涵及动因,阐明现阶段东盟“绿色复苏”采取的政策举措以及面临的主要困境。在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东盟“绿色复苏”需求的基础上,明确绿色发展之路既是东盟的需求也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分析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与东盟“绿色复苏”之间的契合点,寻找最大利益切入点,实现互惠共赢合作。“绿色复苏”是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中国与东盟开展绿色合作,是着眼长远的务实举措,既能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不断夯实基础,同时也能为充实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做出积极贡献。

一、东盟“绿色复苏”的政策内涵及动因

“绿色复苏”对于东盟应对疫情和气候变化危机,增强经济社会发展韧性和可持续性,提高发展质量具有重要价值,是东盟着眼于长远的必要举措。

(一)“绿色复苏”的政策内涵

2020年初以来,随着疫情的暴发和全球蔓延,气候环境、卫生健康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关联性以更直观的形式得以显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指出,目前应对疫情危机的决定可能影响未来数十年的气候和人类健康状况。据此,各种旨在保护就业和促进经济复苏的短期危机应对措施应与旨在减缓气候变化风险、增强气候变化适应力及韧性的长期战略目标结合起来,要尽可能利用经济刺激和复苏措施来增强韧性和可持续性,实现合理转型。(3)乌尔里希·沃尔茨:《投资绿色复苏:新冠疫情只是迫在眉睫的气候危机的一个前奏》,《金融与发展》2020年9月号,第29页。为此,“绿色复苏”(Green Recovery)(4)本文“绿色复苏”特指COVID-19背景下,旨在恢复繁荣、增强韧性的集结绿色财政改革和投资创新等的一揽子绿色措施。成为各经济体关注的目标,其核心为财政改革和绿色投资创新政策。欧洲环境政策研究所的报告对“绿色复苏”的政策内涵给出了明确界定:一是相关国家财政措施应具有长远眼光,行业救助必须附带绿色条件。二是改革化石燃料补贴政策,应大幅削减化石燃料补贴,并将节省支出分配到可持续发展项目上。三是引入环境税收,如提高碳税。四是促进自然资本投资,为保护水资源、生物多样性和其他自然资源等提供资金。五是加强科研技术创新以推进脱碳。(5)Gauthier Schefer,Cara Maeztu and Eloise Bodin,“What Constitutes a European Green Recovery”IEEP,https://ieep.eu/publications/what-constitutes-a-europeangreen-recovery.访问时间:2021年7月10日。

2020年11月,第37届东盟峰会通过了《东盟全面复苏框架》(ACRF),其主要目标之一便是“重建更加清洁的家园”,强调东盟复苏不仅仅只是应对现阶段的疫情危机,更在于为各国打造一个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未来。在该框架下,东盟“绿色复苏”包括绿色增长、绿色就业、绿色投资、绿色基础设施、脱碳路径及可再生能源转型等主要领域。(6)ASEAN Secretariat,“ASEAN Comprehensive Recovery Framework and Its Implementation Plan,”November 12,2020,pp.36-41.此外,东盟国家也正采取相关政策举措促进“绿色复苏”,如补贴和税收政策改革,即对环境友好型产品进行补贴和减税,同时对环境有害型产品增税;加强绿色投资,如投资清洁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为清洁研发提供资金,以及投资自然基础设施和绿地;对电动汽车、清洁能源和节能电器采取激励措施;支持建筑升级、建设绿色住房等。(7)ASEAN Parliamentarians for Human Rights,“‘Building Back Better’:Southeast Asia’s Transition to a Green Economy after COVID-19,”2021,p.9.由此可知,新冠疫情背景下的“绿色复苏”政策是集结绿色财政改革和投资创新等的一体化措施,旨在从疫情中实现经济复苏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缓解气候与环境危机,增强应对未来健康危机的韧性。需要强调的是,本文虽以东盟为论述主体,但“绿色复苏”相关原则和实践始终要落实到东盟国家层面,为此二者存在极密切相关性,故在文中东盟更多被视为东盟国家的集合体。

(二)东盟倡导“绿色复苏”的动因

首先,尽管疫情对东盟国家的卫生健康、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但气候变化的潜在长期风险同样不应被忽视。应对气候环境变化,降低东盟气候脆弱性是东盟倡导“绿色复苏”的动因之一。

一是自然环境与卫生健康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东南亚拥有的热带森林可以容纳数百万种动植物,同时可在调节气候和实施全球碳汇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然而近年来,东盟国家快速增长的城市人口导致消耗增多,这使各国重要的自然资产(如森林、海洋等)面临更大威胁。仅从2005年到2015年,由于伐木和农业,东盟国家每年损失800万公顷(相当于111个新加坡)的森林面积。(8)Tze Ni Yeoh,“A Green Reboot for ASEAN Countries,”ASEAN Today,https://www.aseantoday.com/2020/06/a-green-reboot-for-asean-countries/.访问时间:2021年7月20日。而具有高度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森林比退化的森林储存的碳多得多。全球近25%的温室气体排放是由不可持续的土地使用产生的,包括对森林的破坏。(9)Madhu Rao,Nerissa Chao and Vicki Guthrie,“Why We Will All Benefit from Securing Species in the ASEAN Region,”ASEAN Focus,September 29,2021,p.19.随着栖息地的不断丧失,野生动物更加接近人类,增加了动物病毒蔓延到人类的可能性。森林砍伐致使气候变化加剧并通过改变病原体、改变疾病传播模式、影响动物和人类自身免疫系统以及影响生态环境等途径,使传染病更易扩散和流行。(10)李北陵:《后疫情时期“绿色复苏”已成全球发展趋势》,《中国石化》2020年第10期,第70页。换言之,人类对自然系统的侵犯越多,像新冠疫情和H5N1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疾病出现的概率就越大。(11)Kelly Siman,Debby Ng,Tze Kwan Fung,Yiwen Zeng and Lian Pin Koh,“Addressing the Climate Change and Biodiversity Nexus,”ASEAN Focus,September 29,2021,p.17.

二是气候变化严重影响东盟国家人民生活、经济增长及安全。据瑞士瑞再研究院(Swiss Re Institute)发布的气候经济指数显示,“东盟国家海岸线狭长且低洼地区人口密集,对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极具脆弱性。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东盟国家至少有8900万人将生活在沿海洪涝灾害频发的高危地区。伴随着台风和恶劣天气的影响,则会造成更高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如不采取有效行动,21世纪中叶时全球气温将上升3.2摄氏度,东盟国家GDP会比气候没有变暖的情况下减少至少三分之一”。(12)安诗一:《哈莉玛总统:相较冠病疫情气候危机对人类影响或更严重》,《联合早报》,https://www.zaobao.com.sg/news/singapore/story20210929-1198247?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访问时间:2021年10月1日。此外,气候变化还能成为许多安全问题的诱因,气候引起的移民潮可能导致地区国家间冲突,传统生计的丧失,也可能导致受影响地区的人口更容易受到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组织的蛊惑。(13)Haakon Fossum Sagbakken,Indra Overland,Monika Merdekawati,Hoy-Yen Chan and Beni Suryadi,“Climate Change,Security and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ASEAN,”ASEAN Focus,Issue 1,2020,p.15.

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2022年调查显示,新冠疫情对健康的威胁、失业和经济衰退、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被东盟国家视为最紧迫的三大安全挑战。(14)“The State of Southeast Asia:2022 Survey Report,”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2022,p.8.ACRF就此强调:“鉴于碳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潜在破坏,同时还会因此加剧其他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对东盟国家构成了根本性风险。在此风险以及未来大流行病威胁的驱动下,东盟国家应立即采取行动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15)ASEAN Secretariat,ASEAN Comprehensive Recovery Framework.November 2020,p.38.2021年10月,《东盟气候变化状况报告》(ASCCR)继而指出:“就像第一次工业革命利用化石燃料能源改变社会一样,东盟国家必须在21世纪下半叶尽快转向‘脱碳革命’,追求净零排放。”(16)Yosuke Arino and S.V.R.K.Prabhakar,“What’s in ASEAN’s First State of Climate Change Report”The Diplomat,October 29,2021.显示了东盟实现脱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

其次,东盟提出疫情复苏应致力于“重建得更好”,“绿色经济”成为东盟追求的目标。(17)ASEAN Secretariat,ASEAN Comprehensive Recovery Framework.November 2020,p.6.因此,向更清洁、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减少高碳排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是东盟倡导“绿色复苏”的动因之二。

一方面,绿色措施能提高东盟的经济发展质量。绿色与发展并不存在必然冲突,“绿色复苏”措施的推出,如对可再生能源、低排放交通和气候友好型发展方案的投资,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就业,并获得更好的财政和经济回报,以及更广泛的社会福利,这是扶持陈旧、污染严重的工业和技术所不能提供的。(18)Juan Wei and Kim DeRidder,“A Post-Pandemic Green Recovery for Asia,”Asia Foundation,https://asiafoundation.org/2021/04/28/a-post-pandemic-green-recovery-for-asia/.访问时间:2021年7月10日。非营利组织“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SE for ALL)预计,基于东盟国家每年投资270亿美元的目标,即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份额达23%,则到2030年仅可再生能源项目就可为东盟国家每年的GDP增加250亿美元,并创造17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增加绿色投资还可以进一步完善东盟国家上下游制造业价值链,提升其在全球转型中的竞争力和地位。(19)Sustainable Energy for All,“Southeast Asia Can Use a COVID-19 Recovery to Become Global Sustainable Energy Hub,”https://www.seforall.org/news/southeast-asia-covid-19-recovery.访问时间:2021年10月1日。亚洲开发银行(ADB)报告显示,除了清洁能源,到2030年,对农业、海洋、城市和交通以及废弃物管理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投资,可以为东盟国家创造3000万个就业机会。(20)Masatsugu Asakawa,“Innovation through Collaboration:Planning for Inclusive Post-COVID-19 Recovery,”Asian Development Bank,https://www.adb.org/news/speeches/innovation-through-collaboration-planning-inclusive-post-covid-19-recovery-masatsugu-asakawa.访问时间:2021年8月17日。印尼经济学家、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冯慧兰(Mari Elka Pangestu)就此表示,“发展、增长和低碳并不需要权衡,它们可以同时实现。”ADB副行长艾哈迈德·赛义德(Ahmed Saeed)继而强调:“疫情后的任何恢复都必须是绿色的,而且必须是可持续的。”(21)Johanna Son,“Will ASEAN End up Going Greener after COVID-19”Bangkok Post,https://www.bangkokpost.com/opinion/opinion/1972639/will-asean-end-up-going-greener-after-covid-19-.访问时间:2021年7月22日。越南经济论坛也强调“绿色经济和绿色增长是企业适应疫情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2)《绿色经济论坛:绿色经济和绿色增长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越通社,https://link.gov.vn/MApSIpqt.访问时间:2022年4月23日。

另一方面,着眼于后疫情时代,东盟强调应更多关注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认为经济复苏必须立足于有效因应新趋势和新挑战,能够更好地应对可能发生的危机。(23)ASEAN Secretariat,ASEAN Comprehensive Recovery Framework.November 2020,p.16.这促使东盟国家不能无视地区碳排放持续走高的现实,必须采取措施及早应对。目前,亚洲新兴经济体占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的一半。东盟国家未来需要更多的能源来推动经济增长,而反过来持续的经济增长和人口增加又将导致东盟国家能源需求不断增加。东亚东盟经济研究中心(ERIA)预计2015年至2040年间,东盟国家初级能源需求将以年均3.6%的速度增长,绝对产量将从2015年的666.61百万吨油当量(Mtoe)增加到2040年的1623.63百万吨油当量。当前,石油是东盟国家主要的能源来源,其次是煤炭和天然气。考虑到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发电价格的可承受性以及东盟国家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东盟国家的煤炭消费量仍迅速增加,其在发电能源总量中所占份额到2040年可能达到53%,较2015年的32.9%有大幅增长。(24)Han Phoumin,“Navigating ASEAN’s Post-COVID-19 Energy Transition,”East Asia Forum,July 7,2020.这势必会导致碳排放增加,对东盟环境和可持续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东盟国家碳排放量持续走高,其总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693百万吨二氧化碳(MtCO2)增加到了2019年的1608 MtCO2,(25)IEA.Data and Statistics.https://www.iea.org/data-and-statistics/data-browser/?country=MASEAN&fuel=CO2%20emissions&indicator=TotCO2.访问时间:2022年3月1日。如不尽早采取措施,启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随着未来东盟经济与人口总数的增长,温室气体排放量还将大幅增加。此外,疫情让东盟国家民众日益认识到健康环境的重要性,尤其是与呼吸系统问题相关的风险,可再生能源替代碳密集型能源成为更合理选择。(26)Monika Merdekawati,“ASEAN’s Road to a Green Economic Recovery,”Eco-Business,https://www.eco-business.com/opinion/aseans-road-to-a-green-economic-recovery/.访问时间:2021年7月6日。

二、东盟“绿色复苏”的政策举措

基于上述动因,东盟意识到“绿色复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疫情背景下,东盟在各个层面采取一系列政策举措以促进该目标的实现,但局限性依旧明显。

(一)东盟国家层面的“绿色复苏”措施

一是出台财政改革措施,减少碳排放。如一方面是对环保产品提供财政补贴或降低税率。印尼和菲律宾政府对采用可再生能源项目相关行业和中小微企业实施减税;马来西亚政府为公共交通提供补贴;新加坡政府为公共住房(组屋)居民提供代金券,帮助其购买节能电器,并在疫情期间为电动汽车车主提供注册退税等,以支持电动汽车长期发展,降低碳排放量。泰国批准对本国生产电动汽车电池的额外激励措施,对本国无法获得的原材料给予两年90%的进口税减免,而合格的电动汽车项目还可获得3-8年的免税期。2020年11月,泰国投资委员会批准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项目,其中就包括电动汽车的供应链建设和研发。另一方面是对环境有害型产品和服务进行增税。2020年5月,菲律宾政府对进口石油产品征收10%的税。2021年2月,新加坡政府宣布上调汽油税税率。(27)ASEAN Parliamentarians for Human Rights,“‘Building Back Better’:Southeast Asia’s Transition to a Green Economy after COVID-19,”2021,pp.27-32.

二是实施绿色计划并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例如,新加坡2020年经济刺激计划中即包含了提供50亿新元作为海岸和洪水保护基金,以防止海平面上升。新加坡生态基金为可持续发展项目提供5000万新元。2021年,新加坡政府在其年度预算和疫情刺激计划中增加更多的绿色措施,如推出“绿色计划2030”,该计划包括6000万新元用于农业食品集群转型基金,3000万新元用于加速电动汽车研发应用,以及发行190亿新元绿色债券等。“绿色计划2030”为新加坡设定了净零排放的目标,旨在利用可持续发展作为新的“增长引擎”。(28)Paritta Wangkiat,“Green Recovery,”Bangkok Post,https://www.bangkokpost.com/business/2135711/green-recovery.访问时间:2021年7月8日。2021年10月1日,越南政府批准《近期2021-203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绿色增长国家行动计划》。(29)《越南着力完善2021-2030年绿色增长国家行动计划》,越通社,https://link.gov.vn/cLaPZgoF.访问时间:2022年3月30日。

三是提高清洁能源能效。如作为130亿林吉特基础设施升级计划的一部分,马来西亚政府推出改善LED路灯、屋顶太阳能电池板和输电线路,推广光伏发电项目等措施以提高能效。缅甸也引入30个光伏发电项目招标,总容量为1060兆瓦。(30)Melinda Martinus and Sharon Seah,“ASEAN’s COVID-19 Recovery Measures:Missing Opportunities for a Green Future,”ISEAS Perspective,No.92,2021,pp.5-6.新加坡则根据“绿色计划2030”提高新建和现有建筑的最低能源性能,实现“2030年80-80-80”三个关键目标。即到2030年,新加坡至少80%的建筑将被绿化,80%的新建筑将获得超低能源认证,80%的一流建筑将实现能源效率的提高。在新加坡,建筑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0%和电力消耗总量的40%,而持续提高建筑能效,将有助于新加坡实现气候变化目标。(31)ASEAN Parliamentarians for Human Rights,“‘Building Back Better’:Southeast Asia’s Transition to a Green Economy after COVID-19,”2021,p.34.

四是逐步淘汰传统化石燃料,向绿色能源转型。2020年,越南取消并推迟13座燃煤发电厂的建设计划,新增分布式太阳能装机容量7吉瓦。菲律宾暂停燃煤电厂的建设,并对40个非煤电的能源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招标。(32)程琳、陈韵涵:《碳中和下的“一带一路”绿色投资》,《中国金融》2021年第22期,第29页。2021年5月,印尼国家电力公司(PLN)承诺到2060年逐步淘汰化石燃料,以实现碳中和。(33)Abidah Setyowati,“Making Indonesia’s Carbon Neutrality a Reality,”East Asia Forum,July 21,2021.同年10月,印尼政府宣布计划将太阳能等再生能源在2030年占本国新增能源供应的比例提升至51.6%,并在未来10年投资560亿美元增建包括再生能源在内的发电厂。(34)《印尼拟将太阳能等再生能源增至占新增能源供应51.6%》,《联合早报》,https://www.zaobao.com/news/sea/story20211006-1200530?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访问时间:2021年10月7日。印尼还计划利用储量丰富的镍矿资源,建立完整的镍加工供应链,打造全球电动汽车生产基地。(35)《现代汽车与LG能源联合投资印尼电动汽车电池厂动工兴建》,《联合早报》,https://www.zaobao.com/news/sea/story20210916-1194009?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访问时间:2021年9月17日。此外,PLN还与印尼电池公司合作,计划在2022年建设容量为5兆瓦的电池储能系统。(36)《印尼国电与电池公司合作今年建5兆瓦电池储能系统》,《联合早报》,https://www.zaobao.com/news/sea/story20220319-1253789?utm_source=ZB_iPad&utm_medium=share.访问时间:2022年3月20日。泰国通过打造浮动水力太阳能场,促进实现清洁能源转型,减少对火力发电的依赖。位于泰国东北部乌汶府诗琳通水坝的浮动水力太阳能场,已于2021年10月投入运作,其拥有超过14万4千片太阳能板覆盖着72万平方米的水面。(37)《泰国减少火力发电打造巨型浮动水力太阳能场》,《联合早报》,https://www.zaobao.com/news/sea/story20220311-1251094?utm_source=ZB_iPad&utm_medium=share.访问时间:2022年3月12日。

表1 东盟国家层面“绿色复苏”主要政策举措

(二)东盟层面的“绿色复苏”执行指南

除了东盟国家的“绿色复苏”措施外,东盟还出台《东盟全面复苏框架》及其《执行计划》。该框架将绿色、可持续性、韧性等发展理念提升到了区域层面,为东盟国家制定“绿色复苏”政策,展开具体实践和协调合作提供了宏观指南。

2020年11月,东盟为应对公共卫生危机、区域经济滞后和气候变化威胁等多重危机,在第37届东盟峰会上出台了ACRF。这一框架表明在后疫情时代,东盟各国政府、企业和民间社会需要进行系统性变革,共同努力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为此,ACRF制定了优先在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农业、灾害管理和融资等方面实现可持续性的执行计划。

一是强调向可再生能源转型以及提高能效。具体执行计划为完成《东盟能源合作行动计划》(APAEC)第二阶段目标,支持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包括部署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电力能源、扩大并实现电网现代化以及增加生物燃料使用;支持投资以提高电器、建筑和工业设备的能效以及燃料效率;加强创新、合作和伙伴关系,促进能源转型,确保东盟有能力部署碳捕获、利用和储存等新兴技术。

二是建设绿色基础设施以及缩小基础设施差距。主要包括促进对气候变化适应型基础设施的投资;重点打造可持续交通、“智慧绿色城市”;支持柬老缅越四国中小城市建立可持续和综合的废物和回收管理系统等。

三是促进可持续和负责任的投资。执行《东盟关于促进粮食、农业和林业负责任投资指南》;交流负责任商业行为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信息;支持将自然资本和生物多样性融入商业实践等。

四是打造可持续农业。如制定《东盟粮食和农业部门利用数字技术指南》,实施《东盟促进气候智能型农业实践指南》,制定和实施《东盟可持续农业指南》,执行《东盟发现和防止野生动物贩运指南》等,同时还包括加强灾害以及灾害风险管理;促进可持续融资等具体规划。(38)ASEAN,ASEAN Comprehensive Recovery Framework,2020,pp.36-41;ASEAN,“Implementation Plan of ASEAN Comprehensive Recovery Framework,”2020,pp.49-62.

(三)国际层面东盟借力机制平台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绿色复苏”举措外,东盟还通过东盟催化绿色融资机制(ACGF),绿色气候基金(GCF),气候投资基金(CIF)提供的绿色创新性融资工具,实现东盟绿色发展目标。

ACGF是东盟与ADB于2019年4月联合启动的合作机制,主要是动员政府和民间资本对绿色基础设施的投资,以促进清洁能源、可持续城市交通、供水和卫生、废物管理以及气候适应型农业的发展。为促进疫情背景下的“绿色复苏”,ACGF将支持东盟国家的20个绿色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额超过40亿美元。而未来30年,这些项目预计将在可持续交通、可再生能源和能效系统、低碳农业和自然资源等关键部门减少1.19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并创造34万个绿色就业岗位。ADB副行长艾哈迈德·赛义德表示ACGF“绿色复苏”计划致力于在疫情恢复的头几年启动低排放投资周期,帮助东盟国家设计绿色方案和项目,创造气候友好型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助力东盟国家履行《巴黎协定》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ADB绿色基础设施投资基金部门负责人阿努吉·梅塔(Anouj Mehta)则强调该计划通过加速绿色资本从银行、投资者和资本市场流向东盟,同时还将帮助东盟国家扩大绿色和气候债券的发行,以支持东盟国家的可持续增长。(39)Asian Development Bank,“$300 Million from Green Climate Fund to Support ADB’s First Green Recovery Program in Southeast Asia,”https://www.adb.org/news/300-million-green-climate-fund-adb-first-green-recovery-program-southeast-asia.访问时间:2021年9月22日。相关项目将严格按照ACGF绿色投资原则和标准实施,为东盟减缓气候变化、促进环境可持续性做出贡献。2021年11月,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上,ACGF获得6.65亿美元援助,用于东南亚低碳和气候适应型基础设施项目。ADB行长浅川雅嗣(Masatsugu Asakawa)强调ACGF下“绿色复苏”计划对东盟国家的重要意义,“‘绿色复苏’计划将帮助东盟国家加快投资流动,支持东南亚气候适应能力强、环境可持续的基础设施项目,促进可持续、公平的发展。”(40)Asian Development Bank,“Partners Pledge $665 Million to Support Green Recovery in ASEAN,”https://www.adb.org/news/partners-pledge-665-million-support-green-recovery-asean.访问时间:2022年1月5日。

此外,GCF为东盟提供3亿美元支持其“绿色复苏”计划,该资金将优先用于在柬埔寨、印尼、老挝和菲律宾的投资项目。(41)“What Is the Green Recovery Program in Southeast Asia?”Brunei Darussalam-Indonesia-Malaysia-Philippines East ASEAN Growth Area,https://bimp-eaga.asia/article/what-green-recovery-program-southeast-asia.访问时间:2021年7月8日。2021年11月,CIF表示印尼和菲律宾加入煤炭转型计划,成为其价值数十亿美元试点计划的首批受援国。加速煤炭转型(ACT)计划是该基金下第一个针对缺乏资金支持的发展中国家的计划。(42)廖慧婷:《印度、印尼和菲律宾将加入煤炭转型计划》,《联合早报》,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world/story20211104-1210321?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访问时间:2021年11月5日。

尽管东盟采取上述多项举措以促进“绿色复苏”目标,但其中很多项目尚未全面实施,且就这些举措本身而言,仍旧存在着国别差距大、东盟“绿色复苏”政策的具体实施以及资金投入可持续性等问题。

三、东盟“绿色复苏”面临的困境

由上可知,东盟“绿色复苏”虽出台上述举措,但除了本身的局限性外,在疫情背景下,东盟还面临三重主要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绿色复苏”举措的执行和效果。

(一)恢复经济增长仍优先于可持续发展

鉴于疫情对经济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东盟国家对经济增长的迫切需求相比可持续发展更为迫切。仅2020年,东盟GDP同比下降3.3%。多数东盟国家GDP均下降,仅越南和文莱实现正增长(2.9%和1.2%)。东盟货物贸易总额同比下降5.5%,东盟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同比下降24.5%。旅游、运输和物流、零售贸易和服务及制造业等重要领域受到严重冲击。(43)《东盟2020年经贸主要情况和今年经济预期》,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东盟使团经济商务处,http://asean.mofcom.gov.cn/article/zthdt/dmjmdt/202107/20210703173128.shtml.访问时间:2021年8月20日。国际劳工组织(ILO)报告显示东盟国家因疫情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就业损失,2020年东盟国家的就业人数比预期减少1060万。2021年和2022年的就业缺口分别维持在930万个和410万个。(44)“COVID-19 and the ASEAN Labour Market:Impact and Policy Response,”ILO Brief,August 2021,pp.5-6.东盟国家承受的经济损失还体现在各个方面。例如,封锁和隔离措施造成的供应链中断正在影响依赖商品贸易的国家,特别是新加坡、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和泰国。旅行禁令和公共场所的临时关闭困扰着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菲律宾等依赖汇款的国家也因为汇款减少导致消费和投资低迷。而缺乏稳定的收入和充分的社会保障可能会迫使东盟国家数千万民众陷入极端贫困。(45)《政策简报:2019冠状病毒病对东南亚的影响(中文版)》,联合国,2020年7月,第11-12页。

在上述背景下,东盟现阶段恢复措施主要还是针对紧急医疗设施、对失业工人的现金援助、对中小企业以及航空和旅游业等受到严重打击但却至关重要的经济部门的支持。而“绿色复苏”举措尚未成为东盟国家恢复政策的核心内容。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气候变化项目协调员莎伦·西(Sharon Seah)更是直言,“东盟的恢复计划还是以拯救生命和维持生计为前提,而非气候行动或环境保护。事实上,东盟国家一直将发展置于可持续发展之上。”(46)Neo Chai Chin,“COVID-19:Can ASEAN Make Sustainable Recovery a Reality?”Eco-Business,https://www.eco-business.com/zh-hans/news/covid-19-can-asean-make-sustainable-recovery-a-reality/.访问时间:2021年7月8日。例如,越南现阶段抗击疫情的财政支出不仅没有包括绿色措施,且许多社会经济发展举措还无意中加剧了环境破坏。从长远来看,这些做法可能会破坏东盟国家的脱碳努力。(47)Ngoc Anh Hoang,“Greening the COVID-19 Recovery in Vietnam(Part I),”Ida C.& Morris Falk Foundation,https://icmfalkfoundation.org/greening-the-covid-19-recovery-in-vietnam-part-i/.访问时间:2021年8月22日。此外,一些东盟国家仍需要高排放以及破坏环境的行业发挥其经济贡献。2021年9月,印尼宣布在2060年实现净零碳排目标,但在计划停建新的燃煤电厂的同时,并未表示要停止煤炭开采。印尼能源部再生能源部门主管达丹(Dadan Kusdiana)称:“我们正逐步淘汰燃煤电厂,但我们不会关闭煤矿,我们有煤炭,而且它有其他用途选择。”印尼煤炭资源储量近390亿吨,仅2021年前七个月,印尼就通过煤炭出口赚取380亿美元外汇收入。(48)《虽承诺提前实现净零碳排印尼却无意停止开采煤炭》,《联合早报》,https://www.zaobao.com/news/sea/story20210921-1195634?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访问时间:2021年9月22日。虽然印尼表示不再新建并将逐步关闭现有燃煤发电厂,但根据进行中的计划,煤炭发电接下来几年仍将陆续增加14千兆峰瓦(GWp)的发电量。(49)《印尼拟将太阳能等再生能源增至占新增能源供应51.6%》,《联合早报》,https://www.zaobao.com/news/sea/story20211006-1200530?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访问时间:2021年10月7日。菲律宾同样高度依赖燃煤发电,2020年的4250万公吨煤炭供应当中,有将近七成是进口的,印尼又是其主要进口国。(50)《菲日韩吁取消煤炭出口禁令印尼不堪国际压力或恢复出口》,《联合早报》,https://www.zaobao.com/news/sea/story20220111-1231642?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访问时间:2022年1月12日。2021年12月,菲律宾政府解除实施了4年的露天开采禁令以重振经济,允许采矿业者开采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广泛破坏的露天煤矿。(51)《菲政府为重振经济解除露天开采禁令》,《联合早报》,https://www.zaobao.com/news/sea/story20211230-1227793?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访问时间:2022年1月1日。这些都表明,东盟国家短期内很难彻底放弃破坏环境的行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从而使“绿色复苏”举措的落实举步维艰。

(二)经济刺激方案并未附带绿色条款

疫情背景下,东盟国家具体的经济刺激方案大多致力于短期经济收益,对于长期影响并未加以充分考虑,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对增加碳排放的产业进行直接补贴和税收减免,对环境造成直接负面影响。根据东盟国家刺激方案可知,现金援助被直接或间接地用于补贴电力部门。如文莱、印尼、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和越南等国正通过大幅折扣电费,向国有电网公司提供直接补贴。提供的直接补贴金额因国家而异,从马来西亚的1.25亿美元到越南的4.71亿美元不等。而东盟国家目前的发电结构又以煤炭为主,在印尼,燃煤电厂产能占比达到46%,其次是越南39%、菲律宾37%和马来西亚31%。(52)Monika Merdekawati,“ASEAN’s Road to a Green Economic Recovery,”Eco-Business,https://www.eco-business.com/opinion/aseans-road-to-a-green-economic-recovery/.访问时间:2021年7月6日。印尼政府还降低了化石燃料和工业天然气发电的国内电价,并对低收入居民免除3个月电费。由于印尼85%以上的发电来自化石燃料,这无疑会增加碳排放。(53)David Fickling,“Indonesia Can’t Afford the Luxury of Australia’s Carbon Habit,”Bloomberg Opinion, https://www.bloomberg.com/opinion/articles/2021-05-31/why-indonesia-can-walk-away-from-fossil-fuels-but-richer-australia-can-t.访问时间:2022年3月7日。马来西亚政府完全免除国产汽车的销售税,也变相鼓励了增加温室气体排放的高排放汽车。(54)ASEAN Parliamentarians for Human Rights,“‘Building Back Better’:Southeast Asia’s Transition to a Green Economy after COVID-19,”2021,p.9.此外,马来西亚还从2020年7月至12月完全免除棕榈油出口税,而棕榈油生产作为东南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此举同样会加剧环境恶化。(55)“COVID-19:Palm Oil Industry Rejoice as Economies Reopen,”Malay Mail,https://www.malaymail.com/news/money/2020/06/14/covid-19-palm-oil-industry-rejoice-as-economies-reopen/1875338.访问时间:2021年8月6日。

二是提供税收优惠但并未附加任何绿色条款,刺激行业复苏的同时造成潜在环境负面影响。如根据经济复苏计划,印尼政府为其石油和天然气公司提供税收优惠,以挽救该行业就业,但并未附带绿色条款。2020年2月,印尼政府通过印尼国家石油公司(Pertamina),为国内航空公司提供价值200万美元的航空燃油折扣,以刺激国内旅游业。此外,印尼政府还向Pertamina、印尼国家航空公司和PLN注资,总额超过62.9亿美元,包括补偿和投资救助,这些举措也未附加绿色条件。2020年4月,泰国政府向泰国国际航空公司提供15.5亿美元贷款担保。8月,泰国政府提供7.43亿美元软贷款,以支持7家低成本国内航空公司,同样未附加任何绿色条款。(56)ASEAN Parliamentarians for Human Rights,“‘Building Back Better’:Southeast Asia’s Transition to a Green Economy after COVID-19,”2021,pp.38-39.疫情背景下,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对高排放企业的无绿色附加条件的援助已超过500亿美元。(57)ASEAN Parliamentarians for Human Rights,“‘Building Back Better’:Southeast Asia’s Transition to a Green Economy after COVID-19,”2021,p.9.由上可知,东盟国家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增加了碳排放,成为“绿色复苏”的重要阻碍。

(三)“绿色复苏”资金需求面临巨大缺口

如前所述,东盟国家目前大多数复苏计划都致力于即时短期的财政措施以应对公共卫生挑战、拯救民生、加速经济恢复,因此直接分配给“绿色复苏”的资金较为有限。而ACGF等基金虽能帮助东盟国家弥补绿色基础设施融资缺口,但绿色资金需求仍然非常大。据ADB测算,2016-2030年期间,东盟国家气候适应型基础设施融资需求每年为2100亿美元,融资缺口估计为目标的50%-60%。这一差距可能因疫情期间经济整体收缩而继续扩大。(58)Asian Development Bank,“$300 Million from Green Climate Fund to Support ADB’s First Green Recovery Program in Southeast Asia,”https://www.adb.org/news/300-million-green-climate-fund-adb-first-green-recovery-program-southeast-asia.访问时间:2021年8月22日。ADB还预测,东盟国家实施“绿色复苏”项目将需要约1720亿美元的资本投资。(59)Louise Maureen Simeon,“ASEAN Needs $172 Billion for Green Recovery-ADB,”The Philippine Star,https://www.philstar.com/business/2021/03/18/2085012/asean-needs-172-billion-green-recovery-adb.访问时间:2021年8月18日。2021年,生态繁荣周(Ecosperity Week)论坛的报告显示,东盟国家未来10年的基础设施向可持续发展转型需要2万亿美元的融资,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电网、建筑和交通等领域。如此庞大的融资规模,仅靠东盟国家政府自身努力不过是杯水车薪。尽管区域绿色融资和资本配置正在升温,但针对上述2万亿美元的融资目标,2020年仅有不到1%的资本配置到绿色业务和基础设施之中。(60)周岳翔:《报告:东南亚未来10年基建投资需2.72万亿元融资》,《联合早报》,https://www.zaobao.com/finance/singapore/story20210930-1198636?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访问时间:2021年10月1日。

据此,东盟国家亟须公共和私营部门资金,通过混合融资等创新融资方式,以缩小实现绿色发展的资金缺口。以印尼为例,其能源行业快速脱碳将需要大量财政投资,但公共财政资金远不能满足。要实现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结构的23%,印尼在电力基础设施方面估计需要约360亿美元的投资。而PLN的碳中和承诺会将这一估计大幅提高。为此,印尼仍需努力吸引可再生能源投资。(61)Abidah Setyowati,“Making Indonesia’s Carbon Neutrality a Reality,”East Asia Forum,July 21,2021.印尼通过将可持续能源转型作为其首次担任G20轮值主席国的三个重点之一,希望借此为发展中国家的绿色能源转型向国际社会争取更多资金。自接任G20主席国以来,印尼总统佐科(Joko Widodo)就一再敦促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转让清洁技术。其曾在世界经济论坛上表示,印尼需要500亿美元资金支持,以实现可再生能源转型的目标。(62)《借担任G20主席国之便印尼拟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绿色能源资金》,《联合早报》,https://www.zaobao.com/news/sea/story20220411-1261497?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访问时间:2022年4月12日。印尼作为东盟最大的经济体尚且如此,其他东盟国家的境况可想而知。

四、绿色“一带一路”助力东盟“绿色复苏”

早在2015年,中国就提出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理念。2017年,中国环境保护部、外交部等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是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表示要全面推进“五通”绿色化进程。(63)《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http://www.scio.gov.cn/31773/35507/htws35512/Document/1552386/1552386.htm.访问时间:2022年2月25日。2020年以来,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速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将碳中和承诺纳入“一带一路”倡议中。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共同发布《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意见表明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主要目标为到2025年,共建“一带一路”生态环保与气候变化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领域务实合作扎实推进,绿色示范项目引领作用更加明显。(64)《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2203/t20220328_1320629.html?code=&state=123.访问时间:2022年3月20日。由此可见,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目标和合作领域与东盟“绿色复苏”高度契合。国际金融论坛2021年春季会议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87%的各国受访央行认为“一带一路”项目有助于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其中75%表示这些项目有助于“绿色复苏”和可持续发展。(65)谢希瑶、吴昊:《报告:“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后疫情时代绿色复苏》,中国一带一路网,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gnxw/175207.htm.访问时间:2022年2月1日。基于此,中国与东盟共建绿色“一带一路”能有效助力东盟“绿色复苏”进程,缓解其面临的前述困境。

(一)加强抗疫合作推动经济复苏,为“绿色复苏”奠定基础

新冠疫情导致东盟经济遭受严重冲击,在旅游业停摆、航空业萎缩、服装加工业面临“断链”等危机下,东盟国家陷入“绿色复苏”双重困境,一方面迫于卫生健康和民生需求,无法投入足够的资源用于绿色项目,另一方面也无法舍弃高排放行业带来的短期巨大经济效益。鉴于此,中国与东盟应加强抗疫合作推动经济复苏,只有助力东盟国家有效解决短期的卫生健康以及经济发展需求,才能为长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排除干扰。

具体而言,中国可继续推进对东盟疫苗合作与经济援助,通过向东盟提供抗疫物资,派出多批医疗专家组,援建病毒检测实验室等方式进一步加强抗疫合作。中国已率先完成支持东盟抗疫基金的100万美元捐资程序,还通过中国—东盟合作基金划拨500万美元实施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倡议,支持东盟提升公共卫生事件区域协调和应对能力。(66)《驻东盟大使邓锡军介绍中国—东盟疫苗研发等抗疫合作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东盟使团,http://asean.china-mission.gov.cn/dshd/202108/t20210810_9124966.htm.访问时间:2022年2月5日。2021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东盟30周年纪念峰会讲话中表示:“中方愿启动‘中国东盟健康之盾’合作倡议:包括再向东盟国家提供1.5亿剂新冠疫苗无偿援助,助力地区国家提高接种率;再向东盟抗疫基金追加500万美元,加大疫苗联合生产和技术转让,开展关键药物研发合作,提升东盟自主保障水平;帮助东盟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中方愿在未来3年再向东盟提供15亿美元发展援助,用于东盟国家抗疫和恢复经济。中国拥有巨大国内市场,将始终向东盟国家开放,愿进口更多东盟国家优质产品,包括在未来5年力争从东盟进口1500亿美元农产品。”(67)《习近平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全文)》,新华网,http://www.news.cn/2021-11/22/c_1128087275.htm.访问时间:2022年2月8日。2022年7月印尼总统佐科访华期间,两国领导人一致同意要培育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新增长点,在双边和地区层面打造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亮点工程,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68)《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两国元首会晤联合新闻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s://www.mfa.gov.cn/zyxw/202207/t20220726_10728212.shtml.访问时间:2022年7月26日。这些都为中国与东盟的抗疫与经济合作指明了具体方向和实施路径。中国还通过与东盟国家建立人员“快速通道”和货物“绿色通道”,助力东盟国家产业链和供应链恢复稳定。此外,疫情背景下“一带一路”项目继续按照绿色标准,高质量建设和运营,为东盟经济复苏夯实了基础。如保持柬埔寨最大的水电工程桑河二级水电站在疫情背景下稳定运营。中老铁路建设项目在疫情期间进展顺利,已于2021年12月正式通车运营。印尼雅万高铁、中缅油气管道、柬埔寨金边—西港高速公路等一大批“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在疫情期间稳步推进。(69)毛鹏飞:《中企为疫情之下东南亚经济复苏“雪中送炭”》,中国一带一路网,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hwxw/123018.htm.访问时间:2022年2月10日。未来,中国与东盟可继续在上述领域强化合作,为东盟“绿色复苏”清除短期障碍。

(二)统筹推进“绿色复苏”重点领域合作,深化绿色发展理念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重要目标是到2025年,绿色丝绸之路理念得到各方认可。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绿色发展伙伴关系更加紧密。(70)《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2203/t20220328_1320629.html?code=&state=123.访问时间:2022年3月20日。疫情背景下东盟国家的短期经济刺激方案不附加任何绿色条款,一是出于拯救重要行业及相关就业、保障民生的迫切现实需求;二是绿色理念还未得到东盟国家完全认同,普遍把短期经济需求置于更重要的位置。为此,中国可通过绿色“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在其关注的绿色重点领域展开务实合作,助力东盟“绿色复苏”项目的落实,通过绿色实践的“早期收获”,促使绿色发展理念得到东盟国家的认可和支持。

第一,中国与东盟加强绿色技术合作,实现煤炭高效清洁利用。东盟国家出于经济社会需求仍无法做到完全放弃煤炭等传统能源,因此才陷入一边强调“绿色复苏”一边直接补贴以煤炭为主的电力等高碳排放行业的“两难困境”。为此,中国与东盟可以在升级改造煤炭生产和利用的技术层面展开交流合作,如高效脱硫、脱硝、除尘、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以及升级节能环保设施等技术领域,(71)同上。从而大幅提升煤炭利用率、降低碳排放,实现对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

第二,加强绿色交通合作,中国与东盟可在电动车研发、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电气化、新能源汽车制造等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推动交通相关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提升交通运输综合效能。其中,可以将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打造成合作亮点。东盟国家日益重视新能源汽车发展,并出台了相关配套措施和战略规划,而中国在该领域拥有先进技术和完整产业链。中国可为东盟国家提供有力技术支持,有助于这些国家发挥比较优势,建立和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增强其自主发展能力,进而促进其“绿色复苏”。(72)孙广勇:《促进优势互补助力绿色发展》,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2/0226/c1002-32360137.html.访问时间:2022年3月1日。

第三,加强绿色能源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东盟的绿色能源合作不断深化,产业链、供应链结合日益紧密,东盟已成为中国对外开展绿色能源合作规模最大的区域。在此基础上,中国可继续支持第二阶段《东盟能源合作行动计划》(2021-2025年),加快实施《中国—东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动计划》以及《中国—东盟清洁能源能力建设计划》,助力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建成一批绿色能源最佳实践项目,取得“早期收获”。在能源技术领域,重点围绕高效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发电、智能电网、电池储能、绿色氢能的生产和配送等方面,开展联合研究及交流培训,(73)《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2203/t20220328_1320629.html?code=&state=123.访问时间:2022年3月20日。提高绿色能源生产和输配效率,满足东盟国家能源增长需求,帮助其提高绿色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

(三)加强绿色投融资合作,弥补东盟“绿色复苏”资金缺口

东盟国家绿色投融资需求巨大,中国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以及第三方展开绿色投融资合作,一定程度上帮助其缓解“绿色复苏”资金短缺的困境。

其一,遵循《“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增加对东盟绿色项目的投融资。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丝路基金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一带一路”项目主要融资机构中,进一步提升对东盟绿色投资的占比,同时在融资成本方面给予东盟“绿色复苏”项目一定程度的优惠,从而为其提供低成本、高效率,规模相对较大、期限相对较长的绿色资金支持,继而巩固这些金融机构在国际绿色投融资中的引领地位。

其二,采取措施强化中国与东盟在绿色投融资上的合作。首先,发挥中国—东盟政府与企业在绿色投融资上的增益效应。通过建立中国—东盟国家层面的绿色合作平台,在政府层面不断吸引各项资金投入绿色项目的同时,完善政府引导与市场相结合的绿色金融投融资环境,引导企业重视并借助政府投入所产生的绿色杠杆效应,进一步撬动更大领域和范围的产业投资、市场参与和项目合作。(74)王文、刘锦涛:《碳中和视角下中国与东盟绿色金融合作路径分析》,《学术论坛》2021年第6期,第38、46页。其次,鼓励中国与东盟国家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积极探索发行绿色债券,合作建立绿色基金,充分利用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资产交易所等多种手段,扩大绿色金融市场,提高绿色项目融资可获得性,降低融资成本,并为其他资本提供参与绿色投资的渠道。(75)《马骏:推动“一带一路”绿色投资探索发行绿色债券》,《第一财经日报》,2015年9月25日,第A06版。再次,中国与东盟应合作制定绿色金融发展的配套制度、规范标准和鼓励政策,并从源头上打造和提升绿色资产价值,激励和吸引更多资金投入东盟“绿色复苏”领域。(76)郭元方:《绿色金融合作如何助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中国金融新闻网,https://www.financialnews.com.cn/ll/gdsj/202105/t20210531_219899.html.访问时间:2022年3月4日。

其三,加大第三方国家以及私人资本的参与力度。绿色投资项目资金需求巨大,亟需外部资金的支持,中国在推动绿色“一带一路”与东盟“绿色复苏”融合过程中,应强化合作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加强与第三方国家及其金融机构在绿色投融资领域的合作,扩大绿色资金投资来源及融资规模。此外,要动员更多私人部门参与绿色投资。2021年,亚投行行长金立群表示,虽然疫情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的投资趋势不错,但实际投资额仍远低于理想目标。鉴于公共支出有限,加上疫情后经济复苏面临的挑战,吸引私人资本流向公共投资极具必要性。(77)《金立群:技术驱动型的基础设施投资迎转机》,《联合早报》,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china/story20210113-1116025?utm_source=ZB_iPad&utm_medium=share.访问时间:2022年9月10日。

(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助力“绿色复苏”长远目标

气候变化是东盟认为其面临的最主要安全挑战之一,而绿色“一带一路”核心内涵之一就是应对气候变化。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表示,要同有关国家一道,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78)《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全文)》,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4/26/c_1124420187.htm.访问时间:2022年3月10日。疫情背景下,中国高度重视“绿色复苏”与气候治理的协同效应。习近平主席还强调:“在气候变化挑战面前,人类命运与共,单边主义没有出路。发达国家要切实加大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支持。坚持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79)《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讲话(全文)》,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12/12/c_1126853600.htm.访问时间:2022年3月12日。

为此,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成为绿色“一带一路”和“绿色复苏”之间一个重要契合点。中国与东盟在具体举措上,应继续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推进低碳示范区建设和减缓、适应气候变化项目的实施。中国可通过提供绿色低碳和节能环保等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物资和技术的援助,(80)《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2203/t20220328_1320629.html?code=&state=123.访问时间:2022年3月20日。举办气候相关专题能力建设研讨会等方式,以提升东盟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加强气候投融资合作,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此外,中国还可通过增强电网联通水平和储能水平,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促进太阳能、风能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快速推广,对城市能源系统和交通系统进行电气化改造、提高城市绿化率、提高能源效率等方式间接应对气候挑战。

(五)开展多边合作,减少绿色合作疑虑和阻力

绿色合作是有利于各方、着眼于未来的互惠性合作,具有很强的利益“外溢”效果,不应被视为地缘政治经济竞争的手段。因此,中国和东盟可与第三方以多边形式展开合作,增强东盟在合作中的自主性,也能有效减少其关于过度依赖中国的担忧。进而减少东盟因互信赤字对中国共建“一带一路”产生的误解和疑虑。(81)金丹:《“一带一路”倡议下推进中国—东盟合作的政治外交策略研究》,《和平与发展》2019年第2期,第88页。而通过多边合作一方面可以缓解无序竞争导致的困境和浪费,另一方面还能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强化合作方的信任感和责任感。(82)毕世鸿、屈婕:《多边合作视角下中日在东盟国家的第三方市场合作》,《亚太经济》2020年第1期,第28-29页。从而减少其他第三方对中国绿色合作“工具化”的疑虑和阻力,同时也能为未来的合作筑牢基础,形成绿色合作的良性循环。

如中美、中欧、中日韩等可以与东盟共同开展绿色合作。莎伦·西表示,中国于2020年9月宣布2060年碳中和目标,美国于2021年1月重新加入《巴黎协定》,这点燃了两国合作的希望。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40%以上。如果两国在本世纪中叶成功实现各自的减排目标,并在先进技术的开发和部署方面进行合作,世界减缓全球变暖的机会将大大提高,东盟同样可以参与合作并从中受益。(83)Sharon Seah,“ASEAN’s Climate Cooperation with China and the US:Challenges and Prospects,”ISEAS Perspective,No.77,2021,p.3.中国与欧盟也可以在东盟展开绿色合作。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2020年12月发布报告认为,气候行动将越来越多地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利益问题交织在一起,欧盟增加对东盟的绿色项目投资可能会加剧和中国之间的竞争和紧张关系。但东盟对此则表示欧盟和中国可以合作资助东盟的绿色倡议。(84)David Hutt,“EU,China Race to Secure Green Projects in Southeast Asia,”DW,https://www.dw.com/en/eu-china-race-to-secure-green-projects-in-southeast-asia/a-59987570.访问时间:2022年2月5日。此外,中日韩三国与东盟可以利用“10+3”平台共同促进绿色可持续增长,进一步加强绿色能源转型、加强污染防治和节能环保、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合作。总而言之,中国与东盟在绿色合作上应始终秉持包容性和非排他性,欢迎各方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结 论

新冠疫情使东盟更深刻认识到了卫生、经济和社会体系的脆弱性以及应对危机韧性的不足。在此背景下,“绿色复苏”成为降低东盟气候环境脆弱性,实现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东盟应对未来卫生健康危机能力,同时实现三个方面良性互动的重要手段。为此,东盟通过东盟国家层面、东盟层面以及国际层面采取相应的绿色财政改革和投资创新等政策举措促进“绿色复苏”,但在疫情恢复阶段,东盟仍面临多重困境并影响“绿色复苏”的推进。而中国可通过与东盟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有效助力东盟“绿色复苏”目标的实现。鉴于目前的疫情防控形势和绿色发展现状,东盟“绿色复苏”的实施及发展过程必定会充满艰难曲折,但绿色转型代表着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面对未来可能的气候环境以及卫生健康等方面的危机,东盟已然认识到绿色发展的长远优势,并为此做出了一些部署和努力。诚然,处于发展中的东盟国家仍然面临着意愿与能力、短期与长期之间的矛盾困境。因此,中国加强与东盟在绿色领域深化合作是面向未来的明智之举,在满足东盟需求、增强双方应对未来危机的韧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能够更大程度上强化双方的利益和责任共识,有助于增强互信,推进其他领域的深化合作,从而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周边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猜你喜欢
东盟国家绿色疫情
绿色低碳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
俄将加强同东盟国家军事合作
东盟两次危机全靠中国伸援手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