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逻辑框架法的海绵城市价值性研究

2022-10-18 03:08史旋
绿色建筑 2022年5期
关键词:相关者海绵逻辑

海绵城市是针对城市水问题提出的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理念。其本质是基于水文循环的场地自我修复,即在应对环境突变和大量雨水短时侵入造成自然灾害时,场地能够具有良好的“弹性”[1]。

海绵城市理念自提出以来,对其价值性的分析探讨多集中于设计和建设管理等方面。但由于建筑与小区项目相比于其他市政类建设项目而言独具商业性,且与公众生活环境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在研究价值性问题时,不仅要考虑生态效益,还需要聚焦于项目建设过程中各方利益的相关性,维持彼此间的制约平衡状态。

1 逻辑框架法基本概念

逻辑框架法(Logical Framework Approach,LFA)是一种工程咨询中常用于项目规划编制、项目影响评价、风险评估及社会评价等工作的定性分析方法。

逻辑框架法通常采用框图的形式,清晰明了的分析一个项目的内在逻辑关系,结合与目标相关的各种因素,从项目投入到项目目标实现需要进行的准备工作、验证指标、指标验证方法,及实现目标所需的重要假设条件之间构成了对应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即是逻辑框架法的核心。

逻辑框架法的表现模式是将项目逻辑关系构成一张 4×4 的矩阵式框架结构图(表1),自下而上分别代表了项目的投入、产出、直接目标和宏观目标 4 个层次,自左而右则分别为各层次目标、验证指标、验证方法和实现目标所涉及的重要假设及外部条件。

表1 逻辑框架法基本模式

逻辑框架法一般广泛用于项目后评估阶段,而甚少作为前置分析用于指导项目决策和监督项目实施。本文则将层次目标分析进行前置,以实现项目目标为逻辑导向,以项目利益相关者分析为着眼点,研究在实现项目目标的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在投资回报方面的相互关系,从各方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提出优化建议,探索海绵城市项目建设的价值性。

2 基于逻辑框架法的海绵城市建设分析

2.1 利益相关者

2.1.1 利益相关者预期收益分析

海绵城市作为一项政策导向型建设工程,政府部门居于政策制定和总体把控的地位,其收益期望更多的集中于社会和生态效益方面,例如项目所在地环境的改善、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资本方作为政策的响应者,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者,对海绵城市项目的收益期望则更多以自身逐利性为前提,考虑项目建设运营的经济效益。对于列入政府年度建设计划的项目,项目本身还可以给企业带来附加的社会效益,如企业品牌口碑提升、社会形象提高等。对于公众,尤其是项目直接用户而言,建设施工对生活的影响以及需要为海绵城市额外支付的管理费用等,都影响着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态度。因此,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效益均为考量因素。

2.1.2 利益相关者风险分析

海绵城市项目建设的各阶段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风险因素。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调研分析后,总结出海绵城市建设风险大致可分为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建设风险、运营风险、管理风险及其他不可抗力风险。政府需要承担的风险主要集中于政治政策方面和生态保护方面,如项目审批延误、行政或财政政策调整、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干预、项目预期效果不好等;社会资本方所需承担的风险广泛存在于经济、建设、运营及管理方面等方面,如建设成本超预算、项目未能按时完工、设计深度未能满足建设要求、施工质量不过关、项目内部组织系统混乱、运营维护不当等;对于社会公众来说,需要承担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对建设过程中施工原因造成的环境破坏、影响生活便利、水污染、空气污染、运营维护不善而引起的灾害风险等[2]。

各方在经济性、社会性和生态性方面也有着各自不同的风险偏好。

2.2 逻辑框架构建

根据上述分析,确定海绵城市项目的投入、产出、直接目标和宏观目标,同时对达到每一目标层次的先决条件进行梳理归纳,构建出项目逻辑框架表,见表2。

表2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逻辑框架

2.3 基于逻辑框架的利益相关者投入回报分析

表3 为利益相关者投资回报分析。

表3 利益相关者投资回报分析表

从逻辑框架的项目层次来看,政府的决策、执行和监管能力都是项目顺利实施的保障。政府在掌握了资源分配和信息发布渠道的同时,也面临资源分配不均和信息发布不对称对项目推进产生的风险。即项目具有良好的社会、生态效益的前提则是保证决策的正确有效,真正能够对社会资本和公众起到激励作用,使其自愿投入到项目建设中去[3]。

对社会资本方而言,在探讨海绵城市建设的价值性时,往往容易因为海绵城市的生态性和社会性而忽略资本方对经济性利益的诉求[5]。由于政策的要求,社会资本方参与海绵城市项目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用以基建管网、场地绿化景观的建设,而为保证海绵城市生态效果又需要持续投入进行运营维护,且短期内得不到效益回馈。这种投入与回报的不对等使资本方很难坚持,从而形成负向循环[6]。然而,经济性的投入直接影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出,进而影响政府财政划拨的力度和公众对海绵城市的支付意愿,反过来又会削弱资本方的建设积极性。

相比于政府和社会资本方而言,社会公众是受到海绵城市直接影响的群体,施工影响与设施维护等与公众生活体验相关的问题,都会形成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反馈。这种反馈又会影响其自身为海绵城市项目进行支付的意愿,进而影响资本方的运营收益。在我国,公众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对海绵城市的了解主要来自各种媒体的信息传播。若信息不对称,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公众的判断,或使公众产生消极态度,阻碍公众与政府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对项目建设产生负面影响[4]。

在海绵城市项目建设中,政府、社会资本方及公众分别占有决策、资金供给和舆论监督的主动权,相应的在另外两方面则期望得到利益回报。在分析海绵城市价值性的时候需要以利益相关者的投资回报为切入,找到使海绵城市有效推进与三方利益优化的平衡状态。

3 建 议

找到各利益相关者在建设过程中的相互制约之处,才是利益优化的关键。总结上述分析之后,提出建议如表4 所示。

表4 建设思路优化及海绵城市价值性总结

4 结 语

除了投入方向的调整,各利益相关者群体在面对风险时也应意识到,风险与投入呈正相关,一方在投入中持消极态度,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另外两方的投入和回报,同时也会造成自身承担相应的风险。三者相互制约又互为保障,这种循环的因果关系,才是海绵城市的价值性所在。

猜你喜欢
相关者海绵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海绵是植物吗?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PPP项目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动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