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性主题报道的四重维度
——以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报道为例

2022-10-20 13:08余靖
中国记者 2022年8期
关键词:回归祖国香港

□ 余靖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报道,是2022年年中的重大主题报道。从央媒到地方媒体,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主流媒体,都浓墨重彩做好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报道,围绕主线精心策划,推出一系列主题报道,通过系列访谈、特刊版面、融媒产品、联动直播、视频等全媒体形态,利用海内外传播渠道,展现香港回归祖国25年来在“一国两制”大背景下的不凡发展历程。本文以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报道为例,探析如何提升重大纪念性主题报道的传播力。

纪念性主题报道必须明确主线,策划才有抓手,报道才有灵魂,传播才有实效。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报道的主线要充分展现中央对香港的高度重视、对香港同胞的亲切关怀和对香港发展的坚定支持,充分展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辉煌成就和光明前景,充分反映大湾区建设给港澳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积极营造香港社会各界欢庆纪念日的浓厚氛围,激励香港同胞在爱国爱港的旗帜下增强信心,团结奋进,推进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新华社从6月初开始发稿逐渐增多,“七一”前后进入高潮,每天均有若干条消息、特稿、通讯等。大湾区各媒体在6月下旬开设了“大湾区大未来”专栏,统一纳入“砥砺奋进廿五载携手再上新征程”的回归纪念主题。央媒和地方媒体各有侧重,层次分明,通过历史与现实、区域特质与文化共性、集体记忆与情感逻辑等多重维度全方位报道、全媒体作战、全渠道呈现,取得良好传播效果。

维度一:以历史和现实的眼光锤炼报道的双重视角

“25年来,尽管经历了许多风雨挑战,但‘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我们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就要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寻找最典型的故事,聚焦人物个体命运。有人说,新闻就是活着的历史,而新闻人需要做的,就是去寻找时代大潮中的那一滴水,并从中萃取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意象,通过个人命运反映时代,从而阐述这个时代的演进和发展。

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对选择不同人物报道视角的影响因素很多,除了媒体的定位与风格,还有采访者的特点、篇幅的限制,以及同题竞争的差异化考量等。曾几何时,媒体信源有精英化趋势,香港回归祖国逢五逢十的节点,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的信源占比高于普通民众。毋庸置疑,知名人士的起伏转向牢牢地与恢宏的时代气质联系在一起,他们见证了更多历史性的时刻,能揭秘更多不为人知的幕后轶闻。这些人不仅能够代表自己,也可能代表更庞大的群体、阶层、思潮乃至时代,甚至有“口述历史”的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如广州日报曾推出“香港回归10周年高端访谈”,涵盖了董建华、范徐丽泰、唐英年、金庸、曾宪梓、霍震霆等知名人士,分量足,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今年CCTV新闻频道推出系列报道“香港回归25周年系列高端访问”、新华社“权威访谈”均精准把脉,采访梁振英、林郑月娥、李家超等吐露心声,从“‘一国两制’是科学、可行、有生命力的”到“香港回到正确轨道,未来前景非常乐观”的信心,再至“全力以赴让香港明天更好”的决心,回望历史观照现实,展现“一国两制”的活力与生命力,回应海内外关切,有力挤压了境外舆论场负面舆论的空间。

越是重大的主题,牵涉的面就越广,与普通人的生活越密切相关。但如果报道过于讲究“宏大叙事”,满眼尽是“大人物”,忽略“小角色”,就容易缺乏现实感和共情力。因此,主题越是重大,越要通过讲故事形式巧走“亲民路线”。从小人物的视角透视时代变迁,从细节折射人心向背。央视新闻“生于1997”专访多位“回归宝宝”,如和国乒主力交手创下多个“名场面”也想成为“大魔王”的香港乒乓球运动员何钧杰,报考香港辅助警察队守护特区安宁的香港辅警龙允浩,学习粤剧20年、用心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香港粤剧演员梁芷萁……通过不同身份不同职业香港青年的亲身经历和现身说法,讲好他们融入国家发展,努力奋斗圆梦的故事,增强香港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怀。

维度二:从区域特质和文化共性切入报道的家国情怀

主题报道的内容创新,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找准地方元素与时代主题的契合点。从近年来的一些获奖作品来看,作者正是找准了地域特色,在充分挖掘地方元素的基础上做好主题报道,成为了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好故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粤港澳三地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近年来日益成为香港青年施展抱负的大舞台。

广州日报在“七一”前后策划推出《“青”爱的港湾——香港青年访谈录》全媒体系列报道,以陈贝儿、王祖蓝、南沙港籍公务员黄钊毅等十多名新时代优秀香港青年的第一视角,第一人称讲述其在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融入大湾区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的精彩故事,做到“我的故事我来讲”。《T V B主持人陈贝儿鼓励香港青年到内地多交流多感受:无穷之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南沙已经成了我的第二个家》《在大湾区工作没有“思乡病”》等报道注重立足“家国情怀”,体现香港青年在湾区找到“家”,从而感受到“国”的温暖与美好未来。报道兼顾图文、视频、海报等不同产品形态,争取一次采集多端用、采集素材立体化、系列产品同主题、传播效果最大化。同期推出的《心声“港”你听》视频短片,邀请采访对象清唱《狮子山下》《万水千山总是情》《前》《我和我的祖国》等爱国爱港歌曲,说出心中对香港、湾区和祖国最真挚的祝福和期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之声新媒体推出《25·正青春》,讲述多名“港区同龄人”在内地求学创业、工作生活的故事,每集五六分钟视频以香港青年的视角,展现祖国与香港的紧密连接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片尾彩蛋是若干快问快答—提起香港回归祖国,想起了哪首歌?用三个词形容一下香港、用粤语给香港祝福—个性化十足又有核心指向,增强了报道的亲和力与贴近性。

维度三:从集体记忆和情感逻辑建构传播的议程设置

25年前,香港回到祖国怀抱,那一刻铭刻在亿万中国人的记忆中。香港回归与一般的传统纪念日有所不同,它不是一个仅存在于过去某个时间点的节日或庆典,而是一个从过去延续到现在并将持续发挥作用的发展中事件,回归纪念的重点不仅是“纪念”,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报道也不应只纳入“纪念性报道”,更应归入中国梦与香港群体意识形态整合的常态化议题,因为该话题的历史延续性与持续示范性,而在纪念性报道之外被赋予更深远的意义。

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之一是设置议程,即通过提供信息和设立话题来左右民众关注哪些事物和观点,以及谈论所关注事项的先后顺序。在社交媒体上,从6月29日—7月2日,新浪微博有80多个热搜涉及香港回归,其中“七一”当天超过50个,﹟为越过这条线中华民族等了百年﹟、﹟你们可以下岗我们上岗﹟、﹟小伙取名祝回归朋友叫赵香港﹟、﹟香港警察再也不说YesSir了﹟等均吸引大批网友参与讨论。

人民日报微博主持“请回答!﹟我的1997﹟”话题,征集网友记忆中的1997年,仅一个话题阅读就达“1200万+”,单条评论“5000+”。众多读者跟帖当年看直播时热血沸腾,热泪盈眶,彻夜难眠。即使从未踏足过香港,但对于“70后”“80后”,甚至很多“90后”来说,谁的青春里从未有过港乐港剧港片港式美食呢?情绪认同可以作为一种最真实又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认同,是彰显家国情怀与国家集体意识的核心要素。情绪认同所强调的也是一种“同一性”的追求,以此聚集社会群体的凝聚力。在社交媒体上,通过对童年记忆、身份认同、文化异同等话题真诚而深入的交流,能够让年轻一代传承背后的文化记忆和民族情感,感受同根同源、血浓于水的情感连接。媒介通过精心设置议程,对内把宣传中央方针政策,凝聚国人爱国热情,争取香港人心,提振港人信心有机结合起来,增强香港同胞特别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自豪感,对外从香港回归祖国25年来的繁荣发展力求说明“一国两制”制度的优越性,从而遏制西方媒体误导与挑衅,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维度四:从沉浸场景和语态变化引领融媒产品创新

随着媒体深度融合步伐的加快,如何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推出有思想、有创意、有互动的融媒产品,对主流媒体新闻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五年前融媒产品形式还相对单一,但现在无论是重大主题还是一般节点,各家媒体都竭尽全力,产品之丰富、花样之繁多、技术之新锐超出想象。但要在融媒产品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要做创意的引领者而非跟随者,还需要立足内容“竞技”而非“炫技”,选择匹配核心立意的形式和技术。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6月30日推出《云游“紫荆长街25号”!这条推送长25年》长卷条漫,选取回归时刻、抗击非典、自由行开通、捐助汶川、国安立法、迎战新冠肺炎疫情等25年来的重大事件,穿插在香港的摩天大楼、寻常街巷、地标社区,形成一幅厚重大气、唯美灵动的“维港上河图”,让受众从中洞察香港社会的变迁,感悟携手并肩、勇往直前的力量。这个长卷也与该号一年前致敬建党百年推出的《复兴大道100号!这是我走过最牛的一条路》有异曲同工之妙。

和央媒长卷选取的宏观视角有所不同,广州日报推出《一起茶餐厅》互动新媒体长图,利用一镜到底的画面视角,香港市民在茶餐厅里闲话家常,谈论回归以来民生、创业、抗疫、金融、物流等方面的变化,反映国家尤其是大湾区持续快速发展为香港提供的难得机遇、不竭动力、广阔空间。漫画人物设计上融合了众多香港IP角色和经典人物,结合大众耳熟能详的港片对白,用留有悬念的按钮文字让生动对白背后的利好政策背景通过SVG互动展现,还融入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丰富了延伸阅读的表现力。一些隐藏的彩蛋引来网友留言点赞。

好的创意是产品成功的关键,“好玩”“有趣”“有梗”的设计是爆款的引线。近年来媒体在文物动起来、文化活起来、文创火起来方面亦进行了很多融媒探索。作为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特别献礼,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引人注目。央视新闻微博《故宫文物赴香港被做成动画了》趣味创意视频令人耳目一新。赵孟頫和郎世宁笔下的骏马结伴从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下,隔海与台北故宫“玉白菜、五花肉”对喊“一家人最重要的就是整整齐齐的”戳中泪点,赛马解说cue到TVB金句则让网友笑翻。视频以古风山水为背景,串起中国铁路巨变、东深供水工程、对祖国统一的期盼等。作品主题鲜明,恰到好处“融梗”引发广泛圈层传播,是运用数字技术叠加网言网语生产的年轻态融合创新产品。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大主题报道日渐成为主流媒体的主战场和主赛道,体现了媒体把握和呈现重大主题的能力,集中反映了媒体的综合实力。2022年6月修订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中亦新设置了重大主题报道专门奖项。今后,在重大纪念性主题报道中,即使是“年年见”的主题,随着时代背景和传播手段的变化,策划思路和传播策略也必须不断磨砺探索“年年新”,从而增强传播效果,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1]紫荆花开正烂漫踔厉奋发启新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香港发展纪实[OL].新华网.http://www.news.cn/2022-06/27/c_1128780795.htm.2022-06-27.

[2]同1.

[3]高晓虹,赵淑萍,王婧雯,赵希婧,付海钲.视角与手法:中国新闻奖国际新闻优秀作品解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9:131.

[4]曾繁旭,林珊珊,庄永志.深度报道:题材、理念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21.

[5]曾繁旭,林珊珊,庄永志.深度报道:题材、理念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21.

[6]“‘一国两制’是科学、可行、有生命力的”——访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OL].新华网.http://www.news.cn/gangao/2022-06/22/c_1128764343.htm.2022-06-22.

[7]香港回到正确轨道未来前景非常乐观——访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OL].新华网.http://m.news.cn/2022-06/20/c_1128759939.htm.2022-06-20.

[8]全力以赴让香港明天更好——访香港特别行政区候任行政长官李家超[OL].新华网.http://m.news.cn/2022-06/21/c_1128761930.htm.2022-06-21.

[9]叶锡环.双重维度下的主题报道:媒介融合与舆论引导[M].浙江: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8:95.

[10]叶锡环.双重维度下的主题报道:媒介融合与舆论引导[M].浙江: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8:200.

[11]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白云过山峰明珠焕新彩——写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OL].新华网.http://m.news.cn/2022-06/30/c_1128789399.htm.2022-06-30.

[12]吴波.“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的报道框架比较研究——以《人民日报》和香港《文汇报》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19.10.

[13]黄廓,陈枫.重大活动的国际议程设置研究——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例[J].对外传播.2017(11):18-20

[14]王擎,揭其涛.沉浸式互动与情绪化传播:2022年两会报道的新范式[J].中国记者.2022,(04)56

[15]愿与远——Z 世代守护祖国同心圆[O L].中国日报网.https://ent.chinadaily.com.cn/a/202206/30/WS62bda1e0a3101c3ee7add5a5.html.2022-06-30.

猜你喜欢
回归祖国香港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东方之珠”始终璀璨
在新起点腾飞——纪念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
展与拍
“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将于6月在北京开展
我们应该向香港学什么---参加香港工商业研讨班感想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