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詩歌的标准與尺度

2022-10-20 16:44
青海湖 2022年6期
关键词:恒定朦胧诗评判

在当下,诗歌评判标准存在严重分歧,甚至出现某种混乱局面,一方面,这是因为评论家、诗人们对诗歌的不同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另外,从社会文化环境方面来看,导致诗歌评判标准混乱与多元化的重要外在原因是当下文化格局的多元化。其实严格说来,当下人们评判诗歌时,往往不自觉地用尺度来取代标准,这里的尺度是指人们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于诗歌的一种认知,具有流变性,而所谓的标准,则是对于诗歌超越具体历史时期的认知与理念,具有恒定性。一般来讲,诗歌的评定尺度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第三代诗人于坚的《尚义街六号》可以把厕所、鼻涕等传统认为“不雅”的事物写进诗歌里,而在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梁小斌等朦胧诗人的诗中,你根本找不到厕所、鼻涕等“肮脏”的词语与意象。这就说明,相对于朦胧诗人而言,第三代诗人对于诗歌的认知与评价尺度发生变化了。正因为如此,李亚伟的“莽汉诗篇”《中文系》竟然成为第三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这是由于诗歌评价尺度发生了变化的缘故,一句话,第三代诗人有意把诗写得不像诗,解构传统的优美意境,呈现那个反叛时代的诗意。再比如说,评定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当代诗歌的好坏尺度已经不再是优美,而是追求力度。通常来说,诗歌评判的尺度与标准这两个概念存在含义上的重合与交集,但还是有其比较明显的区别。简言之,尺度是可以不断变化的,而标准却是相对恒定不变的。诗歌评判标准从《诗经》时代至当下,三千多年来一直是比较恒定的。在我个人看来,诗歌的评判标准至少有这样几个重要因素:首先,诗歌是对生活的提升和发现,不仅仅是与生活的对称,它也不是对生活平面化的复制。真正的诗歌对生活本身有所提炼与发现;其次,诗歌必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一方面是对事物本身的想象力,如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另一方面,也追求语言、词语本身的想象力,比如“永远,永远有多远”这样的表述;再者,诗歌要表现普世性的精神价值和人类思想情感的普遍性诉求,像李白的《静夜思》以口语化入诗,却能够名垂青史、万古流芳,这是因为李白表达的不仅是中国人也是全人类的共同乡愁;最后,诗歌还要表现诗人的人格境界和悲悯情怀。从屈原的《离骚》到杜甫的《三吏》《三别》,再到现代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穆旦的《赞美》,再到当代诗人昌耀的《慈航》、海子的《祖国,或以梦为马》,等等,这样的汉语诗篇都表达了中国诗人博大、深刻的人格境界与精神力量,这是我认可与推崇的比较恒定的诗歌标准。当然,好诗的标准还不止这些,比如,伟大的诗歌作品尚需具有哲学内涵。总之,诗歌的评判尺度会随时代变化发生变化,但却有其比较恒定的标准,需要诗人很好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猜你喜欢
恒定朦胧诗评判
名家手迹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选本编撰在朦胧诗建构中的作用研究
张力放线装置张力调节专利综述
花花世界
评判陌生人的两条黄金法则
浅谈朦胧诗语言的空灵性
远和近
心育活动课动力规律的“恒定”与课堂形态的“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