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之“轻”与意义之“纯”
——牧白近作简评

2022-10-20 16:56刘大伟
青海湖 2022年5期
关键词:诗人诗歌生命

刘大伟

卡尔维诺在谈及自身创作时坦言,他想努力消除作品结构包括语言的重量,进而获取一种“深思之轻”。在诗人卢克莱修和奥维德来看,“轻”是一种以哲学和科学为基础的观察世界的方式,更是来自写作本身的语言能力,于卡尔维诺而言,“轻”意味着精确和坚定,而非含糊和随意。基于这样的判断与认知,不难发现,牧白的诗歌写作相较于其同龄诗人呈现的诗歌文本,明显具有某些“轻”的意味——诗人摒弃了意象的密集排列和情感的喷薄抒发,转而选用简洁的意象、轻盈的结构、明了的意义指向,旨在高质量完成诗意和态度(思想)的有效传递。毋庸置疑,这样的“轻”是熟练掌握了诗歌语言及表达策略后的自由书写,较之一些年轻诗人“用力过猛”的写法,牧白已然做到了用“轻”的诗学认知和表现手法,不断切近诗歌这一文学门类的审美旨趣和精神肌理。

阅读其近作《暮色苍茫》,可以清晰地感知到,牧白对时间和生活的体悟独到而鲜活,在俗世生活中的不断行走与摔打,让这位年轻诗人恍然觉得自己已然“人到中年”,甚而看到了令人惊讶却又无比开阔的“苍茫暮色”。不可否认,在岁月的砧板上,所有的繁复和臃肿都会持续领受时间的翻转与锻打,直至虚壳脱落,内核呈现。外表看起来憨厚乐观的牧白,其内心早早经历了这个年纪不该有的苦痛与无奈,但他始终在内心深处为诗歌留有一席之地,并且试图用“轻”的方式淡看生命中遭遇的沟沟坎坎,在激昂与舒缓的诗韵中重新发现并平衡着合乎自身节奏的日常生活。如果借助文字观察,诗人进入而立之年的步态相对沉稳持重,然而他对这一特定时段的描摹则充满了语言上的“轻”姿态和意义上的“深”底色。

试读“雷声从高处而下/一条蜿蜒溪流在峡谷中/找寻自身得以缓冲的平原//这是一生中一个平凡的夜晚/我沉默,没有酒杯。仿佛我/已然是人到中年”(《平凡的夜晚》)“蜿蜒溪流”可看作是坎坷人生的隐喻,因其长时间处于命运的“峡谷”,故而“寻找自身得以缓冲的平原”就成了一个人耗费半生甚至全部生命时间去完成的重要任务,没有捷径,无人例外。面对这样的生活境遇,诗人并无哀叹,因为他深知所有的平凡之人,在无数个平凡的白昼与夜晚所能做到的,就是让“雷声从高处而下”,让“溪流走出峡谷”,让“我们相互成为对方的掩体”。自然生命的不可逆性以及喧闹人群与沉默个体的距离感,让诗人越来越清醒地看到自己已经放下了曾经用来狂欢的“酒杯”,在远和近、轻与重的取舍中,坦然接受了生活的诸多矛盾性,借助彼此的“掩体”,让每个人看懂彼此的关系和当下的处境。不得不说,诗人用一个“轻”的命题,成功启动了“深”的思索。“仿佛我已然是人到中年”——表面说出了时光流逝的迅疾,实际上承认了个体生命在时间长河中的自然坐标和必然经历的曲折过程。因此,当诗人“穿过小路/芦苇正弯腰饮水//穿过白杨林/树根旁一簇蓝色野花//穿过秋雨/云雾在山间环绕//穿过墓碑/大地上长满了荒草”(《你听》),对每一个生命阶段的风雨和风景做出概括并赋予其象征含义时,无论芦苇白杨,还是野花荒草,隐含其中的时光的节拍、生命的律动不仅得以听见,而且可以触摸。“历史敲出的层层浮光落影/正如宝剑上遗落的青铜//它所遗留的细微痕迹/都是每个人漫长的一生”(《金陵怀古》)至此,诗人已然了悟时间与生命的内在关联:那些落影般的微尘就是每个人漫长的一生,说是“漫长”,实则短暂——微尘何其渺小,且都有着“浮”和“落”的命运布景。

如果说时间能够拓展生活的宽度,那么可以认定,生活反过来又会不断充盈时间的深度与厚度,在二者建构的巨大时空里,肉身的痛感、精神的超脱相互交织,共同推动着作为思考者的诗人持续前行,纵然迷雾缭绕、困难重重,也会看到他推开巨石投身星海探寻光照的执着孤影:“风声低低的/我们在暗夜里点灯//青青的麦苗,临河的工厂/雨后奔腾而下混浊的河水/都是我遥远记忆中的低语//人这一生/还应该低语些什么呢/在病房门口徘徊的人群/穷人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暴雨中披着雨衣/在山坡上趺坐的牧人”(《低语》)。毋庸置疑,无论是徘徊在病房门口的人群,还是跌坐于山坡的牧人,病痛和风暴无疑成为构成其“此在”生活的巨石,同样有着底层生活经历的诗人不仅没有倾斜情感的天平,反而冷静客观地描摹着“此在”的真实,面对诸多“敏感而脆弱”的心灵,诗人能做的只能是背过风阵,绕过“雨后浑浊的河水”,去点亮夜晚的灯盏,将所有的经历与过往像讲故事那样讲给后来者——生活就是如此,生命不堪其重。诗歌标题看似轻盈的“低语”,实为沉重的记录与剖析,“轻”的背后藏有“轻的深思”。又如诗作《一定》所言:“一定有人比我提前喊出疼/一定有我比别人失去更多的时刻”。疼痛与失去,既是肉身的敏锐感触,又是精神的困顿与缺憾,一定有人先于“我”领受了它们的馈赠,这样的体悟与辨识,颇具《围城》式的深邃和通透,读来令人激赏。

因为诗人看到了自身的困境来自生活多方面的“围城”,读者也不难理解其应对方式有了“堂吉诃德”式的勇气与执着:“草芥之身的我们/惟有熟练地举起,面对/生活的一把把钝刀”(《秋日之书》)。“钝刀”砍不了草茎,却能劈开石头,这是民间生活经验,也是基于现实的基本考量——要知道构筑“围城”的巨石无比坚硬,生活其中的人们只能一次次举起震麻的双臂,让“钝刀”用劲落下,仿佛惟有如此,才能获取更多生存智慧:“不在雨天望向群山/不再祈祷神赐给我/可口的食物/和更多无用的权力”,并在“盛宴即将落下帷幕”的重要关头,能够确认“一只蚂蚁在短暂的茫然之后/迎来了更为短暂的一道闪电”(《现在》)。尽管闪电非常短暂,但它能够照彻巨石的缝隙,并与“堂吉诃德”的目光遥相对接,进而为孤独的前行者给予力量。

对于一位青年诗人而言,能够将时间与生活的辩证关系妙悟深挖,并用诗歌的方式呈现出来亦非易事,然而更加令人欣赏的是,牧白在“轻”的诗歌路径中,又努力做出了内在的精神性的探寻。客观而言,有无在精神向度上做出相应的探寻,以及探寻的脚步有多远,已然成为衡量当代诗人写作价值的标尺之一。细读《新的一年》《落日》《如此缓慢》等篇什,相信读者都会被闪现其中的“苍茫人间”和“小小个体”深深吸引并由衷共情——面对尘世的围城、壁垒、伤痕、悬崖和暮色,我们“徐徐地面临着自己的——无限苍茫”,这样的姿势不是消沉和滞后,却像青铜鼎那样“正在修补自身的裂痕”。显然,这是一种敢于向内掘进的勇气,也是敢于亮出疮疤,以便及时得到清洁和包扎的胆识。即使瑕疵在身、困厄在庭,每个人“依然心怀美好/怀抱着伤痕,做好了/独自面对春天的决心”,因为高原的大半个春天仍旧被大雪和沙尘裹挟。这样的表述容易令人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过客”,其“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与“独自面对春天”的精神脉象实有通联之处——尽管牧白的精神探寻之路尚未步入自觉阶段,但是这一端倪恰好预示了他纯然走向诗歌内里的气质类型。

不难发现,接受过系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诗人牧白,在完成了青春写作的蜕变之后,其诗歌创作多少沾染了某些“学院遗风”,而这样的浸染与训练,使得他的笔触在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之后,逐渐变得开阔起来,其力度的掌握与使用也是典型的“化重为轻”,即笔者个人比较推崇的“藏得住”的写法——情动于衷,含而不露,意在言外,如同卡尔维诺追寻的“深思之轻”——像飞鸟而不是羽毛,像渡轮而不是海浪,像一个真正的诗人而不是虚名。正因如此,读者能够读出其诗歌语言和结构之外的“深思”部分,其创作意义指向非常明确。概而言之,牧白的诗歌写法很“轻”,经由“深思”的意义指向显现了“纯然”的某种底色,在我看来,这是最能考量一位诗人基本功的写法——拒绝故弄玄虚,亦不剑走偏锋,一词一句来路清楚。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有象征诗派对“纯诗”的探寻,亦有新月诗派对“纯正”诗歌美学的倡导,现代新诗已然走过了百年历程,如何将意义的纯然与诗艺的精深有效结合起来,这也是众多作者和论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热爱古体诗歌的牧白,操持新诗写作时,能够将古今诗歌的内在气息连接起来,这也是他能够以“轻”之法,创作出“纯然”之诗的重要因素。

猜你喜欢
诗人诗歌生命
诗歌不除外
七月诗歌
“诗人”老爸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愤怒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诗歌过年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