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贤助推乡村振兴:内在机理、演进逻辑和路径推进

2022-10-20 06:57黄泽海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乡贤场域

黄泽海

(中共怀化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湖南怀化 41800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和深入推进,乡村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20-10-29)[2020-11-19].http://www.12371.cn/2020/10/29/ARTI1603964233795881.shtml.,“十四五”规划又进一步指出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04)[2020-11-19].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20 -11/04/c_139489949.shtml.。可见,“中国乡村发展进入了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时代”③陈文胜.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治理秩序的变迁[J].浙江学刊,2020(05):74-8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因素在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引擎。人力资本已经逐渐超越经济财富的地位,肩负着经济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新生社会群体的新乡贤是内在嵌入乡村发展的主体基础和中坚力量,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规范有序发展以及村治体系和村治能力现代化肩负着重要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和文献回顾

在实践推进中农民的分化和去组织化的问题仍然是农村基层治理和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当前市场化导致了分散的个体小农户既无法有效对接市场,又无法有效承接政府资源①吴重庆,张慧鹏.小农与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分工体系中小农户的结构性困境与出路[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13-24+163.。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就需要将其有效地组织起来,而这一有效组织的实施主体和治理主体与内生嵌入在乡村发展中的新乡贤力量具有诸多的契合性和共生性,无论是在“皇权不下县”的传统社会中依靠乡绅维持乡村社会秩序的主导治理,还是在“未来社区”②江盈盈,叶佳欣,孙文煜.数字化改革背景下乡村未来社区建设路径研究——以浙江省龙游县溪口乡村未来社区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03):231-234.的现代社会中发挥乡贤重构乡村内生秩序的有益探索,无疑乡贤在乡村治理和建设中担当重任,日益成为乡村振兴内生主体的关键基础和中坚力量,在乡村振兴中担负着重要作用。

随着农村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度加快,“新乡贤—新农村”之间的多维研究逐渐成了近年兴起的一项重要议题,广泛引起了学术界的研究兴趣。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新乡贤”的概念分类、历史脉络、生发逻辑、面临困境和发展路径等展开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同时,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的环境和氛围。通过观照现有文献发现,目前学界对新乡贤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大路径:一种观点认为,新乡贤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发挥着积极作用,主要体现有四。一是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魏丹等通过分析新乡贤参与建立产业耦合机制催生村庄内生动力促进发展③魏丹,张目杰,梅林.新乡贤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及耦合机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3):72-80.;黎飚等以个案剖析“乡贤+”工程推动乡村振兴④黎飚,黎天伊.绍兴市上虞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发挥新乡贤作用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农业科学,2022(04):63-67.;李岁科突出制度建设分析了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价值、困境与优化路径⑤李岁科.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价值、困境与优化路径[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1(04):26-35.。二是关于乡贤文化与文化建设方面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裘斌⑥裘斌.基于乡贤引领的村落文化建构及其推进途径[J].甘肃社会科学,2017(06):107-111.和季中扬⑦季中扬.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民俗文化资源[J].江苏社会科学,2019(02):89-94+258.分别考察了新乡贤在建构村落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作用与路径;曾鹰等重点分析了“新乡贤”文化对乡村治理的内生价值⑧曾鹰,曾天雄.“新乡贤”文化:“后乡土”乡村治理的内生价值之维[J].城市发展研究,2019(05):12-18.;吕霞等从历史与现状的维度考察了乡贤文化对乡村治理的作用⑨吕霞,冀满红.中国乡村治理中的乡贤文化作用分析:历史与现状[J].中国行政管理,2019(06):63-68.。三是在推进乡村治理方面是学界研究的高频热点,其研究文献居于“新乡贤”议题的首位。像付翠莲探讨了新乡贤是契合乡村软治理主体多元化的需要,开展了新乡贤推进乡村软治理的路径研究⑩付翠莲.乡村振兴视域下新乡贤推进乡村软治理的路径研究[J].求实,2019(04):76-85.;颜德如从文化与制度建设两个维度发力新乡贤推进当代中国乡村治理⑪⑪ 颜德如.以新乡贤推进当代中国乡村治理[J].理论探讨,2016(01):17-21.⑫ 李金哲.困境与路径:以新乡贤推进当代乡村治理[J].求实,2017(06):87-96.;李金哲考察了新乡贤在现代乡村转型时期所面临的新困境进而提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大举措⑫⑪ 颜德如.以新乡贤推进当代中国乡村治理[J].理论探讨,2016(01):17-21.⑫ 李金哲.困境与路径:以新乡贤推进当代乡村治理[J].求实,2017(06):87-96.。四是在推进乡村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方面,研究力度日趋增多。如朱侃等以扎根理论视角研究新乡贤供给公共服务发生机制①朱侃,郭小聪,宁超.新乡贤公共服务供给行为的触发机制——基于湖南省石羊塘镇的扎根理论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20(01):70-83+171.;刘玉堂等分析了新乡贤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功能②刘玉堂,李少多.论新乡贤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功能——基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现状[J].理论月刊,2019(04):125-131.;陈君锋等讨论了新乡贤在建设农业公共服务体系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发展路径③陈君锋,唐玲.新乡贤介入新型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实诉求与路径选择[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09):47-50+61.。另一种持相反观点,认为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会带来负面影响。体现其一,乡贤组织异化阻碍着乡村其他治理主体的作用发挥。刘鹏认为乡贤会的异化为“宗族化”、“家长式”有可能演变出治理顽疾④刘鹏.新乡贤与乡村治理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0.。其二,新乡贤凭借自身势力会借机干预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正常工作。黄爱教认为乡贤会基于自身的资源与人脉优势干预乡镇政府正常工作⑤黄爱教.新乡贤助推乡村振兴的政策空间、阻碍因素及对策[J].理论月刊,2019(01):78-84.。其三,新乡贤会的利益诱惑可能导致权威异化和腐败风险而不利于乡村振兴。吴莉娅认为由于利益驱动和有效监督不足,新乡贤存在权威异化而不利于村民自治⑥吴莉娅.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06):86-90+61.。村民对新乡贤的个人权威产生心理上的依附,缺失自主性与话语权⑦周耀杭,刘义强.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乡贤:价值与限度[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32-39.。

综上所述,学者们围绕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展开的丰富翔实的研究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切,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逻辑起点。但是,现有文献对新乡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教化、治理模式和制度设置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参与主体与社会结构割裂开来的缺陷,将参与主体与社会结构紧密联系起来有待改进的空间。一是与“乡村精英”的研究相比,学者们对“乡贤势能”(即新乡贤助推乡村振兴的能动作用集合)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尤其缺少对“乡贤势能”内在机理的研究;二是现有文献缺少系统性理论分析,要在学理层面上强化深度,提升理论的原创性和贡献度。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论、场域理论和协同理论分析新乡贤作用于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从历史演进逻辑和现实推进逻辑,力图避免以“现象”解释“现象”的错误循环,将新乡贤置于 “乡村振兴场域”之中,克服结构与能动、系统与参与主体之间二者择一的局限性,深化新乡贤赋能乡村振兴的行为模式选择的理论解释和政策支持。

二、要重视新乡贤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

用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和西方的场域理论、协同理论认识“新乡贤”的丰富内涵,厘清新乡贤与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培塑系统的“新乡贤势能”观。

(一)新乡贤的时代内涵

乡贤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概念,是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历史产物。它最早始源于东汉,是我国乡村治理的传统力量。

1.传统乡贤概念的主要内涵

学者们从地域范围、主体类型、社会功能、文化作用、历史地位和社会责任界定乡贤的基本内涵。综观起来,乡贤的基本内涵是指被乡人所推崇的德高望重、多才多能、为国家和社会作出重大贡献、垂范乡里的致仕官员或社会贤达人士。乡贤是一支植根于乡村沃土的社会力量的群体代表①徐学庆.新乡贤的特征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J].中州学刊,2021(06):67-71.。

2.新乡贤概念的时代内涵

“新乡贤”是“乡贤”在现代社会的时代表达,赋予了典型的时代特征和现代意义。2008年《绍兴晚报》首次出现了“新乡贤”一词及基本概念;2014年《光明日报》对“新乡贤”进行了专门报道;2015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指出:“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②福建人大网 .2015 年中央 1 号文件发布(全文).新华社 .[DB/OL].http://www.fjrd.gov.cn/ct/2-91341.2015-02-02.;此后连续三年的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培育新乡贤文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发挥乡贤治村、助力乡村振兴成为新时期的一项重要议题。

“新乡贤”是比较于“乡贤”而言的相对概念,作为时代产物,兼有时代特质。这一核心特质介于自身的客观支配力与当地人们的主观认定之间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性价值。③钱静,马俊哲.国内新乡贤文化研究综述[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6(04):51-55.所谓“新乡贤”,是指新的历史条件下依靠较高的道德素养和感召力动员自身拥有的诸多资源作用于乡土经济社会发展和为乡村振兴作出重要贡献的社会贤达和精英。“新乡贤”完全超出了“乡贤”局限于“士绅”的范畴,涵盖的范围更广更宽泛,组成群体更大更多元,包括各种类型的精英人才④唐任伍,孟娜,刘洋.关系型社会资本:“新乡贤”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推动[J].治理现代化研究,2021(01):36-43.。其主体范围不断延伸扩展,其类型不断演变增源。不再是单纯的政治精英、经济能人、文化赋者、社会贤达,还包括乡、村、组干部、企业家和学者甚至环保主义者等。

新乡贤在新时代呈现出三个“新”特征:一是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性;二是在成长中因公共性与自身性共同塑造而成的权威性;三是内在契合政治、经济、文化并紧扣时代发展需要的互动性。甚至有学者认为只要是有才能、有善念、有行动,愿意为农村建设出力的人,都可以被称作新乡贤。⑤潘新新.发挥乡贤文化多元治理效应的时代背景和路径选择[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6(03):82-87.

(二)新乡贤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新乡贤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新乡贤为什么能够赋能乡村振兴实现有效参与,二是新乡贤赋能乡村振兴在理论上是否能够推演。针对第一个问题需要明确新乡贤是在乡村振兴内生主体的关键基础和中坚力量;针对第二个问题则明确“新乡贤势能”(即自身具有的综合力,包括能力禀赋、人脉关系、各种资本和政策整合力等)契合于乡村的现实需要和作用于乡村要素禀赋的能效。

1.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

马克思认为:“一切政治权力起先都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0.,他指出维持政治统治的前提条件是社会治理职能。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国家至上的观点认为:“凡是要把社会组织完全加以改造的地方,群众自己就一定要参加进去”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9.。他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就是要让他们自觉、有序的治理国家相关事务、参与社会事务、管好众人事务。我们党根据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与中国时代相结合,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创新社会治理,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之路。乡贤治村的作用传承至今,当前在国家政策推动下赋予了新乡贤治村兴村的新要求新作为。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注重运用法治方式,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②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DB/OL].2014-03-14.ht-tp://www.gov.cn/guowuyuan/2014-03/14/content_ 2638989.htm.2020-02-20.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三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就是人民群众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创新和运用。德治是以新乡贤为主体,融入到政府法治和村民自治之中,促进乡村治理路子的良性互动,对完善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软治理和宽环境。

2.协同治理理论

协同治理理论是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创立的“协同学”与治理理论交叉而成的一门新兴理论体系,是一种主体多元、平等自愿、协同推进的治理理论。该理论强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通过多元主体协调和整合矛盾纠纷的有效性为手段,推进主体和组织改革,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满足多元主体的治理需求,实现多元治理目标。“多元”和“协同”是其核心要点,“权力分配”和“制度保障”是其关键所在③孟现闯.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协同治理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8.对于我国乡村治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新乡贤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基础和关键力量,是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引领者和推动者。建立多元协同乡村治理,在“乡政村治”结构视域下,乡镇政府、村两委、新乡贤、社会组织和普通公民各个治理主体在相应的制度规范下,协调彼此之间的工作重心、公共政策取向及公共参与程度来实现多元协同。而作为基础性的制度规范是保证协同稳定及实现的关键要素,因其制度能够规范各利益主体对待公共利益的行为理性,避免利益主体因道德绑架组织的利己性。在乡村治理体系中,一方面各主体通过平等对话、磋商来达成共识,使得公共治理变成一个“输入——输出——再输入”的无限循环,跳出“输入——输出”的纯粹行政命令式治理模式。④杨军.新乡贤参与乡村协同治理探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48-52.另一方面,新乡贤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基础力量,也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引领者和推动者,不仅要重视多元主体的利益关系,而且要推动现代公共治理与传统惯习与现代公共治理的融合,这才是新乡贤在协同治村中的基本逻辑。

3.场域理论

运用尔迪厄场域理论能够以微观视角有效地分析新乡贤助推乡村振兴这一宏观问题。场域理论是在19世纪中叶由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的。场域理论是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⑤百度百科 .场域理论 .[D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C%BA%E5%9F%9F%E7%90%86%E8%AE%BA/10794660?fr=aladdin.2022-04-07.因此,场域是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形成特定逻辑结构的各种社会关系系统,本质上就是一种关系系统。在这一系统中,社会行动者、团体机构和规制等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驱逐利益的前提下而采取相应的行动策略。也就是说,行动者、惯习、资本和策略四种要素构成了场域的逻辑结构。①刘小珉,刘诗谣.乡村精英带动扶贫的实践逻辑——一个基于场域理论解释湘西Z村脱贫经验的尝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2):74-85.从场域理论来看,乡村振兴就是场域中的实践,场域是乡村振兴实践中各主体之间的社会空间,或者网络拥有不同种类的资本和数量的参与主体在空间中占据特定的位置,围绕一定的资本 (或资源)而开展行动。乡村振兴场域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场域,在这个特殊实践中的新乡贤等各相关行动主体、惯习、特定资本以及围绕乡村振兴展开的关系性和策略性行动是乡村振兴场域中最重要的四大因素。其中,政府(市场)、新乡贤、社会组织与普通农户是乡村振兴场域中的主要参与主体。在推动乡村振兴项目中,新乡贤在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普通农户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从纵向上来看,乡村振兴项目的开展离不开新乡贤的支持,往往普通农户对项目持等待或观望的态度,需要有人带领,而新乡贤可以对普通农户及村民形成带动示范作用,推进乡村振兴项目的有效落实;从横向上看,普通农户及村民由于资本存量和个人能力的限制,行动能力不够,而新乡贤凭借“乡贤势能”,可以有效对接市场资源,在市场与普通农户及村民之间搭建联系平台,加之乡村振兴场域中特有的宗族观念和熟人社会使得新乡贤能够较好地兼顾普通农户的利益,形成与普通农户的利益共享。

图1 乡村振兴场域的基本关系结构图

三、新乡贤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演进逻辑

通过理论分析,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具有内在的行动逻辑和动力机制,演绎着乡村社会变迁的大逻辑。

(一)新乡贤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

1.主体组织化发展:新乡贤对乡村振兴的组织化再造

新乡贤赋能乡村振兴是一种组织化发展所需。新时代农村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而引起社会结构的新变化。时代呼唤参与乡村振兴主体的多元化,用整体发展观来组织发展力量推动乡村振兴的全面性。作为社会本体力量的新乡贤,无论其是在场乡贤,抑或非在场乡贤,体制内乡贤或者非体制内乡贤,统一于乡村振兴战略行动之中是国家力量与社会本体力量的整体性要求,整合并发挥社会场域空间内部的全体成员的组织力量。通过精准了解多元主体需求、处理多元主体意见分歧、化解多元主体利益矛盾,从而摒弃多元主体的碎片化发展需求,实现新乡贤赋能乡村振兴的组织化再造。

对于乡村振兴场域而言,消减社会冲突是乡贤兴村塑形聚魂的动力之助,整合分化的社会利益是新乡贤参与兴村治村的逻辑起点。新乡贤与乡村振兴的组织化再造是防范化解乡村社会风险和重塑治理秩序的有力抓手。组织化再造有助于将原子化的社会冲突与个体利益表达引入场域内渠道加以解决,从而抑制了剧烈冲突、极端行动发生的可能,实现防范化解个体化风险的作用,提升新乡贤赋能乡村振兴的“整体效能。①唐兴军,郝宇青.乡村社会治理中的组织再造:价值、困境与进路[J].中州学刊,2021(09):15-21.新乡贤与乡村振兴的组织化再造所折射的行动逻辑是乡贤治村的善治行动,实践目的是趋优村民利益的最大化,力促筑牢党的执政根基(国家战略)与村庄社会(乡村现代化)选择之间的均衡匹配。因此,从这个意义来看,不管是经济社会发展理论还是乡村治理的改革实践,似乎是在倡导和宣扬一种组织化再造逻辑,即从单纯乡贤的“治理效能”转向新乡贤赋能乡村振兴的“整体效能”。②詹国辉.乡村治理质量提升与村民幸福感的关联效应——基于村庄调查的经验证据[J].探索,2021(05):151-163.

2.场域结构化发展:新乡贤对乡村振兴的系统性共建

乡村振兴的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成为当下的重要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③习近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新时代产业振兴的瓶颈在于调动乡村外生资源如何催生内生资源及内生动力。这就需要激发乡村人才这一核心要素。因此,“人才振兴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与关键环节”。④田书芹,王东强.乡村人才振兴的核心驱动模型与政策启示——基于扎根理论的政策文本实证研究[J].江淮论坛,2020(01):10-17.“人力资本已经逐渐超越了物质财富的地位,成为支撑经济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⑤张静,高珂,路文成.人力资本积累、创新与经济增长[J].东岳论丛,2020(11):39-48.新乡贤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基础和关键力量,不仅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场域中的新动能、新活力,是场域系统的中坚力量,与其他主体一道展现着经济共建、文化共生、治理共享的生动格局。⑥李永庆,吴猛.布尔迪厄场域理论视角下我国农村治理的路径研究[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19-25.站在场域的视角上,行动者、惯习、资本和策略四种要素构成了场域的逻辑结构。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社会现实既存在于场域中也存在于惯习中。新乡贤助推乡村振兴实质就是立足于乡村振兴这一大场域,具体整合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场域关系,掌握各种场域中主体的诉求,传承或培塑场域中的惯习,激发场域中的资本活力,让乡村振兴场域内部的人、财、物充分活跃起来,构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场域关系。其次,新乡贤通过发挥惯习的作用,倡导多元主体参与来构建和谐场域。惯习是行动者在实践中产生的主观性动机,而新乡贤却能充分发挥其乡土性和贤德性的优势去形塑与乡村振兴场域相融合或相一致的惯习,赋予惯习的正向度(正能量),协调场域中的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意愿,投身乡村振兴场域,助推场域建设的价值和意义。最后,新乡贤要协调场域中的各种资本(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场域是各种资本(资源)汇集的地方,也是各种产业发展和人才汇聚的地方,要使乡村振兴有力有效,就必须加大对各种资本力量的流动,调整优化场域内各要素,促向汇聚资本聚焦的正能量,助力乡村振兴的良性发展。新乡贤在乡村振兴场域中通过作用于各种资本,在实践中发挥着头雁机制、动员与沟通机制、利益共享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系统保障机制。场域理论的运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农村在向现代性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乡村振兴场域中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使乡村振兴面临困境。①李永庆,吴猛.布尔迪厄场域理论视角下我国农村治理的路径研究[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19-25.

3.规制规范化发展:新乡贤对乡村振兴的制度化同构

制度规范是乡村社会秩序构建有效的根本方式和制度安排,旨在调整各行动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绩效的提升。②谢晖.论法律秩序[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4):88-95.制度规范化对于新乡贤助推乡村振兴乃至全域规范治理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保障作用。当前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制度化缺失,大多数新乡贤怀着对乡村的情怀与责任感、出于个人的道德感召力,多是自发、非正式形式地参与乡村振兴。进一步明晰新乡贤与村两委的角色与责任义务关系,厘清二者的行动边界,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③魏丹,张目杰,梅林.新乡贤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及耦合机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3).72-80.这就需要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首先,要健全完善乡村振兴全域治理的法律制度。在乡村振兴的实践立法中,2021年10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从顶层设计上保障了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但是仍然需要与时俱进地建立健全部类和专门的法律制度体系,同时征求民意加大立法听证、执法监督的力度,让各行动主体和广大村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其次,要规范新乡贤通过有效的组织机制(比如乡贤理事会、乡贤议事会等)实现村民利益的合法代理。再次,要对接好基层政府和村委会,有效传达基层政府和村委会的意志,保证新乡贤的组织机制与村两委、村民的协商民主治理始终处在法治的轨道上,实现“三治融合”(自治、法治、德治),提升乡村治理绩效。最后,要重视和完善非正式制度,弥补正式法律制度无法延伸到的空间,实现全域覆盖。辅之到位的法治宣传,把乡村振兴的制度规范内化成各行动主体的思想意识,提升了全民的制度意识、制度观念这也是乡村振兴法治化的重要标准。所以,规制规范化发展是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制度构建和内在要求,能够在制度与实效的规则创设中真正解决乡村振兴中实际问题,从而实现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规范化发展。

4.目标全域化发展:新乡贤对乡村振兴的目的性趋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第7期《求是》杂志上署名文章中强调:“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要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①习近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中国经济网 .[DB/OL].(2022-03-31)[2022-04-1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8805147984801763&w fr=spider&for=pc.2022-03-31.也就是说,乡村振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配合和整体推进,赋能各行动主体的内生动力是加快实施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质效的内在要求,新乡贤赋能乡村振兴是实现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应然形态,朝着乡村振兴全域化总体性的共享目标迈进。

新乡贤作为新时代的一种关系型社会资本,兼具乡村振兴场域中的多重要素,维系着一个网络关系系统,建构包括系统要素、资本要素、治理维度、培育体系及治理政策的内容体系,以价值引领、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生态保护和政策机制的全域化发展,旨在推进总体性发展的质量和水平。②李志强.特色小镇“全域化”生态治理:政治语境、系统建构与政策路径——基于苏浙案例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8 (02):100—110.这种全域化总体性发展思维,体现了一种超越单纯经济可持续的增长模式,面向全域化总体性可持续主义的发展机制,这也是乡村振兴所追求的深层价值和本质归宿。新乡贤的组成多元,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乡村精英,沉浸在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在乡村振兴大场域中,新乡贤通过参与多元组织上下联动、协调互促,优化核心资源要素配置方式,发挥其对政社支撑作用,实现新乡贤赋能乡村振兴的协同联动;发挥其对治村推动作用,实现新乡贤赋能乡村振兴的治理有效;发挥其对乡风文明带动作用,实现新乡贤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引领;发挥其人才驱动的人力资本优势,实现新乡贤赋能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发挥其科技革新的技能所长,实现新乡贤赋能乡村振兴的技术保障。作为赋能乡村振兴的模式,新乡贤服务于乡村振兴全域化的过程,突出了覆盖面广、共享性强的“内涵式”发展,目的指向社会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这一发展方式和过程,不仅体现人类本体生存和发展的诉求,也体现了人类所依存的生态自然系统的持续和健康的诉求,是新型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实践。③沈费伟,叶温馨.乡村振兴的制度化困境与可持续发展——基于政策制度与实践发展的互动视角[J].中国农村研究,2020(02):171-190.

图2 场区域视角下新乡贤助推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图

(二)新乡贤助推乡村振兴的演进逻辑

新时代的乡贤与传统乡贤相比,其内涵具有典型的现代性和鲜明的时代性。其内涵的嬗变反映了中国从封建农业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时代变迁。①徐学庆.新乡贤的特征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J].中州学刊,2021(06):67-71.新乡贤既有对传统时期乡贤内涵的继承与变迁,更有在现代社会的扬弃与发展。时代主旋律是其演进逻辑的研究起点。

1.经济逻辑:从经济共建到经济共享

顺应乡村振兴历史化大潮是新乡贤助推乡村振兴演进的大逻辑。当前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已发生深刻变革。科举制的瓦解、土地制度的变革、基层治理模式的转变、现代农业的发展等都内在地要求新乡贤顺应时代主旋律②谭星驰,贺子瑜.新时代背景下新乡贤文献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02):158-160.,针对当前农村日益“空心化”和内生性权威的弱化,投身于乡村振兴战略之中,用自身的感召力提升农民的组织力,立足产业发展经济,切实提高农民大众的生活质量。农民大众是乡村振兴的最大利益主体,主体利益是建立在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科学的增值收益机制之上的③安明友,贺东航,刘伟等.乡村治理现代化(笔谈二)[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1-27.,而三者利益机制是各行动主体对经济共建共治共享的策略结果。因此,利益相关是乡村振兴场域的策略核心,是激活乡村振兴场域公共精神的基础。新乡贤能立足“贤能”优势,吸引、吸纳“在外”乡贤资金、资源,为乡村建设出谋划策,并凭借才能和专长,发挥领军人物作用搭建起村民与村域发展之间的利益桥梁,实现村民从“单打独斗”到利益相关的转变,凝聚起激活公共精神的经济基础④彭晓旭.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内在机理与实践逻辑:以广东Z村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0(04):25-31.。发挥“乡贤势能”是新乡贤在乡村振兴场域中助力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新乡贤因其知识、资本、政治等优势和乡土权威基础,在村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项目推进中承担沟通、联结作用的关键主体。乡贤参(理、议)事会等乡贤组织作为内嵌入乡村社会的自治组织,因应农户需求的“双层认同”⑤贺雪峰.农民行动逻辑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J].开放时代,2007(01):105-121.,发挥了超出家庭(家庭是基础认同和行动单位)之外的认同作用并利用自身特殊影响力助推村域建设。例如洪江市下坪村乡贤参事会参与公共事务管理,通过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提出了《2021-2023年下坪村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和《下坪村农户土地统一流转入股实施方案》,对下坪村走上强村之路具有决定意义的政策建言。如在方案中提出对废弃、荒芜土地进行全面整治,将全村村民的土地经营权入股统一流转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增加农民土地收入和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新路。

2.文化逻辑:从文化共治到文化相连

乡贤文化是中国长期乡村基层治理的经验和智慧的传承,倡导文明乡风的精神内涵、致富典型的励志引领、地域文化的精神标杆、推动经济发展的人文价值是其文化逻辑的基本底色。融入时代主旋律,新乡贤主动担当文化自觉,既传承以德服人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精神,又发展现代乡村精英的文化自觉,对固本培元的继承、践行与创新。新乡贤文化有助于塑造当代乡村文化建设主体,激发乡土情感,维系集体认同感,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文化建设内生力量问题。⑥季中扬,胡燕.当代乡村建设中乡贤文化自觉与践行路径[J].江苏社会科学,2016(02):171-176.新乡贤文化首先重在激活公共精神的心理基础,培育村民从个体意识向集体共识的转变。其次担当乡风文明新的历史使命。过去乡贤文化建设重在教化乡村社会,通过表彰、劝勉和激励村民,维系一种乡贤“化治”,现在新乡贤文化建设不仅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在破解基层“悬浮型”政权中,利用和发挥新乡贤文化的公共精神,培塑经济力量和道德力量之间保持一定张力的平衡状态,破解乡村社会现代发展这一世界性难题,最终有利于实现乡村社会的健康发展。①季中扬,师慧.新乡贤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创新[J].江苏社会科学,2018(01):181-186.值得让我们关注的是,“乡贤文化”催生出新乡贤是礼俗化在乡土情感实践的表达方式,即新乡贤所具有个体与共体相统一的礼俗一体的道德精神,获得村民认可与尊重的本土性价值观念体系。②訾建军.乡村治理中的新乡贤参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23):255-258.既融摄了个体的道德精神,又消解了个体道德精神的主观性与抽象性”③樊浩.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4.,这一伦理精神是个体与共体相统一于乡村精神的客观精神,它包含了知、情、意,既扬弃了抽象的整体性,也要扬弃抽象的个体性,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体的“精神”。④赵浩.“乡贤”的伦理精神及其向当代“新乡贤”的转变轨迹[J].云南社会科学,2016(05):38-43.搭建了乡村治理能力的文化转换器,构建了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的治理平台——礼俗一体,以文化软支持化解乡村治理难题的可行路径。

3.社会逻辑:从组织共管到组织认同

社会转型中,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张力是乡贤演进的根本动力。乡村治理面临治理对象的多元化、治理环境的复杂化和乡村治理主体的显弱化等现实问题。由于其他社会组织在参与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面临合法性的挑战,主要来自认知合法性、规制合法性、规范合法性的非议,以认知合法性挑战颇议最大。⑤刘蕾,董欣静,蓝煜昕.社会组织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合法性获取策略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3):82-89.相对而言,新乡贤在产业发展、协商共治、促进自治、发展公益、协调纠纷、乡风教化、践行法治等积极作用以及规制合法性超越了一般社会组织,成为了乡村振兴中不容忽视的建设性力量⑥贾双跃.更好发挥社会参与主体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08):60-63.,通过牵头成立乡村理事会、乡村议事会,既能增强村民的参与意识,又能丰富基层的治理方式。如开展“提、议、决、执”四步治理法,即“党支部提事、理事会议事、村民代表会议决事、村小组执事”。⑦彭晓旭.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内在机理与实践逻辑:以广东Z村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0(04):25-31.同时建立村庄微信群,每家每户至少有一个代表是微信群成员。在群内能够及时地解决村民之间的矛盾,公开参与讨论村里的财务、村务,有效实现乡村治理信息化、现代化和公开化。组织共管是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社会逻辑的关键途径,是提升组织化程度的有效载体。新乡贤内嵌入组织共管和治理创新的培育内生参与机制,畅通“新双轨政治”⑧赵晓峰.“双轨政治”重构与农村基层行政改革——激活基层行政研究的社会学传统[J]北京社会科学,2016(01):98-104.下“国家—新乡贤(乡村精英)—农民”的内生关系,实现了国家治理意图(乡村事务)从“无人参与”到民意表达(民主协商)“人人表达”的转变,激活了社会治理的组织动力和公共精神,有利于营造乡村振兴场域关系系统。

4.制度逻辑:从趋利避害到规制引导

推进村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是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演进逻辑的动力之要。新乡贤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体力量的关键基础,在党组织领导下的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制度意识。以依法治国作为立法依据,以立法引导作为逻辑前提,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还是地方性法规(比如《浙江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等)以及单行条例,以法定形式进一步明确新乡贤及乡贤参事会的权责范围、角色定位,明确新乡贤组织与村“两委”之间的关系等,为新乡贤及乡贤组织开展行动提供法律依据。地方政府的政策配套是新乡贤助推乡村振兴制度保障的主要政策依据。这种政策试验 (policy experimentation)决策模式具有“适应性治理”的特点①(德)韩博天.红天鹅:中国独特的治理和制度创新[M].石磊,译.中信出版社,2018.21-22.,与国家立法相配合推进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取得灵活有效。实践中,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包括组织化和非组织化两种②陈寒非,高其才.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作用分析与规制引导[J].清华法学,2020(04):5-17.。在组织化形式中,新乡贤主要通过以“乡贤参事会”“乡贤理事会”“乡贤议事会”等组织化平台参与村务,而非组织化形式中,新乡贤以个人名义直接参与乡村事务及乡村治理。组织化平台为新乡贤组织动员引导、资金政策配套、精神鼓励措施等参与村务规范了责权利边界,规制了新乡贤治村的限度和宽度。同时,这种组织化平台的运行赋予了新乡贤合理有效的服务模式,筑牢了新乡贤组织活动的组织基础,提升了新乡贤治村的存在感和获得感。③金雪婷,赵闰等.江苏“新乡贤”群体振兴的现状、困境与对策[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1(07):196-201.

四、当前新乡贤助推乡村振兴的短板及推进路径

在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大战略下,新乡贤助推乡村振兴与困惑逐现,亟待重视并解决这些现实困境。

(一)新乡贤赋能乡村振兴面临的短板

1.乡村吸引力不足,人才来源缺失缺乏。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城乡矛盾是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城乡差距和乡村的基础条件和公共服务的差距存在,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要素在农村的流动性不足,导致了乡村振兴场域对新乡贤的吸引力不够,新乡贤和精英人才纷纷涌向城市。农村的部分政策成为新乡贤回归的阻碍,像宅基地政策使得回乡的新乡贤只能长期租房居住,生活十分不便,难以真正的扎根乡土。另外,许多农村文化程度较高、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离开乡村流向城市,也导致在乡的“新乡贤”储备严重不足,出现了新乡贤人才队伍薄弱乏力。

2.内生性嵌入不足,合作意识需要加强。在乡村振兴大场域中,新乡贤嵌入场域的方式有外源性嵌入和内生性嵌入两种。嵌入方式的不同是新乡贤在乡村振兴大场域中能量、信息、要素和互动互构程度的体现。内生性嵌入能够深谙乡村、知善农民需求,在能量、信息、要素和互动互构活跃乡村场域网络的构建。目前新乡贤多是外源性嵌入乡村振兴大场域中,呈现外生性力量。一是由于乡村对新乡贤的吸引力不足;二是乡村社会关系原子化和陌生化,进一步加剧新乡贤嵌入的难度;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减弱。随着农村与市场经济联系日渐紧密,农民对乡村的依赖性逐渐降低,不断地走出乡村,增加了社会流动性,个体意识不断增强,共识观念却逐渐远离,农民个体力量整合却日渐趋难;四是合作意识薄弱。村民的思想结构、意识观念、利益获得日益多元化,没有从根本上维护好与村民的利益连结机制,这直接影响了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化发展。

3.自身专业性不足,服务能力有待加强。“新乡贤”构成复杂,来自各行各业,不同类型的乡贤在乡村振兴中作用不一,应该量才而用,避免“不熟悉乡村具体情况的人参与调解纠纷”“不懂经济的人负责产业项目发展”等尴尬,出现专业本领恐慌,这是其一。其二是专业技能不足。部分新乡贤因缺乏继续学习、培训和自主钻研能力,对新的现代技术和信息知识的匮乏,使其作用发挥的途径有限。其三是部分新乡贤因其社会公益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自我发展意识的局限,加之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制度供给不足,出现了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能力不足的局面。

4.实践渠道不通畅,保障性机制不健全。当前,乡村发展要不断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提升产业链和打造全产业链,增强乡村吸引力。乡贤组织是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载体和重要渠道,而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渠道缺乏。有的乡村存在着维护新乡贤权益保障机制不健全;有的是价值理念不认同;有的是配套机制不到位;有的是政策把握不到位①李岁科.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价值、困境与优化路径: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1(04)26-35.,有的需要加强规划统筹和畅通渠道,进一步为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保障机制。

(二)新乡贤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推进

1.以新乡贤组织平台为载体,吸才开发适用性强的服务模式。

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建立“新乡贤理事会、参事会、议事会”等组织是其发展的平台载体。一是要建章立制,扩充新乡贤力量,吸纳工匠、经纪人、非遗传承人和农业职业经理人等贤能之士加入其中,开展乡村振兴事业。二是建立乡贤工作评价体系和退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完善选人用人标准。三是处理好新乡贤组织与村“两委”之间的张力关系,避免二者的内耗、甚至对立。②李毅.培育契合乡村振兴的新乡贤[J].人民论坛,2019(34):78-79.四是以新乡贤组织为载体,组建企业化运作模式,契合于本地发展需要,利用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理念和技术手段,开发新服务方式。比如创设咨询平台、搭建创业平台等。五是设立“新乡贤”群体监管平台,一方面能保持与“新乡贤”有效的联络,另一方面及时清退出不合格的乡贤个体。③金雪婷等.江苏“新乡贤”群体振兴的现状、困境与对策[ J] .中国农机化学报,2021(07):196-201.

2.以理性嵌入与外部整合为手段,助力新乡贤兴村的共享性

提升自组织力是构成新乡贤助推乡村振兴的“中心支柱”,新乡贤借助组织、制度和价值的多维理性嵌入的方式整合乡村资源,做到既能维系乡村治理中的秩序,又能激发乡村治理中自治力量的活力,以达至乡村善治的目标。④张新文,张龙.政党整合、群众路线与村治创新——基于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的讨论[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2):92-101.一是嵌入组织理性以建构新乡贤助推乡村振兴的治理资源。在乡村振兴场域内,新乡贤组织是引领农民合作组织、新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的“领头羊”,把农民组织起来、把产权交易起来、把资源集约起来,强化对乡村振兴场域空间的公共性、责任性、担当性,激活各行动主体的功能,形成乡村振兴强大的合力。二是嵌入制度理性以提升新乡贤助推乡村振兴的治村能力。新乡贤文化制度理性嵌入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供文化基础,通过正式制度(成文法、普通法、规章)与非正式制度(习俗、行为准则和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构筑乡村社会的“礼法共同体”⑤张新文,张龙.政党整合、群众路线与村治创新——基于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的讨论[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2):92-101.。从而使各行动主体在乡村振兴中内化为内生性精神力量和礼仁兼备的德性品质,让发展成果服务于村民大众、与民共享。三是嵌入价值理性以培育新乡贤助推乡村振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和意识。新乡贤助推乡村振兴的价值理性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多元化的乡村价值观,培养乡村共同体意识,从而统一意志统一思想,奋力实施乡村振兴。

3.以借力社会组织发展为牵引,多渠道广泛发掘新乡贤资源

借助社会组织整合新乡贤资源。一是要推进建立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组织,整合资源促发展。要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强化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培训,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与乡村振兴相对接,促进新乡贤工作与社会组织工作相结合。通过与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环保组织等联谊合作,创新开展各类新乡贤节日慰问、回乡省亲等活动,构建新乡贤网络互动平台,努力发挥“新乡贤+社会组织”的“1+1>2”的治理效用。①李毅.培育契合乡村振兴的新乡贤[J] .人民论坛,2019(34):78-79.二是要多渠道广泛发掘新乡贤资源。要解放思想辨识新乡贤。一方面要打破“地域”“领域”“祖籍”等惯性思维;另一方面要坚持“为农出力、服务‘三农’”的底线标准,防止“样子工程”,有“贤”吸收。在实践操作中,通过组建乡贤发掘机构明确标准择优认定;还可以借助地方政府、组织、已有“新乡贤”的力量,建立“新乡贤”的数据库和“蓄水池”,以贤引贤、联络联谊、到乡发展等方式进行培养。②金雪婷等.江苏“新乡贤”群体振兴的现状、困境与对策[J] .中国农机化学报,2021(07):196-201.

4.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立多维度持续激励机制

新乡贤担当新时代的文化自觉,勇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启迪心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激发干事创业的持续力。一要健全回归保障机制。制定详细的乡贤权益保障办法,要让回归的乡贤留得下、住得下、有保障,政策措施要特殊有力。出台公职人员“退职还乡”“告老还乡”制度,解决新乡贤回乡后的住房、医疗、养老等问题,吸引退休后的乡贤回乡生活与创业,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③李毅.培育契合乡村振兴的新乡贤[J] .人民论坛,2019(34):78-79.二要建立多维度持续激励机制。物质激励上,完善产业项目兴村的绩效配套奖励措施;荣誉激励上,放大“新乡贤势能”的金字招牌和信誉机制;成就感的认可上,通过嵌入乡村振兴场域中整合各种资源,激发村民的集体意识,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多元主体的协作共建乡村取得的成就感和获得感;认同感的肯定上:明确“为谁兴村”和“兴什么样的村”的文化相通相连,新乡贤获得村民的认可与相融,增强群体认同感④金雪婷等.江苏“新乡贤”群体振兴的现状、困境与对策[J] .中国农机化学报,2021(07):196-201.;在动态管理上,形成从选人到用人、“有进有退”的持续激励。

总 结

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乡贤势能”的提出,旨在通过外部增能、内部融合、结构建构、实践推动的方法,充分释放“乡贤势能”,形成主体性、整体性、系统性和全域性优势,推动乡村振兴。随着新乡贤的理性嵌入与外部整合,系统性地推动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不断构建新时代农村社会的新愿景。那么,如何优化新乡贤人才建设机制,注重多学科、跨学科深入研究新乡贤助推乡村振兴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思考和深化新乡贤的培育机制、评估机制和退出机制,是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猜你喜欢
乡贤场域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拓展深化新乡贤治村 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场域视野下的射艺场建筑文化探析
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
乡贤文化丛书(套装,共10册)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人大代表+乡贤”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