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生命力的四重逻辑
——纪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40周年

2022-10-20 06:57周朗生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命力特色

周朗生

(云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引 言

2022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①1982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邓小平致开幕词,并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这是邓小平第一次在中央文件正式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这一划时代命题提出40周年的日子,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日子。回顾历史,这一命题的演进经历从1982年到2002年的二十年的时间②1982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二大报告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报告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开始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追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如何建?则经过四十年的实践探索,确定了其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构成,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党的建设”①杜翔.《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时代性——以时政类条目为例[J].中国语文,2016(5).。这一路走来,实属不易。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和建设40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创造了惊天动地的光辉业绩;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甚至发生了举世震惊的重大灾变。它经历了战争与和平、革命与改革、高潮与低潮、胜利与挫折的种种考验与磨炼,积累了无比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②李会滨等.社会主义与21世纪[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3.。百余年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生命力(为行文方便,有时用社会主义生命力)愈挫愈坚,用清代郑燮的《竹石》中的三句诗词——“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来描绘再合适不过了。正如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开篇的序言中指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这就是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的坚韧性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生命力的真实写照。

生命力意指人、社会、自然维持生命活动的能力或生存发展的能力,它所呈现和表达的应该是一种生命的状态和力量。科学社会主义生命力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展现的一种生命状态和发展力量。概览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史,特别是《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在风起云涌、波诡云谲的“历史大变局”中,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已经历经了170多年的时空跨度。中国共产党诞辰百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和建设40年来,走出了“1999不战而胜”④(美)尼克松.1999年:不战而胜[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336-337.的门槛,打破了“历史终结论”⑤(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24.的神话,“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4.。百年来,“社会主义生命力的问题,既是一个具有丰富而深刻内涵的理论问题,还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又容易产生误解的现实问题”⑦房玫.社会主义生命力现实展示的哲学思索[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01).。笔者查阅文献,以“社会主义生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91年至2011年期间,之后鲜有研究,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是不相适应的,因此,社会主义生命力问题应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前沿问题。⑧可惜的是在中国知网以“篇名”为条件输入“社会主义生命力”词频进行检索,只有7条结果,时间跨度从1991年到2011年;如果把“篇名”换作“主题”检索,则有404条结果,时间跨度从1981年到2022年5月30日。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在中国共产党100周年诞辰的重大时间节点上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结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笔者尝试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制度逻辑等四重视角来探颐科学社会主义生命力问题就显得非常符合时宜,并以此来纪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和发展40年。

一、理论逻辑:科学社会主义生命力的源头与活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科学社会主义生命力的“源头活水”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0年来的成就,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理论说服力。“两个必然原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是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论之基;“两个绝大多数原理”——“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之源;“两个彻底决裂原理”——“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先进文化的制度之魂;人的自由发展原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4.——是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社会的理论之基。

思想理论是社会变革的先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由高潮走向低潮,又在低潮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被誉为“共产党人的乡愁”“共产党人的精神故乡”的经典著作的《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座,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同以往任何运动的根本区别,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性质和宗旨,强调了作为无产阶级先进代表的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阶级立场、革命属性和价值旨归。在对社会主义活生生的实践中,理论总结和及时归纳为社会主义运动指明了方向,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别化和时代化,套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称谓,不妨把它们称之为马克思主义苏联化、南斯拉夫化、越南化、古巴化等,尽管有的失败了。但其中成功的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历经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艰苦卓绝探索而形成的,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能够不断以一个开放、包容的理论特质不断实现因时而变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以中国为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主要是解决革命、建设、改革和永续发展的问题,既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不同阶段的问题又实际上指导着不同阶段问题的解决。具体来说:一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全面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基础上开创出的本土化成果。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与实事求是地尊重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前提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才实现了破旧立新,社会主义制度扎根华夏大地,毛泽东思想从根本上指引和解决了我国“站起来”这一重要的历史性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奠定了最为扎实的基础。二是内在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社会主义制度层面扎根华夏大地的基础上,指导并实践了社会主义如何融入中国特色的问题,贫穷从来都不是社会主义的代名词,社会主义要旗帜鲜明地追求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阶段及其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使社会主义具有中国特色并实现“富起来”的问题,从实际来看,全面建设小康并开启共同富裕的道路越发稳中向好。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在由富变强的关键历史阶段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结晶,这一思想,事实上是中国如何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日渐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由区域性大国走向具有世界性影响力强国过程中的科学指导思想,它的诞生,其价值旨归就是指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并在“强起来”的基础上继续前行。一言以蔽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在“承中”“接马”“化西”的基础上综合创新的理论,回应了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诉求,解决中国不同阶段“挨打”“挨饿”“挨骂”的问题,现在正在解决“挨骂”的路上。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说到,共产党领导人民走中国道路,也就是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的过程,而挨骂问题现在还没有根本解决。此外还有一些专家学者也专门谈到这个问题,如金灿荣在《不挨打不挨饿到不挨骂:中国向上的任务》(《中国与世界观察》2015年第3.4期)一文中讲到:“今天的领导人,追求的历史定位很高,毛是解决挨打,邓是解决挨饿,今天的领导人是要解决挨骂。”李彬的《中国道路新闻学(四)—— 挨打、挨饿、挨骂》(《当代传播》2018年第4期),吴心伯的《解决完挨打、挨饿,如何解决挨骂?》(《大学生》2013年第11期),赵臻的《从“挨打”、“挨饿”到“挨骂”——中国的路还很长》(《人民论坛》2008年第9期)等均有论述。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在这一点上,邓小平同志曾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40多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③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02).可见,从理论逻辑视角检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其内在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基因特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都不试图故步自封,相反,它能不断因时而变,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自己,从而不断增强其理论生命力。简言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是因为这一理论不仅能够解决中国深重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而且能够继续指导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可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接着讲”,而不是“照着讲”。

二、历史逻辑: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中生命力兴衰的经验与教训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①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1.回眸历史,20世纪社会主义在“交替的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发生了若干重大事变:“两次人类大革命”——俄国的十月革命与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四次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四个不同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三次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苏联工业化时代、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年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年代所显示出来的优越性;“一场大争论”——以苏共和中共为核心的、使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卷入的“中苏两党大争论”,它是社会主义由高潮走向低潮的转折点;“一次政治大地震”——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②李会滨等.社会主义与21世纪[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341.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成败得失的历史一定意义上就是展示科学社会主义生命力兴衰强弱的历史。170年来科学社会主义的渊源流变,从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到多国实践,由高潮转入低潮,又在低潮中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1982年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史上的大事件。40年来,我们能经受住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打开新局面、进入新时代,就是我们党紧紧扭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命题不放松。这其中就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和吸取40年来社会主义生命力兴衰的经验和教训。

由外观之,社会主义苏联的诞生(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和剧变解体(历史终结 论盛行),都是人类社会制度史上的重大事变。苏东社会主义改旗易帜后,西方有一种“历史终结论”论调甚嚣尘上:“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是一种思想结束——共产主义试验的最后篇章结束的见证人。现在,甚至连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许多人也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破产的制度。”③李会滨等.社会主义与21世纪[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37.苏联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何从一个曾经与美国并驾齐驱的世界一极在数十年间轰然崩塌直至最后呜咽消亡?值得深思。透过历史的长镜头,“回溯近百年来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共产党人既有过胜利的喜悦,也有过失败的痛楚;既有过高歌猛进,也有过迂回曲折,运动在高潮和低潮、胜利和挫折交替中不断向前发展,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一种有规律的现象。”④李会滨等.社会主义与21世纪[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37.正如列宁所说:“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⑤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51.作为社会主义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首个实践场,苏联作为前车之鉴,我们该从中汲取哪些经验与教训呢?总体来看,从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维埃社会主义开始,社会主义的苏联化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一直存在问题,比如战后沿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0年代的激进农业集体化运动、战后选择“冷战”及对外的霸凌主义行径等,都是有悖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它没有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实事求是的理论精神,在国内外复杂因素综合使然下,导致后期积弊难返,政治上高度集权化,经济上高度计划化,产业结构失衡化及寡头横行,形成了一个僵化的“苏联模式”,在改革中又放弃党的领导,文化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逐渐丧失主导地位导致意识形态多元化,其结果就是其作为首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大国解体和演变。正如有学者道出了问题的根本,“一个有着74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会发生演变?究其原因是由多种复杂因素作用的结果,但关键还是执政的共产党内部首先是领导核心出了问题”①李会滨等.社会主义与21世纪[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11.。现代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不断加强共产党的全面建设,必须探索建立一套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常态化纠错机制和治理体系,从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由内观之,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百年历程中,经受住了种种严峻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从此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一向“以西为师”的中国人开始转向“以俄为师”,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民主,跳出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②朱洸.毛泽东与黄炎培话“周期率”[N].光明日报,1993-01-20(06).的历史周期率。社会主义扎根中国的过程,尤其是在革命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阶段,中国经历了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20世纪60—70年代后期,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出现了重大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工作中恢复了正确的政策,并且研究新情况、新经验,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正确政策”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开启了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走自己的路。回顾20世纪最后20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两件大事:东欧剧变造成的“大挫折”和中国等国实行改革开放出现的“新局面”。两相对比,前者使人们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产生了某种困惑和忧虑,后者给社会主义改革创新带来生机与活力。正如埃菲社等国际媒体所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造就了20世纪最壮观的经济奇迹”,“显示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趋势中,“挽救了要失事的社会主义大船”④李会滨等.社会主义与21世纪[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51.。中国冲出了“1999不战而胜”的牢笼,迈入新千年,开启新局面,走进新时代。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增速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等等。⑤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8.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⑥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3.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通过苏中社会主义历史演进的简单对比可以发现,两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规避地出现某些问题,但是两个国家却具有迥然不同的历史命运,一个改旗易帜一个和平崛起。如果说20世纪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大挫折”的历史已经翻篇成为过去,那么,新千年新世纪新时代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孕育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新未来。中国、苏联东欧等国历史的经验教训反复证明: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化,其关键就在于坚持共产党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与时俱进地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不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赋能,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命力旺盛的历史底色。

三、实践逻辑:科学社会主义生命力的迸发与延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判定社会主义是否有生命力,“不是依据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所以习近平特别指出:“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③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06.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是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最为鲜明的时代烙印。科学社会主义生命力的迸发与延展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了一系列活生生的实践案例,其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实践探索。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曾经发生三次“左”错误,其共同点就是脱离中国国情的实践。其结果是给中国革命造成巨大损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于纠正错误,坚持实事求是,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我国革命实践取得成功的最重要一步。但是,这并不等于社会主义在制度层面在我国扎根,社会主义在制度层面的扎根,要以1956年底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作为标志,“三大改造”的成功,奠定了公有制的主导地位。至此,从制度层面来看,中国才真正实现破旧立新,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随后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但由于世情的变局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局限,导致实践探索中出现了的历史性挫折,这样的教训是非常惨痛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行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和改革开放,40年来大致经过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启动阶段,从1978年12月到1984年9月,重点是改革农村的经济体制,即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坚持土地等重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即中央在总结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等地农民自发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于1983年实行政社分开,建立村民委员会、乡和镇级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党首先提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并在党的十二大上将它确定为改革的目标。改革的成果是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市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同时,党的十二大开幕式讲话中,邓小平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划时代命题。

第二个阶段为扩展阶段,从1984年10月到1991年12月,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的城市各项改革。其基本措施是,用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等措施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在经济体制改革上,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接着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了“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口号。改革的主要成果是企业焕发生机活力,同时,市场、商品经济深入人心,中国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

第三阶段为发展阶段,从1992年到201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这反映出对经济体制改革认识的一个质的飞跃。正是由于实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全新事业”,在1979—1997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9.8%,1998年虽然遭到特大自然灾害,国内生产总值仍增长7.8%。与此同时,从1979年6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制定或修订了地方组织法、选举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诉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七部重要法律,到1982年宪法的制定,再经过90年代以来的市场经济立法,到201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告形成。

第四阶段为全面深化阶段,从2012年至今。其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全面”一词出现33次。这期间标志性的成果很多,这里就以脱贫攻坚为例。2000多年前《诗经》记载“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是中国人民最早对“小康社会”的向往。今天,近在眼前的精准扶贫成绩就是见证“中国之治”的最好例证。2020年11月23日,中国贵州省宣布最后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014年,全国832个贫困县名单公布,涉及22个省区市。其中,贫困县覆盖率最高的是西藏自治区,全区74个县都是贫困县。从2016年开始,中国贫困县逐年脱贫,退出数量在2019年达到峰值。连续7年来,中国每年减贫人口都在1000万人以上,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减至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降至0.6%。这是世界反贫困史上奇迹,减贫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不仅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交流分享经验,也为中国进入后扶贫时代进行了思想准备、方向指引和制度创新。正如习近平强调:“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①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3-07(02).转换视角,管中窥豹,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生命力的又一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打破传统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场史无前例的深刻革命。邓小平在谈到中国的经验教训时指出:“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4.在谈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时,更是强调:“自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来,就证明了没有无产阶级的政党就不可能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自从十月革命以来,更证明了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有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建设。”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9.科学社会主义生命力的实践诠释在我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是,诠释科学社会主义生命力的中国实践并未就此止步,而是不断给出社会主义的时代答卷。当然,历史和实践也一再证明,建设社会主义要规避“急于求成”的四种倾向:一是“高估了社会主义”,即把现实社会主义的成熟程度估计过高;二是“看近了共产主义”,即把建成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看成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三是“低估了资本主义”,即低估了资本主义的扩展空间和适应能力;四是“忽视了封建主义”,即忽视了封建主义余毒对社会主义的不良影响。

四、制度逻辑:科学社会主义生命力的根基与保障

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最大的政治,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公理。制度是组织人类共同生活、规范和约束个体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因此,制度也可以说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①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1994:3.这样的法治与人治相比,制度更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包容性、稳定性。社会主义的各个国家都曾经先后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相应的也获得了本国人民的认同并保障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但由于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导致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本该绽放的苏东社会主义生命之花就此凋零。而中国社会主义探索中也遭遇过挫折,比较幸运的是走出了历史的挫折,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新局面。根本一条是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②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这一制度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9.。在“站起来”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成功探索出了包括发展民族工商业、发展合作社经济、发展国营经济在内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工农专政、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等在内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社会主义思想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内的基本文化制度”④刘勇,杨彬彬.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四重逻辑意蕴[J].山东社会科学,2020(05).。这一包容性的制度性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源泉。一是包容性的经济制度。曾几何时,中国的经济建设也经历过非黑即白的选择过程,从最初的一大二公、宁愿一穷二白也要坚持只搞公有制经济到后来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具有基本制度属性的理论突破,进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中国经济制度、体制发展的基本轨迹。经过40余年的艰辛探索,中国已经建立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并完善了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从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层面建立了具有极强的激励性质的制度。同时,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公司法》《劳动法》《知识产权法》等涉及经济发展和个人权益保障的法律体系建设正在不断完善,不断改善民生福祉,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定位更加明确,包容性的经济环境红利迸发。全球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成功阻击并让企业复工复产,中国经济率先实现由负转正的增长,助推中国发展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持续加快,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勇于承担大国责任。

二是包容性的政治制度。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我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的根本制度,为我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与此同时,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正式制定和颁布,从国家意志的高度规划了对政治民主建设的追求。到目前为止,在宪法基本法对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作出基本规定的前提之下,中国已经建立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保障民主的基本政治制度,都从理论及实践层面确保了政治民主、社会民主、人民民主、协商民主的充分实现,正是基于这一系列的包容性政治制度安排,中国才能够有一个安定的国内政治环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基本保障。

谈到政党制度的包容性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①习近平.坚持多党合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EB/OL].(2018-03-04)[2022-05-05].http://www.gov.cn/xinwen/2018-03/04/content_5270717.htm.这一制度,一方面解决了科学领导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二者之间是亲密友党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合作方针,在政党制度建设上实现了民主与集中的结合;另一方面,政治协商制度作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制度创设,政协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它的存在,让社会主义民主深入社会各阶层,让民主接地气、掷地有声。中国宪法第111条第1款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这一规定从根本法角度擘画了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制度的主要形式,当然,除了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以外,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也是基层民主制度的构成形式之一,三者构成基层民主制度的完整内容。三种形式的基层民主,让民主真正深入普通而众多的民众的社会生活,让民主由一件政治奢侈品变成普通百姓与生俱来享有的政治权利。事实证明,只有民主被普通人触手可及而非空中楼阁般遥远,民主才能被人们所需要和关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理想才能成为现实。总体来看,正是基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所具有的包容性特质,才能不断探索和建立其他基本政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整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第一次将我国制度体系从层级上进行了区分说明(详见表1)。

表1 中国国家制度体系层级

同时,从“四史”——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来看,中国国家制度的型构体系集中体现了“生成性”与“创制性”的双重特性。①秦德君.中国国家制度型构与“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基础[J].理论与改革,2020(05).所以,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首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发展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深刻而全面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样的制度”“完善和发展什么样的制度”这个事关中国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问题。(详见表2)。

表2 中国国家制度型构特征②秦德君.中国国家制度型构与“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基础[J].理论与改革,2020(05).

制度建设是我国最大的政治逻辑,国家制度体系型构一直是我国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主线和目标。正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决定》所指出的:“既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要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永葆生机活力。”③《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4.

结 语

正如在新千年之际有学者所预言,21世纪社会主义在较长时期内主要不是表现为“数量”的增长,而主要表现为“点”的繁荣和“质”的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最新的实现形式,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生命力迸发的重要表征。在本文建构的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生命力的整体性、系统性的四重逻辑分析框架中,理论逻辑是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相结合化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机统一的内生逻辑。历史逻辑清晰展现了建党百年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嬗变的历史轨迹,体现了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有机统一的演进逻辑。实践逻辑阐述了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生动实践,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实践创新有机统一的行动逻辑。制度逻辑阐述了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创制到恢复重建再到制度创新的过程,体现了从单项制度到复合制度、制度体系与治理效能有机统一的生成逻辑。其中,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构成了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命力源泉的重要论证,实践逻辑与制度逻辑构成了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命力的动力保障机制,以上四个层面共同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命力勃发的完整逻辑体系。

正如邓小平所一直坚信的:“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自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来,就证明了没有无产阶级的政党就不可能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自从十月革命以来,更证明了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有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建设。”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9.这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2020年以来抗击新冠疫情成就再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40年来的历史和实践再次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命力的绽放必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设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命力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贸易生命力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如梦似幻
顽强的生命力——蟑螂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