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创造 世界贡献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历史性重大贡献

2022-10-21 01:47黄正平
中华魂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马克思主义总书记

文/黄正平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文化成果,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影响力,丰富和充实了中华文化宝库,也丰富和充实了人类文明宝库,为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作出了新的历史性贡献。

一、拓展思想的文化视野,创新中国共产党话语方式,建构了新时代精神文化话语体系

从精神、文化角度观照事物发展是人们发现、认识、解决问题的基本视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拓展思想理论的精神文化视野,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中国共产党话语方式,从精神和文化时空发展上就精神、文化和文明发表了一系列论述,构筑了自成一体、独具特色、逻辑严密、整体完整的新时代精神文化话语体系,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原创性贡献,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和人类文明宝藏。从精神文化阐述思想理论,从思想和文化两个维度总结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这在我们党的《决议》中是第一次。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在讲到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时,特别强调要把握好三方面资源,第一位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这就鲜明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成果不仅有其思想形态,还有其“文化形态”。

立足新时代,面向全人类,从五千多年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这个原点出发,习近平总书记率先提出中华道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第一次提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坚持“两为”、“双百”、“双创”并列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战略要求。《决议》第四部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文化建设作出总结:“我们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在历史长河里挖掘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又善于阐述和总结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复强调对传统文化、历史文明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思想养料,夯实了中华文化大厦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

时间、空间是观照问题、认识事物的又一重要视角。马克思曾经提出“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重大观点,体现了其作为科学真理的本质特征。繁荣和发展中华文化,也必须遵循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以新时代、全人类为坐标体系,就文化目标、文化战略、文化态度、文化精神、文化路径、文化交流等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标注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高度和世界广度。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价值旨向、逻辑理路和实践向度。

二、对丰富中华文化宝库历史性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1月30日在重要讲话中提到了“中华文化宝库”,他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从历史中走来,走向中华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紧紧依据和围绕“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通古今、连中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走向未来,坚持历史自信、历史自觉,以积极的历史主动,认识和遵循历史发展一般规律,开拓历史、创新历史。坚持推进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创新,实现了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的新境界。一是对中华优秀文化进行清晰定位;二是对转化发展中华文化的路径作出明确标定;三是亲力亲为推动中华文化、中国精神创新发展,不断进步;四是形成了独特、整体的精神文化话语体系。成就卓著,堪称典范,引领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同时也引导了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和潮流。

具体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高度概括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等新时代精神,明确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源与流的关系;创造性提出中国人民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丰富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与具有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的中国精神一起构筑了完整一体、标识鲜明的精神话语;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也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创造性地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要求大力培育和践行;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两为”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双百”方针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深刻阐述文化自信内涵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到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在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等等。习近平总书记从精神文化方面系统深入展开的一系列论述,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规律性的科学认识,创新了思想理论话语方式,构筑起新时代精神文化话语体系,创造性发展了新时代中华文化、中国精神,创造性推进了新世纪人类文明,极大地拓展了作为思想文化成果的认识视野、交流渠道、传播空间。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文化形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紧密结合文明积累和现实所需,与所处时空相经纬、相融通,立足新的时代、面向整个人类社会,自成一体、完整统一的精神文化话语,展示出中华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中国精神的优秀品格,既具有中国底气,又显现中国气派。

三、对发展人类文明宝藏历史性重大贡献

中华文化兼容并包、兼收并蓄。中华民族在学习中进步、在交流中互鉴,不断学习世界文明、人类文明,展示出极大的包容性,这就是中华文明之所以伏而又起、不断壮大的密码。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和“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再到四十多年来不断推进对外开放,无不证明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出新出彩的深刻道理和历史逻辑。正因为如此,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应时应地、随时随地的马克思主义有了天然的共同共生之处。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博大胸怀充分吸收和合理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美好的未来前进,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就讲到过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巨大价值:“文化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他继而指出:“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是中华文化的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一次讲话中还强调“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站在统筹两个“大局”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既十分关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又高度关注不同民族的人类文明不断进步;既谋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又谋世界大同;既推动中华文化不断创新发展,又积极总结和提出全球治理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有力地推动了国际秩序重建、国际社会和平发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蓬勃发展。一是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性地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阐明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发展中国家指明了共享美好生活的现代化道路;二是创造性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阐明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是创造性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文化交流观和文化互鉴论,阐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坚定态度和一贯立场。这些理念和思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发,积极汲取民为根本、世界大同等中华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思想精华,又立足文明发展和未来需要,呼应了世界人民对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和根本要求。

思想理论武装头脑,精神文化滋润心田。以中国式现代化为鲜明特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以全人类核心价值为主体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勾勒了中华文明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美好前景,为新时代中国和21世纪世界发展提供了磅礴的精神力量。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使我们能够运用“精神、文化、文明”的概念和范畴在国际社会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沟通交流和互学互鉴,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国理论国际传播,以统一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和共识。

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在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创新了思想理论话语方式,又构筑了精神文化话语体系,两者相融合并一体化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进程中具有开创性意义、现实性价值和历史性贡献,形成了“千年思想家”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思想文化结晶。既立足新时代,又面向全人类,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个结合”紧密起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以上这“两个定位”,更加有助于我们从思想和文化两个角度认识并确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为党和人民深入领会“两个确立”重大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坚定“两个确立”牢固奠定了思想理论和精神文化基础,更加有助于巩固和实现全党全国人民的“两个确立”,推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地位,实现全党政治站位和思想定位的结合与统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我们应当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引领我们朝着不可逆转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方向和目标奋进。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马克思主义总书记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时局图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