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题材银幕抒写中的跨文化传播与文化隐喻

2022-10-23 20:07唐丽君
电影评介 2022年6期
关键词:侗族苗族题材

唐丽君 丁 萍

21世纪以来,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逐渐登上了世界电影的舞台,一批外省籍和贵州籍导演通过电影作品从不同视角、主题和叙事策略展示了多彩贵州的自然风光、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和人文环境。例如,丑丑导演的《阿娜依》(2006)、《云上太阳》(2012),宋海明导演的《水凤凰》(2008)等。同时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相继参加国内、国际电影节,并荣获多项殊荣,例如《云上太阳》被文化部评为2011年度对外宣传影片,在美国赛多纳电影节上荣获3项大奖;《滚拉拉的枪》(宁敬武,2008)荣获多项国际奖项。可以说,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贵州文化外宣的窗口,也是讲好中国故事,尤其是讲好贵州故事的重要媒介和载体。

近年来,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进行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从影视视角研究影视创作实践、民族身份建构、空间生产、形象嬗变;(2)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特质及传播策略、国际影响力、地域形象传播对贵州外宣的作用;(3)从美学视角研究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个案的叙事策略、审美特征、影视风格;(4)从文化视角研究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精气神建构、影视文化的发展、景观建构、地域认同与意义生产。综上所述,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呈现多层面、多角度趋势,但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跨文化研究比较缺乏。因此,本文从文化价值传播和片名中的文化隐喻方面探讨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一、跨文化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价值传播

电影是大众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在向观众提供娱乐消遣、精神审美的同时,也传递着不同民族的文化价值,因此,电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跨文化传播手段。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既彰显了其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和独特性,又做到了文化兼容,引起世界观众关注、了解贵州少数民族社会现状。在反映贵州少数民族社会现实和文化的同时,加强中国价值观念的诠释和传播,发挥了较好的正面宣传作用,获得了国内外观众较高的文化价值认同,对于传播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媒介价值。

早在20世纪90年代,何明借鉴赵仲牧的“文化构造理论”,认为“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应该恰当地描述少数民族的实物文化与文化景观,准确地再现行为文化,深入地表现观念文化。”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从实物文化与文化景观、行为文化、观念文化展示了少数民族社会的原生态自然、人与自然的互动、民族生活理念。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不仅采用显性的形式展示了少数民族的地域风貌、民族风情,传递了贵州新奇的少数民族文化;同时,电影也传达了少数民族人民对自然的保护,对民族图腾的崇拜,也体现了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例如,电影《阿娜依》中阿娜依对苗族刺绣、歌舞的热爱,对爱情的向往和坚守,对苗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作出的努力。《水族魂1944》(吴军,2018)通过讲述水族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体现了水族人民在困难中无畏艰险,敢于牺牲的民族精神;《水凤凰》(宋海明,2008)、《出山记》(焦波,2018)体现了不畏艰苦、乐于贡献和保持独立的奋斗精神;《开水要烫,姑娘要壮》(胡庶,2007)、《天使的声音》(和成,2018)体现了少数民族青少年勇于追求梦想、无畏艰难的精神。

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善用爱情、亲情、友情等主题让观众产生共鸣。如《水凤凰》以从小身患小儿麻痹症的贵州省三都水族教师陆永康为原型,讲述了他为了说服水族贫困山村的辍学儿童重返校园,自制船鞋,每天跪走几十里山路,进行艰难的劝学过程,最终换来水族贫困山村儿童入学率达100%的奇迹;《山那边有匹马》(白海滨,2015)中,国际志愿者艾美老师并没有因为潘攀是一个患者而放弃他,而是给予爱和希望,为他寻找爱马;《云上太阳》(丑丑,2012)通过讲述苗族人民不惜一切代价给法国女画家治病,宣传了民族信仰自由、民族平等,体现了人间的真善美和大爱;《姑鲁之恋》(张艺飞,2014)、《侗族大歌》(丑丑,2017)、《行歌坐月》(吴娜,2011)、《阿娜依》(丑丑,2006)、《我,在贵州等你》(郭志荣,2018)等影片展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勇于追求爱情、梦想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此外,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还通过教育、扶贫、留守儿童等主题展示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所存在的问题,唤起人们对贵州问题的关注。如《天使的声音》(和成,2018)、《苗娃》(郦虹,2014)都是讲述人间大爱的儿童影片,抒写了侗族和苗族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感人曲折的故事,也展示了贵州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现状和问题;《水凤凰》《开水要烫,姑娘要壮》反映了西部大开发以前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教育资源严重缺乏、儿童失学严重的问题;《出山记》(焦波,2018)、《阿妹戚托(泡桐花)》(金山,2011)叙说扶贫故事,体现了当时贵州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紧迫性、重要性和难度;《我们的嗓嘎》(韩万峰,2009)、《树图腾》(张建成,2015)、《云上太阳》(丑丑,2012)、《阿娜依》(丑丑,2006)等电影阐述了当今社会少数民族如何发展和传承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二、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所映射的文化隐喻

贵州少数民族电影题材丰富,尤其是片名新颖,富含文化隐喻,不仅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也传达了独特的跨文化传播。下面将重点从民歌、花名、民族崇拜三个方面阐述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所映射的文化隐喻。

(一)民歌文化隐喻

民歌是贵州传统少数民族社会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与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少数民族原生态民歌不仅有审美和娱乐价值,而且体现了少数民族生活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一部分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片名采用民歌形式,不仅能让观众耳目一新,而且富含少数民族文化。

电影《侗族大歌》以侗族的传统歌曲为题,以爱情为主线,以长久相伴为基调,以侗族大歌为背景,讲述了三个侗族年轻男女以侗歌结缘长达60年的爱怨痴缠的故事。侗族大歌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也是整个侗族大歌历史风貌、文化传统的凝缩与写照。这部电影通过一个真实的侗族爱情故事,展示了侗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元素、民俗风情及其精神传承。该影片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侗族文化元素,例如鼓楼、风雨桥和东寨的山水融为一体,美轮美奂。侗族大歌是侗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场数分钟的侗族大歌表演,给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同时也展示了侗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例如青年男女恋爱自由,男孩在心上人的窗户唱情歌,如果女孩对男孩也有意,就会与之对歌。电影也展示了侗族饮食文化,例如打油茶、鱼生和腌鱼。该电影展示了侗族人民热情善良、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忠贞与专一。三位主人翁身上彰显了侗族人典型的优良品质,其中阿莲对爱情的专一、忠诚与执着;那福对爱的坚持不懈、善良包容;千树代表了侗族人的才华、道义与忍让。他们代表着侗族人民对爱情的忠贞与专一,这种纯洁的爱情观就像侗族大歌一样舒缓而又深情,饱含一种原生态的美。这部电影由小见大,以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展示了侗族丰富的文化元素与风俗,让世界见证了侗族的爱情、人生和音乐,不仅具有影视娱乐价值,还具有文化和文献价值。

根据侗族民间文学《珠郎娘美》改编创作的电影《行歌坐月》,片名富含侗族文化隐喻。该电影以侗族大歌音乐为基础,讲述了侗族青年男女追求美好未来与爱情的故事。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侗族青年男女的一种社交、恋爱风俗,青年男女通过对唱侗族情歌倾情,展开自由恋爱的方式。该剧生动地讲述了被誉为“侗族歌仙”的姑娘与侗族小伙珠郎的真实爱情故事。影片以贵州侗族村寨生活为故事背景,以富有诗意的镜头语言全面展示了独具特色的侗族原生态生活状态和文化风情,如吊脚楼、侗歌、侗语等,通过展示两代人恋爱方式的不同,探讨了现代化发展进程下,少数民族传统与乡村生活的变迁。

《我们的嗓嘎》中,“嗓嘎”在侗语中是“歌师”的意思。侗族是一个唱歌的民族,“饭养人,歌养心”。在侗族文化中,歌师在侗族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为侗族文化的传承肩负继往开来的神圣使命。因为侗歌和歌师的特性,这部影片取名《我们的嗓嘎》具有一种诗意的特征,把侗歌气质提升到一种境界,让侗歌充满灵性,充满梦想,值得观众去发现侗族人最精髓的文化和精神价值。而电影《我们的嗓嘠》通过讲述侗族一家三代人的日常生活,展示了现在侗族人面临的许多烦恼,尤其是对学习侗歌的不同态度,集中体现了侗族歌师的身份认同感,让人们感受到侗族文化的危机意识,从而关注侗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问题。其中奶奶萨依兰是一代歌师,她的歌声代表着侗族人传统的价值观念。电影镜头“奶奶手中扇子滑落在地”象征着奶奶一代的侗族人终将会离开世界,侗族传统文化也即将陷入危机。黄大诸、杨珍珠是侗族第二代,他们身上既保留了侗族的传统文化,又受现代物质生活的冲击,是现代文明和侗族传统文明相冲击的产物。黄月娇、黄正宇是侗族第三代,他们却对侗族文化持有截然不同的行为、态度,黄月娇放弃了大都市美好的前程,回到侗寨当一名侗族大歌的代课教师,作为侗族知识分子,是侗族文化传承的美好希望。黄正宇自私、叛逆,不肯接受侗族传统文化,最后却为了爱情选择学习侗歌,意味着侗族年轻一代有越来越多的选择。

(二)花名的文化隐喻

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一部分电影以花名为片名,旨在宣扬电影主人翁不仅具有花一样的美貌,也有花语一样的优秀品质。这些电影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情节,展示了贵州少数民族的宝贵品质。

电影《阿娜依》以主人翁阿娜依为片名,其中阿是称呼,娜依是芍药花的意思。电影以苗语的芍药花为名,其花语含义为美丽动人、真诚不变、对爱情真心不变,也是中国的爱情之花,暗示一个动人的苗族爱情故事。该电影讲述了苗族姑娘阿娜依和侗族小伙阿憨的爱情故事,同时展示了一个具有芍药花特征的苗族姑娘。阿娜依生命力强,从小失去父母,生活贫困,但没有向生活低头,吃苦耐劳,真诚善良,积极乐观,天天劈柴挑水,无怨无悔地照顾生病的阿婆。同时,她拥有像芍药花一样的执着、不屈不挠的性格,五岁就开始学习苗族刺绣,学唱苗歌,在学刺绣的过程中,被针扎破手指,疼得直哭,她都没有放弃,尤其是在步行几十里山路去其他村寨卖丝线的途中,独自一人克服了重重苦难;阿娜依待人真诚、善良,多才多艺,有甜美的歌声、灵巧的双手和婀娜的舞姿,赢得大家的认可和帮助,对待爱情执着和专一,得到了侗族小伙阿憨对她的真爱。虽然她只是一个普通又平凡的苗族女孩,却是一朵为了苗族文化和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默默奉献的芍药花。

山花即映山花,也叫映山红,是贵州山区一种常见的花。山花的火红色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鲜血染成的,寓意着坚定、永不言弃的信念;还有清白、忠诚的花语寓意。如电影《苗山花》(高伟宁,2016)以山花为片名,意味着这是一部讲述苗族人民红色革命的故事,暗示苗族革命先辈有山花一样的精神,为了中国革命事业敢于牺牲生命的奉献精神,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对党忠诚的精神。该电影以解放前贵州麻山地区“熊氏三兄妹”中的苗族姑娘熊三妹为人物原型,集中表现了以熊三妹为代表的苗族革命先辈在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和压迫中英勇不屈,机智勇敢,对同胞热情善良、乐于助人,对爱情忠贞不渝,是苗家最鲜艳、最亮丽的山花。

彝族电影《阿妹戚托(泡桐花)》原以彝族原生态舞蹈《阿妹戚托》为片名,后又改名为《泡桐花》。《泡桐花》更为合适,泡桐花的花语“永恒的守候”凸显了电影主人翁具有泡桐花一样的特质。阿妹戚托是一种彝族婚俗舞蹈,整个舞蹈的肢体语言都来源于彝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体现了彝族古老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文化内涵。该电影虽然展示了彝族原生态歌舞,但电影主题内容不是彝族婚俗舞蹈,因以彝族歌舞为片名不能阐释电影主题内容,凸显主人翁特征。该电影讲述了大学生李想放弃了美好前程,主动来到偏远的晴隆县做“村官”,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故事。在电影中,一方面聚集了黔西南自然美景、原生态彝族歌舞、彝族风情于一体;另一方面以扶贫为故事主线,凸显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变化和发展。李想是音乐学院毕业的女大学生,就像一朵泡桐花,年轻美貌,能歌善舞。同时她还具有泡桐花一样默默耕耘,不问收获的精神,带领当地人民养羊、开采矿石,想尽一切方法推动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像泡桐花一样静静守候着彝族人民和文化。

电影《好花红》(鲁冬青,2010)以贵州布依族经典民歌《好花红》为片名和主题曲,寓含布依族的文化隐喻。该电影一方面聚焦布依族生活区域——惠水的美景和布依族的民风、民俗风情,展示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惠水山水实景;另一方面以布依族青年的人生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布依族姑娘“阿秀”的成长经历,例如求学之路、事业、爱情、家庭生活等方面,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和人民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以阿秀为代表的布依族人民像好花红一样,对梦想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执着,及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布依族人民的生活如好花会再红、更红一样,蒸蒸日上。

(三)图腾的文化隐喻

微电影《树图腾》暗示了以树为图腾的苗族故事及岜沙苗寨多元的文化隐喻和价值观。该电影以贵州黔东南岜沙苗寨这个传统部落为题材,以树图腾为主线,展示了一系列苗族岜沙文化,特别是树图腾的独特文化和风俗,例如树葬等。电影一方面展示了岜沙苗寨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风俗,将树和苗族人民的图腾和崇拜融合,苗族村寨四周古树参天,环境幽静。婴儿出生会种一棵树,人死后会在墓地种一棵常青树。通过这种神奇的树葬仪式,体现了苗族人民最崇拜树木,敬树为神,展示了苗族人的风俗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另一方面,电影以对树图腾的态度为故事主线,通过讲述一对苗侗男女拒绝接受苗族文化而愤然离乡,后来回乡接受了苗族传统文化和风俗,主动治理千年古树,主动剃头穿起苗族服饰。通过这对青年男女从离乡到回乡,从拒绝苗族文化到接受树图腾的态度转变,揭示了苗侗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从冲突到和谐的过程,唤起现代人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传承和发展。

电影《云上太阳》取名“云上太阳”,富有诗情画意,又表达了苗族文化隐喻。故事地点发生在中国贵州东南部神秘美丽大山深处的丹寨,地势高,常年笼罩着云雾,通过如实地呈现该地区的地域风貌,向观众展示了“云上”苗寨的风景优美,平静安宁的传统村寨。同时,该村寨拥有多元的艺术文化和民族文化,例如神奇的苗族医术、质朴的古法造纸术、鲜艳美丽的民族服饰、欢快活泼的民族舞蹈“锦鸡舞”、动听的芦笙演奏、由花朵等植物做成的简单又漂亮的纸画,体现了苗族的文化软实力,具有独特的苗族魅力,胜似云上仙境。该电影既展示了苗寨独特的风景风貌,又注重挖掘苗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意蕴。太阳象征着苗族人民的性格和精神,把温暖洒向大地,把光明带给人间。苗族人们热情好客,乐于帮助晕倒在水田的法国画家波琳,请当地的苗医给她治病。为了帮波琳治病,全村人都伸出援助之手,甚至都乐意牺牲他们最信仰的神“锦鸡”,小男孩甚至把他最喜欢的朋友——牛抵押出去,体现了苗族人们的真善美,像太阳一样无私奉献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电影《天使的声音》用天使为片名,含有双重的文化隐喻。天使的本义是指天上的使者,形象多为带翅膀的小孩子,现在常常用来比喻天真可爱的人。该电影是一部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公益励志电影,通过以“追梦”为主线,讲述了一群爱唱歌的侗族留守儿童为了追求音乐梦想,在爱心人士的帮助和鼓励下,不断克服困难,最终实现了梦想,站在音乐厅的大舞台上,唱出了天使的声音。电影《天使的声音》中,那群留守儿童就是天真、善良、爱唱歌的小天使,虽然他们的生活艰辛,缺少亲情,但他们顽强勇敢、自立自强,敢于追逐梦想,体现了新时代留守儿童的新生活,呼吁全社会关爱这些留守天使,尤其是精神上的关爱。此外,天使也喻指那些热心助人又不求回报的人。电影中,老师、村委会和许许多多爱心人士对留守儿童给予关爱、呵护和帮助,他们都是乐于助人的天使。整个剧情中歌声与泪水、快乐与悲情同在,洋溢着温暖、积极向上的力量。

此外,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对人物形象进行雕琢,用人们喜爱的瑞鸟为比喻,描述他们凭借超常的毅力和精神,在平凡的事业和生活中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塑造了平民英雄形象。如电影《水凤凰》,凤凰是人民心目中的瑞鸟,代表了中国的民族精神。中国有成语“凤凰涅槃”,本义是凤凰在熊熊烈火中新生,喻指人在痛苦的考验中达到升华,蕴含不畏艰辛、勇于追求、提升自我的执着精神。该电影以凤凰为片名,以凤凰比喻陆永康的坚强和执着精神,用自己的行动和爱感动那些一直反对孩子上学的父母们,换来水族贫困山村儿童入学率达100%的奇迹,同时也收获了一份美好的爱情。

结语

陈旭光、薛精华认为“(贵州电影)有着重要而独特的意义,它对于我们考察与认知当代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与工业生产的整体情况,有着独具一格、不可或缺的借鉴参照价值和经验启示意义。”多姿多彩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韵味无穷的贵州高原风情画,也孕育了许许多多具有人类普遍价值和文化意义的文学影视作品。充分挖掘整理具有代表性的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不仅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讲好贵州故事、传播贵州好声音、提升贵州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

猜你喜欢
侗族苗族题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苗族民歌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贴近大地:侗族栖居之所的智慧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