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对肺心病患者社会心理适应能力的影响分析

2022-10-25 07:57周小琴罗灵芝湖南省衡阳市中医医院湖南衡阳421001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2年20期
关键词:肺心病适应能力心肺

周小琴,罗灵芝(湖南省衡阳市中医医院,湖南 衡阳 421001)

肺心病为慢性、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即肺血管、支气管-肺组织或者胸廓发生病变,引起肺血管阻力异常升高,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功能、结构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疾病[1-2]。受病情影响,肺心病患者心肺功能明显降低,日常生活受到影响,社会心理适应能力及生活质量也降低,加之肺心病患者大多病程迁延,预后条件差,因此对于护理工作的要求较高,常规护理方案无法满足患者的综合性护理需求[3-4]。综合护理干预强调护理工作的严谨性、综合性,通过满足患者多方面的护理需求,以缓解其病情状况,改善预后水平[5]。近些年,本院于肺心病患者中加强综合护理干预,并以2019年8月-2021年8月本院收治的110例肺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重点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在此类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9年8月-2021年8月本院收治的110例肺心病患者,按电脑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5例,31例男性、24例女性;年龄52-78岁,平均(63.88±5.07)岁;病程1-11年,平均(5.51±0.39)年。研究组55例,30例男性、25例女性;年龄50-79岁,平均(64.01±5.02)岁;病程1-12年,平均(5.55±0.43)年。纳入标准:①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中相关诊断标准[6]相符,且经影像学检查后确诊;②年龄≥18岁;③沟通、智力、读写与认知等能力均正常;④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②合并急性心肌梗死;③并发造血系统病症;④合并精神障碍或恶性肿瘤。本研究活动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两组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对症治疗,且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即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情况,加强日常生活指导与饮食指导,嘱咐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并积极安抚其情绪,指导展开康复训练。于此基础上,观察组予以综合护理干预:①环境护理。给予患者舒适、清洁的环境,定期通风与消毒,并提前带领患者熟悉环境,增强其归属感,避免人流走动,提高睡眠质量。②体位干预。将海绵垫放置于患者背部、头部,改善体位舒适度,轻柔按摩其四肢,协助四肢进行被动活动,定期予以翻身、拍背,预防压疮,促进排痰。③心理疏导。加强护患沟通,取得家属配合,以通俗语言配合视频、图册等详细介绍疾病、治疗、护理、转归等相关知识,鼓励患者积极描述内心疑虑,理解并同情其遭遇,酌情满足其合理要求,实时了解患者心理特征变化情况,积极进行干预与疏导,强调主动配合医护工作是促进疾病缓解的重要措施,增强其治疗信心。④饮食干预。结合患者日常饮食爱好与习惯,根据其病情状况,制定针对性饮食计划,鼓励其食用维生素、蛋白质含量丰富,同时易消化且脂肪含量低的食品,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食用量,以少食多餐为原则。同时,若患者合并右心衰症状,避免进食肉类,以缓解心脏负荷。⑤缺氧干预。结合患者病情状况予以低浓度、低流量持续性供氧,4-6L/min,观察氧流情况。同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予以雾化干预,雾化用药为注射用盐酸氨溴索(15mg与0.9%氯化钠注射液的混合液),防止患者吸氧时出现痰痂或气道干燥情况,确保气道湿润性。

1.3观察指标 ①心肺功能。分别于护理前、后,对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第1s最大呼气容积(FEV1)进行测量,以评估其心肺功能状况。②社会心理适应能力。分别于护理前、后,采用社会心理适应能力评价量表对两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进行测定,含3个维度:负性情绪、社会生活适应性及正性情绪,共20条目,采取0-4分计分标准,负性情绪维度采取负向评分,量表总分0-80分,分数高时,患者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也高[7]。③生活质量。分别于护理前、后,采用Neugarten生活满意度量表对两组生活质量进行测定,含3个分表:生活满意度、生活满意度指数A、生活满意度指数B,分数依次为:5-25分、0-20分、0-22分,各表分别评分,分数高时,患者的生活质量也高[8]。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0.0软件处理各项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心肺功能 护理前,两组的心肺功能比较,无统计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心肺功能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的LVEF、FEV1比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肺功能对比(±s,%)

表1 两组心肺功能对比(±s,%)

注:a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0.05。

?

2.2社会心理适应能力 护理前,两组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比较,无统计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明显提高,且研究组评分比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对比(±s,分)

表2 两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对比(±s,分)

注:a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0.05。

?

2.3生活质量 护理前,两组的生活质量比较,无统计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且研究组评分比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s,分)

表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s,分)

注:a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0.05。

?

3 讨论

近年来,肺心病发生率逐年升高,具有发生率、病死率均高的特征。肺心病以乏力、慢性咳嗽、心悸、咳痰及呼吸困难等为主要表现,好发于中老年群体中,需进行终身间歇性治疗,对于护理工作的要求明显提高[9]。研究表明[10],加强对肺心病患者的专业护理,可有效缓解病情程度,改善预后水平。然而,关于肺心病患者的常规护理措施存在局限性问题,无法满足患者病情恢复需求,因此研究适合肺心病患者的干预措施尤其关键。

综合护理具有严谨性、科学性与综合性等特征,强调以患者作为护理工作的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满足患者多方面的护理需求为出发点与目标,可使患者维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缓解其痛苦程度,改善预后。本研究中,研究组护理后的LVEF与FEV1均比对照组更高(P<0.05),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在肺心病患者中的应用能改善心肺功能。综合护理干预中,通过加强环境护理、体位干预、心理疏导、饮食干预及缺氧干预,增强患者对于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积极配合治疗与干预工作的进行,缓解痛苦,使患者身心保持舒适状态,改善身体机能,增强抵抗力,有助于肺功能及时好转,进一步增加心肌细胞组织的氧气供应量,从而提升心肺功能。

此外,本次研究中,研究组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评价量表评分与Neugarten生活满意度量表评分均比对照组更高(P<0.05),表明综合护理干预还能促进患者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及生活质量提升。受疾病长时间折磨,患者易出现情绪敏感以及意志消沉等情况,致使其社会心理适应能力降低,无法展开正常生活与工作,生活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护理人员在肺心病患者中加强综合护理,通过改善其心肺功能,有效控制疾病进展,缓解病情程度,并从生理、生活、心理等方面满足患者护理需求,消除患者对于病情的恐惧感,平复心情,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增强社会心理适应能力,进一步控制疾病,逐渐恢复至正常生活状态,从而提升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在肺心病患者中可获得显著效果,能改善心肺功能,并且促进社会心理适应能力及生活质量提升。

猜你喜欢
肺心病适应能力心肺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临床探究
急诊院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
你了解肺心病吗?4个常见症状应提前知晓
教育部:将心肺复苏急救纳入学校健康教育
雷鸟
艺术职业院校表演专业现状及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
沙漠里的精灵
30例慢性肺心病急性感染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低分子肝素合酚妥拉明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3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