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研究

2022-10-25 17:09周洁
成才之路 2022年23期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创新教育第二课堂

周洁

关键词: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创新教育;问题情境;第二课堂

基于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操作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主阵地,应重视计算机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计算机教学中,职业院校教师要融入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此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本文在分析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意义、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探究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创新策略。

一、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意义

1.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计算机操作能力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为此,职业院校要积极开设计算机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受此影响,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其掌握的多是基础知识,很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而实施创新教育能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认识到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从而积极主动探索新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还会利用先进的教学思想,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授课,增设实践教学内容,在夯实学生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还会将课堂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引导其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通过有效的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计算机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具有积极作用。每个学生都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多是教师讲、学生听,久而久之,学生会习惯教师给出的结论或答案,养成惰性思维。很显然,这种情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信息社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学生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基于创新教育的计算机教学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计算机课程兼具实践性、理论性的特点,不仅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还需要学生认识到创新能力对学习、生活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在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活动,并提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深度探索其中存在的规律,发展动手能力。

二、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1.偏重理论教学,实践不足

职业院校与普通学校的教育目标不同,其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主阵地,计算机课程作为职业院校的重要课程,要保证实践教学时长与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培养的学生虽然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但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存在“纸上谈兵”的情况,如在回答教师问题时侃侃而谈,动手实践时则一筹莫展,这就是计算机知识掌握不扎实的具体表现。另外,在遇到晦涩难懂的知识时,学生易产生退缩心理,并难以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而教师在创新教育中融入实践内容,可在夯实学生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2.课堂缺乏互动,教学方法落后

在传统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准备充足的教学内容,借助机房的教师端和学生端,逐一进行讲解,学生则被动地听讲,这期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较少。这种缺乏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师也难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这就是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的直观体现,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个人综合素养。

3.课程设置不科学,学生缺乏创新能力

部分职业院校存在办学底蕴不足、对自身发展定位不准确、办学特色不突出等情况,在课程设置上还存在模仿、照搬本科院校教学设计的问题。课程设置如果不考虑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学情,就会出现课程设置不合理、不科学,无法满足学生真实学习需求的情况。例如在计算机教学中,理论课时多,实践课时少,就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直接体现。又如,教师只是通过简单的问答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而缺少对操作能力的考查,就会导致对学情掌握得不全面。可见,课程设置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这其中,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的重要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教材更新不及时,教材内容与时代发展脱节

计算机行业发展速度快,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并不夸张。因此,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要紧紧围绕行业发展、企业需求,设计相关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料,它的质量关系到课堂质量,但从目前教学情况看,职业院校的教材存在更新慢,部分内容老旧,与实际应用脱节等问题。这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实用性,也会对学生的就业、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创新措施

1.整合教学资源与教学要素

(1)网络资源的整合。在实施创新教育时,教师在优化教学方法的同时,要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结合教材、教辅书籍来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忽视运用网络资源。创新并非易事,教师自身的认知和能力会影响到课堂创新的效果,要想开阔思路,教师就要合理运用网络资源。在信息共享时代,网络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都可以为教师创新提供思路,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帮助。例如,预习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但有的学生并不会主动预习新知。网络资源的運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发布预习任务,让学生翻阅教材、观看视频了解大致内容,或通过网络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教师就可以避免重复强调绝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实践教学上。

(2)校园资源的运用。合理运用校园中的各种资源也可以为创新计算机教学提供思路。随着智慧校园、数字校园的建设,职业院校已经具备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包含服务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软件体系,如教师教学工具的“电子化”、学生学习资源的“智能化”“个性化”。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可合理运用这些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讲解“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教师可利用校园网提供的教案制作PPT,并将PPT 导入校园数据存储软件中,然后在教学中随时调取存储的资料即可。而为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教师可对学生开放一定权限,让学生利用校园网或资料查询软件辅助学习。

2.科学创设问题情境

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也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对此,教师可在计算机教学中以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而发散学生的思维。计算机课程对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可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实践。另外,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还可借助多媒体、交互白板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直观呈现知识,突破教学重难点,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达到促进学生思维发散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逻辑运算”相关知识时,学生需要掌握AND、OR、NOT、XOR 四种运算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可先结合演示示范向学生逐一讲解这四种逻辑运算的概念、函数表达式、逻辑符号等理论知识, 然后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掌握逻辑运算的规律,逐步完善知识体系。以基础电路图为例,在开关A 断开、开关B 也断开的情况下,灯泡是不亮的;在开关A 断开、开关B 闭合的情况下,灯泡是不亮的;在开关A 闭合、开关B 断开的情况下,灯泡是不亮的;只有在开关A 闭合、开关B 闭合的情况下,灯泡才会亮。从这一实例中,学生可以认识到当决定事物结果的全部条件同时具备时, 结果才会发生,进而深入认识“与”运算。运用电路图将所有的逻辑运算规律都讲解完后,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相应的关键词,并提出问题:某课题为商业银行经营体系的特点的概念,如何用逻辑运算构成检索策略? 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时,需要先确定用AND 解题,也就是“与”运算。这样的问题情境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3.延伸知识,打造第二课堂

职业院校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可以在课后借助资料完成知识的探索。但部分教师并不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导致第二课堂不活跃,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也没有得到发挥。对此,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向课外延伸,让第二课堂动起来。第二课堂的打造可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进而不断夯实基础。当学生储备足够多的基础知识后,才能有所创新。

例如,在学习PS 软件时,部分计算机基础差的学生无法在课堂教学时间内掌握软件的功能及用法。对此,教师可借助QQ 群或微信群,将电子课件分享给学生,并鼓励学生以互帮互助的形式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同时,学生还可在课后登录学习平台,将所学知识、心得及疑惑都记录下来,方便随时查看、巩固,以此进行针对性的查缺补漏。随着知识的不断补充、完善,学生可搭建起完整的知识网络。

4.训练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学生思维的发展程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定关系,对此,教师可通过变式教学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引导其对习题进行设想和解答,这也是对教学形式的一种创新。在传统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先讲解理论知识,再让学生上机操作,重复一遍教师讲解的内容。学生不需要创新,浅层理解知识即可。很显然,这不利于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因此,教师有必要以创新教育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训练。

例如,在讲解“Windows 的目录操作和文件目录属性”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将电脑桌面上的文件移到隐藏目录中,让学生讨论“文件都去哪了”,并探究找回文件的方法。对此,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其逐一实践,一一找出被教师隐藏、删除或更名的文件。这种教学形式不仅可让学生对Windows 的文件目录属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还能让学生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具有积极意义。又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字编辑时, 可让学生发散思维,探索不同编辑软件的优缺点,进而灵活运用软件完成文字编辑,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5.以任务驱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目的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理论知识积累是在打基础,实践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创新思维的来源。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始。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此,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需要注意的是,学习任务的难度要适宜,复杂程度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学生可以选择独立完成或以小组合作完成,以此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并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例如,在讲解“电子表格”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函数的原理及应用方法,之后借助任务驱动法教学,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将班级的某次考试成绩制作成电子表格,并列出个人总成绩、个人平均成绩、学科平均成绩、最高分、最低分等。这一学习任务考查学生对函数的运用和掌握能力,涉及求和、求平均值、求最小值、求最大值、统计等函数公式,难度不大,学生可独立完成。之后,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寻找答案,如果答案有分歧,就要进行核验,并查找产生的原因。这不仅可以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还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快,对此,教师在每学期拿到新教材后,要认真阅读,将其中陈旧的知识删除,并补充新内容。同时,还要多翻阅书籍,浏览网站,充分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情况,并将其作为拓展知识补充到教学中。例如,部分教师指导学生学习“JSP 技术”,但这一技术在计算机知识的更新中已经失去学习意义。如果教材中有此类知识,教师就要将其删掉,并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补充新内容。另外,教师在授课时不要照本宣科,可根据知识间的联系,打乱固有的章节顺序,灵活教学,并在完成正常教学内容后, 为学生推送一些文章或视频,让其了解计算机学科的最新发展情况,以及未来的就业环境。

7.改变并丰富考评模式

考评模式的改变与优化是计算机教学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围绕计算机教学目标及学生能力培养目标, 对考评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在传统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在期中或期末以“试卷+上机”的形式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根据完成情况给予其相应的分数。这种考评方式虽然能够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情况和实践操作能力,却无法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改革考評模式时,可在原有基础上融入新的内容。例如,教师可回顾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易错点、易混淆点,围绕这些内容设计试卷,考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及复习情况。在上机操作时,可与学生进行简短的交流,从而了解学生的设计思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答题情况、上机操作情况,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以先扬后抑的形式,先指出学生的闪光点。即使学生的成绩不突出,只要学习态度端正,积极参与讨论,就值得表扬。然后,教师再联系实情指出学生学习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建议。摒弃传统的分数评价,建立综合性的考评模式,并借助科学、合理的点评,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 可让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并促进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总之, 职业院校在计算机教学中融入创新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通过引导、鼓励、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计算机教学创新教育第二课堂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