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腰椎前凸角变化对下腰痛的影响及临床干预策略

2022-10-26 12:00王久清陈腾
中国疗养医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曲度节段肌力

王久清 陈腾

作者单位:475001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骨科、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较为常见的疾患,指腰、骶部的疼痛、不适感,伴或不伴有下肢放射痛[1]。青年群体并非LBP的高发人群,但由于近年来生活习惯、工作环境的变化,青年LBP患者并不少见,并可因此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2-3]。正常腰椎结构具有向前的生理性弯曲,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在发挥腰椎运动、维持腰椎生物力学稳定性中具有重要作用,腰椎曲度的改变可加速腰椎退变,导致腰椎退行性疾病[4],可能影响LBP的发生发展。目前对于LL变化和LBP的关系尚无定论,本研究收集青年LBP患者的腰椎影像学资料,分析LL变化对LBP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临床干预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10月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门诊或病房接受诊治的青年LBP患者46例为LBP组。同期经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健康、近6个月无LBP症状的青年30例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比较[n,(±s)]

表1 两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比较[n,(±s)]

组别 性别 年龄(岁) 体质量指数(BMI)男女LBP组 24 22 33.8±2.3 23.7±1.3对照组 17 13 34.2±1.2 23.3±1.0统计值 0.147 5 -0.877 1.431 P值 0.700 9 0.383 6 0.156 8

1.2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LBP 3个月以上,伴有或不伴有下肢放散痛;年龄20~39岁,女性近1年内无妊娠史;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外伤所致腰痛;腰椎畸形、结核、肿瘤、滑脱、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史;腰部手术史。

1.3 方法

1.3.1 LL 所有受试者均拍摄站立位腰椎侧位DR:充分伸展髋、膝关节,双肩关节前屈,肘关节屈曲,双拳置于同侧锁骨上。

Cobb法测量腰椎总前凸角及节段前凸角:总前凸角为经L1上终板与S1上终板延长线的夹角;节段前凸角为腰椎体上终板与相邻下一椎体上终板延长线的夹角,见图1。

图1 LL测量方法

1.3.2 核心肌力锻炼 参照赵松阳等[5]、李述文等[6]报道方法,锻炼内容主要包括腹桥、背桥、侧桥三部分。①腹桥:俯卧位,双肘屈曲90°并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握拳,以双前臂背侧和双足尖作为支撑,慢慢抬起臀部,使头、双肩、背部、臀部、双下肢位于同一直线,维持10 s;然后放松臀部,休息5 s,重复操作。3~5次为1组,3~4组/d。②背桥:平卧位,屈膝90°,双足掌侧着地,与肩同宽,双上肢自然置于躯干两侧,以头部、双肩和双足为支撑,将臀部慢慢抬起,使双肩、臀部及双膝呈一直线,维持10 s;然后放松臀部,休息5 s,重复操作。3~5次为1组,3~4组/d。③侧桥:右侧卧位,右肘关节屈曲90°,以右肘外侧、右足外侧为支撑点,左手叉腰,将臀部慢慢抬起,使躯干和双下肢呈一直线,维持10 s;然后放松臀部,休息5 s,重复操作。3~5 次为1组,3~4组/d。左侧同法操作。

核心肌力锻炼需根据患者自身的体质情况,循序渐进,对于身体条件相对较差者要有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造成副损伤。同时,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求患者维持呼吸频率及呼吸深度相对恒定,有意识地控制呼吸频率及呼吸深度。

1.4 观测指标 随访3个月,分别于随访前后观测比较两组受试者腰椎总前凸角、各节段前凸角变化。同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LBP组LBP症状变化,由患者依据主观感受,对日常活动情况下疼痛最严重程度进行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Kolmogorov-Smirnov检验是否符合正态分布,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四格表X2检验;α值取双侧0.05,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LL比较 LBP组总前凸角、L4/5和L5S1节段前凸角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LBP组总LL的丢失主要来自L4/5、L5S1节段前凸角减小,见表2。

表2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LL比较[(±s),%]

表2 两组受试者干预前LL比较[(±s),%]

组别 总前凸角(°) 节段前凸角(°) 节段前凸角占总前凸角比例(%)L1/2 L2/3 L3/4 L4/5 L5S1 L1/2 L2/3 L3/4 L4/5 L5S1 LBP组 46.7±9.5 2.5±2.4 5.3±2.9 10.4±3.2 11.0.7 10.6±3.8 14.4-0.247 -5.±2.4 17.3±4.6 5.3 11.3 22.3 23.6 37.0对照组 54.2±8.2 2.0±2.0 4.9±3±2.9 20.6±4.3 3.7 9.0 19.6 26.6 38.0 t值 -3.546 0.824 0.527 557 -3.135 P值 0.000 7 0.412 7 0.600 1 0.805 4 <0.000 1 0.002 5

2.2 LBP组干预前后LL变化比较 核心肌力训练3个月后,LBP组腰椎总前凸角、L4/5节段前凸角较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LBP 组干预前后LL变化比较 单位(°)

2.3 LBP组干预前后临床症状比较 VAS评分显示,干预前LBP组受试者评分为(4.3±1.8)分,干预后为(2.8±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4,P=0.000 1)。

3 讨论

LBP是成年人群最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7]。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世界范围内LBP 1年的患病率达38%,且青年患者并不少见[8],表明LBP已成为高发的骨科疾病之一。

腰椎前凸的生物学意义在于具有缓冲震荡的作用,并增加腰椎抵抗纵向压缩载荷的能力,在发挥腰椎运动、维持腰椎生物力学稳定性中具有重要作用。国外一些研究认为LBP患者LL的改变与临床症状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9-10],但近年来研究显示,腰椎曲度变直易造成青年患者发生下位椎间盘的Pfirrmann Ⅳ~Ⅴ级退变,是青年LBP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征象[11],腰椎的生理前凸在整个脊柱的平衡中占有重要地位,故LL的改变可能是引起LBP的原因之一。而对于无椎间盘退行性变的青年LBP患者,其症状是否由LL改变所引起,或LL改变是否影响了LBP的发生发展尚无定论。然而,这关系到外科或康复治疗是否需要校正患者腰椎生理前凸变化,故有必要探讨该问题。

在LL参考值方面,李危石等对139名无症状青年国人进行测量,得到正常青年国人的LL为(48.3±11.1)°[12]。本研究对健康无症状青年人群测量值为(54.2±8.2)°,与李危石等报道参考值存在差异,可能与本研究纳入受试者数量较少,且不排除年龄、个体差异有关;但LBP青年患者LL为(46.7±9.5)°,因腰椎力学结构产生紊乱是腰椎退变的直接表现,即腰椎生理曲度发生改变[13]。本研究中LBP青年患者LL显著减小,故可认为已经发生了腰椎退变。LL减小可造成脊柱的弹性降低、活动度减小,而腰椎稳定的维持依靠骨性结构和肌肉系统,二者任一出现器质性或功能性损害所导致的腰椎不稳将由对方代偿,进而维持腰椎的稳定性。因此为了代偿上述变化并保持腰椎应有的活动和功能,肌肉系统长期代偿而劳损,导致LBP的发生。

在进一步对腰椎各节段前凸角进行分析显示,青年健康对照者与LBP患者L1/2、L2/3和L3/4节段前凸角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而在L4/5、L5S1节段,后者明显减少,表明LBP患者LL的丢失主要来自L4/5、L5S1节段。临床上腰椎退变性病变常发生L4/5、L5S1节段,此二节段存在更大的不稳定性,易发生曲度的变化。

如前所述,在LL发生改变,即腰椎骨性结构改变后,为了维持脊柱的平衡,肌肉系统会承担额外的负荷,这也是引起LBP的主要原因。尽管报道显示多种方法可用于治疗LBP[14-15],但多属于有创操作或院内治疗。李可等[16]采用磁共振技术研究发现,椎旁肌退变与LBP存在一定关系。而刘彬等[17]、李述文等[6]报道,对LBP采用核心肌力训练可获得良好效果,且方法简便可行。本研究对青年LBP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核心肌力训练,主要动作步骤包括腹桥、背桥和侧桥,该锻炼方法操作简便,易于接受和实施。3个月后随访测量,患者L1/2、L2/3和L3/4节段前凸角未发生明显变化,总LL、L4/5、L5S1节段前凸角增加较多,统计学分析显示,总LL、L4/5变化有统计学意义。L4/5、L5S1节段不稳定性较高,是腰椎间盘突出等退行性疾病的好发部位;而正是由于上述节段的相对不稳定,在经过核心肌力的训练,腰椎相关联肌肉系统力量增强[18],进一步代偿、维持腰椎稳定,在一定程度上纠正腰椎曲度,缓解LBP症状。本研究随访前后VAS评分亦证实这一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青年LL的变化可能是引起LBP 的主要原因,且该变化主要集中的L4/5、L5S1节段,腰背核心肌力锻炼有助于纠正LL,改善临床症状。本研究未对年龄、性别等进行进一步分层研究,且受限于样本量,所获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但尽管如此,本研究针对青年患者LL的变化对LBP的影响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且可能对LL在腰椎手术和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提供了参考。

猜你喜欢
曲度节段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非特异性颈痛患者肌力评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脊柱骨折患者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颈椎曲度的改变对缺血性头晕的危险因素分析
心脏超声在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中的价值
颈椎曲度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关系研究
腰椎融合手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进展
找回消失的“颈椎曲度”
造成颈椎及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因素
快速阅读理解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