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的生活:奇妙的博物馆之旅

2022-10-27 13:59张勤坚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16期
关键词:古船夫差太仓

八月初,接到孩子们的邀请,为他们“方圆一公里”研学系列活动的“博物馆之旅”成果发布会做嘉宾。

在我们学校周边“一公里”范围内,有美术馆、博物馆、大剧院、图博中心、市民公园等可以开展各类课外研学活动的场地十余处,通过这些文旅场所,可以充分利用暑假空闲时间,围绕不同学习场景开展多样态的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就近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

我并没有参与孩子们整个活动的全部过程,但自接到邀请那一刻起,就已经在想象这些四年级孩子为期一周的博物馆研学之旅,一定是非常有趣和精彩。我且记录几个小组的学习汇报,和大家分享孩子们眼里会“说话”的文物的样子。

孩子们的首选文物是太仓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代海运古船”:柳叶形船体的古船全长17.83米,宽5.76米,高1.56米,共有11个隔舱的双桅近海货船,载重有30吨,排水量超过了45吨。孩子们详细介绍了古船国内首见的“龙骨吊”结构,以及祈祷航行平安的“保寿孔”等相关知识。

我追问:生活中有类似“龙骨吊”的应用实例吗?船体上的隔仓为什么称为“水密隔仓”?塞了铜钱的“保寿孔”真的能“保寿”吗?有没有兴趣把古船和郑和的远洋宝船做一个比较研究?(太仓的浏家港是三宝太监下西洋的起锚地)

第二个出场的文物是“青铜剑”。这是“周至——太仓”文物联展里的精品,是江南流域比较少见的文物,也是男孩子普遍比较感兴趣的文物类别。孩子们以剑的形制为突破口,猜测这把可能的“巴蜀剑”是如何从汉中平原一路北出来到周至,并通过大胆的猜测,分析了3000多年前古剑随自己的主人从陈仓道或者褒斜道或者子午谷或者傥骆古道出川的可能性,想象了古剑主人的戎马生涯和最后归宿。最后,孩子们还郑重其事地告诉大家,这种大胆的猜测与合理的想象,也是考古研究的一种方法,并以越王剑和夫差剑为例,强调了“铭文”在文物考古中的重要性,真的必须为娃娃考古小行家们点个赞。

我补充了关于文物“断代”的重要性,并告诉孩子们,苏州博物馆里就藏有一把“夫差剑”,建议大家去了解一下剑的来历,以及越王剑、夫差剑背后关于吴越争霸的历史。

随后,孩子们又先后交流了青铜爵、博山炉、三彩执壶等周至县的精美文物,我也一一给出了自己的评价和建议。

回顾此次博物研学之旅,我有几点启示:一是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确研学的主要目的,并确立各自的研究主题;二是要找到各自感兴趣的研究对象,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三是帮助设计学习模型,提供合适的学习支架,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并完成各自的研修成果。以最后的成果汇报为例,如果是面向学习伙伴的总结性陈述,可以全方位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果是给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指南,不妨多设几个有趣的问题;如果想当暑期文博义务讲解员,不妨多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和故事(从假如我来讲文物的角度多作思考);如果是真心爱好文物研究,那就要全方位地了解一些文博知识,逐步积累并为自己做一个长期研究的规划。

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就该如最近的天气一般,持续而一贯地火热,并能大胆地尝试多类型的实践性和探究性学习。或许,未来的文博大咖,就隐藏在这一次次稚嫩的“博物之旅”中。

猜你喜欢
古船夫差太仓
沉睡的船
“我为太仓写首诗”全国现代诗创作大赛获奖名单
卧薪尝胆
任性的自恋,隐忍的自强
古船和木墩
西施的爱情
古船和木墩
重构白板舟:3D建模在疍民古船复原中的应用(英文)
我的第二故乡
巧用一条线解决一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