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学习方式与学生学习力构建路径探究

2022-10-27 13:59侯正永,王蕾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16期
关键词:混合教师教学

“混合学习方式”能否走进中小学课堂?

侯书记您好,很高兴能与您围绕“混合学习方式与学生学习力构建”这一话题进行对话。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混合学习实践如火如荼,如江苏省鼓楼区率先构建了以“鼓楼e学校”为蓝本的新模式,支持混合教学模式创新,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常规形式之一。因此,今天想和您一起聊一聊“中小学是否适合开展混合学习方式”这个话题,希望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时代意义,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推进,为尽可能保障正常的教学进度,构建线上、线下多维度混合学习的需求日益强烈。在义务教育阶段常态教学中探索、应用混合学习方式,提升全人教育的品质,已成为教育者的共识。但是,混合学习走进常规课堂,则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证分析,研究混合学习案例,分析混合学习的典型模式,提炼义务教育阶段混合学习的实践创新特征,进一步探讨基础教育领域的变革方向。

对于混合学习的元素有哪些,一线教师经常有所困惑。听了您的见解,我明白了混合学习之所以能够走进中小学的课堂,不仅仅是因为它蕴含的科技元素,更是由它自身所具有的时代属性决定的。带有创新思维、创造实践的认知内容,是中小学生当前所需要的给养。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混合学习方式满足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中小学生的创新学习实践,又为混合学习方式提供了不竭的活力资源。因此,两者之间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可以这样理解,就我个人的认识来看,中小学校开展混合学习方式,是教育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当前信息化背景之下的必然学习形式,这不仅是学生能力成长的自然要求,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的必然要求。

“混合学习方式”如何走进中小学课堂?

您刚才提到混合学习形式符合时代的要求,但是,这些要求看起来还属于理念层面。您觉得学校的什么群体需要这些理念呢?

当前,学习空间已超出现实世界中的实体教育机构,在样式、配置和位置上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在为学习者提供容身之处的同时,还为其提供更多过程性学习支持。混合学习的拓展性放大了授课规模,以学习环节、学习活动划分职责,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跨班级、跨学科的协同是教学组织模式的创新特征之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混合学习可以更为便捷地解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问题。

众所周知,混合学习的构建并非易事,需要从政策导向、师资配备、环境构建、支持系统等多方面进行准备。尤其是其教学对象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智、信息化能力都还处于发展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该如何进行混合学习环境的构建呢?

确实,混合学习需要多层次的支持系统。具体来说,以我们鼓楼区为例,可以这样理解:在技术支持层面,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硬件的维护服务比较完善,其中,信息系统、信息平台、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智慧校园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鼓楼e学校”构建之初,筹备组积极调研,充分了解学校各项业务工作具体情况,分析实际设备基础,找准混合学习的切入点,让信息系统融入到各项教学管理工作中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鼓楼区教育局引进信息化开放系统,先行实施信息化支持系统,解决硬件技术问题。

在思想认识层面,“鼓楼e学校”筹备组进行了多层次的普及型先期培训,加深大家的体验认知。在技术力量成熟后,自主设计、定制开发学校业务系统,让教职工深切体会到其为教学带来的便捷、高效,得到教职工的认可和肯定。

您能介绍一下,有效的混合学习支持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吗?

好的,我以“鼓楼e学校”的“在线伴读”模块为例,具体介绍一下混合学习方式的教学形式和运行方式。“在线伴读”模块采用众包机制,由教师线上答疑,突破时空限制解决学生的学习障碍。学生在出现学习困难时,可在e学校平台“在线伴读”模块发出求助信息,通过手机、平板等终端输入提问内容(文字、图片、语音),选择问题所属科目即可提交;系统即向同一学段同一学科的相关名师(值班教师除外)推送微信消息,提示有问题待其回答,在消息详情页上可见学生姓名、所属学校和具体问题内容;第一个选择辅导学生的相关名师即可立即发起与提问学生的一对一指导,进行在线辅导解答;如所有相关教师都没选择辅导学生,系统设定在60秒后,将相关信息推送给值班教师,由值班教师发起与提问学生的一对一指导,进行在线辅导解答;学生与教师可分别在系统中查看自己过往的提问、解答记录。在2022年新冠疫情线上教学期间,全区学生共提问5813次,日均415次,有效解决学生学习障碍5791次,获得学生点赞5791次。

我对今年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记忆犹新。那么,在常规教学中,混合学习方式又是如何推进的呢?

混合学习不仅是应对突发情况如疫情展开线上教学的有效形式,也非常适用于常规教学。对多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打破地域的限制,提供良好的教学支持系统,是混合学习的优势之一。例如,“鼓楼e学校”中的社会跨界协同功能,利用混合学习的时空灵活性,为社会跨界协同开展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多领域、不同职业的专业人士加入教师团队,使得课程能够综合各地的社会人才资源,丰富师资力量,拓展教与学的广度,充分体现混合学习模式开放、融合、联通的特点。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人就是一个个信息节点,能够为学生的发展编织更为丰富的课程知识网络,体现了“五育”并举的育人思想。例如,在体育课上,我们邀请了奥运冠军前国家女排队长,为鼓楼区的学生推送了“奥运冠军邀你一起做运动”系列课程12节,点击率达到13万次,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学生获得了知识,增强了体魄,并感受到了女排刻苦拼搏的精神。

“精准化混合教学”的有效开展?

混合学习方式需要在中小学找到适宜的土壤,才能结出果实。如果出现南橘北枳的情况,就违背了混合学习方式进入校园的初衷。例如,某些学校在实验室中,一味强调硬件的大而全,可操作起来却面临师资培训不足、学生供给智力因素不全、活动组织困难、教学难以顺利进行等困境,导致混合学习方式最终流于形式。那么,混合学习如何才能够实现在中小学有效开展呢?

你提出的问题,确实是当下需要关注的雷区。在混合教学的有效性论证中,我们提出了“精准化混合教学”,即全程关注教与学流程的有效混合。

在传统的教学中,尽管教师会在上课前进行基于经验的学情分析,但这对教师的教学经验有较高要求,而且学情分析较为模糊,对教学的指导意义有限。混合学习中的教与学流程的创新特征,包括针对不同生源的精准教学。在实践中,教师逐渐摸索出利用在线评测方式如问卷、测验等了解学生的先决知识和能力,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从而调整教学内容,进行精准教学。

例如,针对毕业生开展的中考二轮复习讲评课,教师提前通过问卷对学生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调整直播教学的内容,精准评讲试卷。此外,平台上的所有课程均可以回放,这样,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快放、慢放,甚至选择某一段暂停细看,从而达到二次消化的目的。这样通过具体目标需求的分析,确定符合学生个人需求的辅导策略,达到了个性化混合精准教学的目标。

我明白了,混合学习方式的开展,是一个循序渐进、日趋成熟的过程,不但需要硬件的更新和支持,更需要混合学习方式本身不断进行本土化和规范化,找寻到适合自身生长点的土壤,才能营造出适宜的温度和生长条件。对于中小学而言,有效开展混合学习方式的前提,是其自身具备的成熟的课程建构和教学机制能够符合学习需求。

你理解到了混合学习的组织形式,我再举个例子,说明混合学习在提升学习力方面,如何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孤岛”式的课程资源建设往往难以满足学习者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以及认知动机。联通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动态的、生长的,传统课程缺乏将隐形知识转变为外显的教学资源的能力。

混合学习方式凝聚了多种信息获取途径,通过各类支持系统进行再加工和高度融合,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要求的混合型资源。比如,过程性的学习资源会再度成为下一轮学习的素材之一,教师会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新的知识成果,如个人作品、小组讨论结果、针对学生问题录制的答疑微课等作为学生学习资源的一部分。因此,媒体资源应用的创新充分发挥了生成性资源的价值,将师生交互过程中产生的新知识内容作为学习素材的补充,从而促进学生的元认知和对学习成果的自我反思,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混合学习方式”如何提升中小学生的学习力?

对于新时代的中小学生来说,其数字原住民的显性特征明显。他们对于混合学习的认可度和参与度,是决定学习效能的重要因素。在一线教学中,常遇到学习动机把控不准、认知目标容易偏离、评价过程过于机械化等问题。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设计合理的混合学习内容,使之更适合我们的服务对象呢?

混合学习的最终服务对象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提升学习力,是混合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点。我们称之为“混合学习动机激励”,这是对学习评价的混合。

评价方式多元化是混合学习模式的创新特征之一,相较传统课堂而言,教师能够及时获取学生的过程行为数据,利用工具进行实时分析。因此,在混合学习模式中,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的方式成为主流。多主体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关于自己的更加全面的认识,学生间的互评以及学生自评是混合学习的常用评价形式。

“鼓楼e学校”有关学习评价的创新是保证该模式顺利推进的重要途径:教师重视过程性评价,部分学校将学生在学习平台上的行为数据作为过程性评价的内容之一。此外,“鼓楼e学校”推出的课程不是只面向本区、本校,而是面向全网络,学习基础、思想性格、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的学生都可以收看,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让学习成果通过个人作品、调研报告等多种可视化形式呈现,最终形成个人的学习成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

混合学习方式的核心理念是鼓励用户的自我创新,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建立与该年龄阶段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相一致的创新培养机制是很有必要的,您能结合混合学习方式的要求,谈谈可以从哪些方面帮助中小学生构建学习力吗?

这是一个立体的问题,需要在理念、空间、教学关系三方面的变革方向上进行思考和探讨。

在理念层面,通过对基层学校的案例中体现的教学模式以及创新特征的分析可以发现,教学理念由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向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转变。例如,传统教学中的死记硬背、模式套用等方式对提高应试分数而言确实有一定效果,但却将学生的认知限制在理解、应用层次上,无法形成综合、评价、创新等更高阶的思维。事实上,通过混合学习模式,学生所要了解的远不止“是什么”,海量信息对学生的思维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了较高的信息素养、问题解决和创新创造的能力,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混合学习模式环境下的生产生活,才能够成长为未来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在空间层面,混合学习模式为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出现了更为显著的差异。在混合学习中,师生处于平等的信息高度,教师的角色和职能应当有所变化,要从内容的传递者向教学的引导者转变,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教学层面,在混合学习实践中,无论是教学策略还是教学资源都在由辅助教师的教向辅助学生的学转变,而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义务教育阶段混合学习中的活动更多地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展开,教师的先行者功能被弱化,教师更多地承担了活动支持者和辅助者的角色,从旁协助学生,使他们能够自主、独立地理解建构学习内容。

为迁移而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是提升学习力的终极目标。混合学习方式走进中小学后,经历着多种考验和变革。有的人认为,混合学习方式带着很强的创新的意蕴,它是为某些具有创新个性的优质生源服务的,为他们的个体发展提供更为充分的支持;有的人认为,混合学习方式应该面向全体学习者,走平民化的路线,让所有的适龄学习者都能从中或多或少受益。那么,混合学习方式究竟应该服务于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还是服务于每一个学生呢?从教学一线教师的角度而言,我们毫不犹豫地认为混合学习方式是面对全体学生而进行的教育,它所涉及的内容是为大多数适合接受混合学习方式的孩子准备的。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为特殊需要的孩子提供私人订制的个性化的学习菜单,但其自身一定是普及的、通俗的、平易近人的。

是的,构建混合学习是全人教育的重要举措,在混合学习模式中,学生与教师、同伴的教学交互都发生在信息空间,社会空间的人际网络往往借助信息空间的信息数据流进行连接、构建,加速了社会空间与信息空间的融合,为教学交互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而近年来基础教育教学对真实情境的强调又进一步促使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融合。当受条件限制,学生难以在物理环境中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混合学习模式以及VR、AR技术搭建模拟的真实情境如虚拟实验室等支持学生的学习。学生通过与其经验相符的真实情境进行学习,不仅能激发学习动机,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形成深入的意义建构。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空间的变革将继续朝着高度融合的全人教育目标转变,空间之间连接的方法、技术、通道将会越来越丰富,整体性也将越来越高。例如,“鼓楼e学校”与江苏教育频道深度合作,由区内名特优师走进电视直播间,推出《“抗疫送教”荔枝名师公开课》特别节目;与新华日报微信端、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我苏APP等合作,推出战“疫”伴读;与南京晨报合作,推出“战疫教育人点亮智慧天空”等。对于基础教育领域而言,除教室以外的空间拓展,蕴含着无穷的待发掘的潜力,混合学习在未来极有可能会成为全人教育发生的主空间。

教育现代化的浪潮正在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混合学习方式能走多远?最终会呈现出怎样一种状态?是如某些新技术一般昙花一现,最终在时代大潮中悄无声息,还是对自身进行不断修整,内化为符合儿童认知习惯的学习方式呢?我想,大家所期望的,应该是后者。

混合学习向“以学定教、教在学中”转变,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关系上,混合学习模式正在推动基础教育从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确定“以学定教”的教学关系。随着混合学习模式技术的普及,在课前的自主学习环节中,学生能够通过混合学习模式资源进行第一轮的知识内化,从而深化课堂教学的深度。教学步骤的“以学定教”正在成为义务教育阶段混合学习的趋势,教育大数据技术、学习分析技术能够更为高效、精准地评价、定位学生的知识漏洞和能力短板,为后续教学的设计实施提供参考。

另一方面,确定“教在学中”的教学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视角寻找教学切入点,将教师个人经验作为筛选学习内容、评判教学效果的参考基准。但在开展混合学习时,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课程关注学生的需求,利用数据伴随采集、实时分析技术将学生的经验和感悟外显化、结构化,并将他们的知识成果作为课程的生成性教学内容,为教师的教提供优化方向的参考以及内容的丰富和补充。

在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转型之际,重新设计作为教育变革媒介的学习空间成为重要的研究命题。混合学习模式的实践倡导教师与学生的多种交流方式及渠道,为基础教育中教与学的融合提供了条件,使得教与学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混合学习方式”有哪些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知道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关注立德树人的全人教育。在混合学习方式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诸多难题,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一线教师所关注的问题。那么,在混合学习方式的具体实践中,应该关注哪些具体的问题?

分析混合学习模式的多重属性可知,它是为了提升学习的效能而设计的,目的明确指向学习者。后续发展中,我认为应对以下几点重点关注:

一是主题的认知构建是否化繁为简,切实提升教学效益。在设计课程之前,核实该设计是否符合学习者认知模型构建路径要求,切勿为了锦上添花而导致过犹不及。

二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融合。要关注混合学习、混合式教学的多种效益。从多平台教学、教育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丰富混合学习模式;技术的逐步成熟促使“教师的教”根据“学生的学”进行灵活的迭代优化,及时反馈的学生信息为教师设计、实施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是拓展混合学习的多种途径。区域教育部门需要汲取基层学校的实践经验,将跨校合作、跨学科融合、跨学段互通等途径进一步优化,做到教育均衡化、目标精准化、发展多元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

混合学习方式作为分布式教育资源共享和服务系统,逐渐实现常态化,为教育均衡作出巨大的贡献,感谢侯主任参与本次对话。

猜你喜欢
混合教师教学
混合宅
混合运算大篷车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美育教师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