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对科研政策的行为选择模型构建

2022-10-27 02:41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科研处周文强
内江科技 2022年9期
关键词:理论政策院校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科研处 周文强

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党政办 单晓颖

科研政策的有效落地,是由供需主体来共同确定的。通过对高职院校和业内专家的走访调查,本文深入分析了个人-环境理论和感知价值在高职院校教师对科研政策的行为选择机理研究中的优化应用,初步构建了高职院校教师行为选择模型,从全新的角度切入去研究科研政策的有效性和实践性,也为后续实证研究打下了初步理论基础。

1 引言

科技创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其中高职院校除了教学以外,在科研创新上也是重要沃土,近年来国家和高职院校都出台了一系列的科研政策来帮助或鼓励教师开展工作。但是高职院校的一些教师却反映,科研政策感受不到,还有一些教师即便知道相关政策,但也不去努力获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目前大都归咎于政策宣传不到位、或者条件要求太高等原因,采取的措施往往只有加大宣传力度、降低相关门槛等方法。

2 研究现状及趋势

近年来,尤其是2010年以来,关于科研政策与高校发展的相关研究渐多,但是主要集中在经费管理、制度构建、成果转化等方面,如武晓芬、刘亚静探索“放管服”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路径,提出从加快信息化建设、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三位一体"的科研项目和资金监管体系四个维度构建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框架。连惠芗、廖宇认为要加强对高校科研人员创业的法律政策引导、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各项创业人才引进、激励、保障政策。王晶金、刘立、王斐对2016年两份关于高校、国立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部委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主要发现包括: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这一概念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发展、政策体现出以人为本、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需求面政策工具单一,并提出了加强需求面政策工具等政策建议[1]。其次,关于行为选择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曹庆仁、周文强团队关于员工不安全行为选择的作用机理和影响研究[2]。国外目前关于科研人员对科研政策的行为选择机理方面的研究少之甚少。

知网中检索关键词“科研政策”,2006年以来涉及的相关报道197篇,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数据管理、科研制度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涉及科研人员的6篇,主要集中在创业扶持政策、发展现状、质量体系建设等方面。检索关键词“教师,科研政策,行为选择”相关报道为0,可以说关于科研人员对科研政策的行为选择研究目前还是空白。

3 切入角度及研究路线

本研究紧紧围绕高职院校教师对科研政策的行为选择机理这一命题展开研究。首先,结合不同地区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对现有高职院校的科研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剖析实际的科研政策和所存在的问题,探索“个人-环境”匹配理论、感知价值理论、扎根理论等在科研政策制定中的应用。其次,分析构建高职院校教师行为选择模型的基本框架。最后,在模型构建和实证数据检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经验,探讨提高高职院校科研政策利用率的实施路径,具体可以分解为以下四块。

(1)文献研究。学习研究国家和高校近年来在科研方面的相关政策,尤其是高职院校的相关科研政策。调查访谈高职院校教师,总结他们对相关科研政策的反映。研究“个人-环境”匹配理论在过往各项研究中的应用和效果,分析感知价值理论在人员行为选择方面的过往研究和实际应用,熟悉扎根理论在社科管理研究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成熟模式。

(2)适配应用。梳理“个人-环境”匹配理论、感知价值理论和扎根理论在现有研究中的应用情况,结合高职院校教师的实际情况,优化情境设定和环境匹配,使之能应用于高职院校教师行为选择方面的研究。

(3)构建关系。从高职院校教师行为选择角度切入,引入适配优化以后的“个人-环境”匹配理论以及感知价值理论,寻找科研政策供需匹配度、感知价值对高职院校教师行为选择的作用方向、作用强度和作用机理等,探索构建初步的高职院校教师对科研政策的行为选择模型,构建初步的关系模型。

(4)实证研究。选取不同地区的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以高职院校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数据调研和收集,运用优化后的扎根理论对模型和数据进行匹配和改进,寻找主要关系路径和关键因素,优化高职院校教师对科研政策的行为选择模型,揭示提高科研政策利用率的实施路径。

4 研究方法

本研究前期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文献梳理优化、模型构建的方法来进行理论基础构建。

(1)实地调查法。采取发放问卷、走访和座谈等方式进行实地调查,获取一手资料,深入调查各高职院校科研政策现状,为行为选择模型的构建奠定基础,为揭示提高科研政策利用率的实施路径提供支撑。

而调动和保持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工会代表职工的利益加强劳动保护工作,创造舒适的劳动环境,减少和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而且通过减少因伤亡事故和职业病所造成的工休、低效以及救治伤病人员的各项开支等,又可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2)文献研究法。收集梳理文献资料,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研究国家及高职院校的科研政策及落地后的效果,实地访谈高职院校教师对于科研政策的看法和感受,总结归纳相关政策和访谈结果。

(3)模型构建。研究“个人-环境”匹配内部各要素与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要素之间互动如何对结果变量产生作用,分析感知价值对行为倾向的影响,将“个人-环境”匹配和感知价值理论引入科研政策问题研究,探索政策供给与需求的匹配程度、感知价值对高职院校教师行为选择的影响,包括作用机制、方向及强度等,从而构建高职院校教师对科研政策的行为选择模型的基本框架。

5 基本框架探索

高职院校开展科研活动所受到的科研环境、人文因素等都是有限制的,每个教师所掌握和获得的资源程度也不一样,所以高职院校教师对科研政策的需求感知的个体特征也不一样。政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也设定了不同的科研政策和优惠制度,这些都是差异化需求的表现,侧面也印证了需求和供给需要匹配,否则会导致政策的失灵。可以看出供需双方的匹配吻合度很重要,是决定科研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不是单单从科研政策供给者角度出发或者从高职院校教师需求角度出发,供需失衡就会造成看上去科研政策很多,实际上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了解、不利用,或者实际需要得不到满足的错位局面。从供需匹配这个角度去研究高职院校科研政策和教师行为选择的问题,目前学界还没有可以参考的案例,需要将供需匹配理论优化后应用到本研究中。所以本研究准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先对供需匹配理论、感知价值理论等进行优化和适配,然后再探索构建高职院校教师对科研政策的行为选择模型,从而找到实证研究前的理论构建和基础框架。

6 理论优化及模型构建探索

6.1 个人-环境匹配理论的优化和探索

徐枞巍发表的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的边界管理论文中关于匹配的研究[3]中提到,人、环境的吻合和一致的程度定义为匹配。目前个人环境匹配理论在职业选择、岗位匹配、人员培训等组织行为学的领域中已经应用的很广泛和成熟。文献研究还指出,个人-环境之间会形成相互作用的函数[4],可以进行量化分析,而且高度的人-环境匹配会使个体行为发生好的转变以及产生内生动力,在个体行为动机方面会有积极的影响,从而会引导个体决策转变。

在类型上,个人-环境匹配有人岗匹配、需求-能力匹配、需求-供给匹配三种。用来检验环境是否满足个体的需求和偏好的是需求-供给匹配,所以本文高职院校教师行为选择模型就选取需求-供给匹配来建立。

在匹配吻合度上,个人-环境匹配又分为了三种:一是绝对吻合,即个体和环境在几个特征表现上完全匹配;二是相对吻合,即个体和环境在某个特征表现吻合或者在几个特征表现上大致吻合;三是综合匹配,即从维度和内涵两种关系来研究个人-环境匹配。

在个人-环境匹配的量化研究上,个人-环境匹配与结果变量的关系主要有三种模式:主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缓冲效应模型[5]。个人-环境匹配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之间的作用机制是主效应、调节效应、缓冲效应的综合模型。所以,本文在研究高职院校教师行为选择模型时将主要分析个人-环境匹配的内部各因素与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且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结果变量产生积极还是消极的作用。

6.2 感知价值的应用

感知价值最早运用在消费者行为选择的研究当中,具体定义为消费者在购买、使用产品的全流程中得到的效用和付出的成本之间的权衡或者对比[6]。在过往的研究中显示感知价值对行为选择存在着明显的作用,具体通过感知利益、原始动机和使用意愿来紧密连接。而且,感知价值是通过认知、情感、意愿的过程逐渐形成的,感知价值的结果直接影响着人的情感建立、使用意愿和行为选择。

6.3 高职院校教师对科研政策的行为选择模型的确定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个人-环境匹配理论和感知价值已经运用在了创业学、行为选择、管理科学等学科领域。经过前期的分析和优化,本文将个人-环境匹配和感知价值理论引入到高职院校教师对科研政策的行为选择问题的研究,探索高职院校的科研政策供给与教师的实际需求的匹配拟合度,以及感知价值在高职院校教师行为选择方面的具体影响,找到具体作用的方向、强度以及机制原理等。

高职院校制定的科研政策的有效性,要从供需两方来确定,单纯从政策供给或者教师需求来考虑都是片面的。因此需要构建“供-需”匹配关系下高职院校教师行为选择的模型。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影响供需关系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个人和环境,个人和环境的匹配程度影响着高职院校教师行为的选择。环境变量具体指高职院校的科研政策供给,包含学校的资金支持、整体的技术支撑、科研信息平台、科研培训。个人变量具体指高职院校教师对科研政策的需求。另外感知价值会影响高职院校教师的行为倾向,其和初始动机、感知收益、使用意向紧密相关。本文将个人和环境匹配情景,感知价值理论引进到高职院校教师对科研政策的行为选择研究,构建的高职院校教师对科研政策的行为选择的框架如下图1所示。

图1 高职院校教师行为选择模型

7 结束语

在研究高职院校教师对科研政策的行为选择问题上,本文经过专家访谈反复论证,决定从“个人-环境”情境匹配及感知价值着手,但是由于行为选择是认知到利用的过程,具有复杂性,要想能顺利研究行为对科研政策的反应,构建高职院校教师行为选择模型的基本框架是重点也是难点。

本文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出发,分析和探索高职院校科研政策供给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高职院校教师行为选择的需求方面的因素,从供给和需求的大方向来着手构建高职院校教师对科研政策的行为选择模型。通过对目前国家及高职院校科研政策的梳理,访谈高职院校教师对于目前科研政策的反映和感受,以及对个人-环境理论、感知价值的分析和优化应用,探索了符合高职院校教师对科研政策的行为选择模型的中间影响变量,剖析了影响科研政策“认知-失调”的宏观微观因素,成功构建了高职院校教师的行为选择模型和初始路径,开拓了全新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研究的理念和思路。同时,为后续选取全国高职院校典型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以及运用扎根理论进行数据搜集、编码过程、主范畴、副范畴、扎根后的模型优化,寻找高职院校教师对科研政策的行为选择的具体作用机理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理论政策院校
政策
政策
坚持理论创新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助企政策
政策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