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减轻针灸患者恐惧心理的效果观察探究

2022-10-28 06:34李晓燕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17期
关键词:恐惧心理针灸发生率

李晓燕

(庄浪县中医医院,甘肃 平凉 744699)

针灸分为针法和灸法,是中国特有的疾病治疗手段,在传统医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1]。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针灸于现代医学中被广泛运用,如麻醉、保健、美容等[2]。临床中,医师通过针刺穴位进行治疗,不仅不会对患者的身体功能造成不良影响,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发挥出治疗效果,其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同样较少[3]。但由于被各方面的原因所影响,很多进行治疗的针灸患者会在治疗的过程中对针灸产生恐惧生理,产生晕针反应,反应严重者甚至是会放弃针灸治疗的治疗方式,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还极有可能进一步引发医患纠纷[4]。因此,为针灸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至关重要,科学且合理的护理方法不仅能够降低晕针、断针等针灸现象的发生,还能够保证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同时能够对医患关系进行有效缓解[5]。基于此,本研究选用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针灸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并分别对其进行常规护理及心理护理,探索研究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护理方法,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间,摘选120例,于我院进行针灸的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根据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60例患者/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实施心理护理。两组患者均进行针灸治疗。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性患者25例,患者年龄22~72岁,平均年龄(45.12±6.25)岁;患者病程1~6年,平均病程(4.62±2.51)年;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学历患者10例、小学至高中学历患者18例、小学以下学历患者32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各30例,患者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46.28±6.62)岁;患者病程2~8年,平均病程(5.35±2.69)年;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学历患者9例、小学至高中学历患者20例、小学以下学历患者31例。本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授权,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对比,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意识清楚,可良好配合;(2)患者及(或)家属均知晓本研究内容,并同意参与;(3)临床资料完整;(4)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先天性心脏病;(2)合并恶性肿瘤;(3)精神或认知明显障碍者;(4)尚处于妊娠期与哺乳期中的女性患者;(5)入组前已经存在高血压者;(6)合并心、肝或肾器官严重病变者;(7)存在过敏现象者。

1.2 方法

以针灸的治疗方法为两组患者进行治疗。

给与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仔细核查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症情况、针灸部位等情况,告知患者针灸过程中所需注意的注意事项,遵医嘱给药,并进行针灸。

观察组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心理护理服务。具体护理方法如下:(1)治疗前,加强患者的认知及情绪管理,通过宣传手册、视频等途径,使患者对针灸的相关知识及病症知识进行了解,引导患者积极表达自己的疑惑及顾虑,尊重患者的隐私,并耐心回答患者的问题,提升患者对针灸治疗及医护人员的信心,提高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度。此外,很多时候,患者对针灸的认知不完全,可能迫切想要通过针灸治疗达到短期康复的目的,或者认为针灸会带来传染病等,医护人员应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及时为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给其讲述针灸器具的消毒过程及治疗的必要过程,以便患者及时调整心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针灸及针灸治疗。(2)治疗时,医护人员应在无菌环境中为患者进行针灸,以阻止感染现象的发生。在安静的诊疗环境中,引导患者平心静气、消除杂念,建立良性意念,并在良性意念中放松身体,以便对经脉气血进行有效激发,加快获得针感,同时还能够对血液循环起到促进作用。对于晕针的患者,医师可以先为患者进行单纯的灸法治疗,通过艾灸对患者的穴位进行治疗,等到患者对针法的接受度有所提高,再为患者进行针灸合一的治疗。在进行针灸时,需要告知患者针灸所需的时间,并指导患者不要直视针灸的部位,进针前需要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指导患者调整呼吸,放松身体,在针灸的过程中需要时刻监测患者的临床反应,通过聊天、音乐等方式使患者的负性情绪得到缓解,以免患者产生不良反应,影响到治疗。(3)治疗后,医护人员需要引导患者正确用药,并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间进行交流与沟通,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监测,引导患者根据病情的恢复情况进行自主锻炼,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治疗后护理的重要性,加强患者的重视程度,也让患者可以树立正确的疾病护理态度,从而加快疾病的康复速度。

1.3 观察指标

护理前、护理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晕针发生率与恐惧心理发生率、疼痛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护理总满意度。

(1)疼痛程度的判定标准:借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量表作为辅助工具,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VAS是临床中最为常用的对疼痛程度进行简单测量的方法,其主要的目的是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按照VAS评分,将患者的疼痛等级分为四级:0分即无疼痛,1~4分即轻度疼痛,5~7分即中度疼痛,8~10分即重度疼痛,分数愈高会出现愈加严重的疼痛。(2)在不良反应中,包括头晕、目眩、恶心、四肢泛冷。不良反应发生率=(头晕+目眩+恶心+四肢泛冷)/总例数×100%。(3)护理总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总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总满意度调查,其中,主要包括操作熟练度、护理文书完成度、健康宣教是否到位等,总分为100分,分数范围于0~59分评定为不满意,分数范围于60~80分评定为满意,分数范围于81~100分评定为非常满意。护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4)采用SAS量表与SDS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护理前、护理后的心理状况,其中,前者包括惊恐、焦虑、手足颤抖等20个评估维度,后者包括失眠、体重减轻、无助感等20个评估维度,满分均为100分,<50分代表患者无焦虑或者抑郁症状,50~59分代表患者出现轻度焦虑、抑郁,60~69分代表患者出现中度焦虑、抑郁,>70分代表患者出现重度焦虑、抑郁,分数愈高会出现愈加严重的焦虑、抑郁。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获得的所有相关数据处理分析,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以[n(%)]代表计数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χ2检验组间数据差异;以(±s)代表计量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以t检验组间数据差异,当P<0.05时,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晕针发生率与恐惧心理发生率

此次护理中,观察组有晕针患者1例,晕针发生率1.67%(1/60),有恐惧心理患者2例,恐惧心理发生率3.33%(2/60)。对照组有晕针患者7例,晕针发生率11.67%(7/60),有恐惧心理患者9例,恐惧心理发生率15.00%(9/60)。相比较而言,观察组患者的晕针发生率、恐惧心理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χ2=4.821,P=0.028,χ2=4.904,P=0.027)。

2.2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

护理后,在患者的疼痛分级评价中,对照组有18例无疼痛患者,31例轻度疼痛患者,7例中度疼痛患者,4例重度疼痛患者;观察组有40例无疼痛患者,13例轻度疼痛患者,6例中度疼痛患者,1例重度疼痛患者。相比较而言,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n(%)]

2.3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护理中,观察组患者有1例患者产生头晕现象,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67%(1/60);对照组有3例患者头晕,有2例目眩患者,有恶心及四肢泛冷患者各1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1.67%(7/60)。相比较而言,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821,P=0.028)。

2.4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

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相比较而言,对照组患者的总满意度86.67%(52/60),显著少于观察组的98.33%(59/60),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n(%)]

2.5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

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的SAS评分、SD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的(36.48±4.89)分、(41.24±4.53)分与对照组(43.14±5.01)分、(48.50±5.22)分相比较显著较低(P<0.05),见表3。

表3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s,分)

表3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s,分)

组别 SAS评分 SDS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60)66.69±5.24 43.14±5.01 73.60±5.84 48.50±5.22观察组(n=60)66.75±5.38 36.48±4.89 73.75±5.96 41.24±4.53 t 0.062 7.369 0.139 8.137 P 0.951 0.000 0.890 0.000

3 结论

针灸作为我国的传统治疗方法,近年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运用于现代医学临床中,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疾病症状[6]。于患者的临床中运用针灸进行治疗,有利于患者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有利于患者解除血管痉挛,提升肌肉张力,对患者的神经协调功能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7]。但临床中常常有患者因为疼痛引起对针灸治疗的恐惧、抵制心理[8]。以往有研究表明,在进行针灸的过程中,疼痛来源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取决于医师的针灸能力与水平,第二种类型则是与患者本身息息相关[9-10]。部分患者在针灸的过程中,针灸器具的刺激、体质、心理、年龄等都极有可能引起患者的疼痛反应[11-12]。若患者的情绪过度紧绷及恐惧,不仅会使患者的临床疗效无法达到预期,还能导致血管短暂扩张、血压出现变化、脑供血不足等临床症状[13-14]。因此,在进行针灸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这对于患者恐惧心理的减轻及确保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5]。以往临床中大多采用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干预,该项护理方法尽管具有相应的效果,但是,其只关注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等,护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没有关注到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16]。而心理护理是近几年逐步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新兴护理方法,其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主张确立以患者的需求作为中心的服务态度[17-18],尊重、重视患者的述求,再通过细心照料、耐心沟通、言语鼓励支持等方式,使患者能够正视针灸及自身的病症情况,对自身的情绪进行自我调节,提高对医师及针灸治疗的信心,并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提高治疗的临床疗效[19-20]。

在本此研究中,选出120例针灸患者,分别以两组对其进行常规护理及心理护理。研究的结果表明,此次护理中,观察组有晕针患者1例,晕针发生率1.67%(1/60),有恐惧心理患者2例,恐惧心理发生率3.33%(2/60)。对照组有晕针患者7例,晕针发生率11.67%(7/60),有恐惧心理患者9例,恐惧心理发生率15.00%(9/60)。相比较而言,观察组患者的晕针发生率、恐惧心理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在患者的疼痛分级评价中,对照组有18例无疼痛患者,31例轻度疼痛患者,7例中度疼痛患者,4例重度疼痛患者;观察组有40例无疼痛患者,13例轻度疼痛患者,6例中度疼痛患者,1例重度疼痛患者。相比较而言,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护理中,观察组患者有1例患者产生头晕现象,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67%(1/60);对照组有3例患者头晕,有2例目眩患者,有恶心及四肢泛冷患者各1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1.67%(7/60)。相比较而言,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相比较而言,对照组患者的总满意度86.67%(52/60),显著少于观察组的98.33%(59/60),差异显著(P<0.05)。经过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的(36.48±4.89)分、(41.24±4.53)分与对照组(43.14±5.01)分、(48.50±5.22)分相比较显著较低(P<0.05)。此次研究的结果表明,在针灸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情况,并降低其SAS评分、SD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患者对针灸治疗的恐惧感、晕针感,提升其对于护理的总满意度,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的应用,能够增强针灸患者对针灸治疗具有的认识,有效减少针灸患者对治疗的恐惧心理、焦虑与抑郁情绪,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晕针的发生率、疼痛程度均得到降低,并增加患者的配合度,从而促使临床疗效得到有效提高,加快患者康复的同时提高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缓解医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猜你喜欢
恐惧心理针灸发生率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急诊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针灸
浅析恐惧心理对学生体操动作技术形成的影响
网球初学者网前截击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
拳击训练中克服运动员恐惧心理的途径与对策研究
中学跨栏跑教学中恐惧心理的产生及对策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