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APPs在大学生健康促进中的应用及效果研究

2022-10-28 07:10冯丽洁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活动量步数归属感

冯丽洁

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报告指出,全球超过80%青少年未达到世卫组织推荐的体力活动量标准,体力活动不足引起的健康水平下降已成为全球青少年共同面临的健康危机。大学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过度的特殊时期,该时期的健康行为及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成年期的健康发展水平,更是实现健康中国的根本保证。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指出,将青少年列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明确要求实施青少年群体健康促进干预政策。健康促进被定义为促使人们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目前许多国家解决公共健康问题的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虽然国家针对青少年健康促进制定了多项政策和措施,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仍然呈逐年下降趋势。如何改善青少年运动行为,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有效实施青少年健康促进计划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APPs软件的使用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身APPs作为一种新型的运动辅助工具已被广泛应用到全民健身中[1],挖掘健身Apps的潜在价值对健康促进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设计

选取大学一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并随机分为健身APPs组和对照组,并进行12周的干预。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对运动行为、心理、体质健康等相关指标进行测量,分析干预前、后指标的变化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干预结束后4周,进一步了解健身Apps对健身行为效应的影响变化。

1.2 实验对象

选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一年级学生169名(男生98名,女生71名),所有参与者都未有使用健身APPs的习惯。按照两组性别数量比例对等原则,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健身APPs组(N=96)和对照组(N=72)。试验组采用微信运动软件干预方式,每日进行步数排名。对照组不使用任何健身软件,所有实验对象的体育课均由同一名教师授课。

1.3 指标测量

1.3.1 身体活动行为指标测量。使用健身APPs测量一周内每天的平均步数;采用《青少年身体活动量表》对大学生身体活动量进行测量。运动时间是指达到中等及以上强度运动的时间。

1.3.2 体质健康指标测试。采用1000米(男)/800米(女)、肺活量、50米和体前屈测试成绩来分别评价大学生的有氧耐力、速度和身体柔韧水平。身体质量指数(BMI)作为反映身体形态指标,采用公式体重/身高2计算BMI值。

1.3.3 心理指标测量。使用《健身心理需求满足感量表》(PNSES)对受试者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三个维度进行测量,使用《身体活动自我效能量表》(PASES)测量自我效能。

1.4 梳理统计

使用SPSS 22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采用双尾检验,置信区间为5%。采用配对T检验对干预前、后指标数值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

2 研究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中招募实验对象共247名,其中符合招募要求的学生共计169名,其中男女生人数分别为98人和71人,男女性别比为58%和42%。根据《青少年身体活动量表》测量结果显示,APPs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每周身体活动量分别为125.4和128.8MET-h,中等及以上强度运动时间为135.6和139.2分钟,两组学生的BMI和日均步数分别为24.2、23.9和6291、6355步。(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2.2 健身APPs在运动健康促进中的干预效果

表2从运动行为、心理特征和体质健康效果三个方面显示了健身APPs的干预效果。在运动行为影响中,12周软件干预使得大学生身体活动量和日均步数都有明显的增加(P<0.05),分别增加了28.1 MET-h(22.4%),1645步(26.3%),但每周参与中等强度以上运动的时间没有明显增加。12周干预后,在心理特征指标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胜任感(4.24,4.69,P<0.05)和归属感(4.37,4.77,P<0.05)两项指标均有明显提升,而自主感和自我效能两项指标增加并未显示出统计性意义。在APPs干预的健身效果上,健身APPs组1000/800米成绩有着明显提高(P<0.05),BMI、50米、体前屈和肺活量指标虽然有所改善,但没有表现出统计性差异。干预结束4周后测量结果显示,大部分指标相比12周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仍然高于干预前的指标数值(P>0.05),仅胜任感一项指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

表2 健身APPs使用对运动行为和体质健康相关指标影响

图1显示了健身APPs组12周计步数量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计步数量呈现逐步升高的变化趋势,最高每周平均步数达到8012步,增加了1721步,提高了27.4%。在前5周内,步数增加的幅度较大,而之后增加幅度相对较缓。

图1 健身APPs组12周计步数量的变化

从表3可以看出,健身APPs组和对照组各项指标在干预前没有明显差异,经过12周干预后,两组在各项指标上均有所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健身APPs组身体活动量、胜任感、归属感和1000/800四项指标有着明显的提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体前屈和肺活量两项指标虽然高于对照组,但没有表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健身APPs组与对照组效果对比

3 讨论与分析

3.1 健身APPs在体育健康促进中的作用

体育健康促进是以运动干预为主要手段来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形成健康的体育意识,完善体育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主要包括运动行为干预和运动健康效果两个方面,运动行为是产生健康效应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媒介进行干预是实施健康促进的一项重要策略,移动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健康类软件不断创新发展,同时,技术的进步逐渐替代了传统以纸质为主的干预媒介。目前与健康相关的移动手机APPs软件主要包括医疗健康护理和运动健身类,其主要功能是传递健康信息,促进身体健康。健身类APPs主要应用于体重控制和运动行为促进等方面[2,3]。为更好地提高软件应用的有效性,许多研究人员开展了基于健康行为理论如社会认知理论、行为计划理论等软件开发,健身APPs设计原理主要涉及行为理论中自我监控、任务反馈、目标设定、奖励和提供指导等行为改变技术[4]。实践研究证明,使用健身APPs干预比传统干预手段能够产生更加显著的行为改变和健身效果[5]。

3.2 健身APPs对大学生身体活动行为的影响

学校是实施健康促进最理想的场所,学校拥有健身设备、器材、体育课程和同伴,为促进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机会和条件[6]。WHO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每周身体活动量并未达到WHO推荐值,说明学生并未形成良好的运动行为。健身APPs软件的功能与应用为大学生身体活动行为促进提供了新的媒介和手段。本研究显示,12周的健身APPs干预可以明显提高大学生的身体活动行为。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是激发行为改变的内在驱动力[7]。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自我效能可以影响和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性[8]。为进一步了解身体活动行为促进的内在原因,从心理学角度探索12周干预后大学生的心理指标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12周健身APPs干预后,大学生胜任感和归属感指标有了明显提升,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大学生身体活动行为改善的内在原因。健身APPs具有提供排名和相互交流的功能,这可能是大学生在使用软件过程中体会到归属感的原因。虽然健身APPs的使用可以改善大学生身体活动行为,但干预结束后,行为效果在短期内存在一定程度的降低,这可能是由于干预无法提高自我效能,从而缺少对行为的坚持性。同时,调查发现,虽然干预后大学生每周步行次数增加,但参与中等强度的运动时间并没有明显提升,说明仅仅依靠健身APPs单一手段的干预,还难以有效改善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还需要从政策、环境和个体等多个层面进行全方位干预才能促进体育锻炼行为的改善。

3.3 健身APPs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效果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健身APPs运动干预对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主要体现在耐力素质上,在身体形态和速度素质上并不明显。健康体适能除了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运动行为,其中,运动的强度、时间、类型和频率四大因素均对体适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健身APPs的使用仅仅增加了身体活动的时间和频率,而活动强度和类型并未发生明显改变,因此,对健康体适能的影响效果较为有限。国外部分研究同样证实了单一健身APPs干预难以对体质健康产生明显的综合效果[9],这主要与健身APPs所能实现的功能有关。现有的健身APPs功能更加注重社交、娱乐、自我监控等功能的开发和应用[10],在运动类型上仅局限于计步功能的实施,运动强度、运动类型等设置功能的开发相对薄弱,使得运动行为的改变类型较为单一,从而进一步限制了健康效果的全面改善。

4 结论

健身APPs是基于健康行为理论基础上进行开发和设计,在健康促进实践中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健身APPs应用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的身体活动行为,可能与大学生胜任感和归属感的心理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有关,但参与中大强度大运动行为并没有发生变化。健身APPs可以明显提高大学生耐力素质,但对其他健康体适能的提高没有明显效果。

猜你喜欢
活动量步数归属感
楚国的探索之旅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童年活动量大 运动习惯保持
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微信运动步数识人指南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游戏
国人运动偏爱健走
小学语文课堂无效教学例谈
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