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患者内镜治疗后并发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

2022-10-30 05:36许时华郑洁冯小慧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2年10期
关键词:迟发性腺瘤息肉

许时华 郑洁 冯小慧

(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中医院内科,河南 周口 466000)

结肠息肉是消化系统良性疾病,是结肠粘膜面上隆起的赘生物的统称,多发生于乙状结肠和直肠,可单个发生,也可呈多发。结肠息肉发生率会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多见于40 岁以上的成人。结肠息肉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基因突变等有关,但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大多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见肠道出血、腹痛、腹泻等表现,若不及时治疗可并发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并且息肉类型复杂多样,且部分类型息肉具有恶性病变风险。因此,需及时诊断和治疗。

内镜治疗是目前首选措施,大多患者经内镜治疗后预后良好,但仍有部分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其中迟发性出血是结肠息肉内镜治疗后的并发症之一,因出血常发生在术后3d 甚至3 w 以上,导致临床难以准确预测发生风险[1]。

有研究指出,内镜治疗后迟发性出血与围术期处理方式及病变情况有较大关系,但具体因素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2]。因此,本研究探讨结肠息肉患者内镜治疗后并发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1 年1 月至2022 年6 月收治的86例结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肠道造影、内镜检查,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结肠息肉;均行内镜治疗;均为首次接受相关治疗。排除标准:合并肠梗阻或肠粘连;合并恶性肿瘤;合并肠道穿孔;既往有结、直肠手术史。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同意书。

86 例结肠息肉患者中男58 例,女28 例;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48.68±2.75)岁;体重指数(BMI)18.2-24.6 kg•m-2,平 均 BMI(21.54±0.72)kg•m-2;息肉大小:>1 cm 42 例,≤1 cm 44 例;病程1-4 m,平均病程(2.52±0.29)m。

1.2 方法

1.2.1 内窥镜治疗及分组

所有患者均行内镜治疗,术后连续禁食、禁水1 d,术后连续观察3 w,记录患者有无迟发性出血。将术后并发迟发性出血患者纳入发生组,未发生迟发性出血患者纳入未发生组。

1.2.2 一般资料收集

记录患者年龄、BMI、性别(男、女)、病程、息肉大小(>1 cm、≤1 cm)、病灶位置(左半结肠、右半结肠)、有无高血压(有、无)、病理类型(腺瘤性、其他)。

1.3 观察指标

(1)结肠息肉患者内镜治疗后并发迟发性出血的情况分析;(2)发生组与未发生组的一般资料比较;(3)结肠息肉内镜治疗后并发迟发性出血的多因素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以%和n 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表示计量资料,组间以独立样本t检验;结肠息肉内镜治疗后并发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建立Logistic 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结肠息肉患者内镜治疗后并发迟发性出血的情况

纳入的86 例结肠息肉患者中,内镜治疗后并发迟发性出血16 例,占比18.60%(16/86)。

2.2 发生组与未发生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经单因素分析显示,结肠息肉内镜治疗后并发迟发性出血与年龄、病程、BMI、性别无关(P>0.05),可能与息肉大小、病灶位置、高血压、病理类型有关(P<0.05)。见表1。

表1 发生组与未发生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2.3 结肠息肉内镜治疗后并发迟发性出血的多因素分析

将表1 比较结果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纳入,自变量说明见表2,将结肠息肉患者内镜治疗后是否并发迟发性出血作为因变量,发生赋值为“1”,未发生赋值为“0”,经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息肉>1 cm、病灶位于右半结肠、有高血压、腺瘤性息肉是导致结肠息肉患者内镜治疗后并发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OR>1,P<0.05)。见表3。

表2 自变量说明

表3 结肠息肉内镜治疗后并发迟发性出血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层隆起性病变,可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与遗传因素、基因突变等有关。结肠息肉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大多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见肠道出血、腹痛、腹泻等表现,若不及时治疗可并发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并且,结肠息肉发生率会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多见于40 岁以上的成人,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

结肠息肉目前有较多治疗方式,内镜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式,经内镜引导下可通过切除息肉起到一定根治效果,但仍有部分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其中迟发性出血是结肠息肉内镜治疗后的并发症之一,因出血常发生在术后3d甚至3 w 以上,导致临床难以准确预测发生风险,对术后康复造成不利影响[1]。

本研究结果显示,纳入的86 例患者中,内镜治疗后并发迟发性出血16 例,占比18.60%,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因此,找出导致内镜治疗后并发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并做好相应防护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都十分重要[3]。

并且,本研究进一步经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息肉>1 cm、病灶位于右半结肠、有高血压、腺瘤性息肉是导致结肠息肉患者内镜治疗后并发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针对上述因素应于术前加强全面检查,做好预防措施。息肉大小是影响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因素之一,息肉直径越长,需切除的组织面积越广,对组织损伤程度也越严重,可能出现术后出血现象,且息肉直径越长,息肉供血量则越丰富,若术中或术后处理不当则会引发出血,故术前应加强影像学检查,同时规范手术操作[4-5]。病灶位于右半结肠时,因右半结肠黏膜较薄,血管表浅,且血管管腔较大,故对于局部压迫的要求较高,若处理不当可能引发迟发性出血,因此针对右半结肠病灶应严格做好止血措施[6-7]。

高血压患者常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现象,围术期血压若未能控制稳定,手术部位可能会出现迟发血管破裂现象,进而造成迟发性出血,故针对高血压患者应于围术期做好降压处理[8-9]。腺瘤性息肉黏膜下血管较其他类型丰富,血流量充足,在切除腺瘤性息肉时若未做好止血措施,较大可能会出现迟发性出血,故针对腺瘤性息肉患者应加强止血处理[10]。

综上所述,结肠息肉患者内镜治疗后并发迟发性出血的几率较高,息肉>1 cm、病灶位于右半结肠、有高血压、腺瘤性息肉是导致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应于围术期做好相应处理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

猜你喜欢
迟发性腺瘤息肉
宫颈长息肉了怎么办
颅脑损伤患者血浆凝血酶敏感蛋白-1、血浆组织因子水平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关系
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肠息肉防治莫入误区
足部小汗腺汗管纤维腺瘤1例并文献复习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2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甲状腺腺瘤的类型有哪些?
肠息肉为何不切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