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IL-17、D-D 水平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再骨折的影响

2022-10-30 05:36段伟超陈俊刚成朋朋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2年10期
关键词:成形术经皮椎体

段伟超 陈俊刚 成朋朋

(信阳淮河骨科医院骨一病区,河南 信阳 464000)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是指罹患了骨质疏松的患者出现容易发生压缩骨折部位的骨折。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是常见骨折类型,也是骨质疏松患者最常见、最严重的临床并发症,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痛苦。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有效方案,可恢复患者椎体强度以及硬度,但临床仍存在部分患者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仍出现再次骨折的现象,使得身心负担增加[1]。炎症反应在骨质疏松进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2],而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参与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可能是破坏骨密度的重要因素[3]。血清D 一二聚体(D-Dimer,D-D)是反映患者机体血液高凝状态的标志物,其表达水平越高预示患者血栓形成风险越高,而患者骨旁血管堵塞、血液流通不畅均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4]。由此可见,血清IL-17、D-D 水平可能影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再骨折发生。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析血清IL-17、D-D 水平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再骨折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2019年5 月至2020 年5 月本院接诊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0 例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影像学检查、体格检查确诊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均符合手术指征,均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所有患者椎体后壁完整;感知功能正常,可自主描述痛感;患者依从性良好,可配合完成本次研究。排除标准:合并肝、肺功能障碍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合并心力衰竭、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于外援接受手术治疗后转运至本院者;既往存在胸腰椎创伤史、手术史者;合并骨关节炎、骨肿瘤等其他骨科疾病者;符合入选标准,但因个人原因未完成研究者;继发性疾病导致的骨折。80 例患者中男42 例,女38 例;年龄范围45-77 岁,平均年龄59.05±3.27 岁;骨水泥注入量1-9 mL,平均骨水泥注入量5.94±1.46 mL;患者受教育程度:小学及初中21 例,高中及专科35 例,本科及以上24 例。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均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1.2 方法

1.2.1 术后再骨折情况及分组

所有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进行为期1年的跟踪随访,随访期间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椎体变扁、楔形变,出现清晰的皮质断裂和骨折线,且患者出现椎弓根及软组织受累,则判定为发生再骨折。判定患者是否发生再次骨折。将术后发生再骨折的划入发生组;将未发生骨折的划入未发生组。观察患者术后再骨折情况,比较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基线资料及血清指标,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再骨折的影响因素。

1.2.2 血清指标检测

于入院次日清晨8:00 采集左肘静脉血8-10 mL,以3000 r·min-1离心10-15 min后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17 水平,采用乳胶免疫比浊法测定患者血清D-D,试剂盒选自康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评估血清IL-17、D-D水平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再骨折预测价值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23.0 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率(n(%))表示,采用χ2检验;Logistic 回归检验血清IL-17、D-D 水平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再骨折的影响;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检验血清IL-17、D-D 水平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再骨折的预测价值,AUC值>0.9 提示预测价值较高,0.71-0.90 提示有一定预测价值,0.5-0.7 提示预测价值较差;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患者术后再骨折情况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随访1 y 期间,80 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发生骨折16 例,发生率为20.00%。

2.2 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基线资料及血清指标比较

发生组血清IL-17、D-D 水平较未发生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高(P<0.05);两组间性别、年龄、骨水泥注入量、手术节段、外伤史,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基线资料及血清指标对比

2.3 血清IL-17、D-D 水平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再骨折的Logistic 分析

将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骨折情况作因变量,发生再骨折=“1”,未发生再骨折=“0”,Logistic 分析得出,血清IL-17、D-D 异常表达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再骨折的影响因素(OR>1,P<0.05),见表2。

表2 血清IL-17、D-D 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再骨折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

2.4 血清IL-17、D-D 水平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再骨折预测价值分析

将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骨折情况作为状态变量(0=未发生再骨折,1=发生再骨折),血清IL-17、D-D作检验变量,作ROC曲线图(图1),结果可得,血清IL-17、D-D 水平单独、联合预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再骨折风险的AUC 均>0.7,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图1 血清IL-17、D-D 水平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再骨折的ROC 曲线

见表3。

表3 血清IL-17、D-D 水平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再骨折的预测价值分析

3 讨论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是常见骨折类型,临床治疗主要以外科手术为主,如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能直接恢复患者正常椎体状态,维持脊柱稳定性,在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1-4]。既往研究指出,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接受外科手术后再次骨折的发生率较高[6]。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随访1 y,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骨折16 例,发生率为20.00%,提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再骨折风险较高。

炎性因子是导致患者骨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侵蚀患者骨结构,增加骨质疏松发生风险[7]。本研究显示,发生组血清IL-17、D-D 高于未发生组,提示血清IL-17、D-D 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再骨折患者中呈高表达。进一步经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17、D-D 水平高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再骨折的影响因素。

分析原因在于:(1)血清IL-17 是活化T 细胞分泌的促炎细胞因子,可促进T 细胞、上皮细胞等分泌细胞粘附因子以及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增加炎性因子含量。而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机体内炎性因子含量较高时可通过抑制患者胶原合成,促进胶原降解的方式破坏关节软骨以及关节外周骨质。并且IL-17 可增加体内酸性磷酸酶、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含量,加重骨质疏松症状,增加术后再发生骨折风险。(2)血清D-D聚体在正常情况下维持患者机体内凝血机制和纤维蛋白清除机制的平衡,但当平衡状态被打破时,患者纤维蛋白清除机制受损,凝血功能上升,导致D-D 含量增加,血液微循环障碍,不仅增加血栓形成风险,且降低血液携氧功能,延长康复时间,进而增加术后再骨折风险。

综上所述,血清IL-17、D-D 高表达可能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再骨折的影响因素。临床应及早制定干预措施,降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再骨折风险。

猜你喜欢
成形术经皮椎体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抑制控制的调节机制*
不同通道经皮肾镜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研究进展
单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行鼓膜成形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特立帕肽与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2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麻醉方式的现状及展望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