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类“一流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以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为例

2022-10-31 10:21董宪姝樊玉萍马晓敏李建忠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23期
关键词:一流专业矿业青年教师

董宪姝,樊玉萍,马晓敏,李建忠,王 开

(太原理工大学 矿业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矿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双一流”背景下积极探索提高矿业类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不断推进矿业类一流专业建设,对于提升我国矿业行业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矿业科技人才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依托山西省能源资源优势,服务国家矿产资源清洁利用重大战略及煤炭行业转型发展,是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利用的高级复合人才培养基地,全国煤炭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拥有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资源勘查工程、测绘工程四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年来,学院根据教育部系列文件精神,全面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面向矿业类专业在理念、模式、方法和制度上不断创新,在矿业类“一流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优化培养方案。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煤炭行业标准,结合新工科和国家战略需求,特别是山西省转型发展和国家能源革命的需求,优化培养目标,定期修订各专业培养方案。

2.强化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坚持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根据学生个性和行业特点,坚持多样化和个性化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的新型学习模式,保障现代煤炭领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目前,四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均通过了工程专业教育认证。

(二)推进新工科建设

新工科建设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矿业类专业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在修订版人才培养计划中增加“绿色开采”“智能开采”“智能选矿”等相关课程,增设了煤炭智能化开采方向等,体现了“学科交叉、产学触合”的新工科特征。

(三)深化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贯穿矿业类人才教育全过程,建设了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基地、创新创业工作室等,不断引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兴晋杯”“互联网+”、专业领域科技作品大赛等,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二、课程建设

(一)课程教学改革

1.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探索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与矿业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的融合路径,结合计算机、信息、机械等专业开设跨学科课程,激励教师将工程项目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积极建设并共享优质线上、线下课程资源,教师联合行业企业专家组建课程开发团队,优化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

2.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根据矿业类课程学情现状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采用合理的课程设计提高立德树人的成效,比如“矿物加工管理”课程获省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3.“金课”建设。大力推进“金课”建设,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兴趣和能力培养,获批“矿山岩层移动及控制虚拟仿真实验”和“井下煤巷综掘工艺虚拟仿真实验”两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多门省级精品课程。

(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1.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大力推广应用混合式教学、SPOC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制定相关激励制度,引导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慕课平台记录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水平。

2.改进课程考核机制。采用“过程考核”与“考试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加强实践考核,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产出为导向”的课程考核机制。

3.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矿业专业老中青教师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改革活动,申报和参与教改项目覆盖率逐步由30%提升至70%。近几年申报并获批省、校级教改项目20余项,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4项。

三、师资队伍建设

(一)完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

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培养制度和过程管控,制订长期培养计划,建立青年教师培养档案,细化能力培养的内容与要求,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依托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等海外高校的交流合作,派遣青年教师国外访问或进修,提高青年教师的国际交流能力。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本科教学基本功竞赛、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提高教学理论与技术水平,强化教书育人的意识和责任,引导和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与参加教学改革项目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二)健全中青年教师的职业规划指导

矿业类教师必须同时完成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大任务,制定中青年教师职业规划机制,建立教师职业发展档案,实行专人负责制;充分考虑中青年教师的个性化发展需要,鼓励并支持中青年教师朝符合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的方向发展,满足中青年教师对事业发展的孜孜追求;成立专业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中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研讨,了解中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动态,以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定期聘请校内外同行业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名师讲座,引导中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三)完善专业教研室及教学团队建设

推进矿业类专业教研室建设,明确教研室职能,制定长效发展机制,实行教研室主任责任制。优化专业教师结构,建立教学团队管理档案,推动教学团队的组建和完善;明确教学团队负责人、秘书的职能,完善团队教研记录,并依据教学团队特点制定团队发展规划;通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以及跨学院、跨学科合作,组建虚拟仿真教学、智能开采及其控制、绿色开采等教学团队。围绕本科教学工作,确定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引领教育教学改革;激发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教学研讨和交流。通过培训和进修,提高专业带头人、教研室负责人及教学团队负责人的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以及行业影响力。

(四)完善企业兼职教师制度

建立健全企业兼职教师聘任制度、兼职教师教学管理制度、兼职教师考核制度、兼职教师待遇保障制度等,为全面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使兼职教师真正参与到各专业的教学中,共同促进专业课程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学院外聘教师有近百余人。

(五)制定教师教学激励政策

按照校、院人才评价体系和人才奖励体系,专业积极配合学院落实人才培养绩效激励机制,引导和激励教师重视教学水平的提高及投入教学,激发专业教师投入人才培养的自觉性和创造性。

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一)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1.实验课程改革。推动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由基础实验、专业技能实验、虚拟仿真实验等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倡导自选性、协作性实验,确保实验实践教学效果。

2.创新创业教学改革。近几年,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专业类作品大赛、“兴晋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为载体,搭建全国、省、学院、系四个层次的学科竞赛平台,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实践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产学研建设。融合共享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平台建设,促进培养与需求对接、科研与教学互动,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和30余个产学研合作基地,自主开发了“矿业工程学院产学研实践平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共建,在搞好专业学历教育的同时,面向社会提供有效的服务接口。

(二)校外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近年来,学院先后与20余家大型煤炭企业签订了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合作协议,此外还建立了同煤集团的麻家梁煤矿、北辛窑煤矿,山西焦煤集团的胜利煤矿,内蒙古伊泰集团的凯达煤矿,等等智能化矿井实习基地,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三)海外实习基地建设

为了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及国际视野的人才,积极开展“优秀学生海外实习”建设,为矿业类学生创造海外学习机会,培养国际一流人才,与俄罗斯圣彼得堡矿业大学签署了海外实习协议,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科廷大学)、奥地利(莱奥本大学)、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等海外多所高校合作。2019年派遣20名学生赴圣彼得堡矿业大学进行海外实习,开创了国际化实践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

(一)教师的国际化交流

1.建立激励机制,激励专业教师出国交流与访学。依托《太原理工大学资助教职工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暂行办法》《太原理工大学青年教师出国(境)留学资助管理办法》和《太原理工大学处级干部出国(境)管理办法》等学校的规章制度,健全和完善教师出国访学及交流管理办法。选派教学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学校进行培养学习,实现政策激励,教师出国“有支持”;实现广泛引导,教师出国“多渠道”;实现加强服务,教师出国“无难处”。

2.注重教师的培训和能力提升,实行“走出去、学回来”战略。借助学校、学院及专业积极为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利用举办国际会议、合作伙伴院校交流等多种方式为教师的国际交流提供各类机会。选拔高校青年教师学术带头人赴国外高水平机构访学,赴国外(境外)进行学科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专业考察和交流,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国际化水平。目前已累计派出教师80余人次。

3.注重课程建设和师资交流,实行“请进来、学得会”战略。积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形成定期邀请外国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授课等机制。目前已邀请200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与教师和本科生进行交流、授课、座谈,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

(二)学生的国际化交流

目前依托学校和学院资源,已与加拿大、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等10多个国家的15个大学或研究院建立了教学和科研上的合作,并获批了CSC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国际教学资源和平台,极大地推进了矿业类专业教学的国际化建设。

六、教学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在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下,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闭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定了《矿业工程学院本科生质量保障实施细则》《矿业工程学院核心课程质量保障方案》《矿业工程学院毕业设计指导细则》等教学文件,实行课程大纲、课程教学、课程考核、课程评价、持续改进等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建立了期中评价与反馈、学期评价与反馈、学年评价与反馈、毕业评价与反馈的全周期评价反馈机制;实施了学生评价与评教、教师评价与反馈、督导评价与反馈、用人单位评价与反馈、社会评价与反馈的全角度评价体系。坚定贯彻和推行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形成教授与青年教师相结合的教学小组。积极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坚持院领导、督导组、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学科负责人听课制度,完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职能,全面监督和指导各级教学管理团队的运行,实行全过程质量考核,全面提升专业教学管理水平;制定以教学评价为核心的师资考评制度,执行一票否决制,实施以学生评价为主的教学评估方法,从教学质量和学生体验两方面细化教学评分标准;鼓励专业教师在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形成特色鲜明、保障有效的专业质量文化。

结语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是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积极探索矿业类“一流专业”建设路径,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科学的一流本科专业体系,为同类院校“双一流”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猜你喜欢
一流专业矿业青年教师
《矿业安全与环保》征稿简则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欢迎订阅《矿业安全与环保》
《矿业安全与环保》征稿简则
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一流专业”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全球矿业或将开启新的周期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