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片名本地化翻译研究
——以生态翻译学“三维” 转换为视角

2022-11-01 04:45◎魏
今古文创 2022年37期
关键词:三维译者受众

◎魏 薇

(南京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23)

本地化翻译是当今世界翻译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地化”最早指“软件或网页的语言被翻译为产品使用地语言的过程”,现在则泛指“一切分销全球的产品在进入产品使用地市场时,其宣传材料及操作手册适应使用地市场语言和文化习惯的过程”(张莹,柴明熲,2011)。电影同样是一种产品。好的片名能够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因此,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电影片名的本地化翻译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一部电影能否在异国打开市场,不仅有赖于作品本身的质量,也要考虑电影的片名是否能够融入本地文化语境,吸引目标受众的眼球。本文就电影片名的本地化翻译进行研究,探讨本地化翻译的应用与策略。

一、本地化翻译

(一)本地化翻译内容

本地化翻译的对象并不是单纯的文本,而是产品,包括操作手册、用户界面、视频、游戏、电子资料等,其目的是让相关产品或服务满足特定市场的不同需求。在对这些产品进行本地化翻译时,译者不应像处理传统文本时仅仅从翻译的忠实度、流畅性和美感等方面进行考虑,还需从产品的专业性能和商业价值等角度关注翻译的可接受性和社会传播度。电影片名作为本地化翻译的对象之一,不仅应在文字上追求美感,还应暗示影片类型、故事核心以及电影所要传递出的价值观,使译名能够打破文化壁垒,满足更多本地观众的需求。

(二)本地化翻译过程

本地化翻译在国际上被称为“GILТ Industrу”,其中G、I、L 分别是“Glоbаlizаtiоn”(全球化)“、Intеrnаtiоnаlizаtiоn”(国际化)和“Lосаlizаtiоn”(本地化)的缩写,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本地化翻译要依照“全球化→国际化→本地化”的流程来进行。相较于传统的文本翻译,本地化翻译多出了“全球化”和“国际化”两个环节,它们作为中介和缓冲,可以使低资源语言向高资源语言进行转换,从而提升“本地化”环节的流畅性与高效性。在“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过程中,原文需要从本国语翻译成方便对外交流的世界通用型文本;而“本地化”则要对这一通行文本进行转换,使其符合特定地区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语境。在本地化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考虑到目标市场的语言特色及消费者心理,以克服跨文化交流中的诸多障碍。

(三)本地化翻译方法

文学转述的话语目的可能是实现文学艺术性,行业转述的话语目的则是营销推广(陈琳,曹培会,2016)。电影本身具备艺术性,但创作电影的最终目的仍在于营销与推广。片名之于电影正如商标之于商品,好的片名能够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吸引受众观看,从而实现电影的经济价值和商业价值。电影片名的翻译具有多样性、灵活性等特点,可以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和受众的心理预期进行创造性改写,因此,本地化的一个新兴业务领域——创译(trаnsсrеаtiоn)也应需而生(李垚铸,李鑫,陈佳励,2020)。黄德先、殷艳(2013)对“trаnsсrеаtiоn”的定义是:创译用目标语对源语文本加以改编,以自然流畅的方式传递原文中的信息,是翻译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电影片名作为一种带有宣传性质的文本,在本地化时可以运用创译的策略,进行大胆的创造性改写,将受众放在第一位,从而达到理想的跨文化交际效果。

二、本地化与生态翻译学

电影片名的本地化翻译涉及文字表达、文化传播和交际策略等诸多因素。好的译名是对目标市场环境的选择性适应的结果,因此生态翻译学理论可用于电影片名本地化翻译的评估。

中国学者胡庚申基于“适者生存”的生态思想,于2005年提出“生态翻译学”的概念,将其用于翻译研究中。在胡庚申(2013:11)看来,生态翻译学这一研究范式是在全球性生态理论热潮的背景下形成的,它借助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系统特征的同构隐喻,以东方生态智慧为依归,是对翻译进行的综合性研究。生态翻译学是一门跨学科研究,以“适应/选择”理论为基石,系统性地探讨翻译生态、文本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作用及相互关系(胡庚申,2013:27)。生态翻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三维”转换,它在众多维度的“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的基础之上,更多地关注译本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三个维度下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2013:22),为翻译效果与策略提供了一个评估的维度。

(一)语言维

在语言维层面,译者首先需要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进行适应性选择和转换。语言维的关注点在语言本身,包括语言的风格、结构和修辞等方面。电影片名是一部电影内容和主题的高度概括,一般而言需要简明扼要、朗朗上口,通常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能够从语言形式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中文和英文属于不同的语系。译者在对英文电影片名进行本地化翻译时,需要考虑到中、英文在表达习惯、修辞手法和韵律美感等因素上存在的差异,从而尽可能地消除不妥的翻译给人带来的陌生感。

(二)文化维

在文化维下,当译者面对含有文化因素的产品时,必须考虑到译本在目的语文化背景下的可接受度。电影作为文化的载体,植根于本国的社会语境,在跨国传播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文化壁垒。为尽力打破文化隔阂,译者应关注目标地区与本国在文化上的异同,对电影中的文化内涵进行有效的解读与传播,从而拉近电影作品与目标观众的距离。文化维是“三维”转换中的重点,也是本地化翻译的难点,因此译者应充分关注受众群体的文化背景,避免造成文化误读甚至文化冲突。

(三)交际维

在交际维的层面,译者要考虑双语交际的意图。翻译作为双语沟通的桥梁,终极目的在于更高效地沟通交流,因此译者在语言维和文化维之外还需要注重交际的效果,必要的时候还要给予额外的解释。在交际维下,译者应尽量使电影片名的翻译符合观众的心理预期。不同类型和题材的电影有着不同的本地化翻译策略,但总体而言,片名应对电影的核心内容与主题思想有所体现。这种“体现”应恰到好处,既能给目标群体留下初步印象,又能够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例如,对于过于简短的片名,译者可以根据电影内容对其适当添加修饰语,提供更多的“线索”,方便目标受众更快地把握住电影的主要情节。

三、“三维”转换视角下的电影名本地化翻译

电影的命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求命名者用短短几个字(词)传神地概括影片的精髓,同时又要摆脱俗套,力求新颖。在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的视角下,译者需保持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之间的动态平衡,不仅要有扎实的双语功底,熟谙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又要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种植”出最符合本地特色的“果实”。

(一)语言维视角下的片名本地化

片名本地化在语言维层面最直接的体现是语言结构。译者需要使片名的语言形式给受众以熟悉感,尽量提高其接受度,从而避免受众对电影产生排斥心理。

在片名本地化的经典案例中,译者通常会灵活运用语言,紧扣原名但又不拘泥于原名的形式。例如,译为《闻香识女人》,译为《当幸福来敲门》,它们都将原名中的名词转换成了动词。相对而言,英文是较为静态的语言,中文则是更为动态的语言。所以在本地化过程中,适当调整词语的词性,使其符合本土语言的表达习惯,能够让译名更显地道,避免“翻译腔”。

采用四字结构是本地化翻译的一个重要策略,因为四字词语不仅节奏明快,而且能简明扼要地传达电影的内涵。在英文电影汉译的案例中,有不少片名都采用了这一翻译策略,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如今已是家喻户晓。例如,相较于《飘》这个译名,《乱世佳人》更适合用作这部电影的中文名称。《飘》只有一个音节,易造成误解,而且在观众不了解原著的情况下,该译名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相比之下,《乱世佳人》拥有更好的效果。一方面,《乱世佳人》在发音上有着更强的韵律感,在构词上也有着对称美;另一方面,该译名能够透露更多的故事内容。其中,“乱世”点明了背景,“佳人”暗示了主角,而“乱”和“佳”又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因此这一译名在语言维层面上有着更高的文字表现力。有趣的是,在作为小说名被翻译时,接受度更高的译名反而是《飘》,这也反映出,同样是艺术,但电影和小说由于有着不同的性质,因此在翻译目的上也存在着差异。对电影名进行翻译时,不能仅停留在实现电影艺术性等普通价值层次上,而应力求实现电影名的翻译在电影产业化操作中巨大的商业宣传价值(王惠玲,张碧航,2006)。此外,使用四字词语翻译英文电影名的案例还包括《壮志凌云》(),《翠堤春晓》()和《怦然心动》()等。可以看出,四字词语由于在结构和音律上具有美感,又是中国本土的特色表达方式,因此在电影的宣传中有着巨大的优势。

(二)文化维视角下的片名本地化

除了语言形式上的差异,文化差异往往也会成为片名翻译的障碍(何宁,1998)。电影片名在创造的过程中必然受到本民族文学影响,但由于不同文化圈之间存在隔阂,如果将一个民族的文化因素生硬地搬到另一个民族中,不仅达不到沟通的目的,还可能造成交流上的更多障碍。中国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在翻译成英文时,并没有保留“潘金莲”这一中国文学形象,而是借用了和潘金莲有着共同点、且更为西方群体所熟知的包法利夫人,被翻译为,不可不称之为巧妙。若是生硬地将片名直译为,恐怕留给目标受众的便只有困惑,而毫无原片名想要带给观众的新奇感,那么也就不可能传达出电影的内涵了。因此,在片名本地化的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片名与目标地区文化语境的契合度,尽可能地避免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水土不服”。

英文影片的中文译名里,同样不乏在本地化方面处理得当的案例。美国电影被译为《阿甘正传》,显然是从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中得到灵感,能够迅速吸引中国观众,而且也贴合了影片的传记式题材。若是采用音译的《福雷斯特·冈普》,那么不仅无法暗示影片内容,也无法与中国文化产生任何联系。此外,电影和的译名《蜘蛛侠》和《钢铁侠》也带有中国文化色彩。“侠”字能够使人联想到“武侠”和“侠义”等词汇,体现出主角坚守正义的品质,符合中国人对侠客文化的崇拜,因此能够拉近电影与受众的距离。

电影被译为《蝴蝶梦》,也被认为是极佳的翻译作品。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女主角Rеbесса在去世后,阴魂未散,笼罩在生前的豪宅中,通过女管家继续控制着家里的一切。而在Rеbесса的丈夫再婚后,新任女主人发现豪宅中处处都是Rеbесса的痕迹,从而想要揭开Rеbесса的诸多秘密。而当真相大白,庄园被毁后,所有的经历都像是一场梦一样,离奇而又斑斓。《蝴蝶梦》这一译名借用了“庄生晓梦迷蝴蝶”的典故。“蝴蝶”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爱情和唯美,而“梦”又符合影片的幻灭和凄美的感觉,因此《蝴蝶梦》暗示了悲剧性的故事内容,令人浮想联翩。如果将音译成《丽贝卡》,虽然这一译名不失简洁与美感,但相较于《蝴蝶梦》则缺少了一丝引人入胜的效果,也难以反映电影的主题。

(三)交际维视角下的片名本地化

本地化翻译的终极目的是交际,而电影片名的本地化也是为了让目标群体获得更好的理解,也就是要“传神达意”。因此,电影名并非字越少越好、用词越典雅越好;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并非一遇到外来文化因素就必须采用归化的策略。在交际维的视角下,电影片名如何翻译,首先要考虑的还是电影内容本身。

很多英文电影习惯用人名或地名来命名,这就需要译者在准确理解原片名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影片的内容加深了解,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何宁,1998)。电影的经典中文译名为《这个杀手不太冷》,点明了男主角Léоn的职业是,但由于他坚守个人底线,本性善良,所以“不太冷”,这就与杀手本身应具有的冷酷性格构成反差,给人以新奇的感受。相较于《杀手里昂》这一译名,《这个杀手不太冷》更加口语化,仿佛在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从而增强了交际的效果。电影被译为《廊桥遗梦》,则是在地名的基础上增添了感情色彩。电影中,麦迪逊桥是男女主角感情开始的地方,而因为麦迪逊桥带有屋檐,恰巧对应中文里“廊桥”的特点,因此用“廊桥”来翻译既忠实于电影情节,对中国观众而言也更为熟悉。“遗梦”则反映出对于已为人妇和人母的女主角来说,她和男主角之间的爱情虽然甜蜜却终究不可能圆满,在现实与责任面前只能像一场满是遗憾的幻梦一般。“廊桥”与“遗梦”的组合,点明了故事的地点和结局,充满悲剧色彩,更有利于观众理解。

此外,许多英文电影习惯使用一个单词来命名,但若是直译成中文,或许就会显得过于抽象。通常,译者在本地化翻译中会增添一些描述性的词语,让抽象的表达变得具体化。例如,迪士尼动画电影翻译成《冰雪奇缘》,表现出了故事奇幻曲折而又满载温情的特点;翻译成《人鬼情未了》,在原英文名的基础上增加了语境,暗示了电影内容,也传达了影片的主题和内涵。若是直译为《鬼》,则很有可能被人误认为是恐怖片,那么就违背了本地化翻译的目的。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电影名本地化是多维度选择与适应的结果,涉及语言表达、跨文化交际和商业传播等多个因素,理应做好平衡。因此,在对电影名进行本地化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深刻把握电影内涵,了解目标市场的背景,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三个角度进行斟酌,灵活使用语言,既保留电影名的艺术感,又兼顾其商业价值,从而收获片名本地化翻译的最佳效果。

猜你喜欢
三维译者受众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基于After Effects中Form滤镜下的三维粒子特效研究与应用
三维数字化移交技术在化工项目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