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视域下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创新

2022-11-01 07:07李剑泉
物流技术 2022年6期
关键词:双高校企物流

李剑泉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昆明 650033)

1 “双高计划”下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内涵

双高计划下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内涵包含以下几方面:

第一,专业建设的标准和定位要响应国家顶层设计构建,符合时代社会发展要求。不同地区的高职物流专业要从本区域发展的角度入手,顺应地区性物流产业的战略规划。例如,中西部地区的高职物流专业群建设应该积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的大物流发展规划,物流专业课程的设定应该从适应国际化发展的形势着手,以推动国际贸易为宗旨,以跨境电子商务、国际物流课程、国际商务交流等课程为教学内容,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面性应用型人才。

第二,物流人才的培养期望和质量要高。物流人才的培养不能只要求学生成为掌握某个物流环节流程的单一型人才,而是要成为能驾驭和掌控物流全流程的复合型人才。这样,学生才能够在物流企业里担任多面手,形成一专多能的岗位适应能力,让学生能够在企业工作过程中看到和拓展自身更多可发展的潜力和空间。为此,在课程教学中,不仅涉及到物流专业知识,还要包含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综合管理服务、经济贸易流程等方面的知识,形成专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第三,物流专业师资团队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起点要高。首先高职院校要把控好教师人才引进关,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其次,教学能力和经验要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丰富的物流企业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成为专业理论研究与企业岗位实操均突出的”双师型”教师综合素养和能力。接着,物流专业师资团队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能够在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的过程中发挥好企业与学生沟通桥梁的作用,能够在推动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技能的过程中顺应行业市场不断变化的人才能力需求。

第四,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建设要面向社会和行业。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建设不能局限在学科知识的象牙塔中,应该要积极与企业建立推动学生知识转化为实操应用能力的平台与模式,以此设置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例如,物流专业的建设可以在校企合作的框架下组建岗位人才培训,搭建校企合作的实习工作岗位平台,实现校中企、企中校的双项联动和深度产教融合,将理论学术研究转化为实际生产价值等,实现人才教育与市场发展跟着走的直接效果。

2 “双高计划”视域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路径创新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

2.1 物流产业与专业之间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的重合度有待提升

物流产业与专业之间在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中人才链与产业链之间的动态匹配还不够紧密。“双高计划”内容明确指出,创新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机制,需要企业、高校和产业“三位一体”共同推进,这其中企业是人才需求的市场主导,高职院校是物流人才培育的重要平台,行业是企业与高校协同来实现产业升级、技术公关的核心关注方向。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开放式”人才培育体系模式,但是大多只局限于形式化和流程化,在专业化、规范化上面还有待提升。例如,如何在确保校企双方的利益前提下,让校企合作的项目能够实体化运营,如何在校企双方的资源配置、团队建设、技术成果分享、校企文化协同等方面做到公平公正,在法律保障和利益分配等方面还做的不够全面。

2.2 高职教师的师资建设与“双高计划”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受教师职称评定的影响,师资建设中考量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技能和素养主要偏向于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成绩,而在师德师风方面的素养以及在专业理论技术的创新能力上并没有很细的考核标准,在师资建设评价方面还没有可供参考的适应“双高计划”的考核标准体系。教师作为高职教育的主导者和引路人,如果不能做到师德师风与专业技能、教育教学效果三方面的均衡发展,就很难保障物流专业技能人才水平和质量,更不能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2.3 物流行业的快速升级和发展对物流人才既产生了更多的需求,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物流行业正在从规模向质量升级方向快速发展,这样对复合型和综合性的物流人才有了新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同时也是“双高计划”背景下对高职教育下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此外,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高职教育将会有更多的资源来推动物流与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多个专业的跨界组合,这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使其不仅具备单一适应岗位专业技术技能的能力,也要求具备一专多能的能力。例如,有些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能够从国际化的视角来使物流专业与国际贸易、互联网+、电子商务等高端产业相融合,让学生能够与时俱进,培养学生适应智慧物流、大数据发展要求的技术能力与素养。

3 “双高计划”视域下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路径选择

3.1 高职院校要始终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实现物流专业课程思政全覆盖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物流类课程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物流类课程思政主要着眼于国家物流强国战略,物流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大动脉,对国家发展战略起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帮助学生了解物流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物流行业、企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当然,物流类的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点不同院校之间应该有所区别和侧重,根据课程内容加以提取和调整,力求课程思政的育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物流类课程思政的实施,关键在于要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要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开展物流类课程思政建设。

3.2 高职院校要树立契合行业需求的培养目标

物流产业是我国的四大基础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加速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繁荣的重要作用。从物流行业的运行角度来看,现代物流包含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两大类,这两个类型所学的知识,需要掌握的应用技能存在不同。如果在高职物流专业的开发中,没有做到从实际岗位需要出发来实施整个教学过程,不能结合高职的教育优势特点进行精细化的区分,就会大而化之,形成面面俱到,理论知识层面高于应用层面,没有实践专长的人才培育与企业岗位物流不对应等问题。为此,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的开设中,要做到培养目标的精细化,围绕行业企业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这两个重点,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形成一专多能的高质量高素质人才。

3.3 高职院校要确保物流教育投入的持续性

高职院校要在人才培养理念上摒弃一次性投入或者短期建设就能将物流专业打造成人才高质量培育平台的错误认知,要在制度建设、资源配置、专业管理、师资力量等方面不断改进、创新、完善,下大力气去逐步解决物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架构问题。

随着高职院校近年来扩招导致学生规模越来越大,高职院校现实的教育资源没有跟进,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师资队伍力量的不足和教育教学水平效果差异,使得教学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直接影响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育的平台,必须做到学生规模与师资力量、自有教学设备相一致,特别要在教学技术方面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不断提升。

3.4 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教学要更具特色

物流教学课程知识面广,涉及教学课程比较多,因而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教学内容设计时如果做到每门课程都涉及,那么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不可能做到每门课都学精学透,故而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如果机械式地生搬硬套,而不是选择性地去粗取精,这样必然会带来教学内容的失焦。如果想要突出专业特色,就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要结合区域优势,从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入手打造自己的特色物流专业。

3.5 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要坚持走差异化路线

物流人才如何塑造,归根结底就是物流专业建设的方向性、战略性问题。学校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教育资源背景下让专业更具有竞争性,可以用扬长避短的方式通过差异化路线让专业拥有自己的优势。而物流专业建设同样也可以由此出发进行建设,结合自身的专业情况来走与兄弟学校不一样的差异化道路,这样就不会因同质化而带来人才培养的雷同。比如具有国际背景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进入到跨国公司工作,那么可以学习国际货代、国际支付与结算、国际贸易、报关等课程,走国际化的路线。如果高职院校在工商管理方面的资源比较突出,那么物流专业可以侧重于连锁企业物流、运输与供应链物流等领域。总体而言,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在刚起步的阶段,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战略路线,这是关乎到办学成本与办学质量重要影响的要素,为此做好物流专业定位,确保突出特色化,并突出优势教育资源都是确保能够成功走出差异化路线的保证。

3.6 坚持开放式的物流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应该秉持开放式的教育理念,多与行业、企业、政府、家庭进行合作,形成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良好模式。这其中校企合作模式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经验积累,已经在各大高职院校的教育实践中取得了累累硕果,因此,应该继续加大力度坚持下去。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才可以让高职院校与社会的教育资源实现有效互补,第一时间掌握行业信息,也可随时紧跟行业市场的人才岗位需求来调整自身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的教育模式可以有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学校根据企业的岗位需要来进行人才的定制化培育,形成订单制的机制。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毕业之后直接投身到岗位工作中,减少适应过程,提高岗位匹配率。例如,可以通过建立某企业的订单班来实施这一模式。第二类是学校可以引入企业适合教育教学的资源。例如,为企业专家提供合适的职位,让他们进入课堂直面学生,亲自讲解实际物流岗位中的实操技能,帮助学生更快地成为熟练高技能型人才。第三类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产学研合作共享的平台,让学校的人才资源优势与企业的资金、技术以及创新资源优势紧密结合,共同推动行业技术的成果快速转化。

3.7 坚持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一是在课程设置上构建专业理论基础课,围绕核心技能打造3-5门核心课程,由具备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双师型”素养的教师来承担此类课程,在校内专题实训中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设备和软件,积极通过定期开展技能活动月,青蓝训练营等创新型学生学习团体建设,搭建技能活动和学生技能竞赛两个平台,实现教师和学生全员全过程参与平台,通过此平台定期组织院校之间的物流技能竞赛,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担任专家评委,以赛促建促改,从而多角度全方位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技能整体素质。

4 结语

物流人才的培育是高职院校众多技能型人才培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开展人才教育模式的革新,大胆借鉴国外高职物流人才培育的优秀成果和经验,充分发挥各高职院校自身的教育和资源优势,明确物流专业定位,加强物流教育资源的持续性投入,做好物流教学内容的优化细分,推动物流专业与企业之间生产、研发的合作关系构建,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的筛选,从而让自身物流专业的发展思路与方向能够与“双高计划”的宗旨与目的契合,进而实现自身教育理念的现代化,让物流人才的培育不断满足新时代国家、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双高校企物流
“双高”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推进“三教”改革研究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数说高教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