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对策
——基于发展生产力核心要素视域

2022-11-01 13:31吕登蓉付洪涛
西部学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老区生产力人才

吕登蓉 付洪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1]21。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我国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1]23。

革命老区(以下简称老区)是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2]。《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3号)指出:革命老区大部分位于多省交界地区,很多仍属于欠发达地区。要加大对口支援老区重点高校工作力度,鼓励“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与老区开展合作共建[3]。基于此,职业教育理应担当使命,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一、生产力核心要素的理解及其与职业教育间的联系

(一)生产力核心要素的理解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涉及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核心要素。劳动力指人的劳动能力,是蕴藏在人体中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劳动资料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用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劳动对象是指在劳动过程中所能加工的一切对象,包括未经过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和经过人类加工的物体[4]。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三大核心要素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特别是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各要素之中而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二)职业教育与生产力核心要素的联系

2022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是指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5]。我国职业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重要载体,担负着为产业发展培养优秀劳动者的职责使命,赋予劳动者熟练运用劳动工具掌握基于生产过程的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技术的开发与革新亦可转化运用于生产各环节,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职业教育开展产教融合,形成资源聚集效应,成为强大的赋能组织,促进生产力发展。

二、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关键需求

(一)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劳动者是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主观能动因素。劳动者熟练掌握和运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是生产力发展产生质变的首要条件。老区人才基础比较薄弱,尤其缺乏技术技能型人才。精准扶贫期间,老区人才基数得到改善,但是人才流失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又因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缺乏优势,较难吸引高端人才。随着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成为发展主导,人才回流使得人才匮乏问题得到缓解。但是回乡就业创业人才需要得到高质量、有针对性的培训,需要掌握区域发展定位和相应的政策支持,掌握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

(二)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需要适用型的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包含科学与技术,就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而言,更需要技术支撑,如先进全息技术、现场实景式仿真技术等的运用。这种技术不仅需要被劳动者所掌握,更需要运用于特定的劳动资料要素上。目前,老区人民亟需使用新技术,掌握新技能;老区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发展亟需定制式、有针对性的技术转化,来解决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

(三)革命老区需要乡村振兴的特色支柱产业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支柱。老区乡村振兴需要落脚于支柱产业、特色产业,需要发展现代产业、绿色产业、低碳产业。目前老区的产业大多以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为主,农业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旅游业主要以“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的发展模式为主;文化产业主要从传统农业、手工业迭代而来。老区的产业与现代产业还有较大差距,表现为:产业链普遍较短,产业群布局不完善,产业管理水平落后等。

三、职业教育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生产力发展逻辑

职业教育发挥自身优势,抓住生产力发展核心要素,赋能老区乡村振兴,有其内在逻辑性(见图1)。生产力核心要素决定职业教育的核心业务,职业教育核心业务赋能老区乡村振兴。

图1 职业教育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生产力发展逻辑

(一)赋能专业人才,从人才链上破解人才的不适应

拥有大量熟练掌握技术、管理、服务、创新的劳动者,是老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通过开展“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为老区乡村振兴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是职业教育从人才链上赋能老区乡村振兴主要方式。在学历教育阶段,职业教育通过组建专业群,对接老区产业发展、社会发展的岗位群,构建培养整体立体结构、个体动态发展,且由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组成的链条式、网络式人才链[6]。在继续教育阶段,通过构建专题式、模块化课程,就行业领域内新工艺、新技术的使用组织培训,提升现有人才技术技能水平,增强其管理、决策、创新等能力。一是人才所学专业广。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共设置1349个专业。其中,中职专业358个、高职专科专业744个、高职本科专业247个[7],职业教育专业齐备、涉及面广。二是供给人才数量大。据统计,职业院校在校生超过2915万人,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3年累计扩招413.3万人,1万余所职业学校每年开展各类培训上亿人次[8]。三是人才培养具有连续性和适应性。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和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构建,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贯通培养等,为老区乡村振兴持续培养高适应性人才。

(二)赋能科技转化,从创新链上破解具体技术难题

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的高地、输出地、转化地,对接老区大数据、智能制造、大健康、绿色产业等,通过科研中心、生产性实训基地、专业化研究院、创新平台等开展技术研发课题研究,服务于老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帮助解决老区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是创新链上的首要环节。创新链环节依次可以分为创新需求、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设计开发、试制改进、生产销售、产业化扩散7个环节[9]。职业院校可重点参与前5个环节,助力老区乡村振兴创新发展。从科研平台和研究成果来看,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科技转化对乡村振兴有较强的支撑度。职业教育通过深度开展产教融合,与区域龙头企业合作,建设产教融合示范项目,构建创新平台,加大科研和成果转化力度,推出产业亟需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

(三)赋能特色产业,从产业链上打通生产发展“最后一公里”

产业链是指从原材料一直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各生产部门的完整链条,其向上游延伸进入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拓展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老区产业布局以传统产业为主,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了以绿色、健康为主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具有代表性的为红色旅游业。老区产业呈现特而不强的特点,成为制约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其根本的原因是老区产业链不完善,产业发展大多处于产业链上游环节。职业教育服务于产业发展,对接专业知识、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对接老区的产业链,打造专业链和人才链,支撑老区现有产业发展,并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目前职业教育通过产教融合,构建了如产业学院、乡村振兴学院等平台,将企业、职业教育、乡村振兴深度结合,精准施策赋能特色支柱产业,有助于打通乡村振兴生产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四、职业教育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对策

(一)构建“纵横相通”的现代职教体系,强化赋能主体

老区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职业教育作为赋能的主体,已从服务产业链中低端走向中高端,需要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历教育+培训教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是学历教育需要加快推进中高本(即中职、高职、本科。编者注)贯通,推进同类专业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对接、课程体系配套的衔接、课程标准的有机衔接。通过分类考试、多元评价、分层培养,构建中高本贯通衔接机制。二是有效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其他培训,满足老区人民个人终身学习的需求和产业发展的需求。三是实现纵横相通。从纵向来看,职业教育内部需要贯通,从横向来看,职业教育需要加快完善学分银行(即一种模拟或是借鉴银行的功能特点,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管理模式。编者注),实现横向融通。四是深入开展产教融合,与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共同实施校企合作的双元教材开发、双师培养和教学方法改革,培养适应、引领老区乡村振兴发展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二)打造“一体多元”的乡村振兴学院,强化赋能的载体

乡村振兴学院是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载体,其定位是直接为乡村振兴服务。乡村振兴学院以政府为主导,以职业教育为主体,行业企业参与,产教深度融合,其目的是形成“政府+职业教育+企业”一体,各司其职共同服务于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乡村振兴学院主要通过人才培养、科技转化、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等服务乡村振兴。一是定制式开展“学历教育+培训教育”的人才培养。通过调研老区乡村振兴人才的需求,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培训方案,组建专家教师团队。开发项目化、模块化课程,汇聚课程教学资源,运用现代课程平台,满足老区乡村振兴定制式人才培养的需求。二是深度开展应用研究、设计开发、试制改进。全面对接乡村振兴产业,服务企业技术改进和推广应用,服务改进生产工艺和流通销售,提高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三是强化社会服务。通过派驻干部专家,开展志愿服务、公益讲座、送培入村、承接技能鉴定和乡村振兴比赛等,开展针对性的社会服务。四是助力文化建设。持续帮扶老区乡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塑造富有老区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文化品牌,提炼丰富的乡村振兴精神,打造老区乡村振兴网络、书籍载体,宣传乡村振兴的典型经验、做法。

(三)开展“三环三度”实践,强化赋能的实体

职业教育的前端是行业、企业和乡村振兴的需求。职业教育作为平台和桥梁,一手连着产业、企业,一手连着乡村振兴学院,形成相互交叉、互为补充的“三环”。这个紧密联系的“三环”为老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三度”赋能。

一是“职业教育+行业企业+乡村振兴学院”的“三环”,为老区乡村振兴提供有广度的赋能。“三环”拓宽了赋能平台,强化了原来仅以职业教育为平台的赋能主体,聚集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研发团队、教师团队等各类人才,强化了赋能主体的力量,延展了产业、事业、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服务面向,能在更宽领域赋能老区乡村振兴。

二是“职业教育+行业企业+乡村振兴学院”的“三环”,为老区乡村振兴提供有深度的赋能。“三环”挖掘企业、职业教育、乡村振兴学院的服务潜能,深入开展调研、深度开展合作,向产业链、人才链、技术链上下游延展,上端做到“顶天”,下端做到“立地”。尤其在满足乡村振兴科技转化方面,既要普及一般技术,培训先进技术,攻关高精尖技术,又要在技术革新中赋能自身,促进自我发展的迭代。

三是“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乡村振兴学院”的“三环”,为老区乡村振兴提供有温度的赋能。“三环”需要具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感,关注老区人民的个性需求,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供定制式、精准化的服务。职业教育院校要与时俱进,不断调优赋能的方法,力求做到前瞻、有效地赋能,力争做到老区乡村振兴发展的困难无论在哪里,“三环”都能纾其困、赋其能。

猜你喜欢
老区生产力人才
人才云
老区在努力奔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
采取超常规举措 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