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探索

2022-11-01 05:54吕健伟周利海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双师双能型双能双师

吕健伟,路 明,周利海,梁 磊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102)

2015年12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三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文件中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发展主要任务进行了清晰的阐述,并且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课程改革方向、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分别提出了建设要求。文件明确提出,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作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要切实构建起产教融和的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产业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要实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一支质量过硬、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双师双能型”的教师队伍是关键。

1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

1.1 有利于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目标

当前,一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很大程度上与经济的发展和需求、行业的发展和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与人才需求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现象。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竞争力,培养具有深层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必然要求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结构优的高水平“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因此,“双师双能型”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主动适应现代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更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

1.2 有利于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养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政策的实施和落地,对应用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实行转型发展,就必须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改革,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力和技术技能的支持。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升:一方面,必须转变观念,走出“象牙塔”,深入企业,补齐实践经验短板;另一方面,要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不断实现教育优秀成果的实践转化。

1.3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受实践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难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而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不仅是应用型本科办学理念实现的重要方式,更关系到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只有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多元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和应用研究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双师素质,才会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提升。

2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依然面临很多矛盾和问题,最普遍的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的突出矛盾,即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优。而透过数量、质量和结构所表现出的矛盾,深层次原因更值得思考。

2.1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形式大于内涵

受限于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认识上的偏差,很多高校对“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背景和意义认识不够深入、系统,更多的工作侧重于理念的宣传和口号式的要求,对于具体“怎样建设”“如何培养”思考不深,实际工作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例如,在人才引进工作中,受传统观念影响,仍然关注高学历人才的引进,而忽视了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的考察和引进。在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工作中,高度重视基础理论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培养,忽视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高,导致很多教师理论水平够高但实践能力与生产实际脱节,“教师不能应用型地教,学生无法应用型地学”的尴尬局面。另外,在教师职称晋升、绩效考核、岗位聘用等工作中,依然未能实现“破五唯”,更多实际操作细节倾向于可以量化的数量指标,对难以量化操作的隐形指标缺乏关注和研究,导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难以得到实质性提升。

2.2 教师主动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意识不强

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的是综合性全方位的“转型发展”。而所谓“转型”,包含的不止是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观念理念的根本性转变,更包含在转变过程中的态度和情感,也就是主动求变求新的状态和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会对“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效果产生重要影响。首先,作为学校师资管理人员的主动转变意识不到位,主要表现为认知不清,认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完全可以由企业聘请的外聘教师代替,推动校内培养培训的主动性、建设性、引领性不够。其次,作为一线教师主动转变的积极性不足,存在一些抵触情绪,思想上受传统学科教育的限制,更习惯追求理论与学术研究,实践能力的提升要求与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不相一致,会有一种本能坚持和习惯性抵触。第三,部分学校在制度建设层面,缺乏引领层面的激励、评价、考核机制,“指挥棒”的作用没有很好建立,导致教师没有外在推动力走出自我舒适区,出现了转变主体意识不强的问题。

2.3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培养机制尚未完善

经过调研和分析,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都出台了“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培养的相关政策、制度,也普遍开展了认定工作,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为了做而做”的问题。比如:单纯追求在短期内提升数量和占比,认定的标准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低和放宽;认定后缺乏管理和考核,“认定”即等于“一劳永逸”;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考核体系没有变化,缺乏产教融合和社会服务工作的考核指标等。综合来看,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是学校人事制度的整体改革相对滞后,改革的质量、效率、效益与活力均不够,教师的岗位聘用、职称晋升等依然存在“能高不能低、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积弊,人才合理流动难以实现,导致有效的激励机制不能从根本上建立起来并真正发挥效用。二是教师聘用制度改革的相对滞后,岗位职责不具体,考核指标体系不明确,岗位津贴内涵与差距设定的合理性有待探讨,这些关系教师队伍发展建设的关键性问题的改革任务十分艰巨。三是众多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的资金问题,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无论是数量的增加还是质量的提升,足够的资金投入是重要保障。虽然教师队伍建设始终被各个高校作为发展战略高度重视,但面临基础条件建设,师资培育的软性投入依然不足。

3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针对“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困难,需要树立系统观,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着手,从理念、制度、平台三个角度着力,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转型、提升。具体建设策略如图1所示:

图1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3.1 宏观层面,加强师资转型的理念转变与目标引领

3.1.1 加强有效领导

“双师双能型”的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逻辑性强,长期性特征明显,加强领导重要,形成有效的领导更重要。纵向角度,需要学校树立历史观,用战略眼光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到学校发展的历史阶段去出台政策、推动实施,强调政策的长期性、逻辑性、有效性和针对性;横向角度,要注重强调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积极联动,强调不同岗位人员的相互支持,在战术策略上使学校整体共同发生作用。

3.1.2 强化意识转变

意识的转变在任何一项变革中都是首当其冲的要点。在由传统的师资队伍建设观念向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观念转变过程中,这种问题意识、育人意识、人才培养意识需要不断培树、强化。学校要通过各种讲座、研讨、考察等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营造引导教师转型的氛围,帮助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深化转型发展理念,促使教师形成内在的身份认同,让教师主动融入转型发展的变革中,促进教师二次专业成长。

3.1.3 制定建设规划

作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在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深刻知晓自身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优势不足,研究自身师资队伍的资源潜力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这个规划既要包括人才引进计划,还要包括人才培养计划,要循序渐进形成“引进”与“培养”相支撑、“理论提升”与“实践能力提升”相结合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创新科学民主的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

3.2 中观层面,构建师资转型的政策制度体系

3.2.1 构建应用型人才引进模式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引进工作上,应紧紧围绕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特征要求和办学定位、办学理念,依据发展需求建立合适的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模式。一方面,要在引进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才在行业、企业实践工作的经历或者所具备的实践工作的能力,逐步探索对具备高校教师基本条件且实践技能高的专业技术人才适当放宽对学历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尝试人才引进的“硬引进”和“软引进”的结合,“硬引进”即是传统的人才引进方式,完全为在编在岗教师,而“软引进”则是强调“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采用兼职聘用、合作研究、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吸纳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承担部分人才培养工作,构建多元化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3.2.2 完善突出绩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对教师的考核历来是矛盾多、难度大、奖励多、惩罚少,考核评价的标准也比较模糊。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建立并完善突出绩效的考核激励机制是根本保障。例如,在上级行政管理部门限定编制总量的基础上,科学做好定编定岗定责,实施突出绩效考核的岗位管理。对于学术造诣高、成就卓越的教授或带头人可以确定为终身教授,而对于中青年教师要设置一种短期与长期、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数量与质量、投入与产出相契合的绩效考核评价方式,严格过程和标准,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高能低”的激励机制。

3.2.3 重构促进教师成长的专业发展制度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改变固有的办学理念,寻找适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同时也需要明确“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标准,重构促进教师成长的专业发展制度。要结合办学目标和师资队伍建设实际,优化完善岗位管理、职称评审、分级聘用、教师培训等制度,引导教师逐步成长为出色的“双师双能型”教师。例如,在职称评审和聘用工作中,坚定“破五唯”,实施注重工作实绩的人才分类评价制度,根据不同类型岗位特点、不同职称级别要求采取合理的评价方式,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提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

3.3 微观层面,建立“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长效机制

3.3.1 搭建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发展平台

以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为根本导向,重点搭建两个平台。一是搭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平台,遵循“明确目标——制定标准——确定标准建设观测点——制定配套培养措施——定期考核评价”的路径,出台制度,驰而不息促进教师“转型”,建设一支“善教会做”的师资队伍。二是搭建致力于师资培养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学校要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联系沟通,通过建设企业师资培训基地、教师定期实践顶岗锻炼、学习最新的生产工艺、引导教师为企业服务、共同开展项目研发和工艺技术研究、成果转化等工作不断加强深化合作,为教师对接生产实际、丰富实践经历、跟进工业技术更新迭代搭建高效平台。

3.3.2 丰富“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的形式

传统的师资培养形式包括岗前培训、访问学者、研讨会、进修班等,但是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还要将关注点放在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方面。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推进工作、强化引导:一是有计划安排教师到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进行实践锻炼或者顶岗锻炼,让教师去一线学习最新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趋势发展,去体验实际工作中的管理与运转,去实际操作书本上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去发现理论在实际中面临的挑战等;二是建立校企双方合作培训基地,既可以将教师派到基地学习、服务,也可以邀请一线的能工巧匠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把教学和生产衔接起来;三是建设好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出台政策鼓励专业教师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直接参加实践教学的指导,提高教师动手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四是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劳动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国家战略,而建设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适应国家新发展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共同面对的课题,要形成有效路径,需要高校坚定理念自信,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

猜你喜欢
双师双能型双能双师
双能X线吸收法在肌少症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中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研究
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国外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对我国“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