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长效机制探究

2022-11-01 16:57刘丽萍尹云龙付云燕
党政干部学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四史长效机制思政课

刘丽萍 尹云龙 付云燕

[摘  要]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历史教育,党中央多次对深入开展历史教育作出明确要求。在历史教育中,“四史”无疑占有重要地位。“四史”既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和媒介。为实现“四史”教育的长效化、常态化,高校可以从学术研究、多维融合、顶层设计等方面入手,逐步构建起“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长效机制,更好地发挥以史资政、以史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四史”;思政课;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2)09-0010-07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历史也是最好的教科书、营养剂和清醒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为高校开展“四史”教育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要求。“四史”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探析“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长效机制,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优化高校思政课内容供给、提升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四史”教育的基本要求及其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挑战

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活动,是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加强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

(一)“四史”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其内容与实质

从内容上看,“四史”教育要做到层层递进、逻辑贯通。首先,要讲清楚历史过程,尤其是要讲清楚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关键历史节点等基本内容,使人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把握重要关节点、获取关键信息,避免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其次,要讲清楚历史经验,以中国共产党历史为例,既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历史经验,也要讲清楚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曲折发展的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带给我们的教训启示等,更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善于总结经验才能在前进道路上不犯或少犯错误,在出现错误时能够及时纠正错误,不断跳出所谓“历史周期率”。最后,要讲清楚历史规律,既要讲清楚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也要讲清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以“四史”教育洞悉过往、昭示未来。

从主题上看,“四史”教育要做到各有侧重、浑然一体。党史要关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的螺旋上升、领导能力的不断提升增强、党的建设理论的不断丰富完善;新中国史要关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不断成熟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科学化、高效化,中华民族由积贫积弱到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历史转变;改革开放史要关注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辉煌成就,关注中国开辟的现代化道路新范式,关注中国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变革;社会主义发展史要关注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现实、由一国到多国、由遭遇重大挫折到走向新的复兴的复杂且曲折的历史进程,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内在规律、历史方向等。在关注“四史”不同侧重点的同时,还要看到“四史”在本质上是浑然一体的,它集中展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问题及挑战

高校思政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启迪与教育的主阵地,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中,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四史”学习教育成果,也为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和针对性提供了内容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1],这成为高校实施“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依据。就“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来看,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及挑战。

第一,学习效果参差不齐。当前,在党中央的总体部署下,各高校掀起了“四史”学习教育的高潮,积极探索“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法途径,但是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水平、学生认知程度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学生“四史”教育学习的效果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四史”教育的关注度有待提高,学习“四史”的主动性也有待加强。第二,顶层设计需要完善。开展“四史”教育是各高校正在进行并需要持续推进的重点政治工作,尽管各高校针对“四史”教育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制度、文件予以保驾护航,但在实施过程中,“四史”教育仍然出现诸如长效化学习教育机制缺乏、学习内容有效转化机制偏弱、效果评估机制简单化、实时动态反馈不及时等问题。此外,高校“四史”教育在力量整合、内容供给、资源保障等方面同样存在短板,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第三,师资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各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们的学术背景主要为历史学、哲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虽然具备一定的学术功底和教学能力,但在承担“四史”教育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如部分教师对“四史”缺乏全面准确的分析把握能力,部分教师未能将“四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衔接,部分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能力不足,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四史”教育的有效深入开展。第四,资源载体有待丰富。“四史”学习教育要立足于历史发展的宏大叙事背景,否则不足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认清历史发展趋势、校准历史发展方向。与此同时,教学内容要实现宏大叙事与微观视角的有机融合,使学习资源展现出历史方向感和历史真实感两个维度的张力。但目前学生获得“四史”教育,主要局限于通过课堂讲授、网络搜索、书籍查阅等渠道,且内容缺乏感染力,载体形式相对单一,无法给予学生精神触动、心灵震撼、感官冲击,自然也就很难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当中,不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大历史观原则

人类历史发展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基本规律,但在每个历史时段、每一个历史事件中又会呈现出具体、多元甚至反复等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四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坚持以大历史观来“观”历史,从历史发展的总体规律和纵深过程去认识和把握历史。例如关于如何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这个问题,从具体政策、发展成就、社会心态等方面看,两个历史时期有诸多不同之处。关于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明确答案,即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2]3。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回答了这个看似矛盾却又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难题,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过程来看,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是建设经验、实践探索、物质成就积累的过程,它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辟过程,它既是对之前失误的修正,更是对之前正确经验、伟大成就的继承和发展,在本质上是对适合于中国建设发展道路的成功探索。所以二者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完善的过程,体现了历史曲折发展与螺旋上升的辩证统一。思政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类似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正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学会用大历史观看待、分析问题。

(二)坚持正确党史观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强调:“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3]这为我们学习研究党史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原则。正确党史观是学习研究党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是“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原则。所谓正确党史观,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站稳人民立场,把握党史发展的主流主线。党的百年历史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但由于主客观条件制约,党在发展过程不可避免地出现过一些失误。这些失误给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损失,但我们也应看到,党能够主动从这些失误和挫折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从失败走向胜利,最终实现民族复兴。坚持正确党史观,就是要从党史的主流主线看问题,看到“四史”虽然在内容逻辑上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都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唯有如此才能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

(三)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四史”牵涉面广、跨度大,这要求我们在“四史”学习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即按照本来面貌研究历史、阐述历史,不掩盖错误、不过分夸大成绩。一方面,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发生的失误挫折,既是历史发展曲折性不可避免的证明,也是历史真实性的重要体现。对于这些失误和挫折,我们要勇于面对、认真总结,集中精力向前看。另一方面,在“四史”的各条主线展开过程中,我们也取得过一些重大成绩,如新民主主义的胜利、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取得这些成绩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始终做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正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骄傲自满,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还有许多短板需要补齐。只有做到实事求是看待历史,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才能在“四史”学习教育过程中不断获取宝贵经验,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光明大道。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产出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地方红色历史承载着中国共產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记忆,是开展“四史”教育和思政课教学的生动素材。在地方红色历史中曾经发生并留存至今的英雄人物、先进事迹、重大事件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也是进行“四史”学习教育活动最鲜活的素材,能够感染和激励学生。因此,实现“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机融合,需要以学术研究为平台,深入挖掘地方红色历史,以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一)挖掘地方红色历史的育人功能

地方红色历史是党的百年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过程多维度展开的重要体现。由于地方党史的人物、事件更为具体,且在场景开发、实践考察、历史影响等方面更加具象化,所以其在“四史”学习教育和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具有直观化、可视化的优势,能够发挥资政育人的功能。以黑龙江省鸡西市为例,作为革命老区之一,鸡西是东北抗日联军曾经战斗过的地区,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民主联军的重要后方基地,是新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能源基地,也是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发源地,这些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红色历史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是进行“四史”教育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优秀教育资源,需要不断深入挖掘并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为此,一方面需要提炼红色历史中蕴含的精神特质,校准其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坐标。比如,鸡西地区红色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资源,深入研究这些革命精神的本质内涵及时代价值,将其融入高校育人实践过程中,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要发挥红色历史的教育功能,实现红色历史与高校课程讲授、实践研学、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比如,鸡西地区红色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在鸡西地区留下的光辉印迹,可以用鸡西地区的革命故事、英雄人物、光荣传统等,讲好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在“四史”教育和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

(二)筑牢地方红色历史的研究平台

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研究的系统性有所不同,地方红色历史多呈现分散研究状态,其育人功能开发不充分、内容呈现不系统的短板较为明显。筑牢地方红色历史的研究平台,有助于优化“四史”教育和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供给,拓宽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思路。为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掌握红色历史基本概况,为研究工作打好基础。比如,可以对博物馆、纪念馆、重要人物的故居、重要事件的发生地、革命烈士事迹的发生地等革命遗址进行专业核查,对重要史料、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健在的革命英雄人物、重大事件亲历者开展口述史研究,为后续研究做好资料积累工作。另一方面要准确定位地方历史研究的主攻方向,实现科学研究与“四史”教育及思政课教学的同频共振。例如,黑龙江工业学院在鸡西地域红色历史资源研究过程中,确定了东安根据地和中国共产党的工业发展史两个主攻点。东安根据地是东北地区建立较早的根据地之一,在解放战争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作用。黑龙江工业学院围绕挖掘东安根据地的建设过程、历史作用等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了《东安根据地研究》《东安根据地回忆录》等著作,进一步拓宽了东北解放战争史的研究领域。鸡西地区地处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尤其以煤炭和石墨工业最负盛名。为深入开展党的工业史研究,黑龙江工业学院组织编写《新中国鸡西工业史》,集中展示鸡西地区军事工业、煤炭工业、石墨工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历程,以鸡西地区为样本展现中国共产党近百年艰辛求索的工业化奋斗历程,进一步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成功的革命党,更是成功的创业党和建设党。此外,黑龙江工业学院的科研团队还在肃慎历史研究、兴凯湖文化研究、东北抗联历史研究、资源型煤城转型等领域进行不懈探索,为丰富鸡西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研究、滋养“四史”学习教育提供更多学理支撑。

四、“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基本路径

“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在目标达成、学理阐释、内容呈现等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应以“四史”教育厚植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统筹思政课程、社会实践等育人平台,实现“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多维度有机融合,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全方位融入的协同育人机制,打造“资政育人”共同体。

(一)思政课理论教学的系统融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4]在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方面,思政课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必须充分加强思政课建设,发挥主阵地效应,将“四史”教育系统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在思政课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任务驱动等教学环节中融入“四史”内容,以“四史”教育内容优化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供给,以思政课教学丰富“四史”教育的渠道和载体。仍以鸡西地区为例,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关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教学设计中,可以融入东北抗联、红灯记发生地、东安根据地建设等内容;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内容讲授中,可以融入百年矿区文化、北大荒精神等内容;在“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课程中,可以融入鸡西工业发展成就、能源基地建设经验等内容;在“思想道德与法治”关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弘扬中国精神的教学设计中,可以融入李延禄率领东北抗联第四军浴血奋战、陈郁领导矿区民主改革等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教学设计中,可以融入鸡西矿区通过民主改革等途径充分发挥矿工积极性支援解放战争前线的事迹等内容。通过将上述体现地方特色的“四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不仅能够以具象化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将理论教学与身边人、身边事结合起来,凸显课程的地域特色,而且地方红色历史的生动呈现,也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实现“四史”教育的目标。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体验式融入

我们要善用“大思政课”,一定要使其能够与现实结合,“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5]。“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的融合仅仅停留在课堂的講授、学习上是不够的,必须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因为这有助于深化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就的直观体验,有利于实现“四史”教育入脑、入心、见行的效果。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沉浸式实践教学过程中,高校可以根据学校优势、学生特点、地域资源等不同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诵读红色家书活动,用先辈的革命热度感化学生,让青年学生感悟先辈们的心路历程,继承弘扬先辈们的高尚品格;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践研学活动,用情境还原的真实度教育学生,通过参观考察革命纪念馆等场馆,使学生接受近距离的爱国主义教育,透过一件件历史实物、一幅幅珍贵历史图片,让学生们的思想受到洗礼;可以开发实习教学场馆的育人功能,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学习,给学生以真实的教学体验,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四史”的真实发展历程,自觉将“四史”学习的成果融入专业学习当中。

五、“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总体设计

高校开展“四史”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因此抓好总体设计是构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长效机制的关键所在[6]。为推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长效化、常态化,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四史”教育,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方法、经验等及时归纳总结上升为制度规范,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体系,以制度的稳定性、长期性保证“四史”教育的长效化、常态化。

(一)建立研究机制

“四史”教育的学理支撑是促进“四史”教育常态化的关键之一,目前学术界已经掀起研究“四史”教育的高潮,但研究成果相对来说仍然不足,尤其是针对不同群体需求的研究成果严重不足,这无疑会影响“四史”教育的效果。因此,高校要建立“四史”研究阐释机制,为“四史”教育的学术研究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制定研究的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鼓励教师以地方史为突破口,不断深化“四史”研究成果,定期开展交流会、研讨会等,加强跨校合作,使“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常态化、立体化。

(二)完善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课程设置机制是影响“四史”教育长效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四史”教育的课程设置仍然存在师资力量伍不足、架构不健全、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不灵活等问题。高校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不断完善“四史”课程设置机制,从“四史”教育课程的师资构成、课程构建、任务分工、教学方法等角度入手,展开充分调研讨论,形成行之有效的“四史”课程设置机制。二是健全“四史”教师队伍培训机制。“四史”教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因此师资队伍建设理应成为高校提升“四史”教育成效的重要抓手。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高校可以通过教学竞赛、学术研讨等渠道,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理论研究水平,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引领“四史”教育的开展与宣传,打造“四史”精品课程,推进“四史”教育常态化,使“四史”教育进课程、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三)构建动态反馈机制

教育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主动改革,而且取决于学生的实时反馈。因此,应当以学生的反馈来调整教育的内容、形式、手段等,不断提升教育效果,实现教育目标的最优化。构建动态反馈机制是促进“四史”教育常态化的手段之一。青年学生对“四史”教育效果的实时动态反馈,有助于高校系统把握并了解“四史”教育的开展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改进,不断推进“四史”教育常态化,提升“四史”教育效果。因此高校应该构建“四史”教育的反馈机制,制定规范完善、切实可行的反馈制度。在互联网时代,动态的反馈机制既可以借助于传统手段,如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群体观察等,也可以借助于互联网手段,如网络投票、大数据统计等,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数据分析相结合,系统了解掌握青年学生的所需所想,及时调整教育形式、手段、载体、资源等,真正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四史”金课,为推动“四史”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激发活力。

(四)构建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融合机制

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虽然在知识目标上各有侧重,但两者在育人目标上是一致的[7]。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进行“四史”教育的主渠道,因此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方法及路径,不断创新教育形式,深化“四史”研究成果,构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新模式,实现两者之间的融会贯通。专业课程既是学生的主修课程,又蕴藏着丰富的“四史”元素,是进行思政育人的关键抓手,因此应该深挖专业课程中丰富的“四史”教育资源,以前沿的学科知识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以丰厚的“四史”教育资源滋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坚定信念、明晰责任、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强化使命担当,实现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同行同向、协同育人的目标。

结语

在推进“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同时,要重视与时俱进,不能拘泥于现有的框架一成不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8]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从“五史”角度深刻阐释了新时代10年伟大成就,也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了新维度、新视角。从“四史”到“五史”,不仅是数字的增减变化,更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主动性和自觉性,也提醒我们在推进“四史”教育的同时,要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如此才能够不断提升思政课的育人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1).

[2]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5]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1).

[6]宋俭,廖玉洁.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7):24-29.

[7]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8]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2-07-28(1).

责任编辑  丛  伟

猜你喜欢
四史长效机制思政课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