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策略初探

2022-11-02 07:54蔡金桔
考试周刊 2022年28期
关键词:劳动法治道德

蔡金桔

一、 引言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劳动教育的素养培育与传统的劳动技能培训存在较大的区别,前者是通过劳动素养的培育为小学生指明生活实践的智慧,通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来培养小学生尊重劳动以及参与劳动的生活态度,使自身能够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满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功能。由此可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明确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和实践意义对培养小学生的劳动素养,发展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价值。

二、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价值分析

(一)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课程体系要求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来推动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智育的层面来看,劳动教育能够引导小学生将现代化的生产技术与自身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机联系,不仅丰富了小学生的日常理论知识和劳动技能,也能够引导小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来发展劳动创造性;从体育层面来看,劳动是特殊的运动,加强劳动教育也能够通过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来实现强身健体的教育价值;从美育的角度更多的是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去体会、去感受,进而提高小学生的整体审美能力。总之,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密不可分,对发展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中加强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价值观。一方面,需要教师紧扣教材结合小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通过教学熏陶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进而实现学生品德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另一方面,也需要小学生将这种价值观念逐渐内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在实践中提高劳动能力,从而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三)有利于实现小学生社会化的良好转换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能够在传统的劳动知识的学习基础上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技能,发展人才技能,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创造力和创新性,这既为小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思想,也能够在推动小学生社会化转变的过程中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与行为的支撑,对小学生社会化的转换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三、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劳动教育的融合原则分析

(一)把握育人导向

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同劳动教育进行有机融合的过程中,应当始终把握育人导向,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出发,结合素质教育下的教育理念和育人要求开展教学实践工作,既需要注重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充分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也要从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出发,结合道德与法治教育内容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真实有效的劳动观念来促进劳动教育的落地生根。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小学生提升思想观念的一个有效途径,在这过程中融合劳动教育是提升育人价值的重要表现,因此,需要教师紧紧把握育人导向,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不断增强对小学生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引导,鼓励他们在劳动学习的过程中立志成为建设国家和服务社会的优秀人才。

(二)遵循教育规律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和心理性格特征科学开展教学活动,即要遵循教育规律的原则。一方面,小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相对不足,在劳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很容易由于缺乏基本认识和学习意识而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就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当遵循小学生的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既要从小学生的日常学习兴趣出发,科学设置劳动教育的主题,也要从小学生的学习认知层次出发,因材施教。这样既有利于保障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同劳动教育的融合效果,也能够切实提升小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教学价值。另一方面,遵循教育规律的原则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同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融合原则基础,小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容易产生一定的枯燥情绪,主要原因是个人认知与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鸿沟,在融合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成长规律进行联系,创设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结合小学生的兴趣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了小学生对劳动知识的理解,是保障融合效果以及提升教育价值的重要方式。

(三)体现时代特征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需要从时代的发展特征出发,科学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小学教师既要根据素质教育下的时代要求出发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也要从教育教学实践的价值出发,结合新时代下劳动的全新形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调整。一方面,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教学内容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来体现时代特征,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增强小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融合劳动教育还可以通过一些教育案例来体现时代特征,把先进作风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可学习的鲜活样本,既能够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也能够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给小学生树立榜样,更能让人以“典型”为镜,反复检视自己、透视自己,从中查找自身不足,改变学生对劳动的片面认识,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意识。

(四)强化综合实施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需要进一步强化综合实施,在响应政府号召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劳动教育的渠道,既要从学校方面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也要注重家校联合,引导学生家长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劳动教育的高效开展,也能够促进劳动教育的规范化和全面化。一方面,在劳动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注重家庭劳动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家长加强小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劳动教育;另一方面,社会劳动教育能够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活动来发挥作用,既能够结合日常课堂教学知识进行有效地完善和优化,也能够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让小学生切身体会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对推动小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

(五)坚持因地制宜

在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同劳动教育进行有机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因地制宜的教学原则,既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所在地区的劳动状况科学地开展劳动教育工作,也需要教师结合当地自然、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基础状况来实地教学。一方面,教师在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内容选择当地适宜学生的素材进行合理设计。例如可以结合所在地区各行各业劳动者的一些真实情况开展教学工作,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小学生进行展示,这样既能够展现劳动者的精神风貌和具体的工作状态,也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教育的真实价值;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各种各样的劳动实践活动来丰富小学生的劳动体验,这样既能够创新劳动教育的教学形式,充分激发小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够进一步丰富小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让他们从小就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正确思想,从而保障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劳动教育的融合困境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对这些教学问题进行充分地把握和了解,才能够结合教学工作提出针对性和创造性地改善措施,从而促进教育教学的进一步提升。

(一)缺乏劳动教育意识,重视程度参差不一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劳动教育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对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以及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劳动教育。但从目前小学劳动教育的教学实况来看,教师认识不足,缺乏劳动教育意识,既没有结合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来推动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也没有结合教学内容深度挖掘劳动教育的各种素材,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这样一来,既不利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也难以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价值观,难以促进小学生劳动意识的良好提升,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综合素养的科学培养,与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理念相违背。

(二)教育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劳动教育效果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学手段的创新至关重要。然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过程中,一线教师因对学科认识不清,导致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劳动教育方法单一,蜻蜓点水,忽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需求,采用说教方式来开展劳动教育,枯燥无味。这样一来,既严重影响了小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对劳动教育内容的有效理解,直接影响着劳动教育的整体教学效果。

(三)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理论知识应用不强

在小学课程体系中,社会实践活动是保证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在自主参与中获得直接经验的有效措施,可以增强小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相关主题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保障劳动教育教学效果,提升小学生的整体素质。从当前的劳动教育教学现状来看,有些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只采用纯粹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缺少学以致用的机会,缺乏拓展延伸的实践,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既没有办法将所学的劳动知识与社会生活进行有机联系,也难以实现劳动知识的有效内化,对小学生持久的劳动意识和日常劳动行为影响甚微,对推动培养小学生素养的实质作用不大,不利于劳动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忽视家校共育价值,劳动教育效果不佳

小学生不仅需要在学校教育中接受劳动教育教学内容,还需要在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增强自身的劳动意识,锻炼劳动技能。因此,可以说,家长在小学劳动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实现家庭和学校的深度合作,才能够促进小学生劳动品质的高效培养。但从目前小学道德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现状来看,学校都是由教师直接推动劳动教育的,忽视了家校的有效衔接,使得小学生容易在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中出现行为不统一的问题。这样一来在单方面的教育背景下,小学生在课堂学到的劳动教育知识缺少实施的机会,劳动教育效果不佳,无法促进小学生劳动意识的发展。综合来看,在小学道德教育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到家校融合的重要性,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以切实有效的家校合作与衔接来保障劳动教育的实施,从而促进小学生劳动素养的进一步培育。

五、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架构教育逻辑,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教育

1. 立足课程,理清脉络,架构逻辑

小学道德与法治将道德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首先教师要梳理各册中劳动教育教材的内容,从纵横两个维度进行研读教材,纵向即儿童劳动教育在各年级的具体分布,有集中编排与分散渗透相结合;横向即劳动教育所属的儿童生活领域,涵盖自我服务、学校、家庭、社会等。如一年级下册第12课《干点家务活动》,二年级上册第7课《我是班级值日生》,四年级上册第5课《这些事我来做》,四年级下册第9课《生活离不开他们》等是专门的劳动教育主题,教材中更多的是渗透在家庭学校、公共生活、和谐自然、家国情怀等主题中的劳动教育。整体厘清教材中的劳动内容,教师要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教学梯度,紧扣各年级劳动素养不同纬度目标的侧重点,教学中利用学科的优势,尊重和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及道德发展的规律,架构完善的教育逻辑来实现学科与劳动教育两者的深度融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小学生习得一定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2. 遵循逻辑,拓展内容,引领把握

教学中,遵循劳动与道德融合的教育逻辑,为保证教学逻辑的深入实施,其一要不断注入充实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话题等方式来拓展教学内容,可以将教材与儿童过去生活相链接,引导学生回望重温已有的劳动经验,发现劳动的美,并在反刍中获得成长,如《我们不乱扔》文中几幅乱扔的图片触目惊心,引发学生如何处理变干净整洁,学生调用之前经验深入探究出谋献策,由行为的劳动深入到意识的劳动;其二要创造向生活学习的机会,课堂上可创设情境链接儿童的“当下”生活,拓展劳动能力,如《我们爱整洁》在关注个人卫生的同时,可让学生现场动手整理教室,整理自己的抽屉及书包,从切身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中感受到劳动创造优美的学习环境。这样有效地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差距和认知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劳动教育活动,在体验中充分展示劳动技能,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榜样示范的劳动妙招,丰富了劳动经验,真正实现将课程中劳动教育相关知识点进行体系化和结构化,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和实践意义,这样既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及日常生活中的自理和自立能力,切实提高小学生的劳动积极性,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也能够通过劳动精神的积极培养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从而主动参与各种领域的劳动。

(二)结合年龄特点,按照教育目标培养劳动精神

1. 从培养目标出发探究劳动教育价值

纵观小学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材涉及的劳动教育,各学段的劳动内容与劳动目标是螺旋式递进的。从整体上来看,低年级的培养目标侧重指导学生成为“劳动自理”的人,掌握自我服务的方法及技巧技能,在生活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积极主动为家庭、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中、高年级则是指导学生成为“劳动自觉”的人,感知各行各业劳动的价值,尊崇劳动。除此之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开展劳动教育,还要充分了解新课程理念下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和根本教学目标,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细化的劳动教育培养目标,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其最主要的是启蒙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引导小学生积极地开展劳动实践。

2. 从年龄特点出发研究劳动教育内容

当前社会背景下,很多家长对小学生过度的宠爱保护或过度放任纵容,导致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基本的劳动能力。这更需要教师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生活环境进行针对性地劳动教育,不断地丰富劳动教育内容来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教师可以把握教材方向,结合学校德育工作,为每个年级确定一个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劳动主题,并安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相应劳动内容,确立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目标定位。比如:一年级的主题是“自我服务”,从中学会自理,树立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二年级为“餐桌文化”,利用不同用餐场景,开发劳动项目,培养卫生礼仪习惯;三年级“佳节劳育”,在传统节日中亲力亲为劳动,共叙佳节中的劳动氛围,共享佳节中的劳动技巧,增添生活仪式感,增强文化自信;四年级“校园服务”,服务班级、校园及周边,提高劳动能力,增强公共服务意识,激发热爱集体的情感;五年级“家服巧手”,运用工具或使用小电器等进行家庭维修服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劳动技能;六年级“携手公益”,引导学生从服务自我到服务社会,实践公益劳动,树立担当社会责任意识。不同的年龄特点,赋予不同的劳动内容,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各种劳动实践活动,从而提升劳动素养。

3. 从情感态度出发塑造学生劳动精神

现在的小学生不怎么爱劳动,对劳动缺乏明显的参与意识,认为劳动是成年人的事。为了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劳动精神,首先要积极转变观念,平时注重营造劳动最光荣的良好氛围,尊重劳动者,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学会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习劳动者,强化主动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情感。如结合学校的规章制度及学生的行为规范,强调“垃圾不落地”“文明如厕”等,既要帮助小学生掌握基础的方法和技能,从而树立劳动观,强化责任感,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到底,为培育劳动精神打好基础。在小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实践时,一定要及时肯定小学生的劳动行为,这样既能够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又能够帮助他们在劳动之后产生较强的情感感悟,诱发形成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和价值情感,也以自我效能感的良好提升来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从而促进小学生劳动精神的良好形成和健康发展。

(三)联系生本实际,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1. 以学生互动实现群体知识的掌握

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途径,大多数小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十分相似,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发挥同辈交往的价值作用,对推动劳动教育活动的高效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课堂讨论活动让小学生就如何煮米饭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煮饭经验的小学生会积极踊跃地发表意见,没有煮饭经验的小学生就会有较强的参与兴趣,这样既能够鼓励小学生回家尝试,也能够调动小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从而感受劳动的乐趣。也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劳动表现和劳动实际在班级内部评选“劳动模范”或者“劳动新星”等荣誉称号,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小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劳动活动,让榜样的典型转化成一种群体效应,学生有样学样,在参与过程中既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劳动兴趣,也能够引导小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会劳动价值,从而实现群体知识的掌握。

2. 以生活技能促进劳动成就感的培养

在德育与劳育融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培养小学生的生活技能并在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成就感,对培养小学生的劳动热情具有重要的价值。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教师可以主动去探索一些有用的劳动小常识,将这些劳动技能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联系。例如,可以向小学生传授一些家务活的劳动技巧,可以指导小学生正确扫地拖地、择菜洗菜等各种生活技能,并结合各种课外实践活动练就一手劳动“绝活”,鼓励小学生分享日常劳动技能,在分享中激发小学生的劳动兴趣,调动其积极主动参与劳动,让小学生在劳动中收获成就感。生活技能的传授既能够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家庭劳动,也能够让他们充分地感受到知识和劳动的结合,对促进小学生积极劳动具有重要作用。

(四)注重劳动实践,强化劳动知识与实践的有机整合

1. 加强劳动教育的课堂实践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劳动内容,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科学地开展各种各样的劳动教育活动,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创设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用同伴干家务活的视频来带动班级的其他同学,或让学生展示调查妈妈一天中所干的家务活数量的结果,或家务活现场大比拼等。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真实劳动情境,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来进行教学,直接引领学生走进不同生活场景,去思考,去辨析,去评判,去反思,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得劳动认知与技能,让学生爱上劳动,乐意劳动,让劳动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主动劳动,从而落实劳动的知行合一,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2. 注重劳动教育的课外实践

在小学劳动教育的教学实践工作中,不应当仅仅局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工作中,还应当鼓励小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开展更加复杂的劳动教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教会小学生做家务并鼓励小学生在放学回家后积极地开展实践。比如可以动手洗红领巾以及帮助家长刷碗和整理衣柜等各种各样的家庭实践活动来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技能;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也可以定期组织小学生参与一些清除杂草、打扫校园周边的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鼓励小学生积极地参与社区劳动服务志愿活动等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技能。在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中,小学生既能够有效地增强自身的参与意识,从中培养劳动实践技能,也能够在各种有意义的课外劳动实践活动中发展一定的劳动能力。

3. 拓展劳动教育的家校合作

为了保障小学劳动教育效果的有效提升,教师可以通过家校联合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劳动能力,让小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劳动实践。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家长积极地配合课堂教学工作,通过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劳动氛围来提升小学生的劳动价值;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当注重在家校联合的过程中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赋予相应的劳动实践活动,例如对低年级的小学生应当从自我清洁以及维持个人卫生等方面开展劳动教育;而中年级的小学生可以从家庭责任意识的培养这一角度来布置各种各样的家庭劳务作业,这样既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也能够增强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对高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可以联合家长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来培养劳动技能,这既能够引导小学生从劳动技能的学习教育逐渐过渡到劳动价值观的科学培养,也能够提升小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并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实践,从而强化劳动知识与实践的有机整合。

六、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是培养小学生劳动情感和劳动技能,强化道德教育的重要实践路径,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强化劳动教育的渗透,从而促进小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劳动法治道德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热爱劳动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