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专项训练中运动生理学的运用

2022-11-04 07:29阿力木热合曼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6期
关键词:生理学特长生专项

阿力木·热合曼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高校体育专项训练指高校体育特长生根据所学的专项运动的竞技要求,所开展的具有针对性、目的性的体育训练。在体育专项训练中,对于体育特长生肌肉强度、反应能力及其他生理指标的要求较高,所以需要在训练中高度重视其生理特点,科学运用运动生理学,更好地辅助高校体育专项训练的开展。

1 运动生理学概述

运动生理学作为人体生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体育科学系统的基础性学科。运动生理学主要研究和探索的是人体功能规律以及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身体结构及机能所产生的变化,以探寻机体在运动状态下所发生的变化规律,同时对各种科学的训练方式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并运用运动生理学科学分析人体在各种训练中所产生的结构、功能等变化,总结人体运动过程中的发展规律,为体育专项训练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参考依据,助力体育训练质量的提升。运动生理学与专项训练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两者相互补充。尽管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多是基于体育训练的经验及管理包括部分医学理论发展、总结而来的,但运动生理学理论是可以反作用于体育训练过程的,可以为如何进行体育训练提供参考意见。总体而言,运动生理学与体育专项训练之间关系密切,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运动生理学以体育专项训练为载体而体现,而体育专项训练又需基于运动生理学开展。若体育专项训练强度适宜、方法科学,则会极大地提升体育特长生的运动成绩;反之,若训练强度过大,方法不合理,则会加重体育特长生机体的疲惫感。值得注意的是,体育专项训练并非越早开展越好,而需充分结合体育特长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其身体素质等多方因素,基于科学的训练理念, 因地制宜地开展。运动生理学能为体育专项训练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2 运动生理学在高校体育专项训练的应用现状

在体育专项训练中,体育特长生要想提高运动效果就需要增加训练量,或是不断重复训练,这个过程无须开展其他性质的训练。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体育专项训练后,体育特长生的机体将会处于疲劳状态,导致专项运动水平降低,甚至出现技术动作变形的情况,即“训练阈”。条件反射理论认为,当达到训练阈时,则不能再继续训练,而应立即休息,以免对训练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因此,高校在开展体育专项训练时,教师要尤其注意训练方法,采用科学的训练理论。但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专项训练中依旧采取的是传统方式,训练方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多是教师讲解、示范,体育特长生按照要求开展训练,并没有调动其训练兴趣,也无法吸引体育特长生的注意力,运动生理学理论应用极度缺乏。这种训练方式缺少趣味性、科学性,训练效果较差,同时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较少,体育特长生主体地位被明显弱化。即便是一些学校在体育专项训练中运用了运动生理学理论知识,但对运用结果分析不及时,导致运动生理学理论知识的运用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其提高体育专项训练成效的价值。

3 高校体育专项训练中运动生理学的运用

3.1 极点现象

运动生理学中指出,当人体从安静状态进入到工作状态,这一过程结束时,身体机能将会处于相对比较稳定的状态。而在体育专项训练中,这种“上升—稳定—下降”的过程就是体育特长生体能变化的基本规律,而在安静状态向工作状态转变的初始阶段,常常会出现“极点”现象。以长跑训练为例,当体育特长生跑步一段时间后,尤其是身体处于剧烈运动状态时,会感到呼吸困难、胸闷气短、肌肉无力、动作减缓,甚至出现抗拒心理,一些体育特长生因此会中断训练。其实,这种现象是一种生理现象,在运动生理学中 被称为极点。产生极点的主要原因是跑步时初始速度加快,内脏器官活动无法满足肌肉需要,从而引发供氧不足,大量的乳酸性代谢物在人体血液中堆积,导致呼吸循环系统失调,出现呼吸困难、 心跳过速、血压瞬间飙升等情况。大脑皮层在这些暂时性失调的刺激下,诱发暂时性动力定型紊乱,导致抑制过程在运动中枢占据着主导地位,进而出现动作减缓、四肢不协调等情况。因此,在中长跑专项训练中,教师要引导体育特长生了解极点现象产生的原因,正确看待极点现象,鼓励其坚持,同时适当减缓跑步速度、调整呼吸、增加供氧、加强内脏器官活动,促使乳酸氧化。此外,排汗时也会排出一部分乳酸,有利于减少血液中乳酸含量,极点现象也会慢慢消失,此时运动能力将会提升,运动生理学又将这一状态称之为“第二次呼吸”。可见,在长跑等体育专项训练中运用运动生理学知识,有助于体育特长生正确认识极点现象,从而通过调节呼吸的方式促进内脏器官活动,减少血液中的乳酸含量,尽可能缓解因极点现象造成的系统失衡,同时还有助于增强体育特长生的训练信心,锻炼意志,实现机体能力和运动技能水平的提升。

3.2 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是一种规范化、固定化的训练方式,训练计划以人体运动生理学特点为依据,该方法非常重视休息调整时间。有研究表明,间歇训练法与人心脏跳动规律相符,同时与运动过程中的呼吸技巧相吻合,所以在训练中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呼吸深度,扩大体育特长生的心脏容积,使体育特长生运动承受量进一步增加,从而提高其运动技能。例如,在中长跑训练教学中,与持续运动模式相比,间歇训练法更能帮助体育特长生完成较大的运动量,且整个过程不会太吃力,同时自身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也始终处于较高水平。此外,间歇训练法还能有效提高体育特长生的最大摄氧量。有调查显示,在中长跑中采用短间歇法要比长间歇法更能提高最大摄氧量,且间歇训练法对心脏功能还有一定益处。在某项科学研究中,选取3 000人作为实验对象,开展21d间歇训练,训练后实验对象的心脏容积较原本增加20%。所以,在中长跑训练中,不仅要注重运动生理学相关知识的运用,还应指导体育特长生了解运动变化规律,掌握提高运动水平的技巧。在训练过程中使用间歇训练法时,体育特长生应按照要求快跑一段距离,让心率达到170~180次/min,然后持续一段距离 的轻松跑,直至心率达到120~140次/min,然后再进行下一轮快跑。间歇训练法不仅可在中长跑中使用,还可以应用到游泳、滑冰等运动项目中。总而言之,在高校体育专项训练中积极应用运动生理学知识,可以有效提高训练质量,值得广大教师持续深入探索。从上面事例中亦能发现,运动生理学并非只有理论性,同时也具有实践性,需要教师在体育专项训练中科学运用。若体育教师能全面系统地掌握运动生理学知识,并能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不仅能够推动高校体育专项训练更符合客观规律,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体育特长生提高运动水平。

3.3 技能形成原理

技能形成原理是运动生理学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而运动技能的形成是一个人在运动过程中必须掌握的能力,主要包括3个过程,即泛化过程、分化过程以及巩固过程。泛化过程是技能形成的第一阶段,此时运动者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极易出现动作不协调、动作错误等现象;第二阶段分化过程,此时运动者动作趋于理性,协调度较高;而在巩固阶段,在规律意识的引导下,运动者的动作更加标准、准确率更高,肌肉之间协调性大幅度提升,躯干肌肉的运动能力和肌群统合功能持续增强,有助于身体在运动过程中保持平衡性与稳定性。根据技能形成原理特点,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时,教师要根据3个过程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例如,在泛化过程中可以讲解一些基础性动作,侧重于理论知识讲解,如卫生知识、生理心理知识等,通过明确学习目标,激发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兴趣;在分化和巩固过程,通过一系列的巩固训练,发现其动作存在的问题,然后给予针对性的指导策略;接着引导体育特长生反复练习出手角度、持球动作、双脚姿势、肘关节运动,从而自动形成实心球投掷技能。

3.4 超量恢复规律

在运动过程中,身体各组织物质含量将会持续被消耗,而停止运动后将会进入恢复阶段,这一阶段呈波浪形,并逐渐趋于平稳,恢复到原有水平甚至超出原有水平,这一运动生理现象就被称为超量恢复规律。在运动过程中,运动量越大,所消耗的物质就越多,超量恢复出现的时间就越久,但效果却更加显著,超量恢复时间也更加持久。根据这一规律特点,在高校体育专项训练中可以通过加大运动量提高体育特长生机能,但是在大运动训练过程中,如果在身体物质含量恢复到初始阶段后便进行训练,效果将大打折扣,身体机能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如果还未进入恢复阶段就开展下一次训练,很可能会造成体育特长生机能下降,从而在训练过程中出现过度疲劳现象。总之,在高校体育专项训练中,充分运用运动生理学相关理论知识,有助于帮助体育特长生提高身体机能,同时还能加快其运动技能的形成速度。因此,在大运动量体育训练中,超量恢复规律已成为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

3.5 悬吊法

通过运动时所产生的感觉进行综合性训练的方法就称之为悬吊法,强调运动不应在稳定状态下进行,否则无法使中央躯干肌肉、髋部深层肌肉的力量得到提升,其主张应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可以有效提高运动过程中身体的平衡、控制与稳定能力。例如,传统的力量训练(专项力量训练、一般力量训练等)大多是基于稳定环境进行的,而悬吊法主要借助各种器械,或是依靠地面的反作用力,帮助体育特长生将身体支撑起来,从而达到增强肌肉力量的目的。总之,与传统训练方法相比,悬吊法强调无论是在方法、手段还是目标上,都较注重力量的传递,尤其是追求柔韧、协调和力量的完美结合,从而提高体育特长生的平衡能力,以此来弥补其自身在其他方面的不足,使体育特长生整体竞技能力增强。例如,在羽毛球训练中进行中后场跳杀球动作时,就可以借助悬吊法,来提高体育特长生在空中的平衡力,以便能够更好地控制身体,提高扣杀力量。

3.6 交叉法

交叉法即采取非固定的训练方式,包括练习模式、活动模式、 供能模式等。交叉训练对机体所产生的作用是多样化的,进而可以产生不稳定的效应。因此,交叉练习主要用于配合开展专项训练,以达到维持和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当体育特长生在专项训练中出现损伤并处于恢复期时,采用交叉练习进行局部强化,可促进损伤组织的快速修复;(2)在一般力量训练以及活动准备阶段,通过交叉训练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损伤的发生概率;(3)在日常训练中以交叉训练代替耐力训练,可以增强训练的趣味性,避免体育特长生对训练产生疲乏感,从而出现抵触情绪,不利于运动水平的提升;(4)针对一些身体素质较低的体育特长生,通过交叉训练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其身体素质,降低体育特长生对 体育训练的畏难情绪,充分调动起体育特长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

4 结 语

综上,在高校体育专项训练中,运动生理学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当体育特长生运动水平越高时,进行专项训练的占比就越大,而利用好运动生理学知识,帮助体育特长生在训练期间提高身体平衡力,增强肌肉控制力,能更好地助力体育特长生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有效防止运动损伤,真正提高高校体育专项训练效率和质量。对此,在今后的高校体育专项训练工作中,应深入探究运动生理学相关知识的应用。

猜你喜欢
生理学特长生专项
立德树人视域下生理学实验课程思政的探究
试论高中体育特长生培养方向的建议
初中体育特长生培养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谁是体育特长生
取消特长生招生,不等于取消特长生教育
关于职教生理学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应用
高校生理学教学中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
关于Acclimation和Acclimatization的含义及其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