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博物馆藏封泥“严道橘园”考

2022-11-04 03:46史春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400015
收藏与投资 2022年10期
关键词:橘园印文秦汉

史春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 400015)

封泥是古代用印的遗存,至迟在魏晋以前,普遍应用于官私公文或书信往来,存世量较多,但由于其在使用后多数会被集中掩埋,后世对其并无较早认识和研究。直到清末才被当时的金石学家重新发现并收藏,自此,封泥的研究有了开端。

一、封泥的产生演变、形制特点、使用方法及功能意义

封泥,据《中国考古学大辞典》中“文字学”词条详述,亦称“泥封”“芝泥”①,是中国古代封缄简牍并加盖印章的泥块。商代出现玺印,封泥随之产生。流行于秦汉魏晋时代,唐以降消失。中国古代在封缄公文或书信时,在简外会再加上一检(即刻有横向小木槽的木片),用绳索捆绑之后,用湿泥在检槽内将绳结封住,并钤盖印章。文书用检较多时,则将简用绢囊,将囊口用绳扎好后加检封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安徽阜阳汉墓出土文物表明,西汉时盛物的陶器或笥箧也可以用木封缄。汉代以降,简牍逐渐退出使用,而代之以纸张,与之配套使用的以封泥封文书、杂物的办法也随之消失。

封泥的形制多为方形,少有圆形。颜色多灰、黑。钤印一面即印文面光滑平整,背面因捆扎过而产生绳痕或版痕。封泥的使用时期为汉魏以前,其中多为官印,官职、地名与汉魏官印吻合。因湿泥干燥后会变得十分坚硬,故能流传数千年而不损。其对于古代尤其秦汉时期官制、地理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封泥的出现与使用是与古玺印密切相关的。秦汉玺印基本上以阴刻印文为主,从其使用方式可窥究竟:一是,在陶器、青铜器或其他材质的器物上用钤印或烙、錾等方法留下印记,表明生产者或所有者;二是,钤印于封泥,在竹、木简牍文书或其他器物的传送过程中,作为信验,防止他人私拆,后者就形成了封泥。春秋战国以后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官私印章的使用及其征信、标记功能主要是借助封泥这一物质形态表现出来,以印封泥,是玺印在当时的主要实用意义。封泥使用体现在生产流通和行政管理等各个方面。具体使用方法是在待封缄的文书、物件或者作为信用标识的特定软泥上抑以印记的形式,起到凭信或防止非法启封的作用。封泥的特殊意义,甚至被用来比喻镇守关隘,《汉书·隗嚣传》记载,将军王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②,唐太宗李世民《入潼关》五言诗中就有“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句,以封泥代指据守雄关之意。

封泥作为玺印最直接的印蜕遗存,对研究古代官制、地理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发现的封泥证经补史早已成为一项专门的研究方法,是历史学和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传世印章多为随葬冥印,不能真实反映古代玺印,封泥的发现为考证古代玺印形态、印文风格特征、古代印制等提供了直接的史料。

二、古严道的建置及历史地位

严道古城,在今荥经县,隶属四川雅安市,至少在春秋战国之际,即秦灭蜀(前316年)前的两三百年间,已经存在③。史书中对于秦汉时期的严道,有相关的记载,如《汉书·地理志》中“(蜀郡)严道,邛崃山、邛水所出,东入青衣”。应劭曰:“邛水出严道邛崃山,东入青衣。”其指明严道县在邛崃山下邛水、青衣江之畔。《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邛崃关在雅州荥经县西八十里,以邛崃坂而名……故邛人筰人分界处也。”④按邛崃山即荥经大关山,邛水即今荥经河的记载,《史记·正义》中“荥经即严道”的说法是正确的。封泥严道橘园的发现,以鲜活的实物资料证明了严道的建置历史。陈直先生在《汉书新证》一书中指出:“西安汉城遗址中出严道长、严道之印、严道橘园、严道橘丞、橘监等封泥最多。”⑤吴幼潜编《封泥汇编》亦收有“严道长印、严道丞印、严道左慰(尉)”等封泥数枚。

秦汉时期的严道,是当时青衣江流域一个重要的县级行政区,今荥经县城以西1.5千米的古城遗址就是战国秦汉时期的严道古城。严道古城及其周围大量战国秦汉墓群的发现与发掘,凸显了严道在战国秦汉时期作为边地重镇的特殊地位。秦统一后,为充实边疆和削弱反秦力量,将内地大量贵族富豪迁至蜀地,严道也成为重要的迁入地区。迁入的人们给当地带来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反而是一种促进。他们用智慧、汗水为严道带来生机,催生了辉煌的严道文明。

在战国乃至秦汉时期,严道的经济地位都很重要。《史记·货殖列传》:“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巴蜀之富饶,早在战国时期就已闻名,到汉代更盛,而严道则是巴蜀经济区中一个重要的工农业生产点。

三、川渝橘种历史及橘官设置

柑橘原产我国,是亚热带常绿果树,喜温暖湿润气候,需要充足水分。今荥经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着悠久的橘种历史。橘之栽培甚早,《说文》谓源于战国,屈原有《橘颂》,左思《蜀都赋》言“户有橘柚之园”,证明巴蜀盛产柑橘,果园有专司栽培及岁贡之官。《史记·货殖列传》有“蜀汉江陵千树橘……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⑥记载。

秦汉时期设置橘官的县属,史料中可查的共有三处。《汉书·地理志》中载两处,“巴郡置朐忍橘官及鱼腹橘官”,朐忍和鱼腹分别在今天的重庆云阳和奉节县。《后汉书·郡国志》中载有:“交趾有橘官长一人,秩三百石,主岁贡御橘。”可见,此处亦有橘官。《汉书·地理志》中对严道的记载为“严道,邛崃山,邛水所出,东入青衣,有木官”。后世学者对此多存争议,王先谦在《汉书补注》中也注有“木官当橘官”,认为此处“木官”应为“橘官”之误⑦。本文认为严道既有“木官”,也有橘官。

首先是木官之说,据《四川通史·秦汉·三国》考证,汉代蜀郡、广汉郡工官及各官府工室,拥有大量木工,而木官主要负责伐取木材和制造木器⑧。川渝之地气候温润,适宜草木生长。此说虽合理,却缺乏相关史料支撑,更没有实物资料证实“木官”的设置,故本文虽认为“木官”存在,但是还需要更多的史料相佐。

相较木官,严道置橘园的史料就丰富得多,大量橘园封泥的发现就是实物资料。《封泥考略》中除“严道橘园”(卷六,五十一页),还有“严道橘丞”封泥(卷六,三十七页)和“橘监”封泥《续封泥考略》(卷二,二十四页)。此外,西安汉城遗址中也出土了“严道橘园”“严道橘丞”“橘监”等封泥,足以证明严道有政府管理的橘园,且有主岁贡的橘官。

严道橘园相关封泥存世量较多,清代陈簠斋、吴式芬藏有“严道橘园”封泥22枚,“严道橘丞”封泥16枚,《封泥考略》有详细辑录。《续封泥考略》《齐鲁封泥集成》皆有编录。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严道橘园”封泥1枚、“严道丞印”1枚;上海博物馆藏有“严道橘园”封泥8枚、“严道长印”6枚、“严道丞印”3枚、“严道橘丞”5枚;大连旅顺博物馆藏有“严道橘园”封泥18枚;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有“严道橘园”1枚。如此多的橘园封泥,证明古严道当时政令往来频繁。陈直先生认为:“盖严道县在西汉时为罪人流放之地,史记淮南厉王徙蜀郡严道是也,严道有铜矿,邓通传所谓赐山铸钱是也,再加以有朱橘之贡献。太后之汤沐,俱荟集于此县,故官书往来,最为繁密也。”

四、严道橘园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封泥随玺印的使用而产生,作为玺印的遗存,具有印证玺印的考古学价值,对于考察当时官制、地理沿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封泥文字与玺印印文完全相同,从篆刻艺术角度来看,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

封泥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王国维曾说:“封泥之物,与古玺相表里,而官印之种类,较古玺印为尤夥(多),其足以考正(证)古代官制,地理者,为用至大。”⑨清末民初的学者,根据封泥的出土地及印文,与史料记载对照考订,在学术上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从出土的数十枚“严道橘园”“严道橘丞”封泥,对照史书“蜀郡严道出橘,有橘官”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四川中部偏西的青衣江流域,两千年前就是主要柑橘产地,并已运销全国,这对研究经济史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宝贵的资料。

封泥是古代玺印的“印拓”实物,它比传世的秦汉官印更真实可靠。传世的秦汉官印大多是殉葬印,基本上都不是原物,是殉葬时模拟原印制作的,一般制作草率,艺术水平不能与原来的实用印章相比。封泥上的印痕,是由当时官方郑重制作、颁发,在实际使用中留下的痕迹,它反映出的艺术风格和水准更切合实际。

就印文的艺术价值来看,严道橘园采用“上下留白法”,将印文置于中间,印文上下各留一条空白,而左右不留、少留或者比上下所留的空白小而窄,印文基本是横置于印面之上,印文上下都留有相当大的一块空白,而这种章法布局在古玺、封泥、近代印人的作品中非常多见。封泥填入检槽时是软泥,软泥变干造成微小的裂痕,再加以年深月久,剥落破损,也形成一种古拙残破美。

猜你喜欢
橘园印文秦汉
先秦秦汉时期的法律方法
针式打印机打印印文案例剖析
橘园绿肥覆盖还田下的腐解及养分释放动态特征
怒江:峡谷深处的“智慧橘园”
我与秦汉东北史研究
一起高仿印文的检验与体会
基于印文印迹特征判别印章类型技术的研究
丰收的橘园
关于光敏印章印文鉴定问题的分析
流变与传承
——秦汉时期“伏日”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