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十年蝶变,迎风起飞

2022-11-04 00:43刘朝晖
新民周刊 2022年38期
关键词:虹口虹口区航运

刘朝晖

夜幕下的虹口滨江。摄影/ 徐正魁

黄浦江在苏州河口拐了个弯,画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在这条弧线的北岸,有着百年老建筑构成的海派历史风貌,留下了众多仁人志士的革命故事,也耸立着如白玉兰广场这样的都市繁华。

这里是上海虹口,这里是与陆家嘴、外滩构成“黄金三角”中的一角——北外滩,一块同时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现代乃至未来发展朝气的热土。滚滚江水,见证了这里从港口码头到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的蜕变。

十年来的不懈奋进,虹口区书写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实现了令人惊叹的蝶变。面向新时代、新征程的北外滩,也正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展开代表上海面向世界的一幅全新闪亮画卷。

历史上的虹口,因港得名、因港而兴。虹口区境内的黄浦江沿岸曾经是上海重要的货运、客运集散地,是上海开埠以来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启航之地。航运文化的历史烙印深深地刻在这块土地上,也孕育了上海的现代航运服务业。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国海运集团、中国远洋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上海航运交易所等港航企业龙头和国家级航运功能性机构相继落户北外滩,东大名路变成了闻名的“航运一条街”。此后,作为航运服务总部基地的核心区域,中国远洋与中国海运两大央企合并后新成立的中远海运集团总部,以及利胜地中海、太平船务等著名外资航运类企业的中国区总部也纷纷在此集聚。

“十三五”以来,虹口区明确提出航运“一线两圈四中心”产业功能布局规划,即立足北外滩滨江沿线,围绕霍山路圈和密云路圈,打造国际航运交流中心、国际航运人才服务中心、国际航运金融服务中心、航运创新企业服务中心,将北外灘打造成中国最有活力、最有特色的国际航运商务区之一。

从昔日的“老码头”到“航运一条街”再到今天的“航运总部基地”,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的承载区,虹口北外滩历经多年深耕航运服务业,实现了快速跃迁,已经成为中国大陆地区航运服务企业最集聚、航运总部特征最明显、航运要素最齐备、航运产业链最完善的区域,航运产业也成为了虹口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与支柱。数据显示,近十年虹口区的航运产业区域经济贡献总量翻了8倍,总量占比从2012年12.3%上升至2021年的19.5%。

目前,虹口北外滩的航运企业数量已经超过4000家,每年都有超过100家的航运企业在这里设立。全球排名前50的班轮运输企业,有39家在中国大陆地区设立跨国地区总部、分公司或代表处,其中12家在虹口。今年上半年,北外滩又新增航运企业105户,商船三井、维京游轮等优质外资企业纷纷选择落户。

另外,这里还集聚了近40家航运功能性机构,包括近10年来入驻的中国船东协会、中国船东互保协会、中国船舶油污理赔事务中心等“中字头”协会。2017年虹口区还创造性地推出了上海北外滩航运服务中心,汇集航运机构、业界专家、航运信息,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智库”。

虹口区聚焦高端航运服务,先行先试,创新发展,实现了中国航运的多个“第一”,包括国内首批航运经纪人试点,国内首家外商独资邮轮船务公司、国内首家国际保赔管理公司等等,还成功吸引了全球首家提供在线船舶估值的航运大数据公司—vessels value,夏礼文、英士等具有百年历史的海事律师事务所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航运服务企业,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实力”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数据显示,近十年虹口区的航运产业区域经济贡献总量翻了8 倍,总量占比从2012 年12.3% 上升至2021 年的19.5%。

自2005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航海日”以来,过往历次由上海市承办的“中国航海日”主题活动,都在虹口区举办。从2014年起已连续9年在北外滩发布的“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见证并记录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每一次突破,已经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方向的重要参考。

虹口北外滩金茂时尚生活中心游艇码头。

2021年,首届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也发来贺信。这个中国最高级别、最高水平、最国际化的专业航运论坛在北外滩举行,是对虹口区多年来航运服务聚集能力、辐射能力的充分肯定。

金融产业在虹口区同样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1990年,初生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就在虹口的浦江饭店开业的。而如今,现代金融服务业与航运服务业一样,为虹口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着新动能,并成为虹口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北外滩也成为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的承载区。

有别于外滩和陆家嘴的金融业态,“十二五”以来,虹口积极融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展战略,加大扶持培育以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为特色的金融产业。经过近十年耕耘,虹口的区域金融服务业形成了总量增长迅猛,结构分布合理,风险防范得当的产业发展特点,区内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产业集聚效应正在发酵,资管机构已成为虹口金融产业的“压舱石”。2022年上半年,虹口区新入驻金融企业65家,金融企业总数达2014家,资产管理规模超过7.5万亿元。

随着美国世邦魏理仕、美国景顺集团、瑞士联合私人银行等国际知名资管机构的QFLP、QDLP试点企业,以及美国运通和美国绿光环球等外资机构先后入驻虹口,北外滩正越来越受到国际金融资本的青睐和关注。

与此同时,上海金融科技园区和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相继在北外滩揭牌,汇集了浦银金融科技总部、京东科技上海运营中心、东亚期货和华兴证券等一批优质金融科技研发及应用示范企业,加速了北外滩向集财富管理和金融科技双重功能为一体的核心承载区的迈进。

2019年出台的《虹口区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中,针对金融服务业,提出要大力支持跨国金融总部、国际知名财富管理机构、对冲基金、私募基金、风险投资、金融科技等机构发展,推动发展金融数据挖掘与分析、金融安全等创新业态。

加快推进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是“后2020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而将北外滩区域打造成为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去年虹口区制定的《北外滩七大专项行动》的重点。

近日,新成立的上海资产管理协会确定将落户在北外滩来福士,这无疑将为虹口资管行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今年虹口已成功引进了邮储网络直销银行中邮邮惠万家银行、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等持牌机构,以及天演资本、伊洛投资等重点私募公司,继续推动北外滩财富管理高地国际化、高端化和金融创新的再突破。

虹口地区生产总值近五年来已突破千亿元,经济增速始终保持中心城区前列,金融和航运这两项北外滩乃至虹口布局的先导产业首当其功。今年1月—8月,虹口的航运、金融服务业区级税收93.38亿元,同比增长116.1%。作为虹口经济社会发展的“云起之地”和“显示窗口”,北外滩的产业宏图远不止于此。

北外滩之于虹口,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近年来,虹口一直在举全区之力、集全球智慧推进北外滩开发建设,建立北外滩街道,成立北外滩开发办。北外滩的基础设施、产业环境等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浦江金融广场、星荟中心、白玉兰广场等建筑拔地而起,中远海运集运、景顺瑞和、财通证券等重点项目相继落地,北外滩建设全面起势,功能品质不断提升,为进一步的腾飞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上海北外滩、浦江金三角、世界会客厅、浦西新地标”,这是虹口全新的坐标系。随着2020年6月底《北外滩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获批,作为“浦江金三角”重要一角的上海北外滩正式进入发展“快车道”。上海还专门举办全球推介会,向世界宣介这块目前中心城区唯一一块可以成片规划、深度开发的黄金地段。在这片约4平方公里的沃土上,一张“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的发展蓝图已经展开。

围绕“三年出形象、五年出功能、十年基本建成”的目标,北外滩正打造核心功能优势,加速产业链头部企业集聚,建设全球资产管理、国际航运服务、绿色低碳示范、工业互联网展示“四大高地”,打造超级总部基地,未来将创造超过30万个就业岗位,实现亿元税收楼宇和跨国公司总部数量的跨越式发展。

北外滩规划建设总规模约840万平方米,体量世界罕见,可以承载近百家国际型、地区型总部入驻,将成为全球高端楼宇最密集的区域之一。这里将诞生高度达480米的新地标,成为浦西制高点,与陆家嘴、外滩遥相呼应。

随着2019年3月30日第一个5G电话从虹口拨出,作为“全球双千兆第一区”,北外滩在5G时代也走在了前列,全球首个综合性5G应用展示及联创平台——“5G全球创新港”已在北外滩投入运营。通过5G这一万物互联的平台,助推智慧城区建设,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商务区的发展增添新引擎。

去年,北外滩世界会客厅亮相之后,已举办多个面向国际的盛事。通过全面打响“世界会客厅”品牌,北外滩将积极承接举办更多高规格、高级别、高能级的会议会展和博览交流活动,进一步汇聚更多世界目光,进一步吸引各类优质资源项目纷至沓来,促进全球高端要素资源高度集聚、高效配置和高速增值。

北外滩的宏伟蓝图,已经持续产生吸金效应。截至2020年底,北外滩就已经引进注册资金3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279个,累计吸引投资额近1200亿元。今年6月8日北外滩重点项目签约暨优化营商环境会上,总投资额超百亿元的30个重点项目完成签约,紧接着6月16日的2022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虹口区参与签约1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超260亿元。与此同时,作为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抓手,虹口区的优化营商环境举措已升级到了5.0版本。

如果说陆家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年的一个缩影,北外滩就应该成为新时代上海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一个标杆。从“睁眼看世界”的启航地,到如今“世界看中国”的窗口,北外滩正迸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朝着“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核心功能重要承载地、新发展理念实践区”的目标坚定前行,为上海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实现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上海这座“有温度”的城市里,如果要寻找能够最深刻地感受“文化温度”的那块区域,恐怕非虹口区莫属。

虹口是上海“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重要区域之一,历史上就是国际文化交流的大码头,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海派文化的发祥地、先进文化的策源地、文化名人的聚集地”。

“文化三地”是历史赋予的宝贵财富。为了用好这笔财富,打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文化名人品牌,虹口围绕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大局主动作为,从2018年开始扎实推进文化强区建设的三年行动计划。五年来,通过老建筑、老街区的焕新,红色遗址的修缮与改扩建,那些历史的风云再度鲜活地出现在人们面前,虹口“文化三地”名片被不断擦亮,城区文化软实力得到全面增强,也有力地赋能了虹口的经济社会发展。

以四川北路为中轴,从南部武进路至北部鲁迅公园,涵盖两侧支马路和旧里弄,有着红色文化遗址旧址57处。这片占地近2平方公里的区域,被打造成“四川北路红色文化生态示范区”,从中可以发现一大批早期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历程。今年,山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里的21處优秀历史建筑、27处里弄房屋陆续启动大面积修缮工程,让这些“有故事的老房子”再述那段暗潮汹涌的革命历史。

在去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2012年落成于四川北路绿地公园内的中共四大纪念馆完成提升工程,基本展陈面积扩大了一倍,还设置了全市首个国旗教育展示厅。1925年建成的商务印书馆虹口分店,以“1925书局”的名字再度与读者见面,为虹口又添一处红色主题文化阅读空间。在这里,陈云同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这家上海唯一至今持續开业近百年不断的书店,还是鲁迅先生过去常来买书和领取稿费的地方。左联会址纪念馆、李白烈士故居等红色场馆也先后完成改扩建,并完成“留学勤工俭学出发地汇山码头”等革命遗址旧址纪念标识树碑。

虹口区风貌保护道路。摄影/ 李铭珅

虹口还分批次推进了景云里鲁迅等文化名人故居群、公平路聂耳旧居、海伦路沈尹默故居、大陆新村茅盾旧居、溧阳路郭沫若旧居等保护性利用和开发。鲁迅先生最后十年生活在虹口度过。虹口从2019年起推出了“鲁迅小道”,串联起景云里、拉摩斯公寓、大陆新村、左联会址纪念馆、内山书店旧址、多伦路文化空间等6处与鲁迅先生关联密切的点位场所,让市民群众可以漫步鲁迅小道,走进历史、体味文化、感悟文学家鲁迅及其人格魅力。

2021年鲁迅先生诞生140周年和逝世85周年之际,“鲁迅小道2.0”升级亮相。鲁迅先生曾举办过木刻讲习会的“木刻讲习所旧址”陈列馆也对公众开放;见证了鲁迅与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友谊的内山书店旧址,也被打造为一个以书为本的小型文化综合体——“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

此外,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展陈面积扩大4倍后去年重新对外开放,扩建期间成立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国际咨询委员会;今年初,已有80余年历史的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雷士德工学院旧址启动修缮,将变身为一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位于四川北路武进路的“今潮8弄”从2020年起开始进行保护修缮,60幢石库门和独立建筑、8条百年弄堂被原地修复并赋予其新的商业、文化和艺术功能,如今已成为上海最火热的网红打卡地之一……

近年来,重磅文化活动也不断在虹口北外滩“解锁”。世界城市文化论坛在虹口举行,专家学者云集北外滩,为提升城市软实力献策;上海国际文学周的主论坛落户虹口,北外滩滨江之畔的“上海最美书店”建投书局成为主会场,首开一家书店承办上海国际文学周的先河。

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系统梳理和活化,虹口的“红色”与海派兼容的文化基因得到了更好的传承,红色血脉得到了赓续。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广为流传的红色故事,成为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源泉。

猜你喜欢
虹口虹口区航运
送快递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在上海虹口社区护士对老年人的护理干预中的应用
虹口区发改委到黄浦区调研建筑节能工作
向阳 向上 向善——上海市虹口区凉城第三小学培育新时代好队员
不忘初心 稳中求进
——前进中的虹口烟草糖酒有限公司
上海虹口区孕前妇女TORCH三种病原体感染情况及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分析